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期档盘点,百花齐放还是泥沙俱下?

内地电影市场素来有四大档期之说,分别是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和国庆档。这四个档期之中,还属暑期档时间最长,票房合计最高,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暑期档从来是各大电影集团兵家必争之地。

内地电影市场素来有四大档期之说,分别是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和国庆档。这四个档期之中,还属暑期档时间最长(6月1日至8月31日),票房合计最高(大约占全年总票房的1/4~1/3),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暑期档从来是各大电影集团兵家必争之地。

刚刚结束的暑期档以174亿总票房完美收官,再创新高。票房节节攀升的暑期档可以看作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带动整个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从2009年开始,内地电影票房便开始了“超英赶美”之路,相继超过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2012年,更是以170亿票房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北美的票仓。

前进的马达一旦开动,就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此前就有人预测,内地票房即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2018 年第1季度,内地票房同比增长了39%,而美国则下降了2%。一增一减之下,帮助内地首次以31.7亿美元的单季总票房超越美国。  

1

 十年十倍,内地票房的增速与成色

2018年注定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丰收之年。二月,因为坐拥春节档,票房出现井喷。单月票房超100亿人民币(单位下同),刷新了全球单月票房纪录。今年一季度,内地票房首次超过美国,迈出了超越美国之前的一小步。今年上半年,内地票房总额达320.2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7.8%。

image.png

时间倒回十二年前的2006年,当年内地电影总票房为26.4亿元,仅相当于一部《西虹市首富》。那一年,仅有五部电影票房上亿,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以2.91亿的票房荣膺当年票房冠军。之后内地票房走上了快车道,从26亿到440亿,仅用了9年时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6.8%。再回首,2006年的票房冠军在内地历史票房榜上仅位列251名。

image.png

来源:电影票房网(http://58921.com/)

2006-2009年,渠道和内容数量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之后,随着渠道和内容的边际效应递减,行业进入了短暂的平台期。2016年,除了春节档破纪录的30亿元票房收入之外,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都惨淡收官,全年总票房比上年仅仅微增3%。

在高增速时期,市场容量扩充为从业者提供了数不清的机会,市场的“赚钱效应”明显。这个时期内,无论是资本,还是观众,往往还比较宽容,也因此,国产电影市场上鱼龙混杂,低口碑却高票房的电影时有出现。可以说,那段时期内地电影惊人增速的背后,国产电影反而有整体质量下滑的嫌疑。

进入平台期之后,内地电影市场由增量博弈向存量博弈转换,市场“筛选效应”加剧。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浸润让一大批观众拥有了成熟的审美观和电影素养,可以识别孰优孰劣,剥夺了一部分烂片的生存土壤;从资本的角度来说,热门IP+流量明星+大制作的公式越来越难以取得预期的票房成绩,也促使资本越发理性,回归价值。

所以说,增速放缓的阵痛反而是好事,加速了市场的优胜劣汰。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用来形容内地电影市场再合适不过了。之后的两年,内地电影又重拾增速。2017年的总票房为558.39亿元,剔除服务费后为523.86亿元(由于2017年之前的内地票房都是不计入服务费的),同比增长19.1%。今年上半年票房增长17.8%,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

2018,暑期票房再创新高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暑期档一般会呈现出大片扎堆,票房爆发之势。今年亦不例外,刚刚结束的暑期档,以史上最好的票房划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根据猫眼研究院的统计,2018年暑期档(6-8月)总票房达174亿元(含服务费),较去年同比增长7%,观影总人数达5亿人,较去年增长6%。不得不提的是,仅从暑期档观影人数来看,内地已经超过北美,不过由于内地平均票价低于北美,所以票房暂不及北美。

image.png

今年暑期档虽然没有去年《战狼2》那样超50亿的绝佳表现,但也贡献了诸多爆款,如暑期档冠军——《我不是药神》以30.98亿元跻身30亿俱乐部,亚军——《西虹市首富》以25.20亿跻身20亿俱乐部,三四五名《侏罗纪世界2》、《一出好戏》和《巨齿鲨》的票房也在10亿以上。

image.png

来源:猫眼研究院

当然,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暑期档竞争激烈,从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有票房爆表者,亦有票房扑街者。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之前上映三天就撤档的电影——《阿修罗》,上映三天仅取得4000多万票房,与其号称7.5亿的制作成本和30亿的票房目标放在一起,不免有些尴尬。大制作低评分电影频频扑街,正好印证了内地电影市场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资本为王”向“内容为王”的转变。

image.png

除了创纪录的票房总量之外,从暑期档票房分布来看,也呈现出明显的头部聚集的特征。

2018年暑期档共有5部影片票房超过10亿,这5部影片的票房占暑期档总票房的56%。票房超过1亿的电影共有26部,这26部影片就贡献了暑期总票房的95%。暑期档一共有137部影片上映,这意味着,剩下的111部电影仅贡献5%的票房。

image.png

电影票房分布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并且,从近几年的趋势看,票房和资源还在进一步向头部电影聚集。实际上,聚集度提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参考成熟的电影市场,如北美电影市场,头部影片的票房占比提升,产生聚集效应,是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3

今年的暑期档,有什么不一样?

今年的暑期档,除了票房数据让人印象深刻以外,从电影内容、出品方、发行方等维度则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1.优质国产电影持续发力

每年6-8月的暑期档中,为了保护国产电影,进口电影集中在六月上旬和八月底上映。今年的暑期档,对进口片的限制已经愈加开放,《侏罗纪世界2》6月15日上映,取得了近17亿的成绩,排名第三。《蚁人2》、《摩天营救》、《超人总动员2》、《精灵旅社3》、《哆啦A梦》、《碟中谍6》等片也分别在暑期档上映,票房均超过1亿。

不过,暑期档仍然是国产片的主场,国产片票房达125.88亿元,占比72.4%,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

同时,在暑期档占据C位的国产电影呈现出票房与口碑齐升的现象。《我不是药神》的豆瓣评分高达9.0,《西虹市首富》和《一出好戏》也有6.7和7.3的评分。根据猫眼电影的统计,今年暑期平均分为8.0分,超越去年的7.7分。 

image.png

2.电影新势力的崛起

万达电影、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前四大电影公司,主要负责电影的制作和发行。不过,从此次暑期档的表现来看,四大公司有点集体消失。相反,一些和导演、主演深度绑定的电影公司则成为暑期档的主角。暑期档top 5中仅有《狄仁杰四大天王》是华谊兄弟做主出品方,《我不是药神》的主出品方是坏猴子影业(宁浩)、欢喜传媒(1003.HK)、京西文化等,《西虹市首富》的主出品方为开心麻花传媒,《一出好戏》的主出品方是瀚纳影视(黄渤)。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用内容说话的电影市场为小而精的公司提供了优渥的土壤。

从内容来看,暑期档不乏题材新颖之作。如《我不是药神》是导演文牧野的首部长片之作,聚焦社会现状,讲述代购印度仿制药的故事。《一出好戏》也是演员黄渤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主旨为探讨人性,思索在荒岛上是留下还是逃离。

两部电影都不是那种大制作、特效花哨的类型,戏中也无甚帅哥靓女,却也在暑期档众多电影里脱颖而出,可见,中国电影已经跳脱了唯画面论、唯明星论的窠臼,回归到内容为王的正轨上来。

3.内容为王,渠道搭台

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审美和判断力日渐提升,他们更愿意为好内容好故事买单。不过,光有好故事也是行不通的。现在年轻人的矛盾在于花样百出的娱乐方式与每天只有24个小时之间的矛盾,所以,电影产业还面临着其他行业,如游戏、电视剧、短视频等的竞争。“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行不通了,要吸引年轻人进入电影院的首要目标是抓住他们的眼球。

除传统的宣发渠道外,互联网宣发正成为新主流。淘票票和猫眼是内地互联网宣发的两强,90%以上暑期档电影都透过二者进行宣发。淘票票和猫眼分别利用阿里和腾讯的内容生态和关系链,结合线上MCN内容营销,增加影片的曝光量。有业内人士提到,《我不是药神》如果没有互联网宣发平台的加持,其最终票房恐停留在15亿左右。

所以,内容为王,更需要渠道搭台。

4

尾声

2018年的暑期档已经渐行渐远,174亿的票房又一次刷新了内地暑期档票房纪录。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而言,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暑期档结束,国庆档还会远吗,春节档还会远吗,电影市场就是以这一个个档期为节点,一年又一年的轮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的是牛鬼蛇神,留下的是真正的好电影。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