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行业深度报告:移动互联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iphone6加入NFC支付将极大刺激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二维码支付推进速度提升,以二维码和NFC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争一触即发。(作者:易欢欢 冯达 闻学臣) ...


投资要点:
iphone6加入NFC支付将极大刺激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二维码支付推进速度提升,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以及其他互联网巨头也将随之有所动作,以二维码和NFC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争一触即发,技术创新与利益博弈决定最终格局,其中二维码阵营有望抢占先机,看好基础设施搭建和生态运营服务两条投资主线。

身份识别和通信技术双引擎拉动近场支付技术创新。身份识别技术包括交易介质和身份验证两个内容,交易介质包括磁条卡、金融IC卡、二维码等,用以存储用户身份和账户信息,身份验证包括密码、指纹、瞳孔等新型技术;近距离通信技术则包括蓝牙、红外线、NFC等技术。两条技术主线的演进可以组合不同的创新支付模式。

以二维码为代表的无卡支付和以NFC为代表的有卡支付两大阵营将掀起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Iphone6的发布为NFC阵营注入新力量,受此刺激,阿里巴巴、腾讯势必将加速推进二维码支付,银联则将面临巨大压力并可能出现摇摆,其他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巨头也会随之涌入移动支付市场,基于移动支付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同时,2.4GHz的回归则为运营商的未来方向带来新变化。

移动支付之争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生态体系的构建,二维码支付有望抢占时间赛道。支付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丰富应用场景是极重要的两个切入点,二维码支付有望抢占先机,主要源于以下三点:1、二维码支付的利益相关者较少,容易达成一致行动;2、支付宝实名注册达3亿人,微信用户突破6亿人,用户基础优势明显,使用习惯初步形成,占据移动支付的关键一环;3、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机制灵活,投资意愿和能力极强,为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节点,可能将不计成本地补贴商户以拓展应用场景。

重点推荐新大陆、中科金财、用友软件;推荐石基信息、新开普。


一、移动支付技术两条创新线
移动支付的前世今生。移动支付衍生于电子支付,是一种集互联网技术、金融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支付形式。移动支付业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出现在美国,但是在本世纪初时由德国、日本和韩国首次将其实现商业化应用。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5年探索期,德国、韩国和日本相继开发出“Paybox”、“MONETA”和“Suica”等移动支付系统或业务,移动支付的商用也并非一帆风顺,2002至2004年期间,Vodafone、T-Mobile等著名公司均未能在移动支付领域有所突破;第二阶段2006年-2010年快速成长期,日本电信运营商NTTDoCoMo入股日本第二大便利连锁店Lawson开户手机钱包服务,PayPal等第三方支付亦开始推广移动支付业务,这一阶段硬件设备逐步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大增,全球的移动支付进入快车道;第三阶段2011年-2014年爆发性成长期,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电商等移动支付领域的新玩家的介入,而呈现爆发性的增长,2011年时移动支付交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2012年时交易规模达到1631亿美元,2013年交易总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用户数达2.452亿人。


身份认证与通信技术双引擎,拉动近场支付向前演进。基于支付交易结算的即时性的不同,移动支付可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不同于远程支付直接将互联网技术嫁接到移动设备上,近场支付还需要移动设备与识读终端具备统一的技术基础以及配套的硬件构造,以满足对用户账户信息的存储、识别及验证功能。从二维码到NFC标签,从密码验证到指纹验证、瞳孔扫描,移动支付功能的实现依托于身份认证技术的创新与演进。另一方面,移动终端与识读终端通过近距离通信技术相连接,为信息识读与账户验证提供信息传输的前提。根据近距离通信技术的发展,近场支付形式由红外线支付、蓝牙支付、声波支付、iBeacon支付(低耗蓝牙)和NFC支付等形式不断创新。随着商业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以二维码和NFC支付为代表的近场支付模式日趋完善,逐渐获得市场的青睐。


(一)身份识别技术演进
身份识别包括对交易账户信息的存储识别和对用户身份的认证。账户信息存储和识别依托于各类前端介质,如一维码、二维码等软件介质和金融IC卡、NFC标签等硬件介质。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关系到用户账户的安全,常用的是静态密码、动态口令、短信验证、SE芯片和生物识别等手段。

交易介质的更替是一场技术主导的革命。交易介质用于存储用户的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要求实现高稳定性和安全性。一维条形码是最初的用于识别的软件介质,随着二维码编码技术的兴起,产生的二维码可以容纳比一维码高出几十倍的信息量,并且可对文字、照片、声音等信息进行数据化编码,从而获得市场的热捧。而硬件介质中,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催动银行卡由传统的磁条卡向更安全系数更高的金融IC卡过渡。

一维码,亦称为条码或条形码,是将粗细不等的黑条和空白,以及下方对应的数字或英文字母,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组成,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一般应用于商品流通、银行系统等多个领域,根据不同的条空比例每平方英寸可以容纳250到1100个字符,包括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等信息。一维码只具有识别功能,如需更详细的商品信息需要数据库进一步配合。

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可读性条码,它由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组成各异的图案,作为账号、交易价格等交易信息的载体。二维码不仅可用于识别信息,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的新型支付手段,其作用前提是通过配套终端生成二维码,识读终端识别成功后取得支付数据,然后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支付。二维码制作成本低、可存储1848个字母字符或2729个数字字符、容错能力强(损毁面积达50%仍可恢复信息),其可用于商场购物、电子票务等,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移动支付手段。二维码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韩国与日本是使用二维码支付较为普遍的国家,普及率高达96%,目前我的二维码支付刚刚兴起。此前财付通和微信一度将二维码支付推到一个市场的热点。腾讯甚至推出以二维码支付为核心的微信POS机“微POS”样机。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邮储行等金融机构亦在手机银行App中嵌入二维码支付。

电子标签是指应用于射频识别技术和NFC技术中的电子标签。以NFC支付为例,NFC支付就是由NFC终端设备与无源NFC标签之间的通信保障的。NFC标签是数据的载体,其绑定了一个全球唯一的编码,并在出厂时写入存储器中。NFC无源标签由天线、射频模块、存储器等多个组件构成。天线用于收取信号和传递信号,存储器使于存储信息。标签的工作能量由读写器的射频场提供。与条形码相比,电子标签有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的特性。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且没有物体阻挡的前提下才能准确识读条形码,而电子标签的识读不需受阻挡物的限制。

银行磁条卡,是目前最常见的银行卡类型。从本质上讲,磁卡与磁带、磁盘的原理一样,它利用磁性载体来记录用户身份、账户等信息,与读卡器配合使用。磁条中包含的信息有限,最多仅可存储107个字符。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银行磁条卡技术简单,磁条信息极易被复制,伪造磁卡条、盗用磁卡信息等案件的频繁发生。

目前市场上广泛推广一种新型的芯片型智能卡——金融IC卡。金融IC卡(IntegratedCircuitCard)是一种集成电路卡,它是利用现代先进的封装技术、基板技术等,将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嵌入到卡基中制成,通过卡里的集成电路存储信息,通过芯片上写有的密钥参数进行识别。IC卡在使用时,需要通过与读写设备间特有的双向密钥认证。IC卡中的CPU卡采用特殊的加密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验证信息的正确性,同时还可以检查通信双方身份的合法性,从而能够为用户提高更高的安全系数保障。

身份认证技术进步保护信息安全。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很难辨别彼此的身份,所以移动支付运行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确认操作者的物理身份,从而有效保障现金流的安全。移动支付中账户的信息被加密存储于交易介质中,通过运用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对操作者的身份进行确认。出于便捷的考虑,移动支付中用于身份认证的手段常见于静态密码、短信验证和生物识别等技术。

静态密码是最原始亦是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通常由用户自行设定密码,只要正确输入密码,即可确认操作者身份。由于密码是静态的,在验证过程中密码不可避免会在计算机内存中和网络上传播,且每次验证的信息都是相同的,很容易被驻留于计算机内存中的木马程序或网络中的监听设备所截获,而导致信息安全隐患。静态密码是所有身份认证手段中最不安全的一种。

随着通信设施的建设,以及移动手机的普及应用,短信验证的应用日趋广泛。短信验证是以手机短信形式向身份认证系统请求动态密码,身份认证系统亦以短信形式发送6位随机密码到操作者手机上。由于手机与客户的直接绑定关系,短信密码的生成与使用场景是物理隔绝的,所以密码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的几率大幅降低。目前,银行大量使用该方法来验证用户身份。

生物识别技术是最安全可靠的认证手段。它通过计算机、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技术,结合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定,常用的是指纹识别技术和虹膜识别技术。但由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问题,以及生物特征认证系统的成本原因,目前还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2014年9月10日凌晨,苹果新推出的iPhone6和iPhone6plus支持指纹识别功能,在使用ApplePay支付时,用户只需要按住TouchID指纹识别并点击支付即可完成交易。2014年2月时,三星携手PayPal推出GalaxyS5手机,也具备指纹识别的功能。生物识别技术为用户进行移动支付提供更快捷、更安全的用户体验。

(二)通信技术发展剖析
近距离通信技术发展标定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通过近距离通信技术实现移动终端与识读终端的信息传输,是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的技术前提。移动支付甚至以近距离通信技术为其分类依据,如红外线支付、蓝牙支付、声波支付、iBeacon支付(低耗蓝牙)和NFC支付等。


红外线支付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非接触式移动支持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nfraredDataAssociation,IrDA)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致力于建立无线传播连接的国际标准非营利组织,目前它在全球拥有160名会员。它提出的IrDA红外连接技术流用至今,全球采用IrDA技术的设备超过了5000万部。红外线的使用距离为定向1米,接收角度为120度,所以传输过程中不能有障碍物阻挡,同时支付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然而,由于IrDA统一了红外通讯的标准,更多公司开始开发和生产IrDA模块,所以促进了红外支付的发展。

蓝牙技术是1998年,由诺基亚、爱立信、东芝、英特尔和IBM共同推出的一项短程无线网络技术。以低成本的短距无线连续为基础,蓝牙技术可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终端设备提供低廉的接入服务。它的工作频段是2.4GHzISM频段,对接收角度无限制,但因为网络类型是单点对多点,所以通信性其抗干扰能力较差。2001年,爱立信与EurocardAB测试开始测试基于蓝牙技术的移动支付系统,将支持蓝牙支付功能的手机与Eurocard的账号相绑定,以满足支付需求。市场上的主导企业为互联网支付巨头,其应用场景主要是在线移动商务或O2O电商。

iBeacon是2013年苹果推出的一款基于无线网络技术和低能耗蓝牙技术(Bluetoothlowenergy,BLE)的精准微定位技术。它通过基站创建一个信号区域,当设备进入这一区域时,基站便可以与设备进行低功耗通信,相应的应用程序会向用户提示是否接入该信号网络,和WiFi类似。任何装置了蓝牙4.0的设备都可以使用该项技术,支持iBeacon的设备之间不存在匹配,但是两者间的连接时耗较长,比较适合于较集中的区域,其使用场景包括如家庭自动化、无线医疗装置和零售店地理栅栏等,可用于信息推送和精准定位,其支付功能还需结合NFC、Paypal等其他手段才能实现。2014年6月10日,国内平安付公司的壹钱包推出“超级蓝牙”iBeacon支付,平安付公司作为收单机构,通过网上银行支付通道直接与银行结算。

声波支付是利用声波的传输特性的支付手段,利用手机自带的麦克风和喇叭,将两个设备相靠近进行识别,再借助于无线网络完成支付。声波并非人的声音,而是一段简短的超声波。它每次发出的声波都不一样,且有效时间短,不可复制,所以安全性相对高,另一方面无需升级硬件,只要安装支持声波的软件即可使用,主要缺点是当周围出现相似频率声波时易受干扰。2013年支付宝正式推出支付宝钱包,实现手机与自动贩卖机之间的近场支付。即付通和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客户端也采用该支付模式。

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非接触式射频通信技术。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将电子标签附着于待识别的物体上,通过阅读器的双向无线电波收发器向标签发出电信号,标签收到信号后会发出自身的识别讯息来应答,阅读器将收到的讯息传输给载有识别中间件或射频识别软件的电脑系统上。RFID的工作频段为13.56MHz,因工作信息衰减率较高,其相互通信的最大距离是500px内。目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门禁系统、身份识别和物联网等领域。

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支付是基于高频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型支付模式,允许短距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和商务应用等。最早由索尼、诺基亚、菲利普公司各自开发成功。其基础是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互连技术,通过将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功能集成到NFC芯片上实现NFC的三种工作模式。高连接速度、高安全性、高精确度和低功耗是NFC的突出优势。目前,三星、华为、魅族等手机厂商均生产具备NFC支付功能的手机终端,国内运营商和银联等金融机构主推NFC-SWP解决方案。

二、无卡支付与有卡支付之争
(一)无卡支付的阵营生态与利益
1、二维码支付的生态链
二维码支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起来的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在该支付方案下,商家可把账号、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并印刷在各种报纸、广告、图书等载体上发布。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或POS机等扫描读取二维码数据,便可实现与商家银行账户的支付结算,最后,商家根据支付交易信息中的用户资料进行商品配送,完成交易。二维码支付与NFC不同,其并没有涉及到SE安全芯片,是一种无卡支付方式的典型代表。

2012年支付宝首先推出二维码支付业务,标志着二维码移动支付方式正式进入中国,随后腾讯也加入二维码支付的阵营,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展开的打车软件之争将二维码支付推向高潮。2014年3月,央行以二维码支付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暂停支付宝等的二维码支付业务,又引发了人们对二维码支付前景的质疑,但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实质性重启二维码支付,二维码再次跃入用户的视野。虽然支付宝实质性重启的名字同样是二维码支付,但其支付的流程、安全性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即由主动型二维码支付转变成了被动型二维码支付,安全性的巨大提升也是央行默许二维码支付试点的重要原因。下文就对主动型和被动二维码支付方式的流程、利益方、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1)主动型二维码支付
主动型二维码支付是指由商家将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二维码,再由用户手机客户端软件扫描读取二维码的支付方式。主动型二维码的支付流程如下:商家首先将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二维码并张贴在商店、地铁、图书等媒介上,客户使用手机端扫描二维码并读取信息,扫描触发客户移动支付端,如手机支付宝,手机支付宝向客户支付宝账户或银行账户发送交易请求指令,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根据客户账户情况返回处理结果,进行清结算,并同时将结果返回给客户及商家。主动型二维码的识别读取由手机完成,因为二维码容易被植入木马等病毒,在手机读取二维码时,可能导致用户银行账户信息流失造成资金损失,这也是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的主要考虑。另外,在整个主动型二维码支付流程中,交易请求与扣款是由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完成,不需要经过银联,也触碰了银联的利益。

(2)被动型二维码支付
2014年3月,主动型二维码支付被央行暂停,7月与9月,支付宝与微信先后实质性重启二维码支付,彼时的主动型二维码已经变成了被动型二维码,在支付流程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被动型二维码支付流程:首先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手机内植入手机用户端,当用户在商场购物时,商家POS终端先扫描购物获得结账金额,用户激活手机用户端获取与自身账户信息绑定的二维码或付款码,然后商户手持POS终端扫描读取用户的二维码数据,POS终端向后台银行账户发出交易请求,银行根据用户账户情况返回处理结果并完成交易。


(3)二维码支付的生态环境
从上图的被动型二维码支付流程图中不难发现,被动型二维码的利益相关方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二维码生态环境的主导者,在整个交易链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在初期向商家免费或低价提供二维码POS机,完成支付基础设施改造;二是绑定客户账户,并向客户提供与账户绑定的手机客户端;与商家进行结算。银行与第三方机构既可以合作完成交易支付,也可以单独完成交易结算。

2、商家:商家通过采用二维码POS机,给消费者创造安全便捷的支付环境,从而增加客流量,提高销售收入。

3、客户:客户是二维码支付环境的根本,交易的实际承担者。

4、上游供货商:二维码支付的上游供货商是指二维码POS机的上游供货商,其可以包括POS机终端及关键零部件供货商。上游供货商通过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商家出售二维码POS机获取收益。


2、构建移动生态体系的战略必须
(1)打通O2O闭环生态的关键节点
O2O时代来临。人类正处在信息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时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近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全面、深入地渗透进实体经济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改变着经济的形态并推动其发展,实体经济和互联网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线上和线下逐渐融合,人们迎来O2O移动生活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覆盖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人均在线时长显著增长,碎片时间被充分利用,手机成为人们最便捷和贴身的工具。依托移动端设备,商家得以离消费者更近,产品和服务推广渠道纷纷迁移至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个中翘楚当属互联网巨头BAT和Google。


互联网巨头在O2O领域布局大逻辑一致,资源基础和切入方式、重点有所差异。互联网企业布局O2O的大逻辑基本一致,即围绕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场景开发应用或设备,如餐饮、服装、打车、自动售货机、便利店、酒店、旅游等。移动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在移动端的延伸,互联网时代巨头切入具备产品、用户、渠道、企业基因等天然优势。纵观国内BAT三家,在互联网时代各具优势:百度强于搜索,阿里强于电商,腾讯强于社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拥有强大的搜索和地图,阿里拥有电商资源以及强劲的支付宝,腾讯依靠微信的崛起,用户资源不可替代,但打造O2O生态闭环需要打通全产业链,三家的弱势也显而易见,因此通过收购、入股或合作的方式,补充自身短板,成为共同的思路。不同的切入方式体现不同的切入深度,深度与重要性匹配,比如入口级应用均采用自营(也可能通过收购)的方式。


支付环节是打通移动O2O生态闭环的关键,是巨头争夺的制高点。支付和商业结合可以得到大的发展,比如阿里一直从事电商贸易,有了贸易基础便推出支付宝作为支付手段,两者结合便构建了一个商业帝国。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商业紧密结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线上线下实现融合,形成一个O2O的闭环生态,而支付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核心,三者居其二,且是完成整个交易环节的必需,地位尤其重要,如腾讯在微信生态内嵌入电商、生活服务、理财、应用等,当用户产生消费或投资需求时,交易需求即产生,微信支付便是支撑此次交易完成的基础。由于支付的战略价值,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各类巨头的必争之地,如BAT分别推出百度钱包、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另外,谷歌早就推出谷歌钱包。


(2)布局金融体系的战略基石
支付是金融的基础和血脉。以史为鉴,17世纪最强盛的国家是荷兰,利用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开始发展远洋贸易,而具备物流基础以后的下一个需求就是支付,于是荷兰在1609年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为贸易做结算和支付,随之衍生出信贷等金融服务,荷兰成为当时的金融中心。之后英国的崛起,具备远洋贸易能力的同时,也开始做支付业务,成立英格兰银行。贸易航线的抢夺仅仅是表象,也是低层次的,经历三次海战,荷兰输掉贸易,更输掉支付能力,英格兰银行取而代之,金融实力迅速拉开,荷兰一蹶不振。19世纪,山西商帮依靠贩盐起家,其后开始做支付,发行日升昌票号,富甲天下,而之后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清政府取消了山西票号的支付地位。因此,支付和商业结合才能促进金融业发展,支付是金融的基础和血脉。

以移动支付为基础,拓展金融生态。移动支付具备渠道价值,可以此为基础拓展各类服务,不仅限于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金融服务也是很重要的一类。具体而言,以移动支付的账户体系以及消费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技术,可实现理财、信贷等金融服务布局。对于资金不足的用户,可以通过信用借贷实现消费,对于资金稍微富余的用户,可通过理财通、余额宝等产品进行理财,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打造移动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对于具有特殊需求的用户,还有各类金融衍生品可选。依此逻辑,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已开始加速着手建立自身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

支付宝是阿里金融的基石。如前所述,支付是金融的基础设施,O2O时代更是,在阿里金融体系里支付宝承担着支付的角色。支付宝建立了独立虚拟帐户,基于此凭借基金支付结算牌照,切入理财业务,推出掀起互联网金融浪潮的余额宝。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支付宝在小贷服务中承担着基础交易数据的提供、资金流通的通道、资金使用的流向监测三个角色。整个阿里金融体系里,支付宝无处不在。


腾讯在金融领域下很大一盘棋。银行领域,2014年7月,银监会批准腾讯等几个机构在深圳市设立前海微众银行。保险领域,腾讯既有保险代销平台又参股保险公司,“QQ便民”平台直接在线销售车险、家财险、健康及意外险、投连险等,2013年11月份参股成立众安保险。证券领域,2013年11月,腾讯与国金证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全方位、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基金领域,2012年初,腾讯在财付通内推出应用——理财汇,覆盖基金、股票、保险三个资产类别。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落子,2013年11月,成立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同期还投资著名P2P企业“人人贷”,另外在深圳前海已成立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微信作为平台,以支付作为导入。腾讯在金融业已布下重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此风就吹自腾讯旗下的“船票级”应用——微信。微信不仅坐拥6亿用户,并且活跃程度大大超越其它同类应用,其用户粘性可想而知,可作为承载各类金融产品,形成渠道优势。但还需要支付作为导入手段,消费者对支付永远有刚性需求,通过支付环节建立与金融产品的链接是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腾讯要砸下数十亿人民币通过嘀嘀打车软件去推广微信支付。移动支付,就是撬动金融生态资源的杠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