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两轮疫情后贸易个中变换与机会

本文来自:宏观叶话,作者:叶凡 王润

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虽然回落,但整体韧性较足。

2020年至今,影响全球贸易的主线从疫情转变为俄乌冲突,全球疫情爆发初期,由于我国采取及时措施,进出口贸易较快恢复,2020年4月,我国出口当月同比增速转正,2020年10月,出口当月同比增速开始连续16个月增速维持在两位数及以上。但2022年3月,国内新一轮散点疫情暴发,出口同比增速转弱。本篇专题关注我国进出口贸易在疫情和供应链冲击扰动下的短期变化,展望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趋势,并从更长的视角探求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变换。

摘要

短期变奏:两轮疫情对贸易的扰动。从全球看,供应链问题对贸易的挑战从疫情刚暴发时持续至今,但主导因素从2020年全球疫情问题到2022年初的俄乌冲突及中国散发疫情,两次主要事件集中发酵期间,全球商品贸易受到影响,但服务贸易受冲击更大,且不同国家之间分化加剧。从我国看,2020年二季度后,商品出口额迅速反弹,2022年5月出口也有恢复,但两次的复苏涉及的主要产品不同。从商品大类看,第一轮疫情对于资本品、消费品及中间品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拖累,复苏时资本品的恢复速度最快,消费品次之,中间品居后;2022年国内疫情期间,资本品出口为主要拖累,中间品也有所下滑,消费品受影响较小。与货物贸易相比,本轮冲击中我国服务贸易波动更大。未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要重点考虑国内疫后恢复、全球供应链修复、海外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弱、中美关税等四方面因素,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金额同比分别回落至7.5%和6.0%。

中长期主旋律:供应链变迁及逆全球化对贸易的影响。疫情和俄乌冲突加剧了逆全球化。从趋势上看,商品贸易在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且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也在降低,我国出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与商品贸易不同的是,2008年后,服务贸易在发达市场的提升明显,且发达市场服务贸易大致呈上升趋势,但我国服务贸易占GDP上升态势不明显,我国服务贸易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从未来机会上看,全球供应链变革将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机会,区域贸易将成为短期的增长点之一,区域贸易有望进一步提振中国贸易表现;此外,数字贸易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数字贸易与传统贸易关键的区别在于贸易方式数字化与贸易对象数字化,不仅涉及商品贸易,更与服务贸易相关。近年,我国数字贸易各细分领域规模逐年扩大、贸易逆差不断收紧、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预计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亮眼音符:关注数字贸易中的细分赛道。数字贸易潜力较强,从大类上大体可以分为数字内容贸易、数字技术贸易及数字流动贸易三大领域,其中数字内容贸易中的游戏,数字技术贸易中的云计算、云服务,数字技术贸易中的社交媒体软件,数据流动贸易中的工业互联网这四个领域建议重点关注。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美国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收紧加快等.


1

短期变奏:两轮疫情对贸易的扰动


从近两年短期扰动看,我国对外贸易受第一轮疫情及本轮疫情影响较明显,但两轮疫情因为其性质不同,受影响的程度和行业各不相同。疫情虽然是一个短期因素,但它对产业的影响期限较事件本身时间更长。两轮疫情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受影响的领域和程度各异,展望下半年,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虽然回落,但整体韧性较足。

1.1 第一轮与本轮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全球看,供应链问题对贸易的挑战从疫情刚暴发时持续至今,但主导因素从2020年全球疫情问题到2022年初的俄乌冲突,两次主要事件集中发酵期间,全球商品贸易受冲击,但全球服务贸易受影响更大,且不同国家之间分化加剧。根据世贸组织(WTO)的统计,2020年,在疫情的打击下,全球商品贸易同比下降7.32%,商品进口额、出口额分别下降7.48%和7.15%,这也是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最大跌幅。分季度看,2020年商品贸易量的明显收缩开始在2020年第一季度,并在第二季度加速,随着疫情的边际好转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出现的强劲反弹,4个季度对应的全球商品贸易量同比增速分别为-3.3%、-15.5%、-5.4%和0%。2020年底,全球商品贸易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到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量同比增长4.3%;分地区看,2020年第二季度,北美的出口金额下降幅度最大为- 25.5%,其次是非洲- 21.7%,欧洲、中东、中南美在2020年二季度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 20.4%、- 19.7%和- 9.0%,亚洲的下滑程度最低为-7.1%;分商品大类看,能源和金属等大宗商品的波动最大,全球贸易额在2020年第二季度下降了43%,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影响供应链使得贸易量的缩减,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原油等价格短期急跌,而农产品相对波动最小,第二季度贸易额仅下降5%,大多数粮食产品(烟草和饮料除外)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恢复相对最快,贸易额增速从2020年二季度的-18%到2021年一季度的16%,其中汽车、机械行业的降幅较大。另外,纺织织物的贸易大幅增长。然而,服务贸易受疫情影响程度更大,且较商品贸易恢复更慢,主要由于服务贸易高度依赖人际流动与国际交往,疫情开始后多国限制入境政策使服务贸易受冲击较大。2020年,全球服务贸易同比下降约20%,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较金融危机时跌幅扩大10.5个百分点,且服务贸易恢复更慢,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从不同服务贸易品类看,传统服务贸易受冲击最大,如旅行等,新型服务贸易受影响较小,如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2020年,占服务出口40%的运输和旅行服务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63%。

2022年,影响全球贸易的主线由疫情转变为俄乌冲突,此外我国的部分城市散发疫情也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压力,全球贸易增长放缓。2021年,全球进出口金额反弹明显,但供应链中断问题未完全解决,再加上大宗商品需求旺盛,大宗商品价格飙升。2021年,中国、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分别是疫情前出口水平的130%、111%和112%。从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看,英国天然气价格由2020年5月28日低点8.34涨到2021年12月21日高点451.72便士/色姆;动力煤期货结算价由2020年4月14日的低点481.2升至2021年10月19日高点1908.2元/吨,涨幅接近3倍。此外,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是世界上能源、有色金属、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俄乌冲突使得相关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原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小麦等大宗商品价格于2022年3-4月升至高位。自2020年以来,在供需失衡下农产品价格大涨,主要粮食类大宗商品中,玉米的涨幅最大(期货结算价自2020年4月28日的312上涨至2022年4月28日的813.5美分/蒲式耳,上涨160.74%),其次是大豆(2020年4月波谷至2022年4月峰值价格上涨了100.67%)。2022年4月后,大多主要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但原油和主要粮食的价格仍在高位。从受影响的商品类别看,2022年一季度,能源和上游产品贸易受价格驱动持续增长,农产品也呈现相应趋势,在粮食出口的推动下,阿根廷和巴西的出口分别增长了11.5%和20.2%,但与2020年第一轮疫情不同的是,制造业中部分主要商品出口增速放缓。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由于芯片短缺影响其出货量,日本汽车出口金额分别在2022年3月和4月下降12.28%和6.67%;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机械、化工产品、汽车等出口受限,德国3月资本品出口下降1.02%,而中间品和消费品的出口分别上升14.74%和10.72%。而服务贸易方面,美国及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服务贸易都有放缓迹象,主要受到运输和计算机服务的拖累,但与此同时部分国家限制政策的放松或取消使得旅游增加;日本、韩国、中国的服务贸易增长也由于运输的阻碍出现放缓。

从我国来看,2020年二季度后,我国货物出口额迅速反弹,2022年5月出口也有恢复,但两次的复苏涉及的主要产品不同。从商品大类看,第一轮疫情对于资本品、消费品及中间品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拖累,复苏时资本品的恢复速度最快,消费品次之,中间品居后;2022年国内疫情期间,资本品出口为主要拖累,中间品也有所下滑,消费品受影响较小。2020年疫情暴发后,各主要品类商品出口都受到影响,4月开始部分商品出口复苏态势开始显现,最明显的是高附加值的商品。按美元计,2020年4月,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0.94%和5.48%,高于3月18.44和14.44个百分点,而汽车和汽车底盘的出口增速打到25.14%,大幅高于前值54.22个百分点;但服装及衣着附件、箱包及类似容器、家具及其零件、灯具照明装置及类似品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在2020年4月分别为-30.31%、-39.89%、-13.27%和-3.08%,前两者的降幅较3月进一步扩大,后两者的同比增速虽未负值,但降幅缩窄。

再反观本轮国内疫情,受2022年3月国内疫情影响,4月出口增速不及预期,疫情影响显现明显,按美元计,1-4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1%,较前值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1-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2.5%,增速较1-3月回落3.3个百分点。从主要出口商品看,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相对较好,此外与俄乌冲突相关的进出产品出口增速都有所提高,但肥料、钢材、汽车(包括底盘)等出口金额同比增速都有明显下滑,一方面与基数波动相关,另一方面与全球供应链仍较紧张和国内疫情对部分产业造成负面影响有关,国内疫情及全球供应链压力影响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回落5.00%和0.12%,环比也出现回落。且航运价格的上涨,交货期延长,成为阻碍消费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据统计80%以上的消费品通过海运运输,疫情导致的海运和港口物流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进出口货物的交付。总结起来,本轮资本品出口回落更加明显,但消费品也受到了国内疫情的影响。从5月的贸易数据看,疫情影响边际减弱再加上稳增长的政策支持,出口增速回升。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恢复,集成电路、通用机械设备、汽车和汽车底盘也有同样趋势;但成本增加、国内供应不足的背景下,肥料出口回落较多。与货物贸易相比,本轮冲击中我国服务贸易波动更大。2020年,第一轮疫情冲击下,我国旅行、运输、建筑等传统的依托空间、物理方式提供服务的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以线上化服务为主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受影响相对有限。

1.2 展望短期我国对外贸易

未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要重点考虑国内疫后恢复、全球供应链修复、海外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弱、中美关税等四方面因素。

其一,国内疫后恢复上,稳外贸政策及出口退税将在短期提振我国对外贸易。今年以来,外贸企业承压,财税、金融等多重政策齐发力,6月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介绍4方面13条具体措施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新一轮稳外贸政策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涉及推动外贸领域保通保畅、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和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4个方面,政策向中小微外贸企业、创新绿色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如医药制剂和生物制品,绿色低碳贸易,汽车等领域倾斜。在出口退税方面,5月,十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促进外贸平稳发展的通知》,提出三大举措,分别是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退税政策衔接、完善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和挖掘离境退税政策潜力。2022年1-5月出口退税85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另外,国内疫情情况好转明显,在5月数据已有体现,后续仍将继续向好,对外贸进出口都会形成一定提振。

其二,俄乌冲突的影响逐渐减弱,全球供应链修复将在中期利好我国进口。虽然俄乌冲突尚未尘埃落地,欧美等国家发布多轮对俄制裁,但从近期的数据看,供应链问题正在边际好转。根据太平洋商船协会的数据,在洛杉矶长滩港口停留超过五天的集装箱份额从 2 月份的 34.3% 上升到3月的 38.7%,而后在4月,此比例回落至34.3%,欧洲的港口情况也有类似趋势。近期全球供应链的修复与我国疫情好转,上海复工复产直接相关,全球供应链的修复预计将在中期支撑我国进口。

其三,海外紧缩浪潮加紧,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求或将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口。当地时间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1.50%至1.7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自1994年以来的最大幅度单次加息,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也在6月表示欧央行将在7月加息25个基点,印度、澳大利亚再次开启新的加息周期,海外紧缩浪潮明显加快,但通胀居高不下。美联储全面下调了今、明、后三年的GDP预期,全面上调了今、明、后三年的失业率预期,并上调了今年的PCE通胀预期和今明两年的核心PCE通胀预期。海外下半年经济增速放缓,需求或也随之走弱,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口。

其四,中美关税短期或有边际变化,对我国出口将形成一定利好,但作用幅度相对有限。我们在专题《资产轮动,谁将乘风破浪?》中指出美国可能取消全部/部分关税,对我国出口有一定拉动效果,但幅度或有限。因为301条款4年到期之后,除非审查结果延长,否则关税期限届满,关注的重点时点在第一笔到期的7月6日及第二笔到期的8月23日。第一笔340亿美元主要集中机械设备(48.9%)、电气设备(30.1%)、光学照相设备(13.5%)等;第二笔16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电气设备(54.2%)、塑料制品(16.4%)、机械设备(14.8%)、钢铁制品(6.5%)、交运设备(4.3%)。因为部分或全部取消关税,主要是美国出于控制通胀的考虑,首先放松的更大概率是跟居民生活高度相关的服装、家具、灯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也不是战略产品,然后向其他行业扩展,如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

总的来说,在这四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下半年进、出口或继续走低,出口增速回落快于进口。尽管短期内俄乌冲突对我国出口有一定支撑,但随着海外供应链逐步复苏,叠加高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进出口增速继续走弱,全年出口和进口金额同比分别逐步回落至7.5%和6.0%。


2

中长期主旋律:供应链变迁及逆全球化对贸易的影响


当下处于变局中,从全球供应链变迁到逆全球化,这些中长期的趋势都将在深层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所以,在分析时,我们需要将视角放长远,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增长或有所交替,且供应链变迁和数字贸易的崛起将给我国贸易带来新的机会。

2.1 逆全球化下的商品贸易VS服务贸易

疫情和俄乌冲突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在2022年一季度业绩会上,标普 500成分股公司中有 74%(476家中的352 家)提到了“供应链”字眼,远高于 199 家的5年平均水平。其中在行业数量层面,工业(62)和信息技术(48)行业在一季度业绩中提到“供应链”的公司数量最多;从占比来看,材料(93%)和工业(91%)部门在第一季度业绩中提到“供应链”的公司比例最高。从季报以及公司操作可以看出,疫情对于供应链带来的压力,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都使得美股公司开始考虑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供应链看似是一个短期问题,实则引出了“逆全球化”这个更长期的趋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反全球化向逆全球化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逆全球化被重点提及,2020年疫情及2022年的俄乌冲突进一步加深逆全球化趋势。

商品贸易在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且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也在降低。自2005年以来,国际货物贸易量急剧增加,然而,在过去几年中,货物贸易增长明显放缓,2015、2016年增长几乎停滞,2017年、2018年增速有所恢复,但在2019年再次停滞。与2016年相比,2018年主要经济体进出口均有大幅回升,但2019年增速放缓明显。2000年至2008年间,全球货物贸易占GDP比重上升速度较快,由38.81%上升12.30个百分点至51.11%,但随后大致呈波动下降趋势,到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占GDP比重降至42.05%。从不同类型的经济体看,2000-2008年,高收入国家商品贸易占GDP比重上升最快,上升了12.45个百分点至50.48%,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分别上升了10.54和8.97个百分点;2008-2020年,中等收入国家商品贸易占GDP比重下降最多,期间下降了14.92个百分点至38.61%,高等收入国家下降了6.42个百分点,而低收入国家比重上升了6.39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仍在整体中占主导,2019年发达国家在货物进口和出口方面占比与2018年相当,但远低于2005年的水平。2005至2019年间,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程度明显加深。从商品大类看,2005至2019年间,中间品贸易增长最多,其次是消费品,资本品贸易增幅较小,参与中间品贸易也是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增长点。从细分商品看,2019年化工品贸易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他重要行业包括机械和汽车、通信产品和燃料等。2019年,大多数行业的国际贸易额出现萎缩,尤其是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石油产品。2005-2019年间,所有主要细分商品的出口市场份额都在发展中国家有所增加,其中在通信设备、非金属、机械产品增长尤其多。

回到我国自身,2018年中美贸易战对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都产生负面影响,但美国制造业对亚洲进口依赖度在提高,从亚洲进口占比份额与贸易战之前持平,但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比下降,从其他亚洲地区进口占比上升。根据UBS的调查,受贸易战影响,2018年11月计划将部分生产移出中国的跨国公司占比不到40%,但2019年4月以来,计划把部分生产移出中国的跨国公司比例已超过50%,疫情后,2020年9月这一比例更高达71%。2022年,国内供应链受到局部地区疫情的阶段性扰动,叠加东盟复工复产,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开始在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替代,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领域则表现不明显。2021年9月来,美国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进口的主要商品中,轻工类制品、橡胶等所占份额出现明显增长,同期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相关商品份额则出现小幅回落或震荡趋势。从近期趋势看,我国出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电子和通用机械、汽车等,这些行业相关的中间品出口占比上升,而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长相对滞后,相应领域中间品的出口占比也有所回落。

2008年后,发达市场服务贸易大致呈上升趋势,我国服务贸易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与商品贸易不同的是,2008年后,服务贸易在发达市场的提升明显。2000-2008年,主要发达市场国家的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美国、德国服务贸易占GDP比重分别上升1.47和3.02个百分点至6.53%和14.22%,而同期中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下降2.48个百分点至7.01%;2008-2019年,主要发达市场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仍呈上升趋势,美国和德国占比分别上升0.31和4.62个百分比,但同期中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下降1.76个百分点至5.25%;2020年在疫情的打击下,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都有较大幅度回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从服务贸易主要品类看,全球服务贸易主要以旅游和运输为主,在2008-2019年,所有服务贸易的大类增长都较快。2019年,服务贸易主要品类之间表现不均衡,电信和信息技术以及专业服务大幅增长,运输、保险服务有所下降。从2008-2019年间看,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的品类主要有保险、建筑服务、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品类,在研发、文化娱乐等领域增长较小。从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及服务贸易主要品类看,我国服务贸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但占比仍较低,未来还有较大空间。

2.2 供应链变革与数字贸易

全球供应链变革将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机会,区域贸易将成为短期的增长点之一。作为参与中间品贸易的最主要的三个国家,中国、美国、德国对全球价值链(GVC)的依赖程度较高,2019年3个国家出口的中间品约占全球中间产品进口的三分之一。一方面,在传统劳动密集型领域及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如基础金属、纺织、电子器件等,中国的地位突出。另一方面,在高附加值领域,如汽车等,美国和德国是重要的枢纽。根据WTO的数据,制造业中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占比超过40%,约60%的中间产品进口由四个行业驱动:采掘业、化工品、基础金属、计算机和电子器件制造。2012-2016年,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增速大幅放缓,其中复杂的全球价值链活动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简单的全球价值链活动、传统贸易和国内生产活动,这四种类型在2012-2016年的年均变化分别为-1.65%、-1.00%、-0.28%和1.49%。2012-2016年全球GDP的增长中,国际贸易贡献较小。2018年后,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打击,部分企业面临产业链问题。从近几年供应链变革看,企业更愿意增加全球供应链的弹性,而非完全转移生产,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只有15%的企业会考虑将自己的生产近岸外包作为建立供应链弹性的解决方案,40%考虑外包或扩大供应商基础,及将供应链区域化作为增强供应弹性的解决方案。产业链搬迁的成本相对较高,根据麦肯锡的估计,2.9-4.6万亿美元的出口值可能出现地理转移,其中六个行业的转移可行性的出口价值相对较高,分别为制药、汽车、电气和机械设备、服装和石油产品。产业链变迁的决定取决于几个因素,如消费者需求的活力、劳动力和投入成本以及可替代性、与供应商的关系、基础设施或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可获取性,以及熟练劳动力可招募情况。

此外,疫情对供应链产业链也打击较大,从复苏情况看,亚洲的产业链复苏是全球贸易疫后反弹的亮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在2018-2019年达到顶峰,之后由于疫情而下降。在此背景下,区域贸易的参与度有所提高。截至2020年末,多个区域贸易协定签订,其中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占60%,中亚占50%,欧洲和南美约占三分之一。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正式生效,中国是10个首批生效国之一,RCEP旨在取消成员国之间进口货物90%以上的关税,并将通过降低成本和贸易壁垒及采用区域累积的原产地规则,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产业链合作。区域贸易有望进一步提振中国贸易表现。此外,根据海关总署《关于调整中国—韩国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证书格式的公告》,自2022年6月12日起,中韩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取消商品项数上限20项的限制,这将为企业申报原产地证书提供更大的便利和灵活性。今年前5个月,杭州海关累计签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证书16774份,签证货值48.21亿元,帮助辖区企业实现进出口税收优惠超5600万元。中国对亚洲区的贸易上升最快,中间品出口贡献了增长的三分之二,机电产品是中国最大的出口行业,同时汽车行业受到新能源车的带动成为新的出口亮点。

数字贸易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2013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对数字贸易概念做出界定,即通过固定线路或无线网络交付产品与服务的贸易,主要包括数字内容、社交媒介、搜索引擎,其他产品及服务四大类别;到2017年,USITC对数字贸易的概念有所更新,它是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在订购、生产或交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贸易,延伸到数字贸易是通过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网络连接传感器等相关设备交付的产品与服务,包括了互联网基础设置及网络、云计算服务、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工业应用与通信服务6类;2018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提出数字贸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在线消费品与服务的供应,也包括使全球价值链能够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能够实现的服务以及其它平台与应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则认为数字贸易是指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展的货物与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与传统贸易关键的区别在于贸易方式数字化与贸易对象数字化,不仅涉及商品贸易,更与服务贸易相关。

在全球实物贸易占GDP的比重下降的同时,近几年,跨境数字贸易占比有抬升态势。疫情影响下,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贸易结合度提升,数字贸易便利化有所加强,后疫情时代,全球数字贸易或将继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全球排名前70的互联网上市公司总市值增长了58.9%,增速远超前几年,数字贸易正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通过选用2022年5月21日最新发布报告中采用的核算框架和统计口径,基于“数字融合比”法,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贸易整体规模为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数字交付贸易规模1.32万亿元,数字订购服务贸易规模0.99万亿元,数字订购货物贸易(按中国海关跨境电商数据)规模1.69万亿,2020年我国数字贸易规模较2019年增长9.3%。从细分领域看,我国数字贸易各细分领域规模逐年扩大、贸易逆差不断收紧、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通信类进出口在数字贸易整体规模中占比最高,为42.6%;内容娱乐类进出口总额占数字贸易总规模的1.6%;商业金融类贸易规模占数字贸易整体规模的36.7%。从政策看,2019年11月,我国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建议各地要加快数字贸易的创新和发展:第一,要巩固具备优势的数字货物贸易出口,稳步提升数字服务贸易的比重并提升数字服务贸易增加值;第二,要积极扩大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数字服务领域出口,增强数字化产品(数字音乐、数字文学等)贸易和数字服务(云计算、软件服务等)贸易领域的出口能力;同时积极探索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维修等数字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


3

亮眼音符:关注数字贸易中的细分赛道


数字贸易潜力较强,从大类上大体可以分为数字内容贸易、数字技术贸易及数字流动贸易三大领域,其中数字内容贸易中的游戏,数字技术贸易中的云计算、云服务,数字技术贸易中的社交媒体软件,数据流动贸易中的工业互联网这四个领域建议重点关注。

音符一:数字内容贸易中的游戏出口。根据Newzoo和伽马数据联合发布《2021年全球移动游戏市场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21年全球移动游戏市场932亿美元,增长7.3%,在全球移动游戏市场收入中,中、美、日、韩、德、英六国移动游戏市场收入总和占全球收入比例达八成以上,是全球移动游戏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六国移动游戏市场收入占全球的比重为86.5%。根据《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1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965.13亿元,较去年增收178.26亿元,同比增长6.4%,国内游戏用户规模6.66亿,同比增长0.22%;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180.13亿美元,较去年增收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9%。从过去五年发展走势看,我国游戏出海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用户下载量,使用时长和付费额度三方面均保持了稳定增长。2021年我国游戏产业出海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增多,产品类型也更为多元。美、日、韩是我国游戏出海的主要市场,但从近三年数据看,其合计占比呈逐年下降之势,其他地区占比则逐年上升,说明我国自研游戏在不断拓展新兴市场。根据《2021年移动游戏出海洞察报告》,2021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游戏海外下载量达到17亿。从海外经验看,游戏出海是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的动漫和手游市场崛起,美国的主机游戏都对其文化输出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效应更加突出,我国游戏出海、文化输出增加也是未来的大趋势,2020年疫情使得全球线上娱乐需求持续旺盛,海外市场强势增长,加速了游戏厂商向海外的重心转移。政策方面,2020年7月,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发布了“千帆计划”,这是全国首项聚焦游戏企业出海的政府扶持计划。预计未来游戏出口在整体趋势上将有所加快。

音符二:数字技术贸易中的云计算、云服务。近年来,各国政府从国家层面重视云计算发展,美国政府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借助云计算降低政府信息化开支,带动美国云计算服务业;《欧洲2020战略》将研发和推广云计算技术列入其中,是“欧洲数字化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提出了“u-Japan战略”,迅速而有重点地推进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建设。2020年,美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约为44%,欧洲地区占比约19%,亚太地区为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2020年中国和日本占比分别达16%和4%。《中国数字服贸发展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国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占全球的比重接近20%。2018年云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为4.53亿美元,在信息技术外包中占1%。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等需求激增,拉动了对云计算的需求。据IDC统计,2020年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估计达695亿美元,在全球IT基础设施投资额中占比54.2%,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首次超过非云。随着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企业通过应用云进一步降本增效。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我国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经济稳步回升,云计算市场呈爆发式增长,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2091亿元,增速56.6%。根据艾瑞咨询的资料,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PAAS+SAAS)市场规模为2654亿美元,预计2022年达3105亿美元。政策方面,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预计未来云计算出口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建议关注对应企业的机会。

音符三:数字技术贸易中的软件、社交媒体。2018年后,软件产品出口增速呈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信部数据,2020年软件行业出口金额达到478.7亿美元,2021年增长8.8%至521亿美元,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49亿美元,同比增长8.6%;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19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社交泛娱乐应用虽然竞争严重,但部分中国社交软件已崭露头角。近几年,线上社交的形式和内容向着多元化、个性化及更强的互动性等方向发展,从最早的文字,到后来的图片,再到短视频,社交属性更强的APP受众更广,接受度也相对更好。2011年开始,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使开放式社交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疫情使“宅经济”爆发,极大激发了在线社交的需求,音视频等实时互动的开放式社交产品也随之爆发。据Statista数据预测,规模较小的Dating Service全球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40.51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65.68亿美元,有望在2024年达到近百亿美元;其中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为9.37亿美元,用户数约为1亿。而开放式社交市场规模明显领先于Dating Service市场,二者用户数相差6倍,收入相差12倍左右,中国开放式社交市场已达到114亿美元的规模。在市场路径方面,中国社交产品出海往往选择从新兴市场切入,进而向发达市场延伸,新兴市场对互联网娱乐社交产品的需求巨大,平均使用时长(拉美3小时38分钟、中东和非洲3小时32分钟、亚太地区2小时8分钟、南美2小时6分钟)明显高于欧美(欧洲1小时40分钟)等国家地区;新兴市场国家线上娱乐社交渗透率相对较低,线上娱乐需求较大,我国社交媒体、软件出海有较大空间。

音符四:数据流动贸易中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向贸易段延伸,主要是在原有工业互联网功能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重塑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将产业链条延伸至贸易各环节,提升贸易撮合、贸易执行、仓储物流、跨境营销的数字化水平,打通生产、设计、研发、仓储、物流、运输、维修等重要节点,形成生产要素流通闭环。政策方面,工信部先后在2020年和2021年发布《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都提出要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2022年一季度,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大关,且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不断深化,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45个国民经济大类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正在向生产控制环节加速延伸。一季度,国家公布了123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4个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车间级、企业级、集群级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此外,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75个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总数达到了2400个。预计未来工业互联网发展仍快,参与外贸领域的程度将逐渐加深。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