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丰银行会是股份行的明日之星吗?

恒丰银行会是股份行的明日之星吗?

以历史论,恒丰银行一塌糊涂。

2018年末,恒丰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5750亿元,其中竟有超过1600亿元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接近30%,这种惊悚的数据在世纪之初商业银行卸下历史包袱后极为罕见。

相比于高企的不良贷款,这家银行原董事长、行长落马的故事更加吸睛。

2008年,姜喜运出任恒丰银行董事长,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将约2.8亿该行股份,陆续转至其个人或亲友控制的公司名下,予以隐匿,折合人民币7.54亿余元。

2014年案发,姜喜运“落马”,蔡国华接班,相比前任,蔡国华的贪腐有过之而无不及。

蔡国华在任期间,平均每天报销的花销额竟达40万之巨,而他的落马更充满戏剧性——时任恒丰银行行长的栾永泰和蔡国华的相互举报,导致两人双双被查。

据媒体报道,当时栾永泰因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承认收到巨款,"高管们通过香港东亚银行账户,私分过亿元公款",因此被蔡国华组织1.1万名职工在《致党和政府的公开信》上签名,要求揭发查处,并且“不许问原因,不许问用途,不许拍照”。

2017年11月,任职将满4年的蔡国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涉案金额高达103亿元。

吃瓜的同时,也可以猜想下恒丰银行现任领导班子的处境与考量——一方面,两任一号位都是巨贪,落马时恒丰银行已被“掏空”,急需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接任者顶着两个前任的黑历史,在经营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去几年平稳过渡是正确选项。

如今,恒丰银行的休养生息可以看到一些成果:在剥离1000多亿元不良贷款之后,该行资产质量不断夯实,截至2023年年末,不良贷款率1.72%(2018年末为28.44%剥离不良后的2019年末为3.38%),实现连续 20 个季度下降;拨备覆盖率逐步上升至152.24%(2018年末为54.70%,2019年末为120.83%。

如果仅仅是如此,恒丰银行依然落后于多数同业,资产规模甚至低于股份行小弟弟渤海银行,又何来“股份行明日之星一说?”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23年,10家股份行上市公司的中,只有浙商银行实现了营收正增长,而没有上市的恒丰银行也实现了。

2023年末,恒丰银行的总资产仅有1.4万亿元,甚至落后于许多城商行,当国有行、股份行面临“大而难增”的问题时,恒丰银行却是轻装上阵,轻松实现增长,乃至高增长。

以最核心的信贷业务举例。

2023年末,恒丰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 较上年末增加 1003 亿元。

1003亿元的在贷余额增长,对于招商银行而言增幅不到2%、对兴业银行而言约是2%,对于平安银行而言约是3%......而对于恒丰银行而言则是超过14%的增幅。

当同业们都在为如果“以量补价”挠头的时候,恒丰银行却笑着完成了,可惜它还没上市,否则多半是个不错的标的。

恒丰银行有可能成为股份行明日之星的第二个核心原因——净利差有巨大的抬升空间。

无法想象,恒丰银行2023年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 3.94%,甚至高于招商银行,这或许就是业务体量小的好处,可以挑一些赚钱的活去做。

更无法想象的是,在资产端收益率领先的情况下,恒丰银行2023年的净利差却远远低于招商银行,问题自然出在计息负债端——当同业们都被定存逼疯的时候,恒丰银行却在以相对的高息揽储,2023年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 2.43%,客户存款平均成本率 2.39%。

如果负债端成本得以优化,恒丰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大大提升,这个问题好解决吗?看看日益增加的存款数据就知道了。

而在资产端,恒丰银行的潜力可能还没有完全释放,比如当前大量银行拥抱助贷平台,而却鲜有恒丰银行与助贷平台的消息传出,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恒丰银行的贷款结构中个人消费贷仅220亿元,一年增量不到13亿元。

220亿元,不要说与股份行同业去比,就连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平台都能甩恒丰几条街,但业务量难做吗?恒丰银行即使自己做不好,如同业一般作为资金方合作一下,业务量也就上来了,这部分资产是可以拿到很高利率的哦。

另一个利差相对较高的个人经营贷款,也仅有不到300亿元的贷款存款存量。

没有在这两类“高收益”贷款上猛下功夫,或许也反映出了恒丰银行当前对风险绝对厌恶,毕竟风险与收益是等价的,做低回报、低风险资产才是当下稳中求进的最佳选择,何况恒丰银行没有上市,自然也没有太多业绩影响股价的干扰。

以上再次体现出来了,恒丰银行休养生息的佛系发展思路,这种情况会在辛树人和80后“少帅”手上发生些改变吗?客观事实不会骗人,可以由此引出一些猜想。

蔡国华事件发生后,恒丰银行董事长由陈颖接任,陈颖担任原银监会山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根正苗红的监管出身,在此之前入职的行长王锡峰是中国银行出身,二人的核心任务很可能就是让恒丰银行走出烂账,而不追求业务本身的做大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王锡峰于2022年8月卸任,此后恒丰银行进入了近2年的无行长状态,事实上,作为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一,于2003年完成整体改制的恒丰银行,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只有董事长,没有行长的状态。

陈颖卸任后,现任董事长辛树人于2023年1月接手,这也是一位有浓厚监管背景的董事长,有20余年央行和山东地方政府工作经历,可以看作是恒丰银行的“定海神针”,相比之下80后副行长白雨石(代为履行行长职务)则有浓厚的银行工作背景。

简历显示,白雨石出生于1982年,2015年7月加入恒丰银行,曾任恒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副总经理 (主持工作),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总经理,资金运营中心筹建组组长、总经理,2022年6月起任恒丰银行党委委员,2023年1月起任恒丰银行副行长。在加入恒丰银行前,白雨石曾就职于中国银行,担任过中国银行财务管理部流动性管理高级财务经理一职。白雨石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为CPA中国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

从学历、能力和经验上看,白雨石满足一个搞业务的行长所需要的条件,从“代为履行行长职务”这个“代”字上看,白雨石最大的任务是什么呢?不发生此前两届领导班子的恶性事件自然是底线,在此之上如果要去掉这个“代”,将业务做大做强,追回恒丰银行“失去的十年”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必要的投名状。

从辛树人的角度,恒丰银行的历史包袱已经甩掉,此时的工作成绩大概率就是围绕上市。

距离恒丰银行曾提出的“五年内上市”目标,已经过去了三年多,进入关键节点;而恒丰银行在济南召开的2024年度全行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及“整体上市”,这是恒丰银行连续第二年在年度全行工作会议提及“上市”。

上市前的必要工作是什么?当然是让外界看到高成长性。

综上,从天时上看,银行以量补价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恒丰银行恰在此时甩掉了历史包袱,并且到了上市的关键计划的关键节点;从地利上看,恒丰银行的业务体量、负债成本和资产类型都意味着它可以很容易取得业绩的高增长,这是区别于其他股份行的优势;从人和上看,恒丰银行终于重回董事长、行长双全的状态,虽然行长是“代”,但这个“代”可能更是白雨石将业务做大做强的驱动力。

故而,无论它的历史有多么灰暗,这家由80后白雨石掌舵的恒丰银行,很可能是股份行的明日之星。

(注:本文“猜想”、“可能”、“概率”等词汇下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谨慎参考。)

参考资料:

金融圈炸锅!涉案超100亿,最贪银行董事长开审:每天报销40万!更有天价别墅,银行沦为私人提款机!前任已被判死缓——《中国基金报》

行长职位空缺近2年,恒丰银行“80后”副行长白雨石代为履行行长职责——《澎湃新闻》

恒丰银行再提“整体上市” “五年内上市”目标能否如约而至——《新京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