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还会缩表么?

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层对资管业务、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等方面频出重拳,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均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监管和业绩的双重压力下,银行资产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缩表不足为奇。2017年以来,在强监管政

作者:方斐    来源:金牌分析师说

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层对资管业务、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等方面频出重拳,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均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监管和业绩的双重压力下,银行资产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缩表不足为奇。

2017年以来,在强监管政策的影响下,银行业资产增速逐渐放缓。从银行业整体来看,缩表趋势并不明显,但资产的增长率明显放缓。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回落,大型银行资产增速趋于稳定。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有史以来首次低于大型银行,从2016年年末的15.8%环比下降到三季度的10.58%。

与2016年年末相比,2017年三季度,大型银行的资产增速下降2%,但是三季度已经开始企稳;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资产增速持续回落,前者回落11%,后者回落8%,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降幅最大。而且,三季度是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有史以来首次低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为7%,大型银行为9%。这可能是由于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和非标业务占比更高,受监管的影响更大,从而导致资产同比增速低于大型银行。

资产增长率明显下降

2016年四季度以来,上市银行资产增速明显下降,但截至2017年三季度,增速已趋于稳定,无继续下降至资产负增长的趋势。从同比增长率来看,上市银行总体同比增速从13.41%降至8.52%。其中,大型银行和农商行降幅较小,同比增速下降了2%-3%;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降幅较大,同比增速下降了10%。

从季度环比增长率来看,上市银行总体环比增速从3.36%降至0.82%。其中,股份制银行降幅最大,从5.45%降至0.09%,其中,2017年第一季度的降幅最大,随后增长率稳定在接近于0的水平;城商行2017年第二季度资产增幅降至最低点0.41%,但三季度资产增长率回暖,上升至2.06%;大型银行2017年二季度的增速大幅下降,从3.67%降至1.65%,三季度环比增速继续下降至1%;农商行和上市银行总体变化趋势类似,在2017年二季度增速降至1.42%,三季度增速则回升至1.67%。

具体到每家银行来看,虽然同比增长率均有所下降,但仅有中信银行2017年三季度同比负增长;每季度的环比负增长的现象更为明显,7家银行有明显的缩表行为。

而五大行总资产无显著的下降趋势,仅建设银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总资产略微下降0.01%,中国银行2017年第三季度略微下降0.02%,资产扩张放缓。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并未缩表。这可能是因为五大行同业业务、非标业务相对较少,受政策的影响较小。

股份制银行的缩表意愿更为强烈,中信银行从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有四个季度的总资产负增长,缩表力度最大;民生银行连续两个季度缩表,2017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资产均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18%和-0.95%;光大银行也连续两个季度缩表,缩表力度略逊于民生,分别下降-2.26%和-0.08%。

城商行中,上海银行缩表力度大,2017年第二季度的总资产下降3.98%;其次是江苏银行,2017年第二季度资产下降1.25%。农商行中,无锡银行2017年第二季度总资产下降2.94%,张家港行2017年第三季度总资产下降2.37%。

从2016年7月以来,缩表力度较大的银行有7家,分别是股份制银行中的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城商行中的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以及农商行中的无锡银行和张家港航。中信银行缩表力度最大,4期内有3期降低了资产总量;其次是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连续两期降低资产总量;最后是城商行和农商行,有1期总资产负增长。

银行缩表的主要方式是减少应收账款类投资和同业资产。2016年6月以来,共有7家银行、11个缩表样本。其中,中信银行有3个季度缩表,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有两个季度缩表,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和张家港行有1个季度缩表。

从缩表方式来看,基本为减持应收账款类投资和同业资产。同业业务、非标业务监管趋严,限制了该业务的发展。根据中信建投的分析,有73%的样本采用降低应收款项类投资的方法,82%的样本采用降低同业业务资产的方法。通过金融资产来降低总资产的样本比例只有36%,但江苏银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时,通过大幅减持金融资产(对总资产贡献度-5.18%),从而实现缩表目的。

银行在缩表时,仍然保证了利润率更高、更受政策鼓励的贷款业务的增长,目的是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在资产配置时倾向于持有利润更高的资产,从而通过提高收益率来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贷款的收益率比同业业务、债券业务等都要高,因此,银行会增加对贷款资产的配置。

2017年以来,监管层对银行考核监管愈发趋严,对资管业务、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等方面频出重拳,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均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银行资产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缩表的原因为面临监管和业绩的双重压力。

具体分析如下,其一,流动性考核趋严,鼓励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提高存款占比和贷款占比,减少对主动负债和非信贷资产的依赖;其二,同业业务、非标业务监管趋严,业务限制带来相关资产增速放缓或负增长;其三,加息预期下,资金成本上扬,资产端更多的配置高收益资产,减少对低收益资产的投资,以维持收益水平。

在新流动性管理办法下,鼓励银行更多配置信贷资产,要求银行调整资产端配置,以满足监管要求,MPA考核和流动性新规引导银行增加贷款资产的配置。

流动性监管趋严,流动性新规均引导银行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加大存贷款业务的占比,以满足监管指标的要求。新的流动性管理办法,总体上鼓励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提高存款占比和贷款占比,减少对主动负债和非信贷资产的依赖;在负债端多寻找以存款为主的中长期负债,减少对同业拆入、同业存单、应付债券的依赖程度;在资产端,贷款>存放同业>买入返售>债券、股权等。

在新流动性指标要求下未达标的商业银行,面临调整资产端结构的压力更大。根据目前25家上市银行流动性匹配率测算结果来看,流动性匹配率低于100%的银行未达标。交通银行、所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常熟银行、江阴银行、张家港行未达标准,未来资产端调整的压力较大,可能会增加贷款占比、降低金融资产占比。对于贷款总额度增长受限的银行,由于非信贷资产的减少,资产总量可能会减少。

成本上行倒逼结构调整

资管新规统一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标准,尤其强调控制杠杆和打破刚性兑付。目前,银行理财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内,而非标资产往往是跨年度的“类信贷”业务,短的期限为3-5年,长的可以达10年。因此,在资管新规下,预计非标资产规模将下降。未来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也会下降,但由于非标业务期限较长,因此,短时间大幅下降的情况难以出现。

非标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在应收款项类资产,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的银行,受资管新规的影响较大。股份制银行中的兴业银行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0.4%,城商行中的南京银行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58%、贵阳银行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2.45%,应收款项类投资远高于同行业,面临较大的减少应收款项类资产投资的压力。

2017年以来,银监会针对同业业务出台多项政策,监管思路是去杠杆、去通道、防风险。在严格的监管下,银行的同业业务面临收缩的压力。2017年6月以来,各家银行已受监管影响逐渐降低同业资产占比。截至2017年9月30日,只有部分银行同业业务资产占比较高,未来将面临减持的压力。杭州银行同业业务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0%,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和北京银行同业业务资产占比为9%,未来需进一步降低同业资产的比重。

从负债端来看,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吸收存款、同业负债和发行债券,其中,吸收存款的成本最低,同业负债的成本较高,发行债券成本最高。2018年,由于存在对央行加息的预期,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同业存单在市场上调和发行监管趋严的政策叠加下,同业负债的成本也将上行。由于资金成本的上升,为维持盈利水平,银行将主动调整资产结构,更多配置高利润业务。

总体趋势是,随着资金成本的上升,倒逼银行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未来银行低收益资产投资的比例将会大幅减少。

由于同业业务收益较低,银行在资产端将会减持。同业资产有期限短、风险低、收益低的特点,当资金成本上升时,可能导致收益和成本的倒挂。因此,在预计未来利率走高、负债成本上升的前提下,银行会提前调整资产端结构,减少低收益的同业业务。从2017年二季度的数据来看,上市银行的同业收益率位于2.16%至4%之间,低于贷款收益率。

进一步分析,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无锡银行和张家港行的同业业务净利润率小于0.5%,同业业务收益率较低。其中,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同业业务,不仅收益率低,且同业资产持有比例还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预计其将减少对同业资产的投资。

交通银行同业收益率与综合成本率之差只有0.28%,但同业资产却占了总资产的9.57%;民生银行同业收益率与综合成本率之差为0.26%,但同业资产却占了总资产的5.33%。2018年一旦央行加息,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上升,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减少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压力,否则将面临同业业务收益低于成本的情况。

而在贷款占比上,银行将持续以高收益率弥补资产增速的放缓。在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上升,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更多的银行将回归贷款业务,以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总资产水平增速的下降,从而保持稳定的净利润水平,预计2018年贷款占比将继续上升。

从2016年四季度以来,银行总体的贷款同比增长率趋于稳定、略有下降,但各类银行的贷款同比增长率趋势不明,城商行上行、股份制银行下行、大型银行和农商行趋于平稳。然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更多的银行正积极回归贷款业务,以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总资产水平增速的下降,从而保持稳定的净利润水平。

2018年缩表概率不大

总体而言,2018年银行业资产增速将放缓,资产端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缩表概率不大。资产端结构调整是因为:银监会的流动性考核引导银行增加贷款配置、减少对金融资产投资,同业管理新规压缩同业市场业务、非标管理办法则限制了应收款项类投资业务的增长,且加息带来资金成本上升、银行资产端加大对高收益资产的配置。

根据中泰证券的分析,缩表概率不大的原因在于:第一,资管新规在短时间内难有重大影响,应收款项类投资不会短期内快速下降。因为非标资产往往是跨年度的“类信贷”业务,短的期限为3-5年,长的可以达到10年。

第二,同业业务资产在2017年已大幅降低,多家银行已调整到位,仅剩杭州、交通、平安和北京同业业务资产占比超过9%。2018年,银行大量减少同业业务的概率较低。

第三,对部分银行而言,应收款项类投资和同业业务资产也可能增加。资管新规之后,部分表外的资管业务可能移到表内,从而增加应收款项类投资;同业业务收益较高且尚未达到同业业务量规定上限的银行,也会进一步增加同业业务资产。

根据央行公布的2017年12月金融数据,受窗口指导的影响,虽然新增信贷规模下降,但企业全年信贷需求有所改善。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44亿元,同比环比均有明显回落,但全年信贷增长强劲,2017年前11个月新增信贷达13.27万亿元,已超2017年年初计划(12万亿-12.5万亿元),因此,12月新增信贷规模的回落主要是由于窗口指导所致。

受此影响,12月新增企业与居民贷款量均有明显下降。其中,企业新增贷款同比下降2528亿元;居民新增贷款同比下降1679亿元。尽管如此,企业信贷需求依然延续回暖趋势,12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2059亿元,占当月新增企业贷款比重较11月提升3个百分点至85%。而居民端消费贷在“双十一”活动效应消退后明显回落,新增居民短期贷款占当月新增居民贷款比仅为5%。在经济企稳的背景下,随着企业需求的持续改善,1月新增信贷规模预计为1.8万亿-1.9万亿元。

随着1月25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出3000亿元以上的流动性,2月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释放2万亿元流动性,银行股行情逐步从估值修复逻辑过渡到流动性驱动逻辑。

如上所述,2018年上市银行不会再缩表,行业资产增速虽然放缓,但是资产增速将高于资本整体的增速,银行业的权益倍数将企稳回升。在银行业盈利增速环比回升的背景下,行业ROE将在ROA和权益倍数的双重驱动下,稳步回升,从而带动行业估值中枢长期上行。

看好一季度银行股的核心原因在于资金利率下行带动银行股估值修复,具体包括“三点支撑”(流动性、估值、业绩)和周期复苏。

从流动性支撑来看,定向降准释放3000亿元以上的流动性,“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也将释放出1.5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市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下降,资金利率下行,带动银行股估值修复。

从业绩支撑来看,2017年一季度净息差触底,2018年一季度净息差同比增速较大,一季度信贷投放规模相当于全年信贷量的30%-40%。

从估值支撑来看,银行股的估值优势非常明显,由于2017年年末未能完成估值切换,使得2018年年初银行股的估值优势更加显著,目前16家老上市银行对应2018年PB只有0.8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