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与首付,谁更能承载生命之重?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盯着题目愣了很久,还

作者:苏北

编者按:这是我们近期收到的一篇最触动内心的文章。关于房子和奋斗,本来不应该有任何关系的两者,在作者的生命关键节点中竟然如此令人唏嘘地绞合在了一起。作者最后选择了向冰冷坚硬的现实低头,奋斗也许仍未远去,但是否仍那么深深扎根内心,却未可知。借用作者的语言:人都会老,希望我们老去的时候,依然记得我们曾经的奋斗,以及靠奋斗支撑的尊严。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盯着题目愣了很久,还是没忍住心头的酸楚,潸然泪下。

是一种来自心底的,无法抑制的疼痛,不甘、无奈,却又徒唤奈何,像蚂蚁啮噬,隐隐约约,却又无比清晰。

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掉过眼泪。哪怕再穷再苦,哪怕过年去城里的亲戚家拜年,被羞辱性地无视,哪怕读中学时被县城里教育局子弟的同学肆意嘲笑我遮不全小腿的破裤子,我毫不犹豫揍了他一个鼻子开花,从乡下赶来的父亲一边卑屈地讨好学校老师和同学父母,一边用牛鞭在我身上抽出道道血印,我也没哭过。相反,父亲抽我的时候,我毫不躲闪,一直在笑。我一点也没觉得难受,也没觉得疼。

因为我内心是快乐的,我在用一个孩子卑微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梦想,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在,我就不会觉得苦和累。我玩命一样地读书,学习,并从每次考试遥遥领先的排名中获得快乐。我知道这个小地方关不住我,我的未来不在这里。

但在离开前,我不会丢下尊严与梦想,这是我永不会放弃的行囊:没有了它们,我根本不知道身躯瘦弱的我能走多远,我还能不能在那样严苛的环境中斗志昂扬,笑容洋溢。

我来自江苏靖江东北的季市,在如皋、泰兴、靖江三市交接处,属于苏北,离富庶的苏南一江之隔,但这一江很残酷地画出了贫穷和富裕的天然分隔,以至我每次去如皋城的水绘园,都在纳闷,这样贫瘠的土地,怎么会产生了冒辟疆和董小宛这样的才子佳人?

与苏北的贫穷伴随的,是那块土地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节”,但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所以我从小就知道要学习,要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要走出去。高中毕业,我高分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高校,那个当年嘲笑过我裤子,但高考落榜的同学给我送行,我清楚记得他送别时的那句话:你比我有节。别丢了它!

我当然不会丢了它。2010年大学硕士毕业以后,同学们都出国的出国,动用各种关系留京的留京,我则义无反顾地跑到了深圳这个充满生机的城市——我多年的困苦和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让自己换取一个舒适的小安乐窝。内心想做点什么而无愧此生的卑微梦想,一直在内心,从未远离。

幼时的贫穷令我坚韧,也令我比同龄人早熟很多——我做任何事,从来都不会信马由缰,而都是“计划”出来的。选择来深圳,是因为这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充满活力和创业机会,是所有年轻人向往的城市。当时我跟自己说,我给自己五年的时间,也只给5年的世界,积累人脉,积累资金和社会资源。五年之后,我30岁,恰好风华正茂,我要开始自己的创业,要在这块沃土扎下属于我自己的根,这是我一直的梦。

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过丝毫买房的念头,我不觉得房子与我有什么关系——好在,我从小就离家到学校住读,我对“家”这个抽象的字眼,并没有那种无法割舍的依恋。在南方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兴奋地工作,不求回报地加班,并乐于享受那种四处吃盒饭,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无家可归感,乐于享受工作5年,搬家5次的流浪感。

我一直坚信的是:现在的我,只是在为5年后的我做准备。居无定所,何妨?

深圳的房价,几乎是从我到深圳,就没有停过地上涨。期间身边的朋友、同事都陆续支付首付,沦为有房一族的房奴。但我看得出来,他们很享受这种身份的变化,享受这种变身房奴后的如释重负与从此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

那个时候也有朋友不断劝我有钱的话先买房吧,因为以后还会涨,而且生命苦短,先有个窝,整天把自己弄得个流浪汉似的,何必。但是我无动于衷,对朋友的建议一笑置之——我从没有对自己的坚持有过质疑。

2013年开始,深圳房价开始直线上升。不断上涨的房价,似乎看不到尽头。在一轮又一轮的购房热潮中,我依然没有动摇,不曾怀疑过自己的决定是否值得。随后我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离开第一家大公司。

当时正是互联网的黄金时期,互联网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在2014年我毅然离开,选择了加入一家初创科技公司,当起小小的管理者。我清楚我来深圳的目的,我要把想法付诸行动,一步一步地向梦想靠近,就必须迈出这一步,去熟悉初创企业的创业模式,取长补短,未来能为自己所用。我的眼光还不错,如今我们公司也在手机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口碑,同时我的能力也得到上司的赏识。

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她。她比我小三岁,是我现在公司设计部的同事,因为一次部门合作相识,慢慢开始推翻了友谊的小船,双双堕入爱河,一年后,我们的女儿出生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房子问题第一次非常严肃地进入了我们的话题——因为,我不再是我,而是一个家。

家对中国人有着传统又厚重的意义。在农村,房子都是自己的,因为房子和自己劳作的土地是在一块的,房子不够住了,就重新建房子;在城里,中国人觉得要自己买下的房子才是自己的家。老婆从没有抱怨过和我一起租住城中村的尴尬,但女儿出生的时候,她犹豫了很久,说了句:老公,我们去买个房子吧?哪怕小点?不能让孩子一直没有自己的家啊。

我很惭愧,这种话对一个一直强调有尊严地活着的男人,类似一种鞭笞。我检视了存折,不到一百万,再看看一直在涨的房价,以及心中一直没有远离的创业梦——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我怎可功亏一篑?

我答复她:不急,我们以后会住上大房子的。

不知不觉,两年时间又过去了,来到最初毕业时我给自己设的时间节点。我要作出一个重要的抉择——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去创业,还是向现实屈服去买房。而这个期间,深圳的房价几乎日新月异,远超我收入的增长速度。看着前几年已经买房的朋友,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是基本都已经结婚生孩了,远在老家的父母过来帮忙带孩子,三代同堂,相处融洽,生活美满。而我,一次一次坚守自己的理想,一次一次地错过买房的机会,如今则拿着不错的薪水,银行有着凑合的存款,跟心爱的对象租用在繁华闹区的一间小户型房子,甚至爸妈过来看看他们的儿子都住不下,只能给一把年纪的父母安排住酒店。

然后我一遍一遍向父母解释,他们看到的儿子的生活状况,并不是真实状况,他儿子没那么苦。一遍遍解释,我是为了要创业。尽管父母并没有问我什么,但我还是忍不住一遍遍解释。

我自己知道,我其实是在焦虑,在挣扎。

创业就是拿钱、拿时间去赌。赌赢了,或许就能在深圳湾一号买上一套豪宅;赌输了,首付没了,也必然会影响家庭,毕竟愿意再陪你等下一个五年的人不多,你也没有权利要求另一半如此“深明大义”。

而我最大的忧虑其实是:就算我创业,但也许赚的钱,还是没有房价涨得快。

父母在深圳坚持住了一周,临走前,母亲把握拉到一边,给我一个存折,说,拿去吧,不多,父母也没什么钱,就这些了。凑上你的钱,去买个房子吧,别让老婆孩子跟着你受苦了。

我坚决不要。父母苦了一辈子,我没养家不说,那还忍心再拿他们的钱。母亲硬塞给了我,说,儿子,心不要太大。人一辈一辈的,不都是这么过过来的吗?有个小窝,一家人过日子,就好了。

看着父母走进火车站的佝偻背影,我泪眼模糊。

中秋节前一天,我实现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人生目标:在深圳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加入了房奴一族,把从毕业以来五年时间积攒下来的一百万,交了首付。可是我没有一丝喜悦,更多的是无奈和无法抑制的悲凉。中秋节我因为要加班,没有跟老婆回老家,晚上孤身一人在深圳湾栈道上看海。前几日预报台风“莫兰蒂”将临,海上曾掀起巨浪,但之后消失无踪,中秋晚上的大海一片宁静。

让我想起曾经在心中那股澎拜的海浪,最终也是归于平静。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刚来深圳,心怀宏大目标,誓要闯出一番事业的那个年轻的我了。

泪水悄无声息就下来了。

我还会奋斗,只是我已并不确信,这个梦想,是不是还那么深地扎根在我的内心,能让我面对皮鞭的抽打,依然笑容洋溢。

所幸的是,我还拥有一处房产,有个小蜗,可以回去。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话: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我一定和你过另一种生活。不要那么多奋斗,不要那么多钱,只是有一个房子,和你每天去菜市场讨价还价,为了论文和职称与同事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女儿成绩下降忧心忡忡……

只是,有一天老了,我会怎么给自己做交待呢?

人都会老,我老去的时候,是否会依然记得我曾经的奋斗,以及靠奋斗支撑的尊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