连云港,这样留住人才和人心

在日前举办的“5·21 我爱你多一点”2024连云港市“人才日”活动上,我们了解到了这样一些当地服务人才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体现了连云港留才、惜才、爱才的满满用心。

在日前举办的“5·21 我爱你多一点”2024连云港市“人才日”活动上,我们了解到了这样一些当地服务人才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体现了连云港留才、惜才、爱才的满满用心。

而将每年的5月21日定为“人才日”,也是取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谐音梗,流露着一座城市对人才“我爱你多一点”的深情告白。

从政策,看诚意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制剂分公司质量副总监李华锋介绍称,他本是硕士学历,对应达到的是E类人才标准,没想到通过连云港的“举荐委员会”机制,他的人才类别提升至了D类,这样一来,就可以享受到更多人才政策,包括子女的优先入学政策等。

原来,连云港为更灵活地服务人才,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树立“企业认可就是人才”的理念,破解传统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去年,《连云港市“百企千才”支持计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把“是不是人才”的评价话语权交给企业,让用人主体发挥能动作用,当好选人用人主角。

今年,连云港市又重磅发布《市级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实施办法》,用于引进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专编专用、动态调整,切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当人才们决定是否留在连云港,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就学等刚需是否方便,是重要考虑因素。着眼于人才的所盼所需,连云港完善了“居业学医”人才无忧政策包,精准提供贴心服务。

以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剂研究员刘东旭为例,他刚来到企业工作,就拿到了10万元资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活压力。刘东旭说:“这笔资助兑现很及时,让我倍感连云港市服务人才的速度和热度。”

值得一提的细节还包括,连云港联合团市委等单位建设10家“青连驿站”提供300余个房间,为择业期青年来连求职应聘、就业创业提供最长10天免费住宿服务,奋力打造青年人才来连温馨第一站。积极推进人才社区建设,年内计划新筹集人才公寓2000套。

去年,连云港市在2.0版人才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扩大购房券和生活补贴发放范围,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中级职称(技师)即可享受购房券、生活补贴、公积金提额、商业贷款优惠等相关配套政策。

截至目前,连云港已累计向各类人才发放购房券近1.3亿元,发放人才生活补贴近2.47亿元。

产才“双链”,精准融合

人才留在连云港发展,前景如何?这座城市正展现出“后发先至”的无限潜力。2023年,连云港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一;近10年来,外贸平均增长率超10%;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获批4年来,新增企业超2万家。

论区位优势,这里陆海联运,是“一带一路”强支点;30万吨级航道建成,也建起了深水港新的启航。改革开放基因始终深植这座港城。

论产业集群,除了老牌石化优势,“三新一高”蓝图铺展成现实,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渐成,政策、资金等全方位保障。我在连云港走访企业考察期间,听到了很多关于扶持、关于效率、关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关于企业攻坚成功竞争力提升的故事。

聚焦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连云港发布深化产才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聚变。以石化产业基地为例,经过10余年的发展建设,先后有盛虹石化、卫星石化等多家大型炼化企业落户,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形成聚才“强磁场”。围绕高端装备、海洋产业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组建科技镇长团,助力企业对接优质科技资源,新建各类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30个,签订产学研合同1361份。

当前,连云港承接了多重国家战略,正步入发展的机遇期、“快车道”。这里拥有港口、高铁、机场等便利交通,拥有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自贸试验片区等平台载体。

这座港城,连山连海连云,连广阔未来。

在5·21“人才日”活动上,市委书记马士光指出,在这样一个创新创造、追梦圆梦的沃土上,连云港不断升级“花果山英才”新政,以真招实策延揽人才、用真金白银支持人才、拿真情实意礼遇人才,有底气有信心为青年人才提供宽广舞台,以城市之名诚邀同学们留在港城、扎根港城,与这座城市一起,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在彼此成就中共创未来。

马士光代表市委市政府和530万港城人民,向同学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福。他表示,未来不管身处何地,连云港都是广大毕业生的“家”,会一直为大家加油喝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