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0万亿,创新高,为啥A股依旧跌跌不休?

摘要:文章讲述了为啥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但是A股依旧跌跌不休的原因。

今天5月24号周五,也是ETF交割日,前几个交割日都平稳度过,但是今天尾盘未能偷袭,再次呈现普跌态势,沪指击穿3100点。电力板块逆势领涨。

上证指数60分钟K线图

640 (1).png

早上看了下舆论氛围,中国证券报、券商中国,这两大主流券商官媒,都是在讲美股大跳水,我隐约感觉有点不妙,人家跳水也不怎么严重,虽然确实这两天都有尾盘跳水,但是也不至于大肆宣扬呀!

640 (2).png

昨天纳指高开1%,收盘-0.39%,产生了一个-1.4%的大阴棒,但是并不是特别严重。

先看下,美股耳熟能详的巨头,昨天股涨跌情况:

英伟达,涨9.32%

特斯拉,跌3.54%

苹果,跌2.11%,

亚马逊,跌1.14%

超微公司(AMD),跌3.08%,

Meta(即Facebook),跌0.43%。

戴尔科技,跌3.92%

波音,跌7.55%

客观的讲,人家跌幅都是毛毛雨,除了波音大跌外。

640 (3).png

最近散户都说没有赚到钱,事实如何?

以数据说话,散户的感觉是对的!

即使是以2024年春节作为起算点,截至现在,上涨的个股,仅仅1100多家,对比5300多家的股票,也就是仅仅有20%个股是上涨的。

散户没有赚到钱,不是错觉,不是你能力比大部分人差,确实是市场具备指数陷阱,只有20%多的散户是获利的。

640.png

公募基金规模首破30万亿,为啥A股依旧跌跌不休?

昨天,中基协公布了,截至4月底数据,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与3月底相比,公募基金规模在一个月内增长超1.5万亿元,与1月底相比,公募基金规模三个月内增长超3万亿元。

从4月来看,固收类产品成为公募基金规模增长主力,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单月规模合计增加近1.5万亿元。从全年来看,权益类基金也是规模增长的助推器之一,仅在2月份,权益类基金规模增加超7000亿元,此后的3月和4月,权益类基金规模均有小幅增长。

公募基金资产净值30.78万亿元

数据显示,与3月底相比,4月底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规模变动不大,而债券基金规模较3月底增长近5000亿元,货币基金规模较3月底增长近1万亿元,这两类基金增长的规模与公募基金4月总规模的增长大体相当。

解读: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中不难发现端倪,除2月份权益类基金规模增加7000亿后,3、4月份权益类基金只有小幅增长,其实就是没有增长。

而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4月份就增长了1.5万亿,这些基金都是不能投资到股票二级市场的。

所以,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不代表权益类基金规模创新高。

A股要想有活水,关键要权益类基金规模不断增加才行呀!

而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必须让炒股的基金和散户能够获利,才行。

指数涨到4000点,80%的人是亏钱的,市场最终还是会因为缺钱而跌下来的!

其实,我之前就观察到,市场根本没有增量资金,唯一的增量资金在于国家队自己,而且还是通过北向资金的渠道买入。

最后简单科普下:

货币基金投资范围:

货币基金的投资范围主要集中于货币市场工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国债和央行票据:这些都是国家或其代表机构发行的债务证券,具有较低的风险和相对稳定的收益。

  • 商业票据和银行定期存单:这些是由企业或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工具,用于筹集短期资金。

  • 政府短期债券:与国债类似,但期限更短,通常用于满足政府的短期资金需求

  • 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一些货币基金可能会投资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债券,但这类投资相对较少,因为货币基金主要追求的是低风险。

  • 同业存款:这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存款安排。

此外,货币基金还可能投资于现金以及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券回购等。

债券基金投资范围:

国债: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金融债:金融债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能够较有效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和期限不匹配的矛盾。

企业债:企业债是由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通常用于筹集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

此外,债券基金还可能投资于可转换债券和抵押债券等其他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

综上所述: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主要是货币基金和债券类基金规模在不断扩大,而可以投资股票市场的权益类基金规模并没有得到显著增长。

这也是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股市依旧跌跌不休的根源!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