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宏观:中国复苏等待验证,海外衰退风险减弱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朱启兵宏观研究,作者:朱启兵

IMF上调2023年全球增长预期

导读

中国春节期间消费复苏明显,需关注减员对供给冲击,短期内复苏仍需现实验证。IMF上调全球增长预期,海外衰退风险减弱,欧美央行紧缩预期仍有波动。


中国经济:消费复苏明显,关注供给冲击


消费的复苏短期延续

2022年12月,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为负增长,但降幅为1.8%,明显强于市场此前的预期,体现了在防疫政策调整后,此前被压抑的消费复苏力度较强。

2023年春节消费复苏力度较强。1月适逢春节,消费延续了此前的复苏力度。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旅游收入恢复情况明显强于此前2021年和2022年春节以及国庆黄金周。

尽管居民收入和信心的恢复仍有不确定性。我们预计短期内消费复苏的力度或能延续。考虑到2022年同期基数,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回升趋势将延续至2023年5月,6月之后如居民收入和信心能较好恢复,社零或将重拾上升势头,全年增长7.4%左右。

关注减员对供给端冲击

1月制造业PMI自47回升至50.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自41.6回升至54.4,综合PMI产出指数自42.6回升至52.9,三者均从低位回升至荣枯线上方,显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景气程度均有明显好转。

然而,尽管1月制造业PMI回到50以上,其中新订单指数回升至50.9,显示防疫政策调整后国内需求复苏明显,但制造业PMI的生产分项为49.8,仍呈小幅收缩态势。制造业PMI的从业人员分项回升至47.7,虽较12月大幅上升,但仍在历史偏低水平。此前中国的严格防疫政策尽管对需求端有一定抑制,但客观上也保证了生产端的供应。在防疫政策调整后,短期感染人数的上升可能导致生产减员进而冲击供给端。上述数据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一迹象。不过,春节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并未导致新一轮感染高峰出现,中疾控称本轮感染接近尾声,减员对生产端冲击目前看大概率是短期现象。节后复工情况将是短期影响经济表现的关键。

复苏仍有待现实验证

2022年11月以来,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市场对中国经济复苏预期较强。同时,11月以来的经济数据依然未能摆脱疫情影响,从而出现“强预期”与“弱现实”的分歧。节前风险资产的强势表现主要来自强预期的支撑,春节之后,强预期支撑逐渐见顶,经济现实复苏如何仍需数据验证。而中国1—2月经济数据将在3月中旬合并发布,目前仍处数据空窗期。预期的证实或证伪均可以从高频数据找到线索,这也导致了市场的波动。

尽管一季度数据仍将受到减员影响而难有大幅反弹。但考虑到压制2022年经济增长的两个因素:地产和消费均有改观,我们依然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并无疑问,相应的,“中国复苏”主题仍将是市场交易主线。

我们对2023年1月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如下:


海外经济:衰退风险减弱,紧缩预期波动


IMF上调全球增长预期

IMF上调2023年全球增长预期。1月31日,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将2023年全球增长预期自2.7%上调至2.9%,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自1.1%上调至1.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自3.7%上调至4.0%。主要经济体增速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这也是IMF自2022年以来首次上调对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欧美经济逐渐触底

美国四季度GDP强于预期。1月26日公布的美国四季度GDP不变价环比折年率为2.9%,强于预期。2022年,美国GDP同比增长2.1%。

从结构看,美国四季度私人消费支出对GDP环比拉动为1.42个百分点,总体维持平稳。值得注意的是,商品支出贡献0.26个百分点,为年内首度转正。政府消费和投资对GDP贡献0.64个百分点,仍处于2021年二季度以来的较高水平。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对美国四季度GDP贡献为0.56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为正贡献。私人投资对GDP贡献为0.27个百分点,摆脱了二、三季度的负增长,然而,私人投资贡献的变化主要来自存货的上升,存货变动贡献了1.46个百分点,而私人固定投资贡献为-1.2个百分点,降幅较二、三季度继续扩大。

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上升。美国1月ISM制造业PMI为47.4,较上月下行1.0,连续3个月位于收缩区间。1月ISM非制造业PMI为55.2,较上月大幅回升6.0。同时,美国1月新增非农就业51.7万人,失业率下降至3.4%,再次凸显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强劲。综合看,尽管市场对美国经济在2023年将陷入衰退的预期犹存,但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逐步上升。

欧美央行紧缩预期仍有波动

市场与美联储的分歧仍需弥合。美联储2月会议加息25BP符合预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方面继续强调抗击通胀的任务仍未完成,仍需几次加息;另一方面也承认通胀放缓趋势已经显现,联储并无过度紧缩的意愿;同时重申年内不会降息。尽管美联储在本次会议上仍总体遵循了此前的态度,继续强调劳动力市场的紧张,以及对抗通胀到底的态度;但在通胀放缓以及后续加息路径等关键问题表态均有微妙变化。市场对此解读为鸽派,3月再度加息1次后5月停止加息的预期上升。然而,在美联储会议后公布的美国1月非农数据大超预期,令市场对后续加息路径的预期再度发生变化。

自12月会议以来,市场基于美国通胀的放缓以及美国经济逐渐呈现衰退迹象,对于美联储5%—5.25%的加息终点一直存疑。美联储则秉持2022年8月鲍威尔全球央行年年会的态度,强调通胀的高位持续,坚持一旦开始加息就需坚持到政策收效。二者的分歧一直是影响市场波动的关键因素。尽管2月会议上美联储态度出现变化,但近期市场的关注焦点已经从美联储表态转向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后续市场与美联储的分歧如何弥合,仍取决于美国通胀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表现。目前看,美联储过度紧缩风险基本消除,但仍需关注利率在高位持续的可能性。

欧央行仍在紧缩进程中。欧央行2月会议如预期加息50BP。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一方面承认通胀前景在好转,认为经济更有韧性;另一方面继续强调要将紧缩坚持到底,称“通胀还太高”,几乎可以肯定3月仍有50BP加息,同时在3月会议上评估利率路径。利率决策将视数据而定。此外,欧央行会议明确,3月到6月资产购买项目的规模将平均每月缩减150亿欧元。综合看,欧央行仍在紧缩进程中。

全球增长企稳可能性上升

IMF上调2023年全球增长预期显示此前的悲观看法有所缓解。随着欧美经济逐渐触底,全球经济在2023年下半年出现企稳迹象的可能性上升。

如果全球经济出现企稳,首先利好中国出口的恢复。202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疫情下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中国出口再度经历了一轮高增长。此轮高增长一直持续至2022年三季度。2022年四季度以来,由于欧美经济的走弱,中国出口经历了明显的下挫。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预期下,市场目前对于2023年出口预期亦偏悲观。如全球经济增长强于预期,则对于中国出口的悲观预期同样面临修正。我们预计中国出口在2023年下半年将较上半年明显改观,四季度在低基数作用下,增速或将再度表现亮眼。

关注下半年大宗商品机会。其次,如全球经济增长在2023年下半年企稳,则大宗商品有望再度得到来自需求端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叠加全球货币紧缩力度的减弱,大宗商品或在下半年仍有不错的表现。

风险提示:中国需求复苏不及预期,海外通胀回落较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