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经济:交通恢复,消费略降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梁中华宏观研究 作者:李林芷、梁中华

正月十五过后,学生和农民工“返城”高峰将至,消费和通胀的走势值得关注。

概 要 

春节“返城”第一波高峰已结束,城市内交通修复,但消费较春节假期边际回落。春运后第一波“返城”高峰已过,城市间客运数据高于春运前期“返乡”高峰,这波高峰主要为大城市务工人员。截至23日,城市内交通修复基本接近或超过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一线城市公路拥堵程度更高,二、三线城市地铁客运修复更快。线下娱乐和餐饮消费较春节假期边际回落,这主要由于春节期间“报复式、爆发性”消费逐步恢复理性。

第二波“返城”高峰后,需要关注消费复苏高度和通胀情况。正月十五过后,学生和农民工“返城”高峰将至,消费和通胀的走势值得关注。一方面,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主要来自于减少支出,低收入人群可能并没有积累超额储蓄,潜在消费能力可能有限。如果学生返城潮和民工返城潮后,城市线下消费并未明显回升,整体消费复苏高度可能低于预期,尤其是中端和大众消费。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工返城情况不及预期,服务业等行业劳动力供给或存在不足,出现阶段性涨价。


1

三大高频同步指标



海通宏观高频同步指标:受春节错位影响,生产出口走弱,消费边际回暖。截至24日,1月生产同步指标(HTPI)为-3.48%202212月值为1.96%1月出口同步指标(HTEXI)为-15.34%202212月值为-8.41%1月消费同步指标(HTCI)为-1.32%12月值为-3.08%。其中,生产和出口走弱,主要是因为今年春节较早,与去年有一定错位。


2

“返城”后,出行高、消费落


城市内客运方面,已超过历年同期。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和18城地铁客运量在春节后季节性回升,相对于过去几年,今年春节后城市内交通修复程度相对更高,且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从百城拥堵延时指数看,截至23日,已修复至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104%;从18城地铁客运量看,截至22日,已修复至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110%.

对比不同城市,一线城市公路拥堵程度更高,二、三线城市地铁客运修复更快。我们首先对比了一、二、三线城市的拥堵延时指数,我们发现,一、二线城市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分别为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108%106%,但三线城市仅修复至疫情前的98%左右。其次我们对比了一线城市,和其他14个二、三线城市的地铁客运数据,我们发现地铁客运的数据和拥堵延时指数相比出现相反表现,一线城市仅修复至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96%,而其他14个城市已修复至疫情前的132%。其中一个解释是,一线城市居民更倾向于自驾出行,而二、三线城市则更倾向于公共交通出行。另一个原因是,二、三线城市在过去几年修建地铁进度较快,地铁载客量增加。

城市间客运方面,春运后期“返城”多于春运前期“返乡”。百度地图全国迁徙指数在春运“返城”阶段,修复水平更高。在春节后,迁徙指数修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120%以上,但在春节前的“返乡”阶段,仅修复至疫情前的110%左右。从航空数据来看,到正月初七(1/28),民航实际执飞数修复至2022年春节同期的110%左右,但到正月初九(1/30)之后,民航实际执飞数回落至2022年春节同期以下,这是因为通过飞机返乡的主要是收入较高的城市白领,所以集中在正月初七前返城。

对比主要迁入和迁出地,从百度迁徙规模指数来看,一线城市和浙江省迁入指数已经明显高于过去两年同期,四川省(除成都)迁出指数略高于前两年水平。而从公路迁徙指数来看,截至23日,从一线城市和四川出发的公路迁徙指数均已修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170%以上。

线下消费方面,娱乐和餐饮消费较春节假期有一定回落。观影消费方面,在春节七天假期结束后,观影人数和电影票房回落至疫情前同期水平以下,截至23日,观影人数为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82%,电影票房约为94%游乐消费方面,环球影城和迪士尼等游乐园客流量均继续明显回升,其中迪士尼客流量已经达到2022年暑期客流量的两倍左右。旅游消费方面,海南旅游价格指数仍在回升,不过仍低于2022年水平。线下餐饮方面,火锅、奶茶、连锁咖啡品牌的销售情况持续改善,开业店铺数和总销售额均继续回升,从销售额同比增速(农历同期)来看,海底捞、喜茶和Manner的同比仍为正,但较春节七天假期有一定回落。

我们发现,三线及以下城市餐饮消费修复弹性更大。我们分别计算了海底捞和喜茶,在一线、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店均销售额。从农历同期的同比增速来看,相较于高线级城市,低线城市线下餐饮消费的修复弹性更大。


3

其他高频指标跟踪


3.1 其他交通:货运修复不及往年

货运指数季节性回升,但修复不及往年。整车货运流量指数、物流园和快递分拨中心吞吐量指数等货运数据季节性回升,但相比2021年和2022年同期,今年货运修复偏慢。截至23日,全国货运流量指数相当于2021年和2022年春节同期的89%82%。从交通运输部公布的货物运输数据来看,日度快递揽收和投递量均已恢复,且揽收修复明显快于投递数据,但相比于春节假期前仍有一定差异。铁路和高速公路货运量也有类似的表现,虽然在春节后有一定恢复,但仍然偏低。

3.2 生产:钢铁、汽车、化工修复偏低

钢铁行业,上游焦化开工率和高炉开工率同比均在回升,且与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相近,但下游螺纹钢和线材开工率较历年同期明显偏低,尤其是螺纹钢开工率较去年和2019年的同比跌幅均进一步回落,螺、卷、线产量同比跌幅小幅收窄。煤电行业,沿海八省日耗煤量季节性回升,且同比由负转正,一方面是因为春节后寒流降温、取暖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各地陆续复工复产。石化行业,化纤产业链聚酯工厂和江浙织机负荷率小幅回升,但PTA负荷率仍在进一步回落,不过较历年同期仍相差较大,尤其是江浙织机负荷率,较去年同期同比跌幅超过60%;橡塑产业链中,PVC开工率在节后小幅回升,但仍低于除2020年外的历年同期水平。氯碱行业,氯碱、玻璃相关产业链景气度高,纯碱开工率回升,为历年同期最高位。汽车行业,半钢胎与全钢胎开工率节后回升,且回升节点较历年同期相对偏早,但修复速度相对偏慢。

3.3其他消费:商品消费较弱

消费:耐用品消费方面,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速回升,但零售销售同比增速仍为负值,且跌幅小幅扩大。家电线下销售量和销售额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但线上销售情况出现小幅改善,中关村电子产品价格自202211月以来首度出现回落。非耐用消费方面,农产品、菜篮子和粮油产品价格在节后小幅回落,轻纺城成交量未更新到春节后,但在节前出现逆季节性回升。

3.4投资:基建偏强,地产弱修复

投资:基建方面,资金面较为充裕,1月新发行专项债4911.8亿元,略高于去年,仅次于2020年。项目方面相对丰富,基建相关的建筑安装装饰及其他建筑业PMI中,新订单分项大幅回升至72.6,为20191月以来最高值,经营活动预期也有明显提高。地产方面,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从正月初五开始明显改善,截至23日同比已由负转正,其中二、三线城市表现相对较好。土地成交虽然仍相对低迷,但土地成交面积回落幅度略小于去年。基建地产链相关实体指标方面,石油沥青开工率进一步回落,同比跌幅也小幅扩大;水泥出货率回升较早,且同比增速由负转正;涂料开工率跌幅也进一步收窄。价格方面,水泥、玻璃等建材价格较前一月跌幅继续收窄,但沥青、钢材价格边际走弱。

3.5 进出口:仍然偏弱

进出口:从海外需求来看,美欧PMI1月有小幅改善,但制造业PMI仍低于荣枯值。从其他出口国出口情况来看,韩国和越南1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6.6%-13.52%,仍然偏低,但其中越南出口跌幅有小幅收窄。从国内港口数据来看,本周二十大港口离港船舶数和载重吨数均季节性回升,同比在节后回正,但有一定可能是因为内贸回升。

3.6库存:相对高位

上周,钢铁社会库存季节性回升,虽然仍低于去年同期,但同比跌幅小幅收窄。煤炭库存大幅回升,略快于季节性,绝对值处于历年同期高位,这主要由于今年春节前相对偏暖,迎峰度冬压力不大,叠加工厂提前停工、工业用电需求偏低。PTA也在季节性累库,但幅度相对偏低,主因供给回升同时,需求仍然偏低。

3.7 物价:食品分化,工业品回落

主要食品价格延续分化。上周猪肉、鸡蛋价格仍在回落,环比分别下降2.7%3.3%,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主要是由于去年末多家大型养殖公司集中出栏,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难以改变。蔬菜、水果价格环比上升0.8%0.3%,但从日度数据看,蔬菜价格从131日起已出现小幅回落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节后蔬菜供应量逐步恢复。

供给修复叠加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主要工业品价格下跌。能源品方面,各地煤矿陆续恢复生产、供给向好,煤炭价格小幅下跌,但仍在高位;受海外需求偏弱、美元指数反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明显回落。建材方面,钢材价格震荡回落,水泥价格小幅回落,或是主要因为建筑工人到位较晚,需求端修复有限。PTA前期供应偏低,使得价格持续回升,当前处于疫情后相对较高水平。

3.8流动性

货币利率大幅震荡。上周R007DR007大幅震荡,先升后降,周平均值分别为2.09%1.97%,较前一周分别上升17BP10BP。央行净投放资金19660亿元。节前一周央行净回笼资金10680亿元,主因春节前逆回购大量到期,其中7天逆回购投放12380亿元,到期规模5470亿元,14天逆回购到期规模17590亿元。

美元指数先跌后涨,人民币先升后贬。美元指数先跌后涨收于103.00,较前一周大幅回升107BP,这主要是由于上周五非农数据强劲,接下来美联储加息仍可能超预期,使得美元指数当天回升125BP。随着美元指数震荡,上周非美货币也呈现先升后贬的趋势,人民币一度涨至1美元兑6.72人民币,但随着美元指数回升,最终报收1美元兑6.75人民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