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益基金如何布局春季行情?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金研究,作者:胡骥聪 朱垠光等

四季度主动权益产品涨跌互现

摘要

规模及竞争格局:整体规模环比小幅下降,宽基产品规模逆市提升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小幅提升,债基规模明显收缩。公募基金四季度总规模为25.7万亿元,相比上季度降低2.5%,为连续第二个季度规模收缩。债券型基金面临业绩冲击与赎回压力,规模收缩较为明显,而QDII和股票型基金规模增长领先。以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作为主动权益产品统计口径,当前主动权益产品共4,116只,规模合计4.9万亿元,相对上季度末规模小幅上涨0.63%。其中易方达、广发和中欧基金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居于前三,规模前十大公司占市场份额45.3%。

主动权益产品发行明显降温。四季度新发主动权益产品82只,募集规模319.3亿元。继上季度主动权益型基金发行升温后,产品发行规模大幅下降至近年低位,相对上季度回落58.9%。

业绩表现:主动权益产品涨跌互现,医药主题基金领涨

四季度主动权益产品涨跌互现。四季度A股市场整体震荡,公募含权产品业绩也随之波动。从结果上来看,各类主动权益产品整体未呈现明显涨跌趋势。各类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均弱于同期中证800指数收益,也弱于被动指数型基金。在各类型基金中,国际(QDII)股票、国际(QDII)混合及商品型基金表现相对领先。

四季度医药主题基金领涨,周期和制造主题跌幅相对较大。四季度各细分品类主题基金表现分化,其中,医药主题基金平均涨幅最为明显,整体上涨9.0%,金融地产和消费主题基金小幅上涨,而周期和制造主题基金平均跌幅最大。

资产配置:增配医药、传媒和非银金融,港股占比显著提升

仓位小幅上升。四季度主动权益公募产品仓位中位数为88.9%,相较上季度末上升2.0%,处于2010年以来的较高分位(92.3%)。各行业主题型基金规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医药和金融地产主题基金规模提升幅度最大。

重仓食品饮料、电新和医药,主动加仓医药、传媒和非银金融。主动权益产品四季度重仓食品饮料、电新和医药行业。不同于上季度主要增配国防军工、交运和机械,今年四季度主动权益产品在主动增配行业上主要集中于医药、煤炭和非银金融行业。其中医药行业增配幅度最为突出,主动配置比例为1.21ppt。主动减配幅度最大的行业为煤炭、电子和通信。港股在主动偏股基金中的市值占比也明显提升,比例由上季度5.50%大幅升至7.35%。

头部重仓个股资金流分化,多只港股获明显增持。四季度主动权益产品持股市值前三大的个股分别为贵州茅台、宁德时代、泸州老窖。前五大重仓个股中,腾讯控股获明显增持,而贵州茅台和宁德时代主动减持市值领先。港股持股最大十只个股中,仅2只个股受到小幅减持,该季度除腾讯控股外,药明生物及香港交易所增持幅度领先。主动权益产品增持最多的三大个股分别为腾讯控股、五粮液、药明康德,减持最多的三大个股分别为隆基绿能、天齐锂业和贵州茅台。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中,不同个股的资金流出现明显分化。

抱团效应持续下降。四季度基金重仓个股集中度延续下降趋势,主要集中于头部10只个股,CR10和CR20分别环比下降0.69ppt和0.83ppt。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继上一季度下降后小幅回升,主要源于对持有比例第三位的医药行业配置的提升,而持有比例最大的食品饮料和电新行业整体录得资金流出。

正文


基金规模: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微升,产品发行热度较低


产品存续: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小幅提升,债基规模明显收缩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小幅提升,债基规模明显收缩。公募基金2022年四季报已披露完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规模相对上季度小幅下降,2022Q4总规模为25.7万亿元,相比上季度降低2.5%,为连续第二个季度规模收缩。其中,伴随着流动性收紧与债市调整,债券型基金面临业绩冲击与赎回压力,规模收缩较为明显,相对上季度末下降7.7%至7.6万亿元。而QDII和股票型基金规模增长领先,分别增长19.7%和8.9%。我们以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作为主动权益产品统计口径 ,当前主动权益产品共4,116只,规模合计4.9万亿元,相对上季度末规模小幅上涨0.63%。

管理人维度,易方达、广发基金和中欧基金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居于前三,管理规模分别达3,573亿元、2,897亿元和2,738亿元,规模前十大公司占市场份额45.4%。

图表1:公募基金历史规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2022Q4主动权益产品规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3: 基金公司主动权益产品管理规模排名(亿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主动权益产品管理规模前二十的基金公司规模占比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新发情况:四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发行热度较低

主动权益产品发行明显降温。四季度新发主动权益产品82只,募集规模319.3亿元。继上季度主动权益型基金发行升温后,产品发行规模大幅下降至近年低位,相对上季度回落58.9%。四季度泉果基金主动权益产品募集规模居所有公募基金公司首位,共计发行1只产品,募集规模99.1亿元,其次为汇添富基金和中欧基金。在产品数量上,永赢基金、招商基金、富国基金和博时基金发行数量领先。

图表5:主动权益产品季度发行数量及规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主动权益产品月度发行数量及规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2022Q4主动权益产品发行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区间2022.10.1-2022.12.31

图表8:2022Q4主动权益产品发行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区间2022.10.1-2022.12.31


业绩表现:主动权益产品涨跌互现,医药主题基金领涨


四季度主动权益产品涨跌互现。四季度A股市场整体震荡,公募含权产品业绩也随之波动。从结果上来看,各类主动权益产品整体未呈现明显涨跌趋势,其中普通股票型和平衡混合型基金小幅上涨,收益中位数分别为0.78%和1.04%,而偏股混合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小幅下跌,当季跌幅均不超过1%。各类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均弱于同期中证800指数收益,也弱于被动指数型基金(+2.63%)。在各类型基金中,国际(QDII)股票、国际(QDII)混合及商品型基金表现相对领先,收益中位数分别为10.4%、6.8%和5.0%。

四季度医药主题基金领涨,周期和制造主题跌幅相对较大。四季度各细分品类主题基金表现分化,其中,医药主题基金平均涨幅最为明显,整体上涨9.0%,金融地产和消费主题基金小幅上涨;周期和制造主题基金平均跌幅最大,整体分别下跌4.8%和3.0%。四季度收益排名领先且规模在2亿元以上的产品主要为高仓位均衡主题下的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A(+30.4%),科技主题下的华夏互联网龙头A(+24.9%)及医药主题下的中银创新医疗A(+25.6%)。

图表9:2022Q4各类型公募产品业绩表现(%)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10:2022Q4主动权益产品业绩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11:今年以来主动权益产品业绩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12:主题基金细分品类今年以来净值表现前五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区间2022.1.1-2022.12.31

图表13:主题基金细分品类2022Q4净值表现前五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区间2022.10.1-2022.12.31

图表14:主题基金2022Q4收益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日期:2022.10.1-2022.12.31

图表15:主题基金今年以来收益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日期:2022.10.1-2022.12.31


资产配置:增配医药、传媒和非银金融,港股占比显著提升


仓位变化:四季度仓位小幅上升,持股集中度明显下降

主动权益产品仓位小幅上升,目前处于历史较高分位(>80%)。四季度主动权益公募产品仓位中位数为88.9%,相较上季度末上升2.0%,处于2010年以来的较高分位(92.3%)。具体来看,各类主动权益基金仓位相较上季度末均小幅增长,其中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仍处于历史较高分位(>80%),而平衡混合型基金仓位仍处于历史较低分位(42.3%)。四季度基金头部重仓个股集中度持续下降,持股集中度降低于主要集中于头部10只个股,CR10和CR20分别环比下降0.69ppt和0.83ppt。

医药和金融地产主题基金规模占比提升。四季度高仓位均衡型基金共2,529只,规模合计30,280.6亿元,规模相较上季度末上升2.1%;除低仓位基金规模有所下降外,各行业主题型基金规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医药和金融地产主题基金规模提升幅度最大,在主动权益型基金中所占相应规模比例也有小幅提升。

图表16:主动权益产品仓位中位数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7:主动权益产品个股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8:2022Q4各主题基金数量及规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19:2022Q4各主题基金数量及规模分布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0:各主题基金历史数量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1:各主题基金历史规模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行业及港股配置:增配医药、传媒和非银金融,减配煤炭、电子和通信

四季报显示主动权益产品重仓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和医药行业,持股市值依次为3,365.8亿元、3,290.9亿元和2,798.4亿元,占全部重仓股市值的14.5%、14.2%和12.0%。

相较上季度末增配医药、传媒和非银金融行业。四季度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国内不同城市疫情相继达峰。伴随着对于防疫物资需求的提升,以及医保政策走向成熟稳定,基金持仓中对于医药行业的配置市值增长领先,环比增加507.6亿元,相对重仓股市值占比提升2.05ppt。同期,后疫情时代国内影院营业率回升叠加游戏版号发行节奏趋于常态化的催化下,传媒行业配置市值同样靠前,环比增加310.1亿元。伴随着估值的逐步修复,资金同时也流向非银金融行业。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煤炭和电子行业减配最多,配置市值分别环比减少196.2亿元、170.0亿元和112.5亿元,但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仍相对沪深300指数超配幅度领先。

主动加仓医药、传媒和非银金融。采用剔除行业指数涨幅的市值测算重仓股行业主动配置比例,不同于上季度主要增配国防军工、交运和机械,今年四季度主动权益产品在主动增配行业上主要集中于医药、煤炭和非银金融行业。其中医药行业增配幅度最为突出,主动配置比例为1.21ppt。主动减配主要集中于周期和科技成长行业,减配幅度最大的行业为煤炭、电子和通信,主动配置比例减少0.58ppt、0.53ppt、0.51ppt。

行业集中度小幅提升。我们通过赫芬达尔指数衡量行业的集中度,今年四季度行业集中度继上一季度下降后小幅回升,行业集中度的下降主要源于重仓行业医药行业配置比例的提升。

港股配置比例显著回升。今年四季度,港股整体录得明显上涨,其中以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估值大幅抬升。叠加资金流入,同期港股在主动偏股基金中的市值占比也显著回升,比例由上季度5.50%大幅升至7.35%。

图表22:主动权益产品行业持股市值和配置比例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3:行业集中度小幅提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4:港股配置比例显著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个股分布:头部重仓个股资金流分化,多只港股获明显增持

头部个股资金流分化。2022Q4主动权益产品披露的重仓股中,持股市值前五大的个股分别为贵州茅台、宁德时代、泸州老窖、五粮液、腾讯控股,持股市值分别为1024.9亿元、720.0亿元、486.4亿元、471.0亿元、399.7亿元。前五大重仓个股中,腾讯控股获明显增持,而贵州茅台和宁德时代主动减持市值领先。持股市值前十大个股中,隆基绿能和保利发展退出,腾讯控股和药明康德进入前十大重仓个股行列。港股持股市值最大个股包括腾讯控股、美团和药明生物,持股最大十只个股中,仅2只个股受到小幅减持,该季度除腾讯控股外,药明生物及香港交易所增持幅度领先。

主动权益产品增持最多的三大个股分别为腾讯控股、五粮液、药明康德,增持市值依次为227.0亿元、84.6亿元、72.3亿元,前十大增持个股行业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互联网传媒、消费和医药行业。主动权益产品减持最多的三大个股分别为隆基绿能、天齐锂业和贵州茅台,减持市值依次为25.5亿元、20.3亿元、17.5亿元,前十大减持个股的主要分布行业除了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外,还包括周期行业。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中,不同个股的资金流出现明显分化。

对四季度新发产品建仓情况进行统计,新发主动权益产品建仓买入市值最大的个股为宁德时代,共建仓买入14.4亿元。第二至第三位为立讯精密和贵州茅台,分别建仓买入9.2亿元和6.2亿元。

图表25:2022Q4主动权益产品重仓前20名个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6:2022Q4主动权益产品重仓前10名港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7:2022Q4主动权益产品增持前10名个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8:2022Q4主动权益产品减持前10名个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图表29:2022Q4新发主动权益产品建仓前10名个股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至2022.12.31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