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来自资金的线索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赵伟宏观探索,作者:赵伟团队

资金或加速流向制造业等领域

报告要点

本轮信用修复弹性弱于以往、结构亮点突出。政策倾斜下,资金或加速流向制造业等领域,为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提供融资支持。

“钱”都去哪了?结构亮点突出,对制造业等支持加大

信用修复弹性减弱,结构亮点突出、对制造业支持加大。本轮社融增速反弹幅度大幅低于以往、仅0.8个百分点,此前几轮反弹幅度在3至6个百分点左右。究其原因,信贷对社融贡献弱于以往、尤其是居民中长贷拖累显著,与地产相关融资“缺席”等有关。信用弹性虽弱于以往,但结构亮点突出、对制造业等领域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22年新增制造业中长贷2.5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超52%。

拆分来看,“钱”主要流向设备制造、消费制造等行业。分行业来看,三季度设备制造借款增速同比抬升11.2个百分点至22%,增速、增幅均高于整体水平;消费制造和加工冶炼借款增速同比分别抬升5和1.9个百分点至15%和11.7%。细分行业中,电气机械、食品制造等中下游行业借款增速创新高。除总量高增外,部分行业借款结构也明显改善、长期借款占比抬升,运输、专用设备尤其典型。

重点加码领域?国企“扛大旗”,制造业等领域重点发力

内外需“接力”下,稳增长仍将发力,支持资金流入制造业、基建等领域。财政端,地方债务压力下,预算内加码或以中央加杠杆为主,准财政依然为重要补充项;货币端,“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做好“‘加法’”下,部分工具已延续实施。“二十大”顶层设计下,配套融资或围绕高端制造、科技前沿等产业升级开展。

国企或扛起稳增长“大旗”,通信制造等或是重点发力领域。2023年稳增长“准财政”发力,民企投资信心缓慢修复下,国企或是承接配合“准财政”资金、助力稳增长的重要主体。相较地方国企,当前央企更具备投资扩张的空间及能力、负债率相对低且资本开支处于低位;其中,建筑央企基建类新签订单三季度明显增多,或在2023年加速落地;软件、通信制造等央企投资加码空间较大。

带来的经济效应?融资支持助力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开启

信用环境修复大势所趋,制造业投融资行为值得关注。稳增长下,实体需求逐步修复、地产相关融资边际改善等或带动信用环境修复;此前启用的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有效保护了企业报表,有助实体经济活动加快修复,但也弱化信用“周期”特征,叠加地产“托而不举”等,使得信用环境弹性弱于以往。信用弹性虽弱于以往,但政策红利下,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融资支持或仍是信用结构亮点。

资金向制造业等领域倾斜,为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提供融资支持。除信贷资源倾斜外,部分产业政策配套融资对智能高科技等先进制造业支持也明显加大,例如,产业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下,2022年前11月,近35%的专项债资金投向市政产业园、且产业园项目多为智能高科技类型。多措并举下,2023年融资支持的“累积效应”或加速体现、并形成更广泛支撑,有利于新时代“朱格拉周期”。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

报告正文


一、“钱”都去哪儿了?


(一)信用修复弹性减弱,结构亮点突出、对制造业支持加大

以社融增速阶段性低点、至高点来刻画信用环境的修复进程,自2011年来一共经历4轮。分别是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以及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每轮信用修复都始于稳增长加力,政府债券融资放量。本轮也不例外,政府债券融资自2021年底加码,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政府债券融资合计7.3万亿元、占同期新增社融26%以上,带动社融增速自10%抬升至10.8%。

但本轮信用修复弹性明显弱于以往,主因地产相关融资的部分“缺位”等。与此前不同,本轮社融增速反弹幅度大幅低于以往、仅0.8个百分点,此前几轮反弹幅度在3至6个百分点左右。究其原因,信贷对社融贡献明显弱于以往、贷款增速不升反降。拆分结构来看,居民中长贷拖累尤其明显,新增规模占去年新增比重仅45%、增速创新低至5.1%,与商品房销售持续低迷等有关。

信用弹性虽弱于以往,但结构亮点突出、对制造业等领域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相较于居民端,企业贷款高增、全年新增17.1万亿元,同比增长4成以上;结构自2022年中以来明显改善,中长贷单月同比多增近5000亿元,或与年中以来稳增长工具落地、带动配套融资增长等有关。政策支持下,制造业融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例如,2022年新增制造业中长贷2.5万亿元以上、同比增长超52%,占企业中长贷比重创新高至23%左右;制造业中长贷增速自2022年初以来抬升至年底的36.7%、远高于全口径企业中长贷增速的14.7%。

(二)拆分来看,“钱”主要流向设备制造、消费制造等行业 

全口径贷款、上市银行信贷投放、上市企业借款等多个维度均印证,制造业行业融资明显改善。伴从上市银行报表侧面印证,2022年上半年制造业贷款投放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42%以上,基建贷款同比缩量三成,地产上半年新增贷款不足千亿。反映上市企业报表上,上市制造业企业借款明显增长、前三季度合计新增1万亿元、同比翻番,带动借款增速同比抬升近8个百分点至16.8%。

细分行业中,部分中下游制造业借款保持高增,其中,设备制造、酒饮料等借款增速创历史新高。三季度设备制造借款增速较去年同期抬升 11.2 个百分点至 22%,增速、增幅均高于上市制造业企业平均水平;消费制造和加工冶炼借款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抬升 5、1.9 个百分点至 15%和 11.7%。细分行业中,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食品制造等中下游行业借款增速创新高。

除总量高增外,部分行业借款结构也明显改善,运输、专用设备等尤其典型。2022年三季度制造业企业长期借款占比创新高至 47.3%、 较 2021 年同期抬升 1.6 个百分点以上。其中,设备制造、消费制造三季度长期借款占比较2021年同期分别上涨 1.2 和 0.5 个百分点至 53.6%和 47.4%,加工冶炼回落 1 个百分点至 47.7%。细分行业中,运输设备、专用设备、酒饮料等中下游行业长期借款占比涨幅均在 7 个百分点以上,远高于行业均值,部分加工冶炼行业长期借款占比逆势抬升,如化学制品、黑色冶炼等。


二、重点加码的领域?


(一)内需接力下,稳增长加力仍有空间,带动相关融资增长

内需接力下,稳增长续力或由中央“加杠杆”主导,准财政等或成为重要支撑,带动相关融资、及其配套资金增长。出口加速回落下,或需要基建适度对冲,财政端或延续扩张。结构上来看,疫后地方债务加快积累、付息压力加大等,或抑制地方债的扩张空间;预算内加码或以中央加杠杆为主。除预算资金外,“准财政”或依然是重要补充项,此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阶段,政策工具大规模加码,例如,2015-2017 年间,发行累计 7 批、合计 2 万亿的大规模专项建设债券,政策性银行信贷占全口径贷款比重也是一度高达 16%以上;2022年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累计下达6000亿元,上半年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占比不足 9%。

“宽信用”加码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续力,疏通信用传导。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在疏通信用传导中作用明显,带动相关行业贷款明显增长,例如单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一度达1.54万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清洁能源贷款同比近乎翻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快使用下,部分再贷款额度已经用完;政策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要继续做好‘加法’”下,部分工具已延续实施。

顶层设计指引下,政策支持资金流入制造业、基建、科技创新等领域。红利效应延续。“二十大”报告在中短期与长期均对产业发展做出战略安排、且对产业发展着墨更多,支持领域更加明确;高端制造、科技前沿等产业突围升级,与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绿色转型等重点产业发展思路也已在“十四五”纲要中做出规划。顶层设计指引下,配套融资或向相关领域倾斜,例如,1月中旬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做好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领域金融服务;与之对应地,自2022年以来制造业贷款大幅放量、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5%。

(二)国企或扛起稳增长“大旗”,通信制造等或是重点领域

民企投资信心待修复下,央国企或仍是承接配合“准财政”资金、助力稳增长的重要主体。修复下,央国企或仍是承接配合“准财政”资金、助力稳增长的重要市场主体。2022年,疫情反复冲击企业投资信心,私营企业投资力度持续下滑;在此情形下,国资委多次强调央国企业要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部分央企亦积极响应,2022年国家电网年度电网投资目标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近25%,投资增速创近年新高。

国有企业中,央企具备投资扩张的空间和能力。工业企业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债率持续降低、2022年10月为57%,低于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59%;其中,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负债率低至56%,提升空间相对更大。上市公司数据也显示,2015年以来央企“去杠杆”成效明显,2022年三季度负债率近59%、较2014年最高点降低近5个百分点;同时,相比非国有企业及地方国有企业,上市央企2022年三季度现金状况较好,资本开支处于较低水平,具备 “加杠杆”扩投资条件。

具体来看,建筑、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央企扩表空间或更大。截至2022年三季度,软件业上市央企资产负债率较2012年以来最高资产负债率降低23%至38%,后续或受政策推动扩表投资;若考虑各行业上市央企资产规模,2023年软件业、建筑业及制造业央企“加杠杆”空间较大,合计负债或可扩张近1.9万亿元;制造业细分行业中,运输设备制造业扩表空间较大,负债或可扩张1300亿元左右。


三、带来的经济效应?


(一)信用修复大势所趋,制造业等领域投融资行为值得关注

稳增长加力下,实体需求或逐步修复,融资结构延续改善、尤其是中长期资金明显增长。延续“二十大”思路,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将“稳增长”放在首位。伴随疫情干扰减弱,稳增长政策的“累积效应”或将显现,带动实体融资需求修复。从结构看,企业中长贷企稳回升、12 月增速达 14.7%,前两轮信用修复中长贷增速高点在 17%-18%左右;代表企业中长期资金的有效社融增速也明显回升、去年四季度已抬升0.7个百分点。

伴随稳地产推进等,前期“低谷”的相关融资或有所修复。自 2022 年底以来,地产供给侧融资支持“三箭齐发”,一方面,信贷、债券融资支持力度加大,12 月地产债净融资转正至 210 亿元以上;另一方面,股权融资支持加快落地。需求侧部委、地方放松措施力度也不断加码,地产相关融资情况或边际改善。此外,伴随疫后消费场景的修复、就业形势和收入状况改善等,或带动消费相关融资修复。

政策“加力”、疫后修复等,或带动信用环境修复,弹性弱于传统周期、结构亮点依然突出。稳增长下,实体需求逐步修复、地产相关融资边际改善等或带动信用环境修复;此前启用的“设备更新再贷款”等工具有效保护了企业报表、大量资金“趴”在账面,有助于实体经济活动加快修复,但也相应弱化信用“周期”特征,叠加地产“托而不举”等,导致信用环境弹性弱于以往。

(二)资金向制造业等倾斜,为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提供支持

周期政策有效保护了企业报表:财政端“留抵退税”、货币端“设备更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对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起到良好保护作用。2022年,“留抵退税”合计规模或超2.3万亿元,对中上游制造业支持尤为明显;主要集中在2季度落地,一定程度缓解了疫情反复对企业带来的冲击。

融资政策支持也在加大,除信贷资源外,部分产业政策配套融资对智能高科技等先进制造业支持也明显加大。2022年,地方产业重大项目数量占比近5成,集中于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突围类项目;从重大项目落地来看,浙江、贵州二季度新开工重大项目主要投向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下,2022年前10月,近35%的专项债资金投向市政产业园、且产业园项目多为智能高科技类型。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信用修复弹性减弱,结构亮点突出、对制造业支持加大;拆分来看,“钱”主要流向设备制造、消费制造等行业。

2.内外需“接力”下,稳增长仍将发力,支持资金流入制造业、基建等领域;国企或扛起稳增长“大旗”,通信制造等或是重点发力领域。

3.信用环境修复大势所趋,制造业投融资行为值得关注;资金向制造业等领域倾斜,为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提供融资支持。

重申观点: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或将开启,制造业或成为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在二十大报告指引下,产业转型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推动制造业加快扩张。2022年3季度末启用的“设备更新再贷款”等工具,实际带动效果尚未充分显现;2023年“累积效应”或加速体现、并形成更广泛的支撑,开启新时代“朱格拉周期”。

风险提示:1、政策效果不及预期。2、疫情反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