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

力争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具身智能竞争的核心力量。

4月27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的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海淀区会同市发改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发布了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

微信图片_20240429181654.png

《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部署源头创新突破行动、本体产品领跑行动、创新平台赋能行动、应用场景示范行动、产业集群建设行动、生态雨林打造行动等六大行动。

力争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具身智能竞争的核心力量。

其中,开展“大脑”技术创新、“小脑”能力突破、“脑—身”系统协同3项任务,加快突破一批具身智能前沿核心技术。开展机器人整机性能提升、模块化部组件攻关,加快研制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多形态机器人。面向科研、工业、消费等场景,组织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身智能应用示范工程。

据介绍,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领域,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让它们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下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来完成人工智能的进化过程。

微信图片_20240429181656.jpg

海淀区集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素,展现出了强大的产业活力和创新实力。该区域汇聚了超过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占据北京市70%的份额,成为了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支柱。这些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从基础算法研究到应用场景开发,形成了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相关单位超过90家,其中通过备案的大模型达36家,占比同样超过北京市的70%。这些大模型单位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除了企业数量和技术实力,海淀区还在算力、数据、算法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目前,该区域已部署了高达3500P的算力,为大模型的场景应用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条件。这些算力资源为人工智能研究者和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快速地进行模型训练和推理,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机器人领域,海淀区的优势同样突出。这里拥有近200家的机器人企业,占全市的40%,成为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其中,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达到了十余家,占全市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40429181658.jpg

同时,海淀区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布局也十分完善,覆盖了从机器人的核心部组件到本体的全产业链。这意味着海淀区在机器人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具备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为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政府还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快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引领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政策明确指出以海淀区为核心,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打造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同时,政策还提出建立健全协同服务机制,提升专业化运营管理能力,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微信图片_20240429181701.png

政策还鼓励创新主体建设专业化的开源社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为了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力,政策还提供了最高5000万元的支持资金,用于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活动。

综上所述,海淀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政策的推动下,海淀区将继续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和创新,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