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双周期下的财政政策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金研究 作者:邓巧锋 张文朗

整体上基建投资仍是重要抓手

摘要

2023年财政政策整体保持温和扩张态势,年内节奏先快后慢,结构上坚持“三保”底线。伴随着新旧经济动能转换,土地财政在政府可用财力中明显降低,地方化债背景下城投净融资趋紧,地方财政收支维持紧平衡态势,财政政策也随之迎来变局。新形势下财政格局呈现两大主要特征,一是现代预算制度继续健全完善,二是财政政策也跟随经济基本面需要,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特征。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和央地财政预算报告,中金研究对现代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做出如下总结:一是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近年来财政绩效管理被提及的次数明显增加;二是优化支出结构,一般公共支出持续处于压降状态,同时地方仍保持对“三保”、科技、教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较强的支持力度;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中,支出责任上移;四是地方加力多方面统筹财政资源,土地财政逐步转型。

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特征,反映地方政府在努力平稳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同时,通过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涵养税源以促进中期内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政策的跨周期调节主要体现在规范产业政策,通过科技、产业基金等形式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居民中长期消费能力,通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度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标准,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发展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等多举措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在今年主要体现为基建投资的适度发力,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财政政策对今年消费和投资均有着一定含义,整体上基建投资仍是重要抓手。在财政收支紧平衡背景下,政府消费总体或增长趋缓,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消费支持或主要体现在医保等转移支付,以及对大宗消费的支持。中金研究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小幅低于年初预测的10%,项目新开工偏慢,今年投资或更多依靠在建项目建设,不过实物量或仍较去年有所改善。基建细分领域投资增速从高到低排序或为公用事业、水利、铁路、道路投资和公共设施管理。受益于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支持政策,市政和交运行业设备开支增速或提振,推升设备工器具购置在基建投资中占比。政策类住房政策加码,但对投资影响有限。结合近期央行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中金研究预计今年地方保障性住房供应套数或超过年初计划值,不过由于收购的住房前期基本完成投资,保障房收购这一举动对今年投资和GDP的直接影响会比较边际。

正文

2023年财政政策整体保持扩张态势,节奏先快后慢,同时支出向民生倾斜,债务付息占比提升。但土地财政在政府可用财力中明显降低,地方化债背景下城投净融资趋紧,地方财政收支维持紧平衡态势,4Q23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一定程度缓解了地方债务化解压力。从Kalecki-Levy利润分解公式看,4Q23财政发力是企业盈利改善的重要因素,今年一季度财政政策对企业盈利的支持力度小幅回落。

伴随着经济转型,财政政策也迎来变局,在新形势下财政格局呈现两大主要特征,一是现代预算制度继续健全完善,二是财政政策也跟随经济基本面需要,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特征。双周期下的财政政策如何兼顾?对今年经济以及消费投资的含义如何?

图表1:2023年下半年财政脉冲探底回升

注:财政脉冲为一般公共预算账户与政府性基金账户的收支差额对月度GDP之比,考虑到土地的资产属性,中金研究将卖地收入净收益从收入端扣除。数据截至2023年底资料来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债务付息有所提升

注: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账户仅列示了如上10类领域支出,支出占比约7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资料来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土地财政在地方可用财力中占比下降

注:此处政府综合财力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账户的自有收入,不包括债务性收入。数据更新至2023年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4Q23财政发力推升中国企业盈利增速

注:数据更新至2023年4季度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形势下的财政格局


中金研究理解,新形势下的财政格局演变或包括两部分,一是财政预算制度自身的完善,二是结合当前经济转型与下行压力背景,财政政策做出的应时转变。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和央地财政预算报告,中金研究对现代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做出如下总结:

一是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1]、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2]、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在财政收支偏紧平衡的背景下,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财政绩效管理被提及的次数明显增加,具体体现在地方政府更加突出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全面推开成本绩效管理,完善事前绩效评估机制,逐步推动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相应地,地方债务资金监管也更加规范,体现在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如针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评估机制等。

二是优化支出结构,一般公共支出持续处于压降状态,“政府过紧日子”,今年部分省份提出要将行政开支按照10%的目标进行压降,同时地方仍保持对“三保”、科技、教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较强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预算有限的背景下,零基预算理念得到较大贯彻,方向类同、支持对象重复的项目被清理整合,同时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也在进行中,追求科学精细压减不合理支出和过高支出。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中,相关支出责任上移。以城乡居民待遇为例,今年中央提高了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按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央地财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相关规定,中央提高的部分,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会全额承担。此外,多省提出未来将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如广东提出今年要提高到40%,广西不低于45%、山西提出2025年要确保全省达到50%以上等,体现卖地收入支出向乡村振兴方向倾斜,不过由于土地市场的调整,中金研究预计体量的提升幅度或相对有限。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一文指出,未来财政将加大对教育、科技、就业和社保、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保障力度,并在转移支付方面优化分配方式,完善支出成本差异、财政困难程度评价方法等工具,探索建立区域均衡度评估机制及指标体系,逐步加大常住人口权重。当前央地转移支付机制渐臻完善但仍有改善空间,比如《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在计算标准财政支出中对总人口分为流动与户籍人口。一般而言,财政对流动性人口的支出强度低于户籍人口,人口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3.76亿流动人口,在财政支出标准中提高常住人口权重,有助缓解人口净流入城市公共服务提供不足、人口净流出城市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的现状。

图表5:今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补助金额继续增长

资料来源:人社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变动情况

注:2024年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标准尚未发布,中金研究暂以往年涨幅做外推估算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四是多方面统筹财政资源,土地财政逐步转型中。今年多省在预算草案中提及去年已基本完成政府对企业账款拖欠的清理,同时要通过多种手段培育扩充财源,坚定执行化债。具体做法包括:1)规范国有资本经营账户收支,如山东在2023年将国有独资企业利润上缴比例提升至30%,天津提出要在2024年扩大国有资本收益应交利润范围,并将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由23%提升至30%;2)规范税收制度,如山西考虑规范水资源税征收方式,并提高煤炭资源税率以促进资源节约利用;3)盘活政府低效资产,多省建立“公务仓”制度,通过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以减少资产闲置和相关开支。图表8显示,短期内其他国有资产的盘活对冲卖地收入的下行力度有限,而每年财政对基础设施相关企业的补贴额较大,在以上措施之外,有序理顺基础设施领域价格机制或也是缓解地方债务压力的重要出路。

图表7:地方财政收支端改革政策一览

资料来源:各省财政厅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其他国有资产现金流短期难对冲卖地收入下行

注:2023年非税收入的细项数据暂未更新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基础设施运行一定程度依赖补贴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兼顾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

如上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特征,其中跨周期特征更为突显。反映地方政府在努力平稳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同时,通过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涵养税源以促进中期内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的跨周期调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财政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支持力度,并不断规范对产业的支持政策。近年来财政对科技教育保持着较高的支持强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对GDP比例一直在4.0%以上,而且支出愈发向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初期倾斜。近年来财政从原有的拨款/补贴模式更多转向投资/担保模式,反映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市场化,对社会资金的撬动意识也有在增强。

二是扩大内需更加注重促进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投资领域中政府投资项目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合理回报,消费领域中更加注重可持续性的需求培养,如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而非盲目铺张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保障房在住房供应体系中的比例,以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需求来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增长等。不过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财政收支紧平衡对财政支出也形成了若干约束,当前财政坚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

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投资适度发力,重点投向关乎经济发展与安全的领域。在基建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下,2022年以来基建投资一直保持着中高增速,去年下半年以来地方化债虽掣肘传统基建投资,但中央加杠杆也起到了一定对冲;二是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内需,今年一个重要体现是企业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具体财税支持规模尚未公布。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为例,《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七大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中金研究估算年均额外可能会增加2700亿元以上投资,对此财政并未明确具体支持比例和规模,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较去年增长200亿元,中金研究预计增量或部分用于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政策最终效果也取决于企业对未来的经营预期。


今年财政展望


总体层面:财政强度温和提升

2024年中央加杠杆以对冲地方化债,财政政策强度或温和提升。2024年四大财政账户预算收支图示如下,不同于往年,今年政府性基金并无资金调入一般预算账户,主要反映卖地收入承压和地方债务化解压力较大,但同时一般预算账户对社会保险基金账户的补贴仍持续增长。虽然去年底发行的1万亿元中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结转至今年使用,以及今年新增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但考虑到地方化债影响,广义财政赤字率或温和提升。

图表10:2024年财政账户预算收支概览

资料来源:财政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财政支出强度走势

注:发债城投对城投整体具有较强代表性,中金研究借用发债城投有息债务变动情况来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2024年为中金研究的预测值资料来源:财政部,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一般预算支出分领域情况

资料来源:财政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财政收支保持紧平衡,同时在科技、外交国防和债务付息领域增速较快。以今年一般预算支出为例,文旅体传媒、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债务付息、外交国防、科学技术等领域被给予较高的预算目标增速,此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居第二位。刨除掉一次性因素,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增速4.2%,其中针对居民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增速分别为10.6%和4.8%,高于整体水平。

图表13: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一览

注:2024年为财政预算数

资料来源:财政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区域层面:权衡债务与增长

结合今年各省发布的财政预算草案,中金研究从财政资源统筹、支出重点、国有资本管理、地方化债等方面做出如下总结:

一是各地对化债政策着墨较多,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主要措施包括:严禁新增地方隐性债务,建立完善全口径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如宁夏提出完善化债工作“月通报、季调度”制度,督促各市县统筹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和支持性措施,加大消化隐性债务存量力度;强化专项债项目预期收益管理,完善“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切实加强专项债形成资产的管理,严禁将专项债券对应的资产用于为融资平台等企业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同时重点地区政府投资项目提级审核,如云南提出建立专项债券项目审核责任制;在化解存量债务方面,内蒙古提出将通过调整债务结构、矿业权出让、土地指标交易等推动全口径债务率降低;分类推动融资平台公司改革转型;盘活国有资产,如湖南提出深化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用售租融”协同发力,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盘活长效机制,探索数据资产等新形态资产价值实现,持续提高国有资产收益等。

二是多地国有资本经营账户收入预算目标为小幅负增长,支出更加侧重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今年收入预算目标较低,主要是近两年地方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推动历史收入补缴,叠加资源类价格多数走弱等因素影响;同时多地提出将大力盘活房屋、土地、大型仪器设备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通过“公务仓”等制度创新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国资账户支出则着眼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向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

三是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多地则更多提出要通过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并做好地方配套,来保障重大项目或在建项目建设。在地方化债背景下,中央资金对基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同时化债对区域举债的限制也进一步分化。从今年各地新增专项债提前批下达的情况看,广东、山东、浙江、四川、安徽、湖北、福建、湖南、海南等省提前下达额度/2023年新增专项债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债务率较高的地区比例则远低于60%,这或意味着今年专项债分配或更加向财力较好、债务率较低的地方倾斜。

图表14:2024年地方专项债提前批下达情况

资料来源:各地财政厅官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财政对消费的含义

在财政收支紧平衡背景下,政府消费总体或增长趋缓,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消费支持或主要体现在医保等转移支付,以及对大宗消费的支持。

政府消费:总体增长趋缓,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有所提升

政府消费支出为政府部门总产出与获得的经营收入之差,其中总产出为如下公式计算而得:

在财政收支偏紧平衡的情况下,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难以大幅改善。结合中国会计年鉴数据,政府消费中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这三类占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年化复合增速均呈放缓态势,“政府过紧日子”,政府消费整体可能不会明显增长。而从中长期视角看,中金研究预计“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或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反映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努力,该科目主要体现为对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并在GDP核算中为居民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

图表15:政府消费增速有放缓态势

注:2009、2013、2017、2021年统计的预算单位数分别为79.1、74.9、74.05和65.02万户,单位数总体呈下降态势,或与事业单位改革、合并等因素有关。另“商品和服务支出”中可能包含固定资产支出如设备、交通工具等,但因细项数据未公布,很难将其剥离 资料来源:中国会计年鉴,中金公司研究部

居民消费:今年边际消费倾向或仍低于疫情前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能否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中金研究尝试从消费细分数据寻找答案:

疫情前边际消费倾向就有降低态势,其中食品类占比下降贡献较大,一是因为饮食服务占比提升,此外可能跟最重要的主食稻米价格下行有关,猪价下行或也有影响;

居住支出/可支配收入保持相对稳定,结构上租赁房租与虚拟房租此消彼长,主要反映居民自住房占比持续上升,但随着近两年房地产市场调整,整体居住支出比例也趋于稳定;

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尚未回归至疫情前水平,但生活用品及服务中有约3%为地产后周期产业链,若整体房屋交易趋缓,相应支出则很难在今年有明显改善;不过中金研究认为,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支出领域(如医美、旅游支出等)占比大概率会继续提升;

2015-2019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较快增长,此后因疫情支出占比下降,2021、2023年提升,或均与前一年疫情影响部分人群就医、积压就医需求释放有关。从中长期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带来医疗支出占比趋势性抬升,但另一方面,近年来DRG/DIP价格付费机制[3]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改革减缓了医保基金和居民医疗支出压力。如果简单参照日本的数据,或许五年内我国卫生经费强度或缓慢提升约2个百分点。

图表16:各类消费的现金消费占比

注:居民消费中现金消费占比约80%且呈逐年下降态势。非现金消费集中在居住和医疗保健,前者是因为虚拟房租占比高,后者是因为医保基金保障比例较高。现金消费占比为现金消费支出对总支出的比例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7:服务类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商品消费

注:以上消费支出波动较大,有一定基数效应,但因数据公布不连续,所以未计算复合增速。数据更新至2024年1季度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8:各类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9:病人人均医药费增速与药费占比

注:数据仅更新至2021年,同时因2020年疫情使得人均医药费增速较高,采用2020-2021年两年复合增速来代替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卫生经费强度增长轨迹的国际比较

注:为保持国别间可比性,卫生经费均采用WHO统计口径(中国数据略低于中国卫健委统计口径),该数据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 资料来源:WHO,UN,中金公司研究部

居民消费更加依赖内生动能,大宗消费品或受需求政策提振。居民服务消费仍系统性高于商品消费支出增速,中金研究认为今年居民在交通出行、文化娱乐、其他体验休闲类等领域消费支出有望保持中高增速,政府政策更多是对地方营商环境、文旅质量等进行改善。对消费的支持政策或更多体现为对大宗消费的支持,如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政策,结合近期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针对汽车消费刺激的政策文件,当前符合置换标准的存量汽车为1400万辆,根据中金汽车组的估算,若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政策有效落地,大概能拉动5-10%的汽车消费;此外第三方智库[4]的预测结果与中金研究的估算基本一致[5],认为车辆报废更新有望带来1700亿-3400亿元左右消费规模提升。与此对应的财政补贴规模在100-200亿元,对财政而言支出压力可控。但对于家具家电等以旧换新,前期房地产市场交易较弱一定程度制约相应需求,同时地方视自身财力予以支持,提振规模或较为温和。

财政对投资的含义

中金研究适度下调对今年基建等政策类投资的展望。在地方债务纪律趋严背景下,结合前述各地对政府投资项目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情况,其对社会资金的撬动效应或相对有限,不过受益于中央加杠杆,整体投资或仍保持中等增速,中金研究对今年基建投资增速预测从年初的10%下调至6-8%。尤其是项目新开工偏慢,1Q24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投资计划总额负增长,今年投资或依靠在建项目建设,实物量或仍较去年有所改善。

图表21:今年一季度固投主要靠在建项目建设

注:数据更新至2024年一季度末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建分化

中金研究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区域和领域分化特征持续存在。

图表22:今年一季度各省基建投资情况

注:标记星号的省份基建数据为狭义口径,另河北、吉林和西藏基建投资数据暂未更新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大概率低于早前预测的10%,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当前项目准备来看,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同比负增长,地方化债一定程度制约项目新开工;二是资金端来看,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发行进度偏慢,城投融资能力受限,今年存在特别国债使用不完的可能性;三是从十四五规划完成进度看,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空间下降。

图表23:主要领域投资进度情况

资料来源:《“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建细分领域增长分化,对实物量也有着不同含义。不同行业投资对应的实物类别和强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促成了不同建材实物量间的差异。近几年基建投资结构中,公用事业、铁路、航运等领域占比上升,而道路和公共设施管理(主体为市政投资)占比则趋于下降,这使得沥青需求增长趋缓,但水泥和螺纹钢在地产需求拖累较大的情况下,得到了基建的一定支撑。

图表24:基建投资结构演变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5:基建投资细分行业的投资构成差异较大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6:基建实物量的结构分化

资料来源:钢联,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金研究对今年基建细分领域的投资展望如下:

公用事业投资增速高位放缓,电网投资占比或提升。去年三批风光电大基地建设带动电源投资高速增长,今年或高位放缓,三家电力企业披露的资本开支计划额增速明显回落;而中电联则预计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与2023年基本相当。电源基地建设加快,对输配电网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以来特高压审批有所加快,结合十四五时期拟投产计划,中金研究预计特高压投资有望提速。

图表27:今年电力企业计划资本开支增速放缓

注:样本电力企业包括华能国际、国电电力和华电国际三家公司,2024年为其披露的计划资本开支额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8:电网投资占比或企稳回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9: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建设情况

注:时间更新至2024.5.13 资料来源:国家电网,国家发改委,中金公司研究部

结合全国和区域铁路建设进展,中金研究预计今年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或回落至10%左右的水平。2023年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高达25.2%,地方资金参与的铁路建设进程加快。《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的构筑“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总规模约4.5万公里,截至2023年底,主通道已建成投产3.64万公里,开工在建0.67万公里,占比约15%。从局部地区看,广东指出2023年省管铁路项目争取完成投资1100亿元,同比增长12%,2024年省管铁路建设的投资预算将达到1200亿元;内蒙古在2023年末铁路运营里程达1.48万公里,新增0.06万公里,并计划到2025年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1.5万公里;长三角地区预计今年完成铁路基建投资超1400亿元,去年同比1253亿元,同比增长11.7%。

城市轨道交通在建线路长度稳中有降,今年投资增速或至多持平去年。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学会的统计口径,2023年底全国45个城市城轨在建线路总规模5671.65公里,在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披露的投资额均较前几年降低,随着储备项目减少,今年投资体量或至多持平去年。

随着工业用地成交缩量,工业园区相关投资增速(如园区基础设施、屋顶光伏等)可能也会伴随放缓,2023年新增专项债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的金额有所降低,或是印证之一。

图表30:轨道交通在建线路长度有所回落

资料来源:城市轨道交通学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1:工业用地成交面积同比下滑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2:建筑企业订单总量及分类概览

注:建筑企业设计订单的样本取自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和隧道股份;能源订单的样本取自中国能建、中国核建和中国电建;铁路订单的样本取自中国交建、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传统基建订单的样本取自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交建和中国中冶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今年基建投资在细分领域和投资性质上的差异或均进一步突出。综合上述分析以及建筑企业分类订单情况,中金研究认为今年基建细分领域投资增速从高到低排序或为公用事业、水利、铁路、道路投资和公共设施管理。此外,受益于政府对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的刺激政策,市政和交通运输行业更新设备的开支增速或有所提振(如湖南与湖北提出今年八大领域设备更新投资增速要达到8%),进而推升设备工器具购置在基建投资中占比。

政策类住房:政策加码,但对投资影响不大

今年全国主要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障房筹建合计套数低于去年,主要反映各地十四五保障房供应的完成进度相对较快。根据5月17日召开的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央行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国企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央行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虽然此举可能会提振今年保障房供应,但由于其前期基本完成投资,保障房收购对今年投资和GDP的影响会比较边际。

图表33:保障房体系日臻完善

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解读[6],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4:2024年主要城市保障性住房计划筹建套数有明显回落

资料来源: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本文摘自中金研究2024年5月22日已经发布的《双周期下的财政政策》,分析师:邓巧锋 S0080520070005 ;张文朗  S0080520080009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