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能说中国平安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难道企业价值和消费者权益就是势不两立的零和游戏?难道在那位作者眼中不赚钱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今天一位朋友给笔者转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的标题十分直抒胸臆,直指中国平安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许多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都喜欢出一些“震惊体”的标题;以标题抢眼球,笔者倒是不以为意。可是一打开正文和文章评论,笔者瞬间瞠目结舌,读者请看原文:

文章的逻辑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因为中国平安赚了消费者太多钱,所以中国平安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因为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往往是以牺牲客户价值为前提”这一句更是将企业赚取利润和消费者的利益放在了不共戴天的对立面。可怕的逻辑。难道企业价值和消费者权益就是势不两立的零和游戏?难道在作者眼中不赚钱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自媒体的一家之言本无关宏旨,可是看到评论席竟然还有如此多的,以敌我对立的阶级斗争视角,去看待合法经营的企业的吃瓜群众。笔者就坐不住了,必须澄清一些基本观念,不能让中国平安蒙上不白之冤。

立足自身,价值之本

我们的经济学第一课讲的就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努力实现公司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那么,获得利润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吗?答案并非如此。

企业家利润从来源来讲,是企业家抓住别人忽视的机会而创造的,从功能来讲,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所必要的。市场经济不是零和游戏。企业家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财富,并为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让所有人普遍受益。只要是交易完全是自愿的,不存在剥削和掠夺性质的强制,利润在伦理上就是毫无问题的。

实际上,在只有市场上,一家公司越能盈利,证明他为社会,为消费者贡献得越多。企业家发挥自身的管理才能,节制“三费”,从而节约社会资本实现,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这是造福世界的好事。

我们来看中国平安的利润表,我们能看到,中国平安在营业利润不断取得新高的同时,营业支出却能保持稳定,这说明的是,中国平安的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在创造良好的经济业绩的同时,成本控制却能保持良好。所以认为中国平安的利润增长在牺牲社会价值,是一种完全站不住脚的说法。

原文最大的逻辑就是,公司赚了很多钱,所以就是压榨消费者,所以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2017年,谷歌营收1108亿美元,净利润289亿美元;腾讯营业收入2380亿 净利润665亿人民币;那么这些伟大的公司难道也是有原罪的公司吗?赚钱不是原罪,是否取之有道,是否用之有道才是关键。

风险共担,价值互联

中国平安历来以营运能力卓尔不凡著称。2017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数量突破138万,同比增长24.8%,代理人产能同比增长7.1%。正是每一个平安人兢兢业业的努力,使得平安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而中国平安在科技金融方向的转型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尖端科技的运用,相信中国平安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未来都会再创佳绩。

笔者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是中国平安在二级市场上的坚定投资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平安产品的“死忠粉”,他们认为,中国平安的产品品质好,信得过。我想真正的投资者都是用脚投票的,一个用心做产品的好公司,必然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什么是保险公司的社会价值?保险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服务行业,一个保险公司能提供优质的保障,能提供安全高品质的产品,本身就是在实现其社会价值;倘若同时能够为更多的消费者选择,那就是再创造更大的“共享-共担”群体,就是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平安是当之无愧的保险大品牌,其保障性、安全性、后续赔付能力方面,具有同行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查理芒格有一句至理名言:“想要得到某样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你配得上他。”中国平安在业绩表现上取得累累硕果,正是他不断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结果。

社会责任,永不停歇

那么,其实放开公司经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不谈,在一般意义上的承担社会责任领域,中国平安做的怎么样呢?3月20日,在中国平安发布了其2017年业绩公告的同时,中国平安同时还发布了长达八十多页的《中国平安2017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让我们看看,中国平安在为股东提供了巨大的回报的同时,又是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呢。

马明哲董事长透露,2017年中国平安成立了教育公益理事会,同时连续11年开展支教行动,搭建远程支教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大力开展普惠金融,推动保险下乡,银行下乡,累计为农村提供保险保障及融资服务超万亿元。同时,为响应中央的脱贫攻坚号召,2018年将正式启动价值100亿的“三村建设工程”,为全国各贫困地区提供1000亿元免息贷款。浩浩荡荡,平安扶贫。衷心地希望平安扶贫工作在未来会越来越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