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券商:中美政策底共振继续演绎,把握中资股反转机遇

后市市场将如何演绎?

上周A股市场整体收涨,上证指数震荡上涨0.51%向资金本周净流出49.8亿元。

风格方面,偏大盘蓝筹的沪深3000.51%,偏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跌0.93%科创50上涨0.2%。

行业方面,TMT和汽车板块领涨;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地产链走弱。

后市市场将如何演绎?且看最新十大券商策略汇总。

1. 民生策略:做多经济结构的切换也是一种逃避总量假设的选择

时值年末,面临激烈的排名竞争,市场对长期视角下的未来或许漠不关心,但立足当下,积极参与博弈而“切换”又谈何容易,徒劳无功是最差的一种结局。我们试图给投资者们另外一个视角,做多经济结构的切换也是一种逃避总量假设的选择,我们的推荐仍然是:第一, 在应对长期变化过程中,更受益于海外利率下行+国内经济修复、存在供给瓶颈的大宗商品相关资产(铜、油、油运、煤炭、铝、贵金属、钢铁)仍是具有性价比的选择,经济结构的转型中,这些底层资源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二, 如果投资者希望博弈年末的市场切换,根据我们此前周报《圣堂之路》《美丽的误会》中的分析思路,电新(锂电、风电、光伏)、计算机与机器人产业链的主题投资机会是更值得参与的。第三,红利资产(公路、电力、四大行等)作为配置型资金的选择,在未来交易主导的市场中回调有限,建议逆势布局。

2. 海通策略:本轮行情背景是A股估值已处在底部,且历年年内至少有两波机会

本轮市场上涨的驱动是基本面回暖,海内外积极因素进一步催化行情。近期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叠加宏微观基本面回暖,为本轮行情提供了核心的支撑。目前来看,市场上涨的核心逻辑未变,地产宽松政策、降息降准、化债举措等一系列政策落地正在推动经济持续修复,10月经济数据延续了修复趋势。往后看,在经济回暖的背景下,我们预计Q4 A股盈利将继续复苏,23年全A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望接近5%。综合来看,海内外多重利好下,A股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有望得到提振,或催化行情继续展开。

①历史上年底结构再平衡概率较大,发生背景多是年底博弈+弱市环境,催化剂是政策或事件。②这次需多维度思考,既要重视可能再平衡的大金融及医药,又要重视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的科技。③本轮行情的背景是A股估值处底部+海内外积极因素显现,目前行情上行的核心驱动力仍在。

3. 中信建投:结构中产业周期催化的成长板块具备弹性

APEC会晤之后,市场在等待新的利好。我们认为外部流动性环境将继续改善,且近期国内政策信号积极,后续有望进一步加码。市场在短期整固之后,震荡向上趋势有望持续,如逢调整可考虑积极布局,结构中产业周期催化的成长板块具备弹性。

行业配置层面,生产淡季、需求偏弱环境下指数向上空间仍需进一步催化,但稳增长政策继续发力、中美关系边际缓和支撑下预计β无忧,叠加全球流动性环境边际向好不变,具备产业周期催化的半导体、医药及汽车更具弹性,主线行情未完。从支线角度看,近期受益中美关系边际缓和、有望迎来边际变化的出口链仍值得关注,受益方向或主要集中在创新药、电子、机械设备、家电、纺服、新能源等。

4. 中金策略:临近年底政策关注度边际提升

近期影响市场的因素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我国逆周期调节政策逐步加码,临近年底投资者对政策关注度有望进一步提升。2)美债利率波动对全球资产配置带来影响。

展望后市,我们认为市场在临近前期成交密集区后短期可能有所波动,但内外环境仍在边际改善,市场估值也仍处于历史偏极端水平,对于后续市场表现不必悲观。结构上,风险偏好改善有望驱动中小盘风格和景气回升的成长领域继续走强;高股息相关资产近期走势较为波动但仍可能有相对表现。

行业方面,建议关注三条配置思路:1)前期风险释放充分、且存在产业催化的科技成长细分领域,例如半导体、通信等TMT相关行业以及医药生物等。2)温和复苏环境下基本面有望先行改善的行业,例如具备较强业绩弹性的白酒、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以及景气度提升的出口链相关行业。3)虽然近期市场交投情绪好转、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前期凭借安全边际取得超额收益的高股息相关行业短期面临一定压力,但结合对当前经济环境和利率趋势判断,中期高股息资产仍可能有较好的相对表现。

5. 信达策略:反弹刚过半,也有反转的可能

近期美债利率回落和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反弹,而能否反转,需要重点观察12月政策和明年春季地产销售。因为这一次熊市期间的利空有:房地产 > 消费和高端制造产业格局变弱产能过剩 > 美债利率上行 > 中美关系。美债和中美关系是次要矛盾,房地产和产业格局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缓和需要关注年底政策的变化,和明年春季各行业新一年的数据,我们认为这两个层面大概率均会改善,反弹升级为反转的概率不低。

行业配置方面,年底成长可能会有季度逆袭,半年内超配金融类(证券银行),1-2年内战略性配置上游周期。A股的季节性是,通常每年1-9月较强的消费成长,Q4大多会走弱,而通常金融低估值类Q4反而较强,今年1-9月成长赛道股调整剧烈,Q4反而有可能逆袭。

6. 广发策略:中美政策底共振继续演绎,把握中资股反转机遇,港股弹性更大

中美利差收敛与外资回补契机已经到来,A股估值沟壑收敛基本已完成,同时我们今年提出的反脆弱的应对——新投资范式“杠铃策略”组合的超额收益可能面临阶段性下降。行业配置:A股:1.中美政策底共振,受益估值修复:非银金融/创新药;

2.三季报线索:(1)自由现金流充裕+出清期需求改善:消费电子及上游(被动元件/面板)、装修建材、半导体(射频/存储),(2)率先开启主动补库+毛利改善:化纤/白电/纺服。港股:(1)中美利差收缩敏感:医药/汽车/港股互联网;(2)资本开支和库存低位,收入改善的出清后期品种:消费电子/半导体/地产销售链。

7. 华创策略:底部震荡,哑铃配置

短期经济高频数据承压,10月PMI重回收缩区间,通胀不及预期,出口小幅回落,地产投资、销售、新开工数据延续低迷,30大中城市成交面积环比走弱。市场在政策博弈以及分母端利好落地之后,关注点重新回到基本面,而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高频数据承压背景下,短期市场或将维持底部震荡态势。

成长方面,①我们认为美联储加息即将见顶,美债利率下行,恒生科技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参考上轮美联储降息周期,当前类似18年底结束加息后的第一波上涨,19/1-19/4恒生科技最大涨幅37%(本轮反弹幅度10%);

②成长内部建议寻找有基本面支撑的行业,集中两条主线:汽车内外需改善(电动车、智能驾驶);电子景气度底部回暖(半导体、消费电子)。5、高股息方面:市场震荡休整期,高股息策略凭借内在类债属性跑赢市场。建议关注派息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煤炭、石化、公用、建筑。

8. 华西策略:人民币汇率企稳,助力A股岁末行情

随着美国通胀下行和美元指数走弱,市场继续交易“美联储加息结束”,全球风险资产迎来喘息。10月各项经济数据显示国内需求端仍显不足,在“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基调下,财政政策靠前发力,货币政策也将配合宽松。当前人民币汇率已回到8月份水平,汇率贬值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已明显缓解,叠加外交方面大国关系的转暖,后续外资重回净流入的可能性在增加,助力本轮A股岁末行情的延续。

行业配置上,建议关注低估值红利作为压舱石,同时关注受益于国产替代和需求端回暖催化的华为产业链、估值调整至历史低位且政策预期改善的医药等。

9. 平安策略:布局科技创新方向

外部环境边际改善的信号继续增加,一方面,中美元首会晤并达成多项共识成果,另一方面,美国通胀降温带动美债收益率继续回落;国内经济延续结构性修复,三部门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强调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第一,10月金融数据总量超预期但结构偏弱,第二,10月经济数据延续结构性修复在此情况下,周五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因此,我们认为,外部环境边际改善和内部政策预期升温之下,市场情绪将进一步修复,结构性反弹行情仍在延续。关注受益于流动性环境改善、并且近期自下而上产业催化较多的TMT、医药、先进制造等优势成长板块。

10. 招商策略:A股资金面格局有望进一步改善,逐渐扭转此前存量博弈的格局

在政策和外部环境改善的共同作用下,A股当前的资金面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资金供需正逐渐形成新格局、转向净流入。随着市场风险偏好回暖,资金供给端的规模有望整体改善,其中外资有望回流,融资交易有望继续保持活跃,市场上行后公募基金发行规模也有望回暖。资金需求端在政策调节下将整体放缓,IPO、再融资、股东减持等大概率保持较低水平。A股资金面格局有望进一步改善,逐渐扭转此前存量博弈的格局。资金面改善和美债收益率回落有利于A股成长风格。

行业配置方面,从当前的产业趋势、资金偏好和未来四个季度盈利趋势来看,全社会的智能化,财政开支加码和地产改革预期是驱动盈利向上的关键产业因素,相对应的推荐是,电子、计算机、家电家具、汽车、有色金属。从赛道的角度来看,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存储)、人工智能、汽车智能化、保障性住房建设、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产业数字化)。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