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波增长浪潮的行业投资机会在哪里?

根据德勤达沃斯论坛报告,德勤认为中国经济下一波的增长动力来自航空、高价值机械和部件、生命科学、移动技术、互联网网络零售和社交媒体、物流和其他服务、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和能源等行业。(来自:德勤) ... ...

中国下一波增长浪潮的行业投资机会在哪里?
作者:Gary Coleman/Ira Kalish/Dan Konigsburg/许思涛

中国目前处于转折点:过去30年间曾驱动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发展的因素将很难再在此后的三十年中继续维持效力。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面临着一个过渡到新的繁荣浪潮的机会。根据德勤2014年夏达沃斯论坛报告,德勤认为中国经济下一波的经济动力来自航空、高价值机械和部件、生命科学、移动技术、互联网网络零售和社交媒体、物流和其他服务、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和能源等行业。以下为全文内容:

竞争力 迎接下一波增长浪潮:中国


中国有可能在数个重要领域成为全球领袖,而这些领域正是未来数十年全球增长的重要基石。

过去30年,中国走上了蓬勃复兴的发展道路并重新成为世界经济中枢,其巨大经济成就全球瞩目。数十年前的中国相对贫困孤立,隔绝于全球创新与先进科技;而如今,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雄狮再度崛起,跻身全球主要制造业中心之列,成为充满活力的商业市场、全球融资的重要来源以及21世纪全球经济的中心。

但是,如今的中国亦面临发展的拐点。过去30年促进中国快速扩张和空前发展的独特要素,未来几十年未必能够继续奏效。撬动竞争力的杠杆必须与时俱进。

过去,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成本最低的国家,拥有巨大的相对优势,这也是中国初期出现井喷式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如今,中国正在逐渐失去这一优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趋稳,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下降趋势已成定局;全国各地新增资本投资的热度正在不断下降,国家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开始显著攀升;房地产泡沫可能正在形成。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以往行之有效的战略无法为下一代的成功提供任何保证。增长模式必须被有效管理,令其日渐成熟。

尽管如此,但中国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成绩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了更安全的社会治安网络并且重点投资于教育和卫生,从而为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一些有望成为未来数十年全球经济增长基石的重要领域,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领导者。

本报告旨在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中国经济发展增长的历史,发现那些有助于推进中国“下一波”可持续增长浪潮的领域。这些新的机会将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即将发展重点转向那些充分利用知识、创新、设计、IT科技、软件和营销的重要行业领域。

我们所看到的“下一波”增长机会涵盖航空航天、高价值机械制造、生命科学、医疗服务、教育、移动技术、电子零售和能源行业。

多年来,中国通过对西方的学习和借鉴,发展改进了自身停滞近50年的生产设施、技术和体制,如今蓄势待发,欲成为重要的全球合作伙伴和领导者。然而,这要求中国必须承担作为领导者的责任,建设一个能够实现重大创新和潜在突破、惠及中国和世界长远利益的社会。

前言

过去3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同时积极、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乃至任何一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经济故事之一。在这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连续保持年均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更了不起的是,大约5亿人已经脱贫。

为了公允看待中国取得的惊人的经济成就,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980年时中国的状况。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尝试接受民营企业和全面的经济改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尚不到600美元,而中国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低于两美元。自行车仍然是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工业发展和生产力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多数居民还穿着蓝色工人服。

再来看现在。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00美元(图1),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贫困人口不到百分之三十(图2)。





中国如今拥有高铁、摩天大楼和众多城市人口,是奢侈品、高科技、前沿时尚的消费大国。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中国都是21世纪的制造业大国和商业大国,是崛起的经济强国。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久前超过了增长相对停滞的日本,全面参与到全球贸易、物流、投资和生产流中,迅速成为紧密相连的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中国未来的增长之路,及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对于13亿中国人民及大东亚地区的经济活力至关重要,也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特点和动力有重要意义。中国的贸易、投资和资金流全面融入全球商业的血脉,影响力波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国大手笔海外项目频现:中国企业收购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矿产资源、收购沃尔沃等欧洲汽车公司、大胆投资美国高科技产业,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百度等中国本土技术公司获得西方投资者的青睐,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强势崛起能够并已经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

一、经济分析与展望
然而,过去30年推动中国快速扩张和发展的因素,未来30年可能不会继续奏效。有明确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
三到五年可能放缓,这是中国政策制定者担心的事情,也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放缓的迹象

•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预测,中国2015-2018年间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超过百分之六点六,远低于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一直保持的平均百分之十的增速。


• 随着宽松信贷通道的最终关闭,房地产投资和非传统投资信托的急剧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并且形成破坏性投资泡沫。近年来,由于投机性投资助推住房供应量飙升,已引起广泛担忧。根据目前的月销售速度,需要四年多的时间才能售完目前在建的房屋,大大高于2006-2010年的平均库存水平(需要2.4年才能售完)。房屋供过于求,房价可能暴跌,还会影响更大范围的金融体系、民生和公共部门。


• 随着住房剧增,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已批准了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在过去三年里,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托贷款和贷款产品的增长超过百分之七十。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数据,目前中国的“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百分之二百。虽然这个比例本身不会再升高,但随着不良贷款增加,更有可能使近年的繁荣迅速萧条。


• 继续推动投资拉动型增长,可能加剧目前产能过剩的相关问题。2005年时,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关注一些工业部门可能存在的过度投资问题,但工业产能过剩却变得越来越糟。如钢铁、水泥、铝、玻璃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一直徘徊在百分之七十左右。虽然产能利用率的实际数据仍难以评估,但从产品价格的下降可以看出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因为正是由于产能过剩,公司才难以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2012年以来,生产者价格通胀率一直是负数,但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四个行业,价格一直在迅速下降。


• 中国各地工资上涨的现实表明,中国已经不再是全球成本最低的制造商,这个曾经拥有的巨大优势已经不存在了。预计一线城市发展将放缓,而中等城市发展将加快,2016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将进一步加剧薪酬成本压力。结果可能导致在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低端制造业,中国的工资成本将无法与欠发达经济体竞争。


• 中国也将面临更严峻的人口挑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趋稳,并将在未来十年内开始减少,因此有必要从低工资的制造业向生产效率更高的行业转型。中国在富起来之前,也将承担老龄人口的压力,以及提供社会服务和医疗保障的负担。未来20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将急剧上升,对国家的医疗和其他社会服务造成沉重负担,而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的现状更加剧了这一负担。


二、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

鉴于经济增长极有可能放缓,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例如,中国已经放宽了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增加面向农业、小企业和消费者发放的贷款。中国也提振了对公路和港口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4月份宣布的经济方案,包括对小企业进一步的税收减免,提高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

此外,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需要从投资拉动型增长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转变,针对国内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开发更多的服务,鼓励释放消费潜力。推进和实施这一转变将非常复杂,但最近的趋势表明,消费增长并不足以抵消投资放缓。


长远来看,中国必须采取新经济措施和新战略,以确保长期繁荣。此外,中国的“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水平目前估计超过百分之二百,即便中国保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个比例也不能再增长下去。从大规模投资和储蓄向刺激国内消费转变,这个难题将促使中国领导人提高服务业的机遇和生产力。为了探索能够推动下一波增长和繁荣的21世纪重点行业,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全球创新竞争力。


三、回顾:增长与转型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复兴史无前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如此多的人口脱贫。然而中国正面临重大发展拐点,为
深入认识当前面临的巨大机遇和难题,回顾中国如何构建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至关重要。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约30年后,拥有庞大人口和贫弱经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少与外界接触,更不用提对外开展贸易经济合作。在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格局下,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依赖国家提供的“铁饭碗”,而数百万农民则在集体农场上耕耘。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大力实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投资建厂,并将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兴枢纽,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变革能力,中国利用这一势头实现了快速空前的经济腾飞。

在开始允许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后不到20年,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进而跻身经济大国第一梯队,从而更紧密地融入全球经济格局。



中国经济增长有三个鲜明的阶段:

• 第一个快速增长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外国企业,这些企业与精心挑选的中国合资伙伴合作建立先进的西式工厂。这些工厂结合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迅速扩大成品出口,并开始为中国国内市场生产更高品质的消费品。即便当时人民币汇率仍然受到严格控制,但这些工厂的出口剧增让中国开始积累大量外币储备。根据联合国数据,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以每年百分之二百七十以上的速度膨胀,如今中国劳动力总数约8亿人。尽管中国的工资已经开始快速上涨,但目前仍然不到美国工资水平的四分之一。


• 第二个增长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中国提升了自己的价值链地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积累的大量富余外汇,以及政府制订的宽松信贷政策,使得资本获取相对容易,从而极大促进了炼钢和玻璃生产,以及精密电子产品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中国各大城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办公楼和住宅楼,国家重点企业开始私有化。

•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甚至在过去十年里,继续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见图13)。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为中国创造了成熟的产业和基础设施,使中国占据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的关键生产环节,成为许多国家设计方案和产品的最终组装地。之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但仅同意根据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参与程度来遵守全球贸易规则。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2年,中国在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据最大份额(贸易总额为进口额加出口额)。


• 第三阶段即为过去十年,在这期间中国大力生产制造半导体、开发互联网及手机应用,已经在技术方面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经济体。之所以能够成功转型,部分得益于中国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知识产权资产。事实上,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显示,中国虽然仍落后韩国、台湾和日本等技术更先进的亚洲国家,但是目前中国在研发支出方面要高于大多数国家,排名第22,创新能力方面排名第30。

当今世界,只有美国的经济总量高于中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数据,美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约16.8万亿美元,中国约9.2万亿美元),如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两国之间的差距更小,因为按这种计算方式,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3.4万亿美元。


在这个快速转型阶段,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直非常强劲而稳定,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艰难改革时增速低于百分之十,然后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增长放缓至百分之六至八左右。中国政府主导了一次大规模投资,帮助中国应对金融风暴,官员们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来应对由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潜在经济放缓。

但经济总量本身并不足以说明中国的潜力或即将面临的挑战。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仍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10,000美元,比泰国还低,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反之也表明了中国消费市场和服务业的巨大潜力。此外,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房地产私有化、对民营企业的再度重视以及国有企业(SOE)海外扩张等因素影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迎接下一波增长浪潮

当今中国正在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中国面临的长期挑战和下一个努力方向,是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利用知识、创新、设计、信息技术、软件和营销为主的产业结构。

当前,中国的工资增长比生产率增长更快,这一事实迫使中国必须在不久的将来提升自己在“价值链”上的地位,从商品化生产和低技术组装发展到从事更具创新性的生产活动。除了利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中国还需要在更多领域创造更多“价值”,从设计、物流到金融和商业服务,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和生命科学。

毫无疑问,中国可以凭借所拥有的独特优势迅速提升自己的价值链地位,并推动全国范围的技术进步。政府的政策正积极瞄准重点行业,鼓励投资。中国从制造业转型的方向之一,是发展集信息技术、先进工业工具和人类智慧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CMIF)的支持下,德勤中国最近调查了约200家生产企业,并采访了一些龙头企业
的高管,以展望中国制造业智能升级的前景。


本次调查发现,尽管百分之七十七的制造商受访者一致认为增强智能制造能力对其公司的未来至关重要,但接近半数(百分之四十九)的受访者表示尚未开始将智能制造应用到实际业务中,且大多没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引进此类设备或技术。不过,百分之四十五的受访者都把研发作为未来五年的投入重点4。 虽然智能制造计划已经被确定为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和省级政府优先支持项目,但在德勤的调查中,百分之八十八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更多的技术创新鼓励措施。


这项系统工程的另一个特点是,为增强国内技术实力,中央政府也在引进留学归国的科技人才和其他专家。中国正在加大投入能够培养技术工人的大学,培养有技术的劳动力,并打造汇集高科技和生物科学公司的“产业集群”。此外,由于中国仍然倾向于以强势的中央规划为手段来引领经济发展,中国极有可能开拓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创业模式,与西方成熟的、一般是由富有想象力的企业家推动形成的更独立、更分散的系统相竞争。另一方面,中央的统一规划也有可能阻碍创新和必要的市场开放改革。

若干关键指标业已表明,面对日益显现的挑战,中国的领导者已经认识到其根本性质,并正在带领中国走向更创新的未来。

例如,近几年中国的研发支出一直在大幅攀升。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报告,中国目前是全球研发支出第二大国(占全球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五),仅次于美国,已经超过韩国和日本 。6中国的研发总支出已经超过了欧盟各国,尽管研发支出未必会提高投资的质量或预期收益。


由于人口众多,加之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在培养越来越多具备先进科学知识和工程技能的劳动者,这一趋势有助于抵消预期的整体劳动人口下降。中国目前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最多(2010年为110万,见图17),是美国的四倍多,虽然有些批评者认为,中国的教育机构尚未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培养创新的学习系统,也缺乏能够激发创造性突破的讨论式学习氛围。
很多其他因素也可能促进创新并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中国庞大的中产阶层增长迅速,对可上网智能手机等代表先进技术的世界一流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中国国内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需求非常强劲,有利于培育国内生产的规模经济。对于移动在线游戏和网络聊天等全球性行业,中国国内已经有了不少强大的企业,中国此类技术的出口在中期未来可能会日益重要。

之所以设立上海自贸区、广东珠三角、浙江、福建等商业环境良好的区域集群,部分原因是为了鼓励创业文化,以便培育新的初创公司。在中国各地,尤其是在中等规模城市,城市化发展迅速,连通大城市的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带动新的投资和生产率的提高,为企业高管和游客会见客户、走亲访友或外出度假提供了便利。


五、未来的增长行业

中国的下一波增长浪潮,很大程度上仍将专注于制造业。但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要摆脱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化”产品,而转而发展专业化和创新程度更高的行业领域。如右图(图18)所示,在航空航天、生命科学、高价值专用机械、电子元器件等领域,预计会有显著的制造业增长。下面重点介绍其中一些关键增长领域的预期发展。


航空航天

中国目前的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较小,大约仅占世界附加值产出的百分之三(见图19)。不过,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航天仍然是优先发展领域,这表明政府决心要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由美国主导,组装飞机最多,拥有机场最多,培训的飞行员也最多。制造能够按时交付、安全可靠的飞机,涉及高度复杂和分散的工程和设计过程,通常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建立一个完善的航空工业将考验中国企业管理相关事务的能力,显然政府对此高度关注。目前,空中客车公司在天津有一家A320客机总装厂,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AC)有望在2015年末生产其第一架单通道商用飞机C-919,可容纳174名乘客。


随着中国国内航空业的快速扩张,波音估计,未来20年中国的航空公司将需要近6,000架新飞机,总价值7,800亿美元 。7中国政府希望由国内的行业来满足其中一部分需求。中国已经通过充分利用与国外企业合资建厂取得领先技术,发展建立了成熟的汽车产业,未来在航空领域,中国同样有望成为重要力量。

高价值机械和零件

近年来,得益于强劲的国内投资,专业化、高价值机械工程产品的生产增长迅速。但由于中国正在转变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预计近期该领域增长将放缓,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很可能成为机械生产的区域枢纽,取代目前的日本承接大量设计和制造业务。

电子元器件领域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格局。大陆市场的日益扩大和成熟,可能逐渐吸引台湾企业到大陆发展新的工艺和产品技术,因为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将使该行业摆脱对出口的依赖,进一步促进快速设计迭代和生产突破。此外,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制造高附加值的电子元器件,而不再满足于扮演全球其他地区元器件生产的最后组装地,中国可能会加快积累更复杂的技能,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竞争力。



其中一个例子是,中国需要发展可持续性更高的技术来提高能源效率,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中国已经为电池技术和电动马达领域引入重大投资,有望为将来的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提供动力。由于中国的政府和产业政策能够引导投资,从而让创新性机械生产爬升到有效的规模,中国可能在发展更快的经济型电动车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并提供生产经济型电动车所需的全套组件。今年七月,中国政府要求到2016年电动车须占政府采购车辆的至少百分之三十,且对购买电动汽车免征百分之十的购置税 。

此外,针对近期贸易数据的一份研究表明,电子元器件贸易的组成结构已经开始转向。虽然中国对电子元器件的进口一直在上升,但出口这些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更高的电子产品(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的零部件),一直在以更快速度增长。


事实上,在未来的二十年里,预计中国在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中的份额将增加一倍以上,主要是抢占大东亚其他邻国和地区的份额,尤其是日本和台湾地区,并可能在未来二十年里超过他们。中国的农用设备和建筑设备生产商,甚至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重要的出口商。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需求逐渐成熟,家电等消费品的创新型供应商也应运而生 。远大集团正是一家知名的创新企业。该集团致力于制造利用天然气和废热驱动的中央空调、空气净化和通风系统,此外还生产绿色节能预制建筑,能抵御9级地震。该公司创始人张跃在《财富》杂志近期评选的“全球25位顶尖生态创新者”中,排名第八 。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和新药开发是中国到2025年时能否保持重要地位甚至是扮演颠覆者角色的另一重要领域。随着国内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扩张,中国在这一行业已经积聚了相当数量的高技术人才、大量专注该行业的投资者以及政府源源不断的支持。事实上,专家们已经注意到,在新药品开发领域,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拥有自己的待开发品种。相比于西方国家新药开发“模式”的没落以及新药审批成本不可持续性地增加 ,中国的开发方式会比西方国家更具有活力。11虽然中国仍面临一些明显的障碍,比如药品定价,新药开发审批,以及国内制药企业对新疗法的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但外资制药企业高涨的研发投资表明,他们看好中国未来在治疗方法上的创新突破。

在基因组测试和快速排序领域,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植物,动物或人类DNA的众多研究机构或大学来说,华大基因(BGI)已经成为他们的最好选择。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机构已经受邀针对一种2011年肆虐德国且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相似的神秘病毒进行解码。在2013年收购了一家总部在加州的基因排序公司后,华大基因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高产的人类基因组排序机构。由此,人类基因组排序成本从十年前的高达近10亿美元降到了仅仅数千美元,并在一两天之内就可以完成。华大基因管理人员还表示,他们有志于成为对全世界科学家开放的基因组“数据平台”, 就像DNA领域的谷歌一样。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药物开发工作正在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定向的新药开发,基因组正展示出它的光明前景。

另外,西方的制药业巨头们正加紧寻找机会,希望在独特疗法的开发以及医疗器械的设计和生产方面与中国公司开展合作。比如,美国美敦力公司最近宣布与深圳先健科技公司结成战略同盟,共同开发微创心血管技术。随着中国政府刺激创新的各种补贴到位,以及中产阶层和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中国的国内市场将充满机会。如果中国政府能够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鼓励专利发明,并且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能够改进目前的药品审批程序,一改中国新药和新疗法审批时间比欧洲和美国时间更长的现状,机会将会更大。


移动技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消费国,因此中国成为电信领域正在崛起的创新和软件开发中心也就不足为奇了。移动电话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消费者的“选择平台”,中国在移动游戏,通讯,电子商务以及购物软件和服务领域具有巨大
的潜能。这些潜能可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刺激移动相关新工业的发展。


移动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进程令人惊叹。2000年时移动电话用户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到了2013年增加了近百分之九十。12而且中国的消费者更新移动电话的速度很快。德勤2013年中国移动消费者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三的用户在一年半之内会更换移动电话;而只有百分之十二的消费者拥有同一部移动电话超过2年。

互联网的普及率也高速增长。尽管宽带使用者的增长缓慢,但是消费者更倾向选择用移动电话或平板电脑上网,而非传统的个人电脑上网。

如今,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由于许多低收入者难以承担高端手机的价格,可能导致近期智能手机年增长率出现下降,但这也为开发和创新较低成本的替代产品带来了机会。


另外,中国的创新企业已经在移动设备应用软件和服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开发了新的功能,涉及社交游戏,约会,博客或移动信息发送,例如腾讯的QQ和微信服务。能够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的移动产业将大有可为。

互联网电子零售和社交媒体

阿里巴巴的惊人崛起显示中国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快速进步。中国的零售商网络化程度全球领先,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和统计局的数据测算,2013年,中国的网上销售额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七点九,高于美国的水平。14而且,与美国的网络销售情况不同(网上销售往往与线下实体店密切相关),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都是创新型数字商务网站,比如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另外,中国的在线销售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传统的实体店销售,而是进一步催生了新的消费需求。以商品销售的价值衡量,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而中国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开始进入电子商务市场。这些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方法,使小公司也可以在网络上健康成长。他们还将信任融入中国的商业领域—这一点在过去往往被忽视,而且它也是电子商务得以爆发式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的确,阿里巴巴的增长是整个国家增长的缩影。在中国开始进入全球生产供应链的阶段,阿里巴巴专注于开发公司与公司间的商务关系。随着中国的经济逐渐成熟并且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更加关注时尚,旅游和商务,阿里巴巴通过快速发展自己的支付和金融服务产品,有望引领互联网金融的爆发。通过物流和分销网络的改善,发展壮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还为更广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会。


物流和其他服务

在中国开始从侧重生产和大规模制造业向其他行业转移时,新的机会将会显现—企业有望在产品生产之后,从“售后市场”上获得新的价值。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成为更富有经验也更为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对物流和消费者支持设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中国数字革命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由消费者和零售机会所驱动。在商务实践中,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将会为中国国内从汽车到化工生产等各种行业的供应链革新带来巨大的机会。

另外,诸如金融和商务服务等几个关键服务行业的巨大增长也令人期待,包括租赁和融资,企业资源和商务流程合理化规划,以及物流和客户满意中心等。而且,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以及面对空气污染和水资源匮乏等众所周知的挑战时,对环境可持续性建设的需求将会极大促进城市设计和民用工程的投资。正如以下数字所显示,分销行业有望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增长最快的领域,年复合增长率可能超过百分之八,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长率。


医疗卫生服务

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业似乎正蓄势待发迎接未来大发展。受“独生子女”政策直接影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医疗卫生领域将会迎来新的机会。

政府已经大幅增加了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资,包括完成一些新的城市医院和农村诊所的主体建设,以及推动由国家投资的医疗卫生服务,尽管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投资来自于个人。如今,总人口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享有一定水平的公共医疗保险,这些保险平均支付了住院病人大概一半的费用。在过去的10年中,全国医疗总支出几乎增长了5倍,在2020年时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或相当于近百分之七的国内生产总值。(见图27)



另外,先进的信息系统的开发使中国具备了快速扩张地区健康信息网络的能力,这一网络可以协调在大城市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之间的病人转诊和治疗康复。在足够的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亦有可能建设一个覆盖全部人口的统一电子记录系统。

另外,随着文化的改变,加之中产家庭子女对赡养生病父母的义务感减弱,通过第三方商业机构而非家庭成员来提供养老和家庭医疗卫生服务,很可能得到中国社会的广泛接受。

教育服务

在走向服务型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教育系统的质量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旨在加强扫盲教育、扩大农村地区受教育机会、以及推进城市农民移民教育等改革工作已经实施。政府每年用于推动教育的投资大约在2,500亿美元。在民营
领域,更多机会则来自于学前教育、职业培训以及面向中产和更高收入阶层家庭的儿童提供国际学校教育。


中国认识到为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必须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受教育机会和提高教学水平。许多中国公司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大学和技术学院以提升员工能力,加快发展所需人力资源,从而能为其带来突破性技术,拓展新的行业机会。

能源

中国过去30年巨大的经济增长同时意味着中国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挑战,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这一挑战也带来机会,使中国可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把挑战转变为创新、经济增长和重大科技进步的
源泉。


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历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产能的迅速扩张。的确,近年的太阳能产能年增长率超过百分之百(见图28),已经引起产能过剩的担心以及国外竞争对手对于非法“倾销”的指控。在世界上,中国拥有最大的风能生产能力。在太阳能上,也仅次于德国居于世界第二。全球前十位风力涡轮机生产商有三家位于中国。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产量占全球市场的百分之六十。这些趋势使中国能够继续满足国内市场日益上升的能源需求。




仅2013年一年,中国至少新增11,300兆瓦光伏发电能力,成为在一年中光伏产能增加最多的一个国家。15五月,政府对外宣布将在2017年达到光伏产能70,000兆瓦的目标。



尽管页岩气革命尚未席卷中国—据地球政策研究院的数据,页岩气目前在中国天然气产量中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减少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煤炭的依赖。美国能源信息署针对41个国家页岩气技术可开发储量 的评估表明,中国目前拥有的储量最大。16未来对这一新技术的投资很有可能推动钻探和数据分析技术领域的创新。虽然目前煤炭因其较低的价格仍然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但据预测,石油和天然气将在未来10年取代煤炭。






六、中国2035:前方之路

本报告前述章节已经表明,推动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动力已经无法在未来30年内助推同等程度的经济扩张。一个基
于农业自给自足,低工资制造业和低技能生产的经济体,需要显著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才能实现高价值和技术引领的增长。正如其他成熟经济体所经历的那样,中国也会围绕国家在经济规划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以及市场化改革在结构调整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展开争论。


从经济的供给方面来看,中国似乎有能力承受挑战,将一个由政府补贴带动增长的经济逐渐转变为利用市场力量提高生产效率的经济。在此过程中,政府领导者可以考虑采用的举措之一,就是逐渐淘汰亏损的国有企业从而减少过剩的产能,并且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当前这一举措正被各界讨论。对省级和地方政府创立或支持的企业的改革也应加速进行。这些举措的成功还取决于金融服务的自由化,从而能够促使资金流向更富经济效率的项目,从而促进创业和创新。另外,教育体系的改革能够鼓励创造性学习,并为不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提供其他教育机会。

如果中国希望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它还必须刺激私人需求。方法之一是政府增加社会安全网络建设的投入,这与提高老百姓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普通老百姓感到他们的财富、养老和退休金越有保障,就越有可能增加现在的消费。另外,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以有效举措增加个人获得私人保险和消费者信用的机会、并能够自主地对可能产生高额收益的稳健有价证券进行投资, 也会起到鼓励消费和减少过度个人存款的作用。人们只有在相信他们的存款受到保护,养老金非常安全,失业保险可以在任何一地领取,并且他们的住房受到保障的时候,才有可能增加他们的一般性消费和随意性消费。此外,政府还有可能决定退出一些传统上由其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领域,而允许私营的创新型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政府机构的改革方面,也应当考虑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增加劳动力流动性和国家福利体制灵活性的方法之一。同样,政府应当大刀阔斧地采取措施,以减少国内不同地区在医疗卫生、教育机会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巨大差异。

为保证中国可持续的竞争力和经济繁荣,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进一步对外资进行开放。进一步放开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及资本项目,加深双向渗透——一方面是外资进入中国,同时也鼓励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的30年内迅速取得的经济变革主要得益于对外资的开放。而这种开放对于中国未来能否转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更高制造业水平的国家,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如果创新和技术进步代表21世纪经济增长基础的话,中国必须在保护商标和知识产权方面下更大力气—不仅为了中国自己的企业,同时也为了希望在中国扩大业务的外资企业。这是一个现代化且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必须做到的。

中国这样一个庞然大国,它的领导人必须直面其对资源的巨大需求,这一点是任何人不能忽略的。尽管中国为了继续发展正在采取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但是中国领导人必须继续履行他们基本的社会责任。调整和改革本身也需要对体制进行变革,从而面对当今由全球化、虚拟技术和云技术带动的世界,不断满足其新的需求。

中国如何处理这一转型不仅对每个中国人,同时对整个世界也意义重大。继续与西方伙伴合作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保障中国长期发展的同时,确保日益密不可分的全球经济实现持续繁荣。

除了专注国内发展,中国也是影响亚洲地区未来增长的最大因素。中国的政界领袖们明确表明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愿望。正如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亚洲博鳌论坛年会上所说:“中国将与亚洲其他国家同甘共苦,共同开创亚洲发展的新纪元。”

他强调:在7亿人口还处于贫困的状态下,亚洲需要发展。他同时指出三条道路:第一,坚持共同发展的大方向,结成亚洲利益共同体。第二,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三,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打造亚洲责任共同体。

对博鳌论坛上记录的讨论进行深入了解后,以上讲话的意义就更加明确了。它包括重视国内、国际、安全和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相互依存;还包括在国家和地区层面采取措施以促进跨境价值创造、结构调整以及人力、技术、知识和资本等重大资源的配置。更多变化正在发生,尤其是结构调整相关的变化—中国国内政策的改变正在对贸易投资、基础设
施、金融、货币估值、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打击贪腐等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


七、结论:相互依存与渗透

尽管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往迅速增加,但是确保中国进一步融入贸易圈内,特别是区域内贸易圈,应当继续作为政策的重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如果按照贸易附加值标准,亚洲区域内贸易在1999-2012年间每年以超过百分之十的水平增长,两倍于亚洲以外地区的贸易增长水平。由于其庞大的国内市场潜能,中国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强化了中国作为区域贸易一体化提倡者的姿态。他指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目前正在谈判中的地区的或特惠贸易安排中都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的贸易伙伴。他进一步认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应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并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开放贸易对中国国内的繁荣以及发挥其在整个地区和世界上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全球范围内,树立贸易壁垒和制造贸易摩擦的国家对其国内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自由和公平竞争都造成损害。新出现的与现行国际贸易准则不一致的做法正在为致力于国际贸易的公司制造麻烦,并有可能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显著障碍。典型的例子就是监管。要想获得有效的监管结果,无论是通过国际标准制定还是始终如一的监管,都要求在管理上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和明确性,并且要求对可能的境外影响了如指掌。

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利益,表现在促进经济整体增长,实现成本效益和创新。通过更开放的服务型经济,中国可以在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从而在国内市场及亚洲地区创造新的价值。

今年晚些时候,中国将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这次会议将为中国提供又一个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会。APEC致力于推动创新型发展、经济改革和增长,以及加强全面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这些目标与中国为支持创新、创业、促进人员流动以及走出资源驱动型的增长模式所付出的努力不谋而合。对自身重新定位,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比如欢迎更多的外资参与和采用更佳的监管实务,都可能获得显著的经济回报。中国已经推出了应急金融市场的改革,专注于绿色增长和促进投资,同时采取措施以规范竞争和解决公平问题。推出这些措施并非空穴来风,它们与其他各项改革对于发挥中国在本地区及全球的经济领导作用至关重要。

本报告作者为:(Gary Coleman ——gcoleman@deloitte.com)德勤全球全球行业团队董事总经理;

(Ira Kalish  ikalish@deloitte.com)德勤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Dan Konigsburg ——dkonigsburg@deloitte.com)德勤全球公司治理与公共政策董事总经理;

(许思涛  ——sxu@deloitte.com.cn)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