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抄底的逻辑与艺术-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选公司杂谈

当前资本市场问题是不少,我们的确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我们要对未来的改革有信心,要敢于抄底!(作者:罗毅) ...

论抄底的逻辑与艺术-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选公司杂谈
作者:罗毅



 


前言:新的抄底征程开始,无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公司选择


从海外回到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差不多10年了,一直在证券行业工作,和行业公司一同成长,中间经过了最悲惨(05年),最亢奋(07年),又最悲惨(08年),然后蓝筹没有大机会,浑浑噩噩的又过了4年(09-13年)。是时候要走出温暖怀抱,踏上新的征程了!从去年的热血分析师第一卷开始,已经抱定决心,要抓住机遇,因为未来十年是资本市场大发展的黄金十年,如果无所追求,抓不住机会,那就会丧失又一次重大阶层跨越的机遇。


一直在苦苦思索寻觅,终于在近期下决心做了决断。当前的我,对中国,资本市场,还有自己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也想跟大家分享下自己历史上的抄底经验,或许能有些启发,我自认在大方向的抄底上,基本还没错过。此处并不想显摆,只想给更多启发而已。


回首这十年,从刚开始领导面试时问的那条问题:你现在回国是来抄底的吗?到一个月之前再次被朋友问到同样问题,你又准备抄底了?我的回答都不曾含糊,是的,我是来抄底的!终于这多次的同样提问,让我开始思考,抄底到底算不算成功?如果成功,是如何抄底成功的呢?难道像很多人说的纯属撞大运吗?未来,自己到底抄的是个怎样的底?


我是如何抄的中国底?


抄底是个技术活,一定要从上往下的分析,这在西方经济学是著名的Top-Down Approach,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家里背景不深,没有过多的路径依赖,自由选择成分较大的年轻人。如果家里背景很深,我个人建议,还是听家人的吧,因为个体与个体差异很大,就算在不好的行业,由于之前家族的耕耘,也往往能带来不错的护城河与利润空间,所以用从下至上(Bottom-up)或许更好。对我来说,当时05年回国,这么坚定的在股市最悲惨的时候回来,这首先来源于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05年回国抄中国的底,国际与国内环境对比


可别以为回国这个决定好做,当时海外崩溃论正盛,很多人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测是出奇的低,某人说中国三年内必崩溃,而由于楼市在03-05年已经初步经历了一波上涨,房地产崩溃论也甚嚣尘上,确实上海的房价在05年出现了小幅回落,而04年底中国也确实是开始了比较严厉的宏观调控,各路宏观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要大幅放缓,而且可能一头栽下去,起不来了。而策略分析师都认为股指05年低,06年更低,700点不是梦,我们简单拿一些海外当时知名人士的观点来看看,不是个人攻击,而是说,这种观点在当时很有市场,让投资者能够重回当时的舆论环境,看看当时是否自己的很多决定也被这种悲观情绪影响,再想想现在的环境。


 




 





从上述论据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舆论环境有多悲观,同时信心又大多处于低位。如果这些论据看起来有些宏大叙事,那就拿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来说下,当时回国的决定有多么的非主流。


在英国,就算端盘子,一小时也能赚5英镑(我在学校食堂打工,差不多能到6镑),5镑按照当时的汇率一英镑能换15人民币,换成人民币也要75元,一天如果端八小时盘子或者洗盘子,那就是600元人民币,轻轻松松,而且还有保险等其他收入,那么月入14000人民币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只是工作22天来计算。而如果毕业后选择留在英国做金融(综合收入略高于平均),每月基本工资平均2800英镑到3100英镑,再去除各种税费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不算分红和年终奖部分,实际每月固定到手能有2200到2400英镑,也就是3.5万人民币一个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36小时不到,还能享受各种福利津贴和社保(例如基本不用自己掏钱的英国公费医疗、可以保证退休后每月领到2000英镑左右的养老保险等)。


但是回国后呢,在证券行业,刚开始的月薪是多少呢?4000元人民币一个月,年终奖1000元,所以当时不少证券从业人士跳槽去做记者了(据说月薪能有7000元)。如果纯看收入对比,我估计当时就不会做回国这个决定,海外又有蓝天白云,工作虽然不轻松,但不用动脑子,也挺舒服的,而且如果留下,还能有当助教的可能(年收入3-6万镑不等)。而原先出国前谈好的女朋友,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已经能达到13000一个月了,她家里听说我要去证券行业,都摇头叹气,还是希望我能留在海外,最好把女朋友能带出去。如果没有做好充分被鄙视的准备,我想是不会回国的。


 




但是,就在这种悲观的背景下,我没有被过度负面影响,而是最终义无反顾的回国。回头想想,这可能是近十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因为现在看留在海外的朋友,他们很难融入主流圈子,而更多的朋友是在重复着简单且琐碎的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上进心和创造力。至于收入,可以确定的说,现在我能拿的,绝不比留在海外的小伙伴低,而从发展空间来说,我自认比海外华人更有发展潜力,因为在海外,像投资银行这种高端服务工作,一般是不会考虑华人的,除非是做中国的生意。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不会具有现在的这么多历史知识和借鉴,只是很多依靠之前的观察积累,最终体现为直觉。这里写写当时对中国有信心的几个关键的理由,和崩溃论关键的不同,回头看,也确实准确把握住实质。


1.中国的空间摆在这里。虽然2005年时,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24,英国的1/22,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各项经济指标从改革开放后一直维持较快发展。即使经历东南亚等各种新兴市场危机,始终保持着较高速前进的势头。


 

 



而从海外生活经验来说:感觉确实中国的基础设施在当时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例如公路,环境,地铁,铁路等,当时感觉英国人都住大房子,而中国的居住环境都不太好,周围还有很多人拥有改善住房环境的需求,所以直觉告诉我,房地产在05年绝对没到头,崩溃论是没道理的。

 



2. 中国人的勤劳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的阶层固化问题远比西方要小,精神状态上中国人要比英国人强。我在海外待得时间长,很明白其实中国低收入人群的阶层跨越希望是远比海外穷人要大的,例如近20年来,中国多少穷人成为了富人?多少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通过自己的拼搏,勇闯了自己的事业?这种例子就算个人身边都是不少的。而在英国,由于我能和英国的穷人或中低产深入交流(我干过洗盘子,倒垃圾,打扫卫生等中低层工作),发现他们的贫穷往往是传承的,因为初始的教育差异(没钱进不了私立,或者好的公立),环境差异(周边小伙伴们的素质,人种差异还是普遍存在的),体制差异(哪里去寻找牛人的推荐信?没有牛人的推荐信,怎么进牛校,或者找牛工作?),而中低产人士到了30岁之后,对改变阶层失去期望,自然就是得过且过的生活,吸毒酗酒问题一点不轻。而中低产的年轻人,由于环境和家庭关怀的缺失,性格很多是偏暴戾的。(例如青少年犯罪,少女怀孕等问题,根本不是很多国人的脸谱化认识:所谓素质都很高)。


虽然中国这两年阶层固化的问题确实变重了,例如房价的暴涨迅速加重贫富分化,让年轻人很多时候只能为房子奋斗一生,但中国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较高速的经济增长,明显是比西方国家更有利于阶层提升的。按照我的观察,在国内有能力,肯努力的朋友,大多到了不错的工作岗位,努力还是收到了回报,房车问题解决,年收入不比留在英国同学低,工作的升迁机会也不少。反观英国的朋友,生活一成不变的居多,虽然收入有提升,但幅度不大,很多是一眼看到老的生活状态,相对消极。而国内中低收入者确实是想多赚钱,也充满着对未来赚钱的希望,可以看看身边的高级技工,小老板,装修包工头的成长轨迹,很多都是工人出身,一步步成长,收入水平现在都明显高于白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具体的详细分析请看下篇《英国深度留学感悟与各阶层分析,兼谈西方认识误区-罗毅游世界系列》



 



 





3.中国的政治稳定性让人有信心。因为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香港电视台循环播放印尼华人被屠杀的事件,让我对政治稳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大陆当时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不乏唱空的声音,终于是挺过各种危机。其他新兴市场却集中在上世纪末爆发金融危机。例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98年俄罗斯的卢布危机、99年巴西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当时的自己没有太多想法,只是觉得中国在大风大浪面前都能稳定下来,这本身就是政治稳定的证明,只要政治稳定,船继续朝着方向前行,即使有时缓有时急,但最终也能到达彼岸的,所以中国的这种稳定也给了我回国的信心。



 
 
 

 




4.中国有着我的亲人,女朋友,伙伴们,有着可以自由交流的朋友们,事业上可以互相帮助,情感上也可以相互依靠。看很多留学生写的文字,其中孤独这点基本是公认的特点。在完全不一样的文化环境中,孤独感本身就很容易被激发,相信不少留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地人讲了个很好笑的段子,就算听力没问题,由于历史背景的缺失,也往往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都在哈哈大笑,自己傻傻的站着,后面只能跟着呵呵,但内心感觉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就算我对英超有着深刻了解,但是你跟本地人谈英超,他们虽然佩服,但始终保持着不愿意深谈的态度,因为这是他们的文化。而如果说到事业上的互相帮忙,那更是体现出巨大的起始鸿沟,除非你是准备做华人生意的,不然做本地人生意,没有家族的联系,从小一起成长的感情联系,别人为什么要跟你做生意呢?而回国,最少也有家人的支持,女朋友的感情鼓励,伙伴们的相关交流与支持,这点在英国都是没有的。


 



我当时考虑的就是这几点,后面看,也确实没看错,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现在的环境有变化吗?我觉得没有,上述各条仍然适用,只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仿佛能提供的论据更加充分了,如果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我们前面有热血分析师四卷,后面还会有我的英国深度留学体验,相信能给予独特的视角。我不敢奢望读者能全部认可我的观点,但不妨站在一个与主流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这些文章会有新的启发。

第一卷:我为什么对中国充满信心?-一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13年6月)

第二卷: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13年7月)

第三卷: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数字与改革说话!(13年8月)

第四卷: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13年10月)

还望有机会复习下,看看其中的论述是否有道理,热血分析师系列的经典绝不亚于M1定买卖和康波周期系列,感激收藏与阅读!可以到本人博客进行阅读。就是在05年全球都不看好资本市场的时候,我毅然回国,那么现在仿佛又是崩溃论盛行之时,只要你看明白上述各点,这难道不是又一次抄底的机会吗?


我为什么抄底资本市场?


其实我没那么牛,也没从小就立志加入资本市场,毕竟我的长辈很少跟我谈金融相关知识,中学阶段也是一个喜欢玩游戏的骚年,金融对我来说,仿佛这是一个神秘的领域。我印象中,当时高考选择金融作为目标专业之一,主要是有长辈说金融是玩钱的,有前途,而父亲的一句话印象也很深:金融从历史以来,变化不算太大,基本原理相通,具体工具学起来都挺快,不用像编程序的,要不停的受到极大的升级压力。


我是从大二开始真正的对金融开始感兴趣,于是不停的学英语,看海外的金融研究,也投入点小资金,观察股票市场。随着对金融领域理解的逐步深入,开始越发的对索罗斯,华尔街着迷,被资本市场的魔幻,被各种金融产品的涨跌所吸引,开始思考自己能否有一天也立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上,无论作为资本方,还是作为卖方,指挥千军万马,那是何等风流和激动人心?而对于银行的存贷业务,我反而没那么大热情,因为毕业后周边拉存款放贷款的朋友不少,工作状态也不是我所期望的。于是我开始考CFA(资本市场的全方位了解执照,注册金融分析师),尝试更多的理解海外资本市场。


在05年,作为海归还不算巨幅贬值的时代,自己手上也有其他的OFFER,例如银行的管理培训生,或者客户经理直接上岗,外企的审计,这些工作的报酬都比证券行业要高,但是我没有为之所动,因为当时的我,坚信中国资本市场的春天已经不远。这是为什么呢?


05年时,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红利即将爆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98年之后,一直在为启动内需做努力,因为东南亚,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货币的暴贬,造成中国的外需压力十分巨大,也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启动了国企改革,住房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等进程,确实这个阵痛过程十分艰难,但是就算如此,经济依然维持了8%的经济增速,到了01年,中国加入世贸WTO,外需正式启动,外贸商在21世纪之初,总算在中国把钱赚饱了。记得当时我还在读书,每年的广交会可以用盛况来形容,全班级英语好点的人全部出动赚外快,而我则躲在宿舍考GRE和CFA呢,03年的非典是内需启动前的最后一跌,之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彻底激活,中国的内需真正开始崛起。从03年开始,货币由于住房贷款的激活,货币数量开始了真正的中高速增长(20%的年增速)。03-05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出现了暴涨,估计涨了60%也不为过,记得当时家里的房子是从5000一平,涨到了8000一平,而04年底的宏观调控,让房地产市场略有降温。

 



但是注意,虽然房地产在03-05年已经崛起,但是股市还在地板,而且越跌越低,在05年的6月跌破了1000点,当时我对外汇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改革(05年7月)缺乏深刻理解,但是有一种直觉,钱在迅速增加,房地产已经先崛起了,而国家又在调控房价,但是好像上面领导在鼓励股票投资,如果能把金钱引入股市,那股市应该不错才对啊,有钱流入,如果不是供给增加,那自然价格就应该涨啊,MV=PQ嘛。我还记得正式入司的时候,领导还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现在就是底呢?我说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不错,政策导向希望资本市场能带动内需,而从盘面感觉,在1000点附近都有着强支撑,领导当时眼里闪过一丝惊讶的眼光,我知道应该入门没问题了。回头想想,虽然当时回答还略显稚嫩,但是方向还是正确的。


那么说说现在呢?没发现2000点附近,跟当时1000点附近很类似吗?好像也有着强有力的支撑,政策就不用多说了,下图已经说得很清楚详细了,我看证监会希望长线资金入市的着急心态,都快把节操碎一地,例如QFII,RQFII,社保,保险,公积金,企业年金,税收优惠,IPO暂停这么长时间,这不是跟05年都很像吗?当时05年也是IPO停了很长时间,但是这次不同的是,其实小股票,已经在13年被炒飞天了,如果一直停着IPO,那估计蓝筹就可以被人彻底扔进垃圾桶了。


而现在的注册制改革,国企改革,IPO制度改革,个股期权的开闸,优先股的推出,我感觉都是希望资金去到真正高效的地方,成长投资没问题,但必须是真成长,如果被资本伪装成成长套现的,最终终会失去市场的信任。价值投资没问题,那必须是真价值,例如国企真正的开始改革,国企的管理层真正在乎股价,无论是引入民营资本,或者管理层激励,让国企真正的体现出效率和价值,而不是一些管理层,整天以损害价值为乐。

未来的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的,那么随着机制的变革,创新工具的推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推进,那会是怎样的精彩?这种精彩或许是05年的我,想都不敢想的,或许还伴随着1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而带来的庞大机遇。


 



我是如何选择公司?


在一家公司已经快十年,对其很有感情,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的人生跨越,完成了上榜和专业积累,很感激。但我也不得不说,在这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自己慢慢有了惰性,如果不挣脱这种枷锁,无法突破原先体系,或许自己最终会被这种枷锁耗尽激情,从而错过资本市场最精彩的时间。在职业遇到相应天花板时,是时候该采取办法去突破!


我毕竟也是研究金融行业的分析师,相信为朋友们,投资者提供些选公司的建议,总是出于真心的,同时也发挥一些自己的研究优势。这里重点说说,要选择的目标公司(投资或者工作)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1.公司要有机遇意识。也就是说,公司必须意识到资本市场当前蕴含的巨大机遇,只有这样的公司,才可能投入资源,来搭建自己的核心话语权。因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对中国,对资本市场前景是很悲观看法的话,那么它所采取的战略很可能是成本控制,因为在大熊市中生存的最大战略应该是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冬眠,然后等待春天的到来。但是如果判断错误,可能对于别人已经是春天或者夏天了,结果这家公司还在冬眠,那自然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我前面已经反复强调我对资本市场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那么自然要选择同样价值观的公司,要认识到当前的历史机遇!从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在各大场合的发言,其实就能看出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意识到当前的机遇。


2.公司要有进取意识。我也见过一些证券公司,口头上天天要抓住机遇,但一开会,看见每个人的表情,我就知道这公司估计够呛。主管们在下面哈欠连连,无精打采,混着开会时间,领导一人在台上也是空话套话成篇,丝毫没看出想抓住机遇的动力,就算口头说的再好,估计也很难真正实质努力。光靠说也不行,公司的进取意识应该反映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得有一次和某家最大型私募组织一对一交流。我一上台,我就知道这家私募大有希望,让我有此印象主要是因为,第一:下面坐了很多年轻人,这跟一般私募不同,因为很多私募是不愿意培养人的,都希望能直接上手。所以我去很多私募路演,人员构成是明显过于成熟的,这没有不对,但反映出这家私募和别人不同,他愿意培养人,而在这些年轻人中间,又有不少市场上曾经的大腕,保证了不会过度的缺乏经验。第二:大家看着我的眼神中,明显是充满着求知欲,笔头也都在不停的记录着,这种就是一种进取意识的体现,这种朝气让我佩服。第三:这家私募的当家人,自身是个十分懂行的专家,而且乐于交流,喜欢新鲜观点和逻辑,愿意碰撞,我在上面说,他在下面和,这种一唱一和的状态,确实很少见,这也说明这家私募具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只有觉得自身还有提高空间,才会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当然,回头来看,这家私募确实做得很好,规模和业绩都数一数二,具体名字就不说了。拥有进取意识的证券公司,才能获得在机遇期充分的发展。那怎么得知这公司有没进取意识?首先看核心部门的年龄构成,我认为经验很重要,但是从大数定理来看,确实人的雄心壮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递减,由于我在研究所时间较长,我认为一个研究员的黄金年龄应该在30-45岁这十五年。如果超过45岁,或许应该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能,而小于30岁,或许更多的需要在助理层面多积累些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如果一个核心部门老人太多,而且工作状态比较萎靡,可想而知这样的公司难以让人感觉有战斗力。但是如果一个核心部门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小朋友,那会让人感觉不成熟,毕竟再有天赋的人也需要引导和学习。

3.公司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选公司,往往是看重这个公司在未来行业竞争中的获胜希望,那么如何获胜?尤其面对市场新机遇要适应之,抓住之。其实眼光可能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具备,毕竟在市场上已经打拼了这么久,看准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执行?这尤其需要做较大力度的改革,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意志和能力,估计很多改革也就是停留在设计层面,推进不下去,这种公司难说有远大前途。拿美国公司来说,例如微软这种大公司,他们并不见得没看到智能手机的巨大机遇,但为什么抓不住呢?这就是因为他们太庞大了,既得利益太多,而顶层的比尔盖茨在前几年也陷入一种瓶颈,反而以拒绝苹果的一切来表达不满,这明显就是关门主义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想改革,又如何可以改革的下去呢?(听说近期盖茨和微软都有了变化,那要观察)。


改革从来都要带来短期的阵痛,从而实现中长期的增长,这点在股东层面也相应要给予支持,还需要管理层的团结与魄力,尤其公司需要建立管理层及骨干的长期激励制度。那么分析的话,我们要观察这家公司内部正在发生的细微变化,改革应该是渐进且坚定的,过于激烈的改革往往短命,分析师应该观察到这种变化,并且预判方向,这些不是内幕信息,而是实实在在的变革。从股票来说,改革效果或许还需要等等,因为按照一般情况,刚开始改革时,大家的怀疑是居多的,所以股价在改革刚开始时,大概率是向下的,大概一到两年,如果改革成功,股价则开始大幅向上反映,例如民生银行在09年开始事业部改革,股价在11年初见底后才开始大幅修正,而平安银行12年开始改革,股价到13年才有反映。


但是如果是个人跳槽选择,我觉得不能刚好踩准股价的点,而是一定要提前,因为任何地方都有各自特点,看准后早点加入,积累资源,等改革成功后才能更好的分享改革红利。后面回顾,如果早点回国,时机或许会更好,不然05年大牛市来的太快,还没积累足够资历,自然在晋升上是比较吃亏的。


上述已经说明了自己是如何抄各种底的,如果让我现在来判断,无疑目前就是新一轮抄底非常好的机遇,无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或者自己的职业规划来说,在13年,我们写了很多关于资本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成长的文章,目标就是希望投资者和年轻人能够意识到当前的机遇,除了热血分析师四卷,还有资本市场大改革三卷,还有专门为学校学子写的投资银行求职及入门攻略,后面我们的判断基本都在一步一步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平稳,股市从13年6月最低点1849以来,也在持续的震荡蓄力,而资本市场的改革在加速高效的推进,注册制改革写进了18届三中全会决定,而新三板,优先股,个股期权等等创新工具层出不穷,未来这种改革,我相信必然带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


下图是我们总结从05年以来的主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大盘走势,还有对未来改革措施与大盘预测,看看是否能有启发?当前资本市场问题是不少,我们的确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我们要对未来的改革有信心,要敢于抄底!只要改革坚定推进,股市十年万点不是梦!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