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到2023,中国企业人物的“梓人之道”,审时度势再出发

来源:一号企业家(ID:yihaocaijing1) 作者:朱虚侯一号说:好马鞭催,响鼓重槌“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柳宗元曾经借“梓人之道”喻相国之道。其实这“梓人”何尝不像企业家,或许很多具体事

来源:一号企业家(ID:yihaocaijing1) 作者:朱虚侯

一号说:好马鞭催,响鼓重槌

“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柳宗元曾经借“梓人之道”喻相国之道。其实这“梓人”何尝不像企业家,或许很多具体事务,他们也如梓人一样“其床缺足而不能理”,为外人视作“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但一家企业之存亡绝续,还是得依赖这些企业家擘划,“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

正因如此,企业家才更显殊荣,无论是官方旌表,还是舆论推崇,这个时代仍然是企业家“善运众工”“自名其功”的大时代。

所得,既有时代犒赏,也离不开自我奋斗。

同时,经营企业也应当像梓人一样不屈其道,如果一味嗜货利而不能舍,失原则而不能守,也就谈不上企业家了,最多是企业主罢了。

2021年年终盘点时,一号企业家曾说过,“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堪不破红尘嚣嚣的巨贾,则只能随波逐流。

而过去的2022年,确实有很多商业大佬选择蛰伏,一方面不愿再抛头露面,另一方面似乎也无心恋战,连过去热闹非凡的各种商战都沉寂了下来。

然而,跨越2022,面向2023,一号企业家预测中国企业人物将审时度势,选择再出发,回归商业一线。或在纷纭变局中寻求安身立业之本,或在只争朝夕的产业升纬中衔枚疾进,当然亦有低调潜隐久居海外不愿归,待时而变者。

动作不一,心态不定。

但及至年底,几位互联网大佬的内部发声,似乎反映了一个趋势,从观望、踟蹰的情绪中重回原先的轨道:

继续搞钱、搞事业

一向温和的Pony 马放狠话,直言腾讯内部贪腐“触目惊心、吓死人”;

回归后的刘强东则痛批中高层拿PPT骗自己,漂亮却低效;

在这一轮“反思局”中,李彦宏同样没有落下,接续吐槽“腾讯的那些问题,百度也都有。”

大佬们表达的侧重点或许不同,但中心思想却很明确:

没有躺平

有时候表示重视,不一定要唱高调,反其道而行之,表露隐忧也是一种方式。

正是由于对业务发展的高度重视,大佬们才会表达出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而这种以内部反思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信息,却非常重要,它表明,互联网大佬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角色:

梓人

就像马化腾批下属的那句话,“你活都活不下去了,周末还休闲的打球”。反过来也可以视为他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或可借以向方面示意:

“好马鞭催,响鼓重槌”,规矩我懂。

马云:闲云非野鹤

1月7日,蚂蚁集团调整投票权结构,马云不再是实控人,表决权由53%降为6%。

但他在蚂蚁的经济利益没有变化。

这原是预料之中的事,只是当靴子落下时仍然令人少略错愕。

与此消息一并传出的新闻稿中,还加了一句话:

本次调整体现了创始人的个人意愿

向前追溯,十年之前的2013,在淘宝10周年晚会上,马云便曾在一场摇滚版的《我爱你,中国》表演后,宣布卸任阿里CEO。

再向前四年,阿里巴巴20周年庆祝晚会,马云在他55周岁生日之际,也曾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职位。

算上这一次,退出蚂蚁集团的实控人地位,马云似正在逐步淡出阿里与蚂蚁的操作系统。

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他这一年多来的神隐,直到年底才为人所知已在日本定居半年之久,但也鲜见露面。

直至今次蚂蚁集团发布投票权调整公告之日,忽然又身影再现。

在泰拳赛馆与拳手的过招,那架势再也不像当年《功守道》时的青涩,反而更像是一个久经阵战的老拳师,虽然少了一些飘逸,但多了更多的凌厉。

多年过后,不服输的心劲始终还在。所以,风清扬也许会有“闲云”岁月,但注定不会是江湖野鹤。

马化腾:鹅系要进化,但不能全靠老大

在2022年中时,任正非曾对华为的一众高管说过一句话:

把寒气传给每一个人

半年以后在2022年底时,马化腾把寒气内化了,并向台下的高管发出灵魂反思:

“看到别人增重,我们就跟着增,结果发现增的是脂肪,打不过对手。”

普遍认为这是指在与字节系竞争中受挫的PCG(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业务,令马化腾感受到了焦虑,甚至寒气。

但马化腾的焦虑,纠结的不是生意,而是看不到内部进化的半点征兆。

已遍历互联网峰顶风光的马化腾,在2022已经开始在自我进化,而他的团队却依旧在寻着老路,蹒跚。

这并非是“寒气逼人”那么简单,因为这直接可以让腾讯命悬一线。

曾几何时,互联网巨头只有BAT,再后来有了BATJ+TMD,腾讯在每一个领域都迎来对手,特别是字节系的进攻似乎更具“侵略性”。

尽管行业有竞争,若以互联网开拓者角度而言,马化腾可以称得上是张一鸣的前辈,但在平台的进化力上,张一鸣更胜一筹。

架构、结构、逻辑、算法、算力,以及行业的跃进和整合方面,张一鸣这匹“黑马”所掠之地皆为神迹,抖音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张一鸣已经悄然“退休”,马化腾却还要在一线“鞭策”团队,这只是大佬的风格不同,还是时势所然?

从2022年各季度财报来看,腾讯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本土游戏、网络广告无法维持正增长,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高增长放缓。

面对增长困境,腾讯将降本增效定为主线任务。

具体而言,无外乎砍掉分支,甩掉鸡肋,集中优势兵力,专注链路成长,应是未来鹅系进化论的题中之义。简言而之一句话:

打有把握之仗。

刘强东:浴火、涅槃、回归初心

放权三年后,刘强东动怒痛批,遇到了骗子。

2022年末,在一场近四小时的京东管理培训会议上,刘强东当着所有高管的面多次使用“骗子”一词,直斥:

“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骗子。”

他还说,整个京东零售,只有1.5个人在会上说真话、提问题。0.5是缪钦,1是姚彦中。

而后,刘强东提拔了这两位“敢说真话”的人。

刘强东伤心,管理层伤薪。

会后,京东再发全员信,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对2000多位集团副总监以上管理人员现金减薪10%-20%,职位越高降得越多。

与痛批管理层相对应的则是,刘强东对于底层员工的关怀备至,仅为德邦所有快递员缴纳社保一事,就让他再度赢得了一个曾短暂失去的称呼:

“人民兄弟刘强东”

恩威并用,那个熟悉的刘强东又回来了。

事实上,刘强东必须回来了,甚至回来的还晚了。

2018年起,过去几年的京东无论销售收入,还是活跃用户数都保持了高增长,但2022这两个指标都不甚理想,双十一战绩更没有达到预期。

在因明州事件而淡出的三年,京东内外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面是电商生态格局发生裂变,直播电商的滚烫热度,让淘宝和抖音占据上风,拼多多又衔其尾而蹑之。

另一面,原本引以为傲的京东物流在疫情三年中又频繁受挫,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还没看到弹性增长空间。

而腾讯又出于战略收缩的考量,在2021年“清仓式”减持京东的股权,继而引发出会否削减双方业务合作关系的疑问,虽然双方在2022年又再续了一纸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

但与真金白银的股权绑定相比,一纸协议显然要苍白无力许多。

不管如何,刘强东浴火,涅槃,终于归来,也许京东又将有一番新变化,而这个变化一定是从他过去所赖以成功的路径中分岔而出。

许家印:许氏又一春秋

临近岁尾,许家印麾下大将忽被调查。

而在2023元旦,许家印仍在以致恒大家书的形式,公开承诺2023年一定能偿还各种债务,化解风险。

回望2022,许家印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场,颇有些戏谑之景。

每每是一则许氏出事的传闻先行传出,尔后则是恒大又召开了一项高级别会议,许氏端坐居中,声若朗朗,底下一众高管持笔作认真记录状。

甚至于在许家印的背后,会议室上方还会挂上一横幅,标注着会议日期。

个中深意,不难辨别,无外乎澄清天下而已。

其实,难的不是澄清,也不是辟谣,难的是如何重新取信于人。如若没有实质履行承诺,那么表态越激昂,表演痕迹也自然也严重。这番道理,许氏自然明白。

毕竟,当年在孙宏斌轮后,许家印也还投资过贾跃亭,领教过“为梦想窒息”的痛感。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许氏肯定也不能让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上当受骗,再转嫁给别人。

所以,投资者与债权人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唯有再相信一次许氏还债的承诺,在犹疑中再赌一个春秋。

郭广昌:归去来兮

在2022受传闻困扰的还有郭广昌,无论是其本人数月之久的海外之旅,还是一则“监管部门要求摸底复星”的传言,都令郭广昌神伤不已。

如果传闻只是传闻,止于智者即可。然而,复星却在直斥谣言的同时,一转身大手笔抛售旗下资产。

不论是“药”如复星医药,还是“酒”如青岛啤酒、金徽酒,抑或是“险”如永安财险,“地”如豫园股份,“材”如南钢股份,“矿”如海南矿业,复星系是能减则减,能清则清。

持股十年,一朝别离。

背后的缘由其实不在于所谓的传闻,而是复星不得不面对的债务悬顶,无论是坊间所称的6511亿总负债,还是复星国际自称的真实债务仅有千亿,债总是摆在那里。

但这些风雨对于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来说倒也算不得什么,从1992年创立复星以来,三十年间,郭广昌何曾输掉过什么?而此番快刀斩乱麻,处置资产的手速之迅疾,却颇有当年首富王健林的影子。

也恰在2022年末,复星三十周年的纪念性时刻,复星又迎来了转机,高调宣扬“三喜临门”:

复必泰二价疫苗已在港澳广泛接种;

抗新冠药物阿兹夫定大放异彩;

Lanvin Group(复朗集团)在纽交所敲钟。

1月8日,再次传来消息,辉瑞Paxlovid未能进医保,而阿兹夫定进了。

或许对于复星来说,这又是一次契机。同时也应证了郭广昌擘划的战略路线有一次奏效了。

在2005与2008年,郭广昌曾与王石有过两次专业化与多元化之辩。两次讨论中,王石都力挺专业化,而郭广昌则始终力挺多元化。

这其中自然因二人不同的背景,才有不同的见解。但循多元化厚利的并非只有复星一家。

而即便是以多元化见长的资本中,以新财富整理的28家资本族系为参照,真正一路过来不曾有虞的也并不多见,复星系当得其一。

多年以后,江湖故人飘零,方见郭广昌“英雄过人处”。

王传福:在顶峰时遇见对手

2003年,王传福成了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

那一年,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明星企业朋友圈已经囊括了: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

历时10年,王传福获封“电池大王”。

也是在那一年,王传福宣布造车。

20年后,比亚迪已成为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首屈一指的存在,全球市场也可与特斯拉掰一掰手腕。

2022年,王传福已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在新能源车这一领域,埃隆·马斯克或许是他的全球同行中最具争议的人物,同时也是一直处于聚光灯下的一位。

但正如《The Detroit Bureau》所评价到的那样,他到底是一个值得追捧的榜样,还是一个关于傲慢的警示故事?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

也许不用等太久,答案已经自己浮出水面。

2023年1月初,特斯拉再度宣布大幅降价,大有将“价格战”进行到底的意思。

如果说2020年前,30万入门槛的特斯拉在市场上的标签是高性价比的纯电豪华车,还只是让“蔚小理”们紧张。

那如今,在这次 Model 3/Y 降价之后,所在价格段的大部分新能源车型都受到了明显影响,比如比亚迪海豹。

面对特斯拉的降价「明抢」,如果要减少客源流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跟进降价。

但是,王传福有自己的答案,在回应相比其他车企比亚迪有何不同时,他说:

“领先的战略,加上领先的技术,这是我们自信地认为比友商走得早半拍。”

李斌:保持危机感

蔚来的2022年,如李斌所说,有苦劳,也有功劳。

但也只是差强人意,不止是因为“不少同行的同期表现比我们更加出色”,更是因为:

交付量不及预期,净亏损同比扩大,毛利率再度下滑。

2022其实也是蔚来的收获之年,这一年蔚来汽车成功登陆港交所交易,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形成“蔚小理”三巨头同聚港股的格局。

对于48岁的李斌来说,从1996年创业起始,在汽车圈摸爬滚打二十载,到如今成为身价200亿的富豪,不能说不是一种成功。

也就在三年以前,他也方在“至暗时刻”中煎熬。

2019年的蔚来,被称为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年。连续亏损、股价暴跌、大量裁员,华尔街分析师甚至把蔚来的目标股价下调至0.9美元。

最窘迫时,如果出货量达不到预期,蔚来可能会在退市风险前,就面临倒闭的风险。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李斌说:

全世界都在质疑我们

2020年6月,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发了条微博: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

语带调侃,配图正是“蔚小理”的三位创始人。

谁料,也是在2020年,蔚来又迎来春天,不仅拿到了70亿的战略投资,还受特斯拉影响,股价飙升。

如今的蔚来似乎又到了一个关隘,过去一路过关斩将的李斌又将如何带领蔚来闯关?

2023补贴退坡,特斯拉降价,真正考验国产新能源车企的时候到了,真正考验蔚来造血能力的时候到了。

所以李斌在总结“2022经验教训,展望2023”后说到:

“放弃任何的侥幸心理,保持危机感”。

钟睒睒:至柔至坚,不争是争

若论财富,无人可及。

无论是福布斯,还是胡润,均将他列为2022年中国首富。

若论声名,却又实在不符其财富份量。

无论哪一届中国首富,似乎都比他更有名气,金句也好,传说也好,都远胜于他。

但偏偏是他,在风云变幻中守住了财富榜首,其言行之低调甚至直到成为首富后还有许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

钟睒睒,一个自诩为“大自然的搬运工”的民营企业家,凭借农夫山泉和万泰生物,在水与药两个领域做到了极致。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互联网、新能源、房地产,曾经集天下富豪泰半,终不敌一以水为业的农夫山泉和其背后的钟睒睒。

水利万物而不争。

一路走来,似乎钟睒睒已参悟其中之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刘汉元:“硅料之王”迎来下半场

2022年,四川首富换了人。

通威董事长刘汉元,以1250亿的身家,超过稳居四川首富二十年的刘永好,成了四川新任首富。

时隔十六年,光伏造富的神话再度上演。

早在2006年,第一代光伏大佬施正荣即以186亿元的财富成为新的中国首富。

彼时,英国《卫报》甚至将施正荣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那些年的光伏巨头们,还有位居河北首富的英利苗连生,江西首富的赛维LDK彭小峰。

那是个“拥硅为王”的时期。

尔后经过了漫长的沉寂期,2022年则是光伏的春天又回来了。

仅A股就有近10家市值千亿的光伏公司,其中通威股份则是当之无二的硅料龙头。

而硅料的价格在2022年10月时曾高达33万元/吨,刷新历史高点,曾让硅料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在2022最后两个月间,硅料价格已然下跌40%,并有分析称还将继续下跌,每吨单价将分三步跌价至10万元、6万元及4万元。

甚至于一种颇为惊悚的观点认为,“硅片价格雪崩,硅料暴跌,踩踏式降价正在路上。”

虽然凭借硅料龙头成为“光伏巨贾”,但在2022年通威股份亦正式宣布进军组件制造,这也意味着其将随之步入一体化布局。

在新的光伏“中场战事”中,这位新晋四川首富,又要再续新故事。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