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投资展望:富国、鹏华、华安、中欧、嘉实、睿远等8大基金公司怎么看?

开年以来,A股的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根据历史经验,开年下跌通常不会影响到全年的行情,所以对于这一轮的调整,投资者应该更加的耐心以对,短期策略还是以防守为主,尽量的避免资产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图:上证指数走势(周线);资料来源:wind

开年以来,A股的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根据历史经验,开年下跌通常不会影响到全年的行情,所以对于这一轮的调整,投资者应该更加的耐心以对,短期策略还是以防守为主,尽量的避免资产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173b22fca10759f78916999674c97d26.png图:上证指数走势(周线);资料来源:wind,36氪

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目前的市场环境里也并不容易。根据基金23Q4的季报数据,主动管理型基金中股基和偏股混基的股票仓位都不低,市场调整带来的业绩压力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资本市场,短期的波动总有,机构之于中长期的观点则更具研究与讨论价值。那么,基金公司的投资部门对今年的经济怎么看?投资策略上都有哪些核心看点?又有哪些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呢?

01.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政策引导将是关键

对于今年我国经济的预期,基金公司普遍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好于去年。在前年年末全面放开以后,社会与经济生活逐步正常化,当然经济复苏的过程也是渐进式的,特别是政策发力需要时间,由此看到了去年现实与预期的纠缠。

目前,在政策的引导下,一部分行业出现了向上的趋势。富国基金、华安基金、鹏华基金、中欧基金、摩根资产等众多看多今年经济的基金公司,其核心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随着积极因素的逐步积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基于目前我国的外需+国内投资双轮驱动的经济结构,机构们普遍关心地产链、出口链这两大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同时重点关注政策的走向,尤其是财政政策,合理且有力的政策引导是决定今年我国经济修复成色的关键。

房地产方面,诚然目前存在由于需求减少导致的销售面积下降问题,中欧基金通过借鉴日本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经验,对比了数个周期中新开工面积最低点相对于历史高点的比例,再从目前我国新开工面积的下降程度来比照日本,可以看到我国房地产的下降空间不大。

敦和资管认为,我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目前已经下降到了6%左右,从比例来看,日韩的低点也不过如此,而且我国下滑幅度大于同期的东亚诸国。相比之下,上述数据也表明了国内房地产行业已经见底,而且由于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的下降,房地产见底后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也将明显减弱,这对于经济增长亦构成直接利好。

对于人口见顶后人均居住面积不能够再增加这一观点,敦和资管则表示,根据东亚的经验,人口见顶后人均居住面积其实是在持续上升,再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数据,不仅相比其他东亚国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且未来亦具备持续增长的动力。由此,既让投资者看到了我国目前棚改、旧改等房地产政策的合理性;又表明了房地产行业在遭遇逆周期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具备一定的内生增长动能。

出口方面,关于出口下降的问题,中欧基金认为,由于海外通胀、利率高企导致了出口导向型国家大都出现了出口下降,并非只是我国如此,所以当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尤其是服务价格不在上涨的时候,出口下降的情况预计将得到显著改善

出口远期预期向好的同时,目前在边际上也有实际的改善。结构方面,我国出口到发达经济体以外国家的占比在持续提高,这些国家的GDP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由此对我国出口的稳定性构成了一定利好。短中期方面,中金公司认为中国的国际航班数有望增加,驱动海外游客在国内的消费,美国的制造业周期目前存在一定的补库存需求,亦有望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的支撑。

房地产和出口的情况,其实也是在反映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增长动能切换。根据统计局数据,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根据海外经验,城镇化率的瓶颈在60~70%,所以地产目前的问题,除了疫情与调控的影响外,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城镇化的高增长期可能已经结束,所以旧动能逐渐成为了经济的拖累,所以经济动能的切换就成为了必然。

作为旧动能代表的出口,也在经济转型中悄然发生着结构上的转变。在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背景下,在结构上政策与投资向中高技术行业倾斜,从而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过剩,这也是本轮经济修复中需求不足的根源之一。

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与现状,东方红资管认为,中端出海与高端创新将会是中国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国内相关产业的供需情况,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出海来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而且外部环境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

政策方面,近期市场对政策预期的讨论非常多,同时管理层也在不断强调对政策引导对经济复苏的重要性。目前,鹏华基金、博时基金、富国基金中、金公司、广发证券等机构普遍看好财政发力将助力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复苏

货币政策方面,从目前微观的企业活力与风险偏好来看,距离宽信用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说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过程依然存在堵点,主要体现在流动性不能很好的转化为消费与投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要降低实际利率,所以预计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宽货币的力度,价格型工具的运用更值得关注。对于二级市场而言,流动性的宽松将会是行情的重要支撑。

财政发力是机构普遍看好的方向,其意义在于通过财政发力的引导,来拉动实体的融资需求,从前起到提升经济活力、开启信用周期的作用。考虑到现阶段房地产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同时还要解决地方化债,中央财政将会是发力的主体,因此增发国债、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赤字率等动作都需要重点关注。

从宏观经济的预期来看,今年好于去年应该问题不大,而且近期二级市场的表现也引起了管理层的关注,特别提到了要解决重融资、轻投资的问题,将央企市值管理纳入负责人业绩考核就开了一个好头。所以,在经济基本面渐进式复苏的背景里,政策引导于经济基本面和投资交易都是今年的核心看点,这也是市场预期今年会有行情的理论依据。

02.投资策略

股票估值方面,经历了近年两年的连续调整,尤其是近期的调整后,估值分位水平是绝对的历史低位,与债券相比估值上也占优。所以,基于目前的估值水平,富国基金、嘉实基金、鹏华基金、中欧基金、东方红资产、睿远基金、摩根资产等机构认为目前的A股具备长期的配置价值。

而且根据历史经验,宏观基本面不是决定A股走势的唯一决定性变量,政策引导与产业周期的发展都能催化明显的结构性行情,比如2015年和2021年。要知道,我国经济在疫情后的最显著的变化不在总量而是在结构上,大量的资源投向了中高端制造,所以敦和资管认为如何引导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再平衡是今年重要的政策看点之一。

其意义在于,将一部分资源平衡到服务业,有助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从而带动货币周转的活力,本质还是刺激消费、逐步形成通胀预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风险偏好的提升,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居民部门的资金也将顺理成章的流入股市。同时,通胀预期也会改善整个大消费板块的预期,并驱动板块基本面得以进一步修复,由此也会出现优质的题材机会。

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方面,嘉实基金明确看好医药板块在今年的表现,他们认为医药板块正处于政策、业绩、估值的三重底,板块基本面的拐点较为清晰,资金增配医药板块的意愿在不断增强,投资看点主要在创新与出海

从公募基金23年四季报可以看到,主动权益类基金大幅增配了医药,基金公司也在行动上践行了对医药板块的看好。从机会来看,研发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国产创新药、创新器械逐步进入收获期也是产业周期使然,但是在出海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毕竟目前的外部环境相对动荡,地缘政治层面的影响需要加以提防。

考虑到我国目前逐步偏向中高端制造的经济结构特征,以中欧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普遍看好科技,特别是AI、数字经济等方向。中欧基金认为科技创新周期中,总会成长出一批优秀的公司,这些胜率不高但赔率比较大的投资机会值得挖掘

除了科技以外,制造业还要承担起接续经济增长动能、保障安全、实现双碳这三个重要目标。从行业体量与发展水平来看,汽车链与新能源是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的主要方向;保障安全包括了国土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两个维度,军工与半导体是正是重点布局的领域;双碳目标下,ESG投资方兴未艾,相关的指数值得关注。

关于风格切换问题,去年A股中小盘明显占优,一方面在于大盘股的业绩与经济周期正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外资的边际影响,另一方面中小盘本身的成长属性浓厚,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得中小盘的走势与美股有了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敦和资管认为,如果今年美国经济放缓,随着我国经济修复,风格又将切换到大盘股上。

节奏方面,博时基金认为本轮盈利周期在2021Q1见顶后,截止去年Q3已经持续回落了9个季度,盈利下行的时间已经足够久,在基本面筑底的同时也能看到PPI在去年Q3开始筑底回升,所以2023Q3可能是本轮盈利改善的起点。中金公司也表示,我国名义GDP增速将高于实际GDP增速,这意味着通胀将回归正规,这对于股市和企业盈利都是重大利好。

在当下不亏/少亏即赚到的市场环境里,风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欧基金的事前风控理念值得投资者借鉴,其关键是在构建组合时要明确整个组合的目标风险,并基于此来确定组合中各类资产的配置中枢,对于仓位管理要有很强的纪律性,特别是通过分散投资来实现相对的风险平价,避免单一因子对组合产生过多影响,同时还要及时归因来修正问题,从而避免产生更大的错误,从而提升整个组合的抗风险能力。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作者 | 黄绎达

编辑 | 郑怀舟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