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大趋势的思考2:石油,还是新能源危机?

不知是什么,勾起我写这篇文章的兴头。是去年的拉闸限电?是年初的俄乌战争?是欧洲的冬天?是拜登的中东之行?是中东外长的中国之旅?是40-50万的锂,280的硅?是让无数人懊恼到捶胸顿足的新能源赛道?也许,都有吧。我这个人,有个坏习惯,每当一

不知是什么,勾起我写这篇文章的兴头。

是去年的拉闸限电?是年初的俄乌战争?是欧洲的冬天?是拜登的中东之行?是中东外长的中国之旅?是40-50万的锂,280的硅?是让无数人懊恼到捶胸顿足的新能源赛道?

也许,都有吧。

我这个人,有个坏习惯,每当一个方向嗨到不行的时候,我大脑都会近乎本能地问自己:真的,有这么好吗?

这个习惯,让我错过不少十倍股。彼得林奇说:十倍股就在你身边。而我竟然没能抓住他们,足以拍烂大腿。但也因为这个习惯,让我能安全地,苟活在这个污水塘中。

有得有失,大概如此。

上周末,我写了篇文章:《能源趋势,关乎二十年?》其中,提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巴菲特在买石油股?

昨晚,伯克希尔哈撒韦又买入了4400万美元的西方石油股票。

与此同时,欧盟宣布: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要提高到40%。

既然新旧能源矛盾重重,新能源又这么嗨,那就不妨回过头想想:

新能源真的靠谱吗?石油将就此没落,还是仍将维持坚挺?

以作为二十年能源大趋势思考的延续。

思考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追高新/旧能源股,我只是想把一些长线逻辑,想得更透彻一些,以便机会再次出现时,能及时抓住。

今天,我的一个朋友,略带神秘地说:

“我一直以为中国不希望石油涨,现在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对原油的消费远不如欧美,且咱们有长效合约,冲击远比欧美小。而石油维持在高位,对中国好处不少:1.土豪手中钱多了,可以买中国商品;2.咱们的风光电出口会激增;3.土豪有底气和美国干架,这些都利好中国。”

上述大棋论,个别很容易反驳。

我不想过多评论,就想再分享两条可信度很高的消息:

1.中国5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量同比增长了50%。据我拿到的某国际智库的分析:中国可能将此部分石油作为战略储备,也可能在冬天,将部分转卖给欧洲。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欧洲也需要拿点东西来换。

2.据外媒消息,中国在抓紧推进克拉地峡运河谈判 ,这条运河一旦建成,将替代马六甲,成为中国新的石油生命线。

从上述信息,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石油,依然是牵动国际格局的最重要物质。

纵观1973年的美国石油危机,到2022年的欧洲能源危机,石油,一直被主要国家作为惩罚他国的杀手锏。但时至今日,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占比超过70%,锂电产业全球占比超过65%,我们却无法昂起头颅,高傲地对着美国人说:对不起,因为你的不友好,我决定不向你出售组件/锂电池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国友善吗?肯定不是,弱国无外交。

造成上述差别待遇的原因,看似显而易见,一个是稀缺资源,一个是人造物品。然而,我在思考: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里,我先抛个砖,等待各位的玉。

接下来,我想聊三个小问题,想到哪,写到哪,不刻意追求严谨的逻辑:

1.石油是什么?

有人说,石油是黑金,有人说石油是碳排放,有人说,石油是旧能源。我百度了一下,百度说:“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

石油本源是什么?本源是太阳能。

数亿年前的太阳,滋养出那个时代的有机物(动植物),这些有机物在经历数亿年由太阳黑子引发的地质变化的能量堆积后,最终积淀成为今天的石油。

所以,石油和光伏一样,也是太阳能。

同为太阳能,一个沉淀了数亿年,一个吸收转化了几天/几月/几年。时光差,基本决定了石油所蕴含的能量密度,大幅超过光照/风能/化学储能等新能源工具。

除非是一种更加原始的形态,例如原子能,否则,我猜想,很难有什么能源的能量密度,能超越这来自远古恒星的馈赠。

2016年,知乎有个人,用1L汽油测算,考虑了各种转化率和损耗后,推算汽油实际可得的质量能量密度为4000 Wh/kg ,体积能量密度为3000 Wh/L 。相比之下,目前电池技术最好的特斯拉,传闻最高能量密度为300 Wh/kg(宁德时代CTP3.0为255Wh/kg)。

石油的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10倍以上。

因此,如若化石能源都不足以满足人类膨胀的能源需求的话,新能源是否可靠,将是个大大的问号。

2. 新能源的脆弱性

上面一段假设性文字,肯定不足以证明新能源的脆弱性。如果本文到此结束,必将招来无数新能源粉的嘲笑(实际上,我也是新能源粉,只是偏理性而已)。

以下,是刘科院士在2021年9月的演讲稿,原文标题叫《关于碳中和的六大误区及现实路径》。这篇文章,写于拉闸限电时期,在舆论场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只是如今,新能源再次被机构拥抱,也就没人再提了,屁股决定脑袋,没有办法的事。

然而,保持独立思考,是投资者应当具备的素养。以下节选,与诸君共品:

节选一:

一年有8760小时,而中国的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在1100小时到2000多小时之间不等,超过2000多小时的区域不多,全国平均大约在1450-175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约在1/6–1/5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5/6-4/5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风能每年发电的时间比太阳能略微长一点,大约是2000小时左右,但电是需要24小时供的,不能说一个电厂一年只供一两千小时,因为我们用电不能说有太阳有风的时候用电,没太阳、没风的时候就停电。太阳能和风能是便宜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稳定供电。

节选二:

据估算,目前全世界电池生产商5年多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的电能。如果说我们有4/5的时间或者5/6的时间要靠电池储电,这是不可想象的。况且,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的钴和锂,没法让我们造那么多的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弃光弃风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电网只能容纳~15%的非稳定电源。风能、太阳能发出来的电,电网没法全部承受。如果继续增加风能、太阳能的同时,大规模储能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废弃更多。

节选三:

人类花了数千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研究储能,可从铅酸电池的90千瓦时/立方米增加到今天特斯拉的260千瓦时/立方米,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改变。要知道,汽油是8600千瓦时/立方米。同时,迄今大规模GW(十亿瓦特发电装机容量)级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100多年前就被发明的抽水蓄能技术。

节选四:

为什么靠电动车不能完全解决碳中和的问题?只有中国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变以后,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也才有可能做到碳中和。大家老在谈一个问题,说假设马六甲海峡封了以后我们能源安全的问题怎么解决?但是这个东西你要仔细考虑,靠电网是解决不了的。因为电网在现代战争中是最脆弱的东西。石油可以到处分布储藏在数万个点,一个油库损毁,其他的还可以用。但一个城市的电网只要配电中心一旦毁坏,很容易引起大面积停电。

我在2021年11月写过一篇文章《新能源能替代化石能源吗?》,其中写了一段话:

在新能源替代革命浩浩汤汤,势不可挡。然而,新能源最大的特点是不稳定。在极端天气越发频繁的情况下,这种不稳定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意味着,“能源危机—滞胀”的循环未来将高频发生。

上周末,我又写了一段:

欧洲人原本打的算盘,是用气候议题,割世界一道韭菜。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俄乌战争一打,欧洲人反过来被全球收割了一把。

德国近期频频嚷嚷:要推翻原本的承诺,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欧洲大概率只能跟着老美混了,家底都没了,还谈什么战略自主?

欧洲当下面临的能源危机,表面上是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短缺,但其根源在于,在多年的碳中和浪潮中,欧洲人主动放弃了煤炭,又忽视了石油天然气的多元化布局,才引致今日困局。

欧洲人有此自信,因为欧洲是新能源发电密度最大的地区,当能源危机出现时,新能源,依然帮不了欧洲人。世界其他地区,能否扛住类似的冲击?答案是:很难。

故而,本轮能源危机的本质,是新能源大跃进,引发的“能源危机—滞胀”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出现,直到颠覆性的技术出现为止。

反观中国,如果一边高呼口号,一边倒卖产品给欧洲,一边稳步推进新能源战略,则依然可处于相对安全的位置。如若和去年一般,突然来个理想主义式的大跃进,类似的风险,迟早也会在国内出现。

因此,有了去年的教训,在看见时间内,石油战略,中国一定也不会放弃,直到新的颠覆性技术,被验证可行。

至于能源技术,谁能率先找到这把开往未来的钥匙?也许不是面上看到的,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隆基,松下,LG,苹果。

也许,钥匙就在中美欧的某所大学的某位教授手中。谁能找到这位象牙塔中的新“爱因斯坦”,谁就掌握未来。

基础研究,高等教育有多重要?可见一斑。

当然,新“爱因斯坦”可能还没出世,或者正被同事或领导迫害,谁知道呢?

3.高油价是怎么来的?

回到前面的问题:

巴菲特为什么买石油股?

对抗滞胀?我猜不是,老爷子可能已经看透了人类的本性:碳中和不过是一门生意,在生死攸关时刻,还是石油靠谱。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觅新“爱因斯坦”之时,中东的油王们,依然是各国的座上宾。

石油在可见未来,依然极具投资价值。

不过,事情的另一面,却很糟糕。高企的油价,已经把世界拉到衰退的边缘。衰退必然导致需求过剩,需求过剩必然导致油价下跌,这是很简单的周期逻辑。

高油价,可能持续吗?

从大宗商品的周期推断,很难。石油会晚于其他大宗商品,但依然难逃下跌的命运。

但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似乎还有些其他因素,在暗暗地发挥作用:

1.短期:资本开支

俄乌战争,不赘述,各种分析多如牛毛,简单说:形势不稳就涨,形势好转就跌。

提醒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全世界都在高呼新能源,已经导致了煤炭/石油公司大幅减少资本开支。

减产还是小事,老拜一逼,不行,中国再逼,迫于压力,也就产了。

真正吓人的是:石油公司减少勘探了。一个石油项目从勘探到生产,要经历3年,5年,甚至10年。

石油勘探的开支大幅减少,预示着未来产能的同样大幅减少,而随着存量油田产能下降,或当战争或自然灾害再次爆发时,能源危机,就将再次席卷而来。

这一次,甚至,和周期无关。

2.中期:不安的世界

中国政府有个习惯(可能是国际惯例)在公布碳减排数据时,会说:约等于多少数量的标准煤。

说明碳可以用化石能源计量。

顺着此思路,我想,大概,万物皆可换算成石油。

近十年,因为东西方彼此的不信任,全球产业链在加速割裂。芯片、新能源、稀土…一切重要物资,中美都在备份。中国在非洲和国内备份,美国在南美和东南亚备份。

备份的另一种说法,叫过剩产能,全球产能过剩的背后,是过度的能源消耗。

在我看来,在推升本轮油价快速上涨的过程中,且不说石油本身也被大量储存,仅就中美在密集布局的产能备份,加上与之相匹配的运力和军事需求,其对石油价格的推升,就不亚于俄乌冲突。

相较于俄乌战争偶尔闪现的停战曙光,中美的割裂,更加无解,将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支撑国际油价的核心因素之一。

3.长期:泛滥的美元

近期美股有个奇特的现象,美联储一说加息,股市马上大跌,但只要经济数据一出来,市场又立马反弹。

造成如此奇观的原因?在于华尔街,甚至全世界都知道,美联储加息只是暂时的,继续降息,才是美联储的宿命。

石油和黄金,与其说是美元定价,不如说是美元的锚。在美元长期走弱的背景下,石油始终有保持坚挺的底气,直到新的能源技术革命,将美元和石油分开。或者新的国际结算体系出现,替代美元。

需要留意的是,国际结算体系的更替,将导致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这个过程,如果管控得好,能源,就该用公认的去中心化的虚拟币结算了,如果管控不好,可能又回到用贝壳结算木头的时代。

就是不知,在冲突来临之前,颠覆性技术,问世了没有。

希望我这辈子,能有幸恭临其境。

最后,一长辈和我说:人和人的差距,不在于出身,而在于认知。这是我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感谢他。

以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