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去年中国私募交易额410亿美元,待投资金规模仍在高位

2023年投资交易额较前5年均值下降58%,交易量也跌去31%。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MD

IPO早知道消息,贝恩公司于23日发布《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叠加IPO退出难度提升、买卖双方估值预期差距的影响,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预计将延续2023年承压趋势,进入换挡调整期。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的投资活跃度延续结构性下降趋势,跌至十年来低点。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发展态势与全球市场基本同步,2023年投资交易额较前5年均值(2018-2022年)下降了58%,跌至410亿美元,交易量也跌去了31%。成长型投资继续主导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占交易总金额的60%。

同去年一样,GP、特别是人民币基金仍是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最活跃的玩家,在2023年交易额中占到42%,较2022年增长21个百分点。在国内GP、特别是政府扶持基金的积极布局下,半导体、汽车出行等行业投资活跃。国内美元基金则继续关注汽车出行、医药和生物科技等传统行业投资标的。

对此,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基金及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表示:“和全球市场一样,中国市场也受到了全球经济放缓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中国私募股权市场迎来监管与发展并重的新阶段,私募股权基金需要找准核心投资领域,建设一整套差异化的能力,关注四个重点:一、更聚焦的基金战略,二、持续挖掘投资组合的全潜力,关注GenAI的颠覆性影响,三、持续做好投资组合预售规划,系统化地做到‘退出价值最大化’,四、积极运用行业资源和专业知识积累,紧密关注市场,发掘独家交易机会与新的交易主题” 。

待投资金规模仍在高位,机构倾向于偏后期、大额交易

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待投资金仍维持高位,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供需仍存在“错位”:一方面,尽管面临日益增长的退出压力,卖方仍追求高交易倍数,希望回收高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买方更趋于谨慎,追求优质资产。在这一背景下,大额控股尤其现金流稳定、基本面稳固的资产更受追捧。

贝恩公司的数据显示,聚焦于亚太区的私募股权基金在2023年末时持有的待投资金规模预估在5400-6700亿美元之间,高于2022年末的4900亿美元,其中,2023年聚焦于大中华区的基金约占亚太区规模的三分之一。

“有些新的基金,特别是人民币募到新的资金,都还没有投出。资金并不缺少,但好的标的越来越缺少,这一方面由于美元基金越来越趋向于或注重于去投晚期并购类的大型交易,但这样的标的在市面上在售的并不多,需要长时间把标的或交易发掘出来。”周浩表示。

贝恩公司全球副合伙人高平在回应媒体提问时表示:“从方向性来讲,2024年第一季度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应该是温和提升的,同时大额交易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也跟我们看到2023年趋势一致,大家更倾向于做大额偏后期的交易。”

另一方面,贝恩公司发现,交易的倍数、PE已经下降了。“交易倍数过去这两年已经有20%下跌。但(下跌)还不够。”周浩说,“目前在售的标的其实是16年及以后,特别是16年到18年投出去(的标的),那时候交易倍数是非常高的,大概在22倍以上。现在尽管交易倍数已经往下跌了,但买卖双方在估值方面预期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这方面也造成交易完成的时间会拖的比较长,交易数量也是缓慢爬坡的过程。”

同时,在并购方面,贝恩的数据还显示,随着投资活跃程度的下降,中国的交易倍数也在下降,2020-2023年中国平均收购价格倍数(EV/EBITDA)为17.8倍,低于2017-2020年的18.2倍,也低于2014-2017年的20倍。

此前,周浩在与《IPO早知道》的对话中也指出,过去几年中国市场经历调整,2023年公司估值降了很多,很多资产“非常便宜”,这是中国市场相对于全球市场的亮点。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以前以美元基金投资为主,但最近较为活跃的是人民币基金和政府主导的基金,在2024年年初,交易数量还是增加的。

2023年中国和海外市场的宏观环境遇到了不同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同业并购交易明显增多,“更多公司愿意做大吃小或者同行业之间的并购交易。”他表示。

在国内,老股转让的情况也变多,有些是投资人退出中国导致的,“最重要的底层逻辑还是估值的合理性或者回归。”他表示,主要还在于这轮经济和底层中国的增长逻辑变化以后,投资人如何重新看待未来中国和中国企业增长的预期。

并购在当下的挑战还主要在于对交易时间的预期管理,以往一个达到监管要求的交易在一年内都可以搞定,现在交易时间越来越长。“如何在这种交易时间变的越来越长的情况下,还能把业务基本盘稳定住,到最后实现原来预期交易的价值,是大家碰到的主要挑战。”周浩表示,现在情况下,未来的投资、退出包括融资的时点都会继续推后,且现在并购之后的投后管理难度还更大了。

当估值回归合理,退出渠道重新开放,就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参与到并购交易中,周浩认为:“整个未来三到五年之内中国的并购市场会重新回到活跃的情况。”

2016年至今60%项目未退出,2024募资挑战增大

而关于退出方面,周浩指出:“2016年到今天为止,所有私募股权基金投出去的交易,还有60%以上是未退出的,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先要退出才能实现DPI,才能实现回报,才能融新的资金。从这个角度来讲,融资未来两三年,特别是对美元基金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郑思远表示:“当估值回归理性,市场交易活跃度将会迎来新的窗口期。但目前,基金持有的投资组合期限较长,亟待退出实现回报。因此,私募股权基金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投后管理并寻找退出渠道,提升项目退出收益。退出方式的变化也助力估值理性回归,随着IPO放缓,S基金、战略并购等多样化退出方式将持续上升。同时分红也将更受投资者重视。”

与去年相似,约95%的中国市场IPO发生在中国内地交易所,而不是香港和美国,其中大多数IPO由政府扶持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所持有或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有大量资产亟待退出,而IPO退出通道受限;在这一背景下,贝恩公司认为,S基金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正在提升,有望进一步活跃市场。

贝恩调研显示,2024年的募资挑战仍然较大。2023年,人民币募资额稳中有升,但聚焦中国市场的美元募资额却同比下跌44%。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受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有限合伙人(LP)收紧了钱袋子,向其他地区转移资金配置。为此,头部美元基金正在探索人民币业务,扩充募资渠道,例如险资、私人财富管理等。

而对于之前受市场关注的CVC、战略投资者的出手情况,贝恩公司对《IPO早知道》表示,战略投资者在去年表现比较活跃,一方面,如果考虑到战略价值,其对估值的容忍度相对高一些;另一方面,贝恩公司观察到跨国企业在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本土领先的赛道或产业,“比如在消费领域有很多基于中国消费生态等等”,如果做正常并购,投资标的可能比较早、比较小,MNC直接并购并不合适,“所以需要CVC的形式把它买进来”,这种趋势未来几年可能会持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