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医药:国内医学影像行业蓬勃发展,联影医疗成为进口主导格局撬动者

本文来自:一棵大松树,作者:杨松 张雪

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有望达千亿规模

报告摘要

联影医疗加速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进程

医学影像设备行业较为复杂,本篇报告我们将通过分析行业龙头联影医疗的相关情况,以期对行业有更好的理解。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已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截至2022年6月,联影医疗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多款产品性能参数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在数字化诊疗领域,联影医疗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为终端客户提供实现设备与应用云端协同及医疗资源共享的综合解决方案。联影医疗2021年营业收入为72.54亿元,同比增长25.91%;实现归母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增长56.9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长32.81%,收入和净利润较2020年同期均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有望达千亿规模,人均设备保有量提升空间较大

2020年国内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但人均设备保有量距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18-2021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国产医学影像设备下沉,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对影像设备的配置要求,为影像设备销售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预计2030年中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3%。

高端市场仍为进口主导,国产企业加速追赶

进口医学影像设备头部企业GPS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在2021年中国市场收入均超过20亿美金,其中,GE医疗中国市场收入居首,达27亿美金,占全球业务收入比例达15%。从特色业务来看,GE医疗在乳腺机、MI、超声、CT等领域更具领先地位;西门子医疗医学影像产品布局最为全面,是高端MR、RT高能放疗设备等领域龙头;飞利浦医疗在监护、CT、超声等领域突出,在业内率先实现光谱CT产品。目前国内医学影像中低端产品市场已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但高端市场仍以进口品牌为主,中高端市场的进口替代是国内影像设备厂商的主要增长空间。

联影医疗:布局行业领先优质产品

公司布局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MI)、放射治疗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领域,覆盖临床经济型及高端科研型产品,可满足疾病筛查、临床诊断、科研等多元化需求。公司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升级,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联影医疗:产品质量国际认可,海外市场逐步开拓

公司连续推出多款具备全球领先优势的细分领域产品,包括被誉为全球十大技术突破产品的行业首款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PET/CTuEXPLORER,同时有多款产品获得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2020年新冠疫情在海外持续爆发,公司向乌克兰、泰国、日本、美国等近30个国家及地区紧急驰援医学影像设备及专家团队,推进海外市场进一步布局,实现境外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142.64%;2021年实现境外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113.18%。

风险提示

1. 关键核心技术被侵权的风险;2. 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3.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波动风险;4. 集中采购政策风险。

正文


1. 联影医疗:中国医学影像设备领军企业


联影医疗拥有全球化视野,致力于为医疗服务人员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公司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致力于攻克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等大型医疗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已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构建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布局。同时公司在数字化诊疗方面搭建了联影医疗服务系统,实现设备与云端资源共享,可以为客户提供综合的影像解决方案。

1.1. 注重研发,股权稳定,高速发展

联影医疗自成立以来高度注重研发和临床医学应用研究。公司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美国顶尖分子影像团队合作,并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战略合作。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其旗下产品已入驻近900家三甲医院,其中全国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均为公司用户。境外市场方面,其产品已经成功销往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多个国家。

公司以人为本,自成立以来就高度注重技术人才与管理团队的建设。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超过2000名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超过35%;公司超过1900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超过500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具备资深的行业管理与技术经验。

薛敏先生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实际控股人为薛敏先生,其通过联影集团、上海影升、上海影智实际可支配公司31.88%的表决权。同时公司设立宁波影聚、宁波影力、宁波影健、宁波影康及上海影董5大员工持股平台。公司建立起健全的激励机制,保障其可以共享公司的发展收益。截止2021年12月31日,该计划覆盖830名对公司有重大贡献的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

1.2. 核心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专家掌舵推动公司发展

公司管理层团队深耕医疗器械行业多年,具备丰富经验。公司核心高管大多为技术出身,具有海内外求学和多年跨国公司管理经历。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带领团队完成了多项上海市及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研究,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为联影医疗创新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实际控制人、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先生,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专业。薛敏先生1998年回国创办深圳迈迪特仪器有限公司,率领团队成功研发生产出中国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多年来深耕医疗设备行业,2019年至今担任联影集团董事长。

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先生,先后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西门子医疗,2011年任联影有限总经理,2020年任联影医疗董事长、总经理。自公司成立以来,张强先生带领团队完成多项国家级科技专项课题,实现国产首台3.0T超导磁共振系统等多款产品的产业化。

1.3. 业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快速增长。联影医疗2021年营业收入为72.54亿元,同比增长25.91%;实现归母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增长56.9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长32.81%,收入和净利润较2020年同期均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新冠疫情带动了公司方舱与车载CT、移动DR等疫情相关产品的销量增加,同时,公司积极践行科技抗疫的行动也促进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并辐射影响其他产品系列的销售额。2021年疫情相关订单减少,医院常规采购需求有所恢复,叠加公司的新产品放量,公司整体收入和净利润保持快速增长。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放射治疗设备的销售。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销售医疗设备、提供维修及技术服务和软件销售三大业务板块,医疗设备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70%以上,医疗设备主要涵盖: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MI)和放射治疗设备等,公司2021年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放射治疗设备实现销售收入66.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15%。

利润水平逐步提升,研发驱动公司成长。2018年至今公司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逐步提升,期间费用率逐步优化。公司在中国、阿联酋、波兰和美国等多地均设有研发中心,持续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费用为9.6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3.35%,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员工近55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2000名,占公司员工总比例超过35%。


2. 国内医学影像市场广阔,联影医疗加速高端化布局


2.1. 医学影像设备产品丰富,市场广阔

医疗器械根据不同的功能及作用分为:医学影像设备、手术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其中医学影像设备是通过对人体施加各种物理信号,记录人体反馈信号强度分布,协助医生判读人体结构、病变信息的设备,根据使用目的分为诊断影像设备及治疗影像设备。诊断医疗设备根据信号不同大致分为:磁共振成像(MR)设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设备、X射线成像(XR)设备、分子影像(MI)设备、超声(US)设备等;治疗影像设备大致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SA)及定向放射设备(骨科C臂)等。

国内医学影像设备中,XR、CT、超声设备由于发展较早,且技术特点较为鲜明,在临床上已经实现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的医疗影像设备如MRI、PET/CT等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从应用科室看,超声设备在妇产科、心内科、泌尿科室等领域广泛使用,XR系列产品对于胃肠道、骨科、血管介入等领域有更强的适用性;CT设备在五官科、胸科、腹部及盆腔领域应用较多。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上有更精准的成像优势;PET/CT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大型放疗设备产品沿着多维,高精准、低剂量、低损伤方向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开始于1896年X光机制成,随后1930年大型X线机开始出现,断层摄影和特殊造影、影像增强器、介入放射学开始兴起,再到1960年后,电子感应加速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被开始广泛地应用于临床,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CT、MRI也呼之欲出,并凭借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制出了多叶光栅和三维光栅治疗计划系统,逐步实现了放射治疗从二维到三维的跨步。多叶光栅技术与X射线强度的变化控制使得放射治疗又迈向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行业逐步向图像引导放疗设备IGRT和重离子治疗设备发展,未来会不断向高精准、低损伤的方向优化。

2.2. 中国人均医学影像设备占有量较低,提升空间广阔

中国医学影像及放射性治疗设备占有量低,提升空间广阔。随着临床及科研需求的持续增加,中国医学影像市场不断扩大,人均保有量仍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截止2020年,中国每百万人CT、PET/CT、MR、RT占有量分别为28.76、0.61、9.7、1.5台,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20年,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中国每百万人CT保有量达到了美国保有量的2/3,但MR等其他设备百万人均保有量仍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分级诊疗政策下基层医疗设施投资的加大、中国在医疗诊断技术方面的发展,医学影像及放射性治疗设备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

国家高度重视医学设备的发展,多项政策鼓励国产化发展。在器械研发方面,2021年12月,工信部联合多部委出台《“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主流医疗装备的自给,加速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在设备采购方面,国家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配置。

  • 自2020年5月开始,以《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为代表的新一轮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推出,并提出明确的建设方案和清晰的规划,得到地方政府积极响应,预计在2年左右完成建设目标。

  • 2021年,《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相继发布,在5年左右的中期维度上,对国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更细节的发展指引,推动了医疗设备采购的需求。

  • 2021年11月,卫健委发布《“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加强对县级医院的建设。

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大,技术壁垒高。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持续发展,相关产品迭代升级,设备诊疗效率与准确度的不断提升,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全球医学影像市场规模达6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8%,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7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78%。欧美发达国家医疗器械领域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已步入平稳增长阶段。而“一带一路”沿线等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落后,制造业水平较低,影像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一带一路”区域的医疗影像市场规模于2019年达199亿美元,预计于2024年增长至296亿美元。

进口垄断逐步打破,进口替代大有可为。与全球相比,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一直呈现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高端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低的局面。近年来,伴随国产医疗设备整体研发水平的进步,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产品品质与口碑崛起,部分国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进口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产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正逐步实现与国际品牌比肩并跑的目标。

2.4. 国家建设十大医学中心,联合攻坚“卡脖子”技术

十大医学中心设置完成,政府支持下打造医学高地。十大医学中心设置完成,政府支持下打造医学高地。2017年1月,原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根据综合、肿瘤、心血管、妇产、儿童、传染病、口腔、精神专科等类别和呼吸、脑血管、老年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需求设置代表全国顶尖水平的国家医学中心。2019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规范其设置与管理。随后,各大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相继出台,截至2022年5月,全国已确定十大类17个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不仅产生了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还有利于集合资源攻克医学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联影医疗参与医学中心建设,产医研深度融合创新。在产医研深度融合创新的条件下,联影医疗可以加快研究步伐,加速攻克科研难题,缩小国产影像与跨国企业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间的差距。目前,联影医疗参与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医学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其在神经、肿瘤、脑科学及信息化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2.5. 多模块融合、低辐射、低能耗等方向是医学影像行业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目前整体上向多模块融合、低辐射剂量、低能耗、低成本、精准医疗、设计优化等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医学影像领域正逐步探索新的解决方案。随着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设备的升级以及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热度持续上升,国内实力较强的相关企业如联影医疗等纷纷崭露头角。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企业凭借自身技术沉淀与革新,推出7T磁共振系统MAGNETOM Terra等高性能产品,在临床精准医学诊疗方面取得突破。


3.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仍为进口主导,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西门子医疗整体营业收入领先,GE医疗中国业务渗透更广。从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三家企业的业务对比上看,三家企业2021年中国市场营业收入均超过20亿美金,其中,GE医疗中国市场收入居首。从特色业务来看,西门子医疗医学影像产品布局最为全面,是高端MR、RT高能放疗设备等领域龙头,拥有RT放疗设备、实验室诊断等特色业务;GE医疗在乳腺机、MI、超声、CT等领域更具领先地位;飞利浦医疗在监护、CT、超声等领域突出,在业内率先实现光谱CT产品。

3.1. GE医疗:强化超声布局,融入手术全流程

GE医疗成立于1892年,是全球领先的医学成像、监护、生物制造以及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提供商。GE医疗业务范围覆盖医学成像、软件和信息技术、患者监护和诊断、运营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实现从疾病诊断、治疗到监护全方位的精准医疗。

GE医疗成立至今已有126年历史,1897年,中国历史上引进的第一台X线机就产自GE。1991年,GE医疗在北京设立首家合资公司,第一台高场3.0T磁共振-SIGNAHorizon和世界上首款4D成像超声仪均来自GE医疗。

GE医疗收购超声厂家,不断丰富业务布局。从2000年至今,GE医疗多次收购超声厂家,布局超声业务板块,2012年收购美国U-SYSTEMS布局乳腺超声。2021年GE宣布将医疗业务板块单独拆分。2021年GE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77.25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1.58%,实现净利润29.66亿美元,同比下降3.07%。

3.2. 飞利浦医疗:技术领先,多次收购,布局全面

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成立于1891年,公司在心脏病、肿瘤、危急护理以及妇女健康领域较为突出。公司致力于提供疾病预防、放射诊断及治疗、健康管理以及监测等领域的解决方案。飞利浦医学影像系统主要包括X射线摄影系统、CT系统、MR系统、超声系统、及分子影像系统等。

飞利浦医疗到目前为止已有132年历史,1928年开始在美国生产医用X射线设备进入医疗器械领域,1985年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合资企业。21世纪推出第一款商用3D扫描仪,AlluraClarity介入X射线系统。2016年拆分旗下照明业务,专注医疗健康产业。

飞利浦医疗业务主要分为:诊断与治疗、个人健康、连接护理和健康信息学。2021年飞利浦个人健康护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8.61亿美元,诊断与治疗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7.78亿美元,连接护理和健康信息学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2.01亿美元,其中诊断与治疗业务是主要贡献来源,收入占比达50%。

公司进行多次收购完善业务布局,并创建智慧影像全流程解决方案。此外公司致力于将创新影像技术与智慧信息解决方案整合,协助医生实现一次性精确诊断和正确的治疗。2021年飞利浦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94.27亿美元,同比下降19.14%,实现净利润37.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5.99%。

3.3. 西门子医疗:强化诊断领域,加速创新介入疗法布局

西门子医疗是影像诊断领域的领导者之一西门子医疗成立于1896年,同年西门子生产出第一台用于医疗诊断的X光机,至今已有136年历史。公司目前业务覆盖影像诊断系统、临床治疗系统、实验室诊断系统、服务业务系统等领域。西门子医学影像产品包括CT系统、MR系统、MI系统、X射线摄影系统、超声诊断系统和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等。

西门子医疗是X光机的先行者。2000年成为首个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与CT业务完全结合的公司,2015年宣布将医疗业务独立运营并于2018年成功上市。2021年西门子医疗收购瓦里安,将产品线拓展至放疗设备领域。

2021年西门子医疗营业收入高速增长,新冠抗原相关业务创下新高。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4.46%,实现净利润2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77%。其中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8%,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相关营收创下新高;成像产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细胞疗法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91亿美元,同比增长5%,瓦里安业务贡献营业收入15.08亿美元。

西门子医疗加速推广创新介入疗法落地。2021年12月20日,西门子医疗与美敦力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速创新介入疗法在基层和非公医院的推广落地,提升中国介入医学学科建设和技术水平。通过西门子医疗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和美敦力在微创手术器械与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两大巨头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基层介入学科诊疗能力,为医院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4. 磁共振成像系统(MRI):高端设备进口替代有望进一步突破


4.1. MR设备适用于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学实践领域

4.1.1. 应用场景广泛,多领域疾病诊断发挥成效

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人体内水分子中的原子核(主要是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信号经重建进行组织或器官成像的设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MRI不仅已成为临床放射诊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还在脑科学、心理学、药理学、病理学、遗传发育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MRI设备主要包括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等。当磁共振扫描仪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与人体内氢质子的运动频率相等时,氢质子接收能量;而当发射停止时,氢质子释放接受的能量,接收系统通过接收氢质子释放的能量,再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相较于其他设备,MR具有无辐射、细节展示丰富,图像分辨率高等优势,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尤其适用于脑组织成像。MR不仅能显示有形实体病变,而且能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精确定位。正是由于这些优点,MRI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医学诊断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影像学工具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诊断、体检筛查、手术导航等临床场景,并为基础医学、脑科学等前沿学科研究提供重要诊断信息,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可发挥着重要作用。

4.1.2. 磁共振诊疗一体化,临床发展新方向

磁共振诊疗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特点是将先进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辅助手术以及介入物理治疗技术相结合,从而对重大疾病临床治疗产生颠覆性的变革。磁共振技术在治疗全过程中除了精准诊断之外,还将用于

(1)在手术计划中提供三维空间中的多功能信息,用于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2)在治疗过程中提供器官内部的实时可视化导航;

(3)在治疗间隙进行实时疗效评估,通过比照组织功能和代谢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确定治疗效果,在病患体位未改变之前,通过调整靶位和治疗强度实现最佳疗效;

目前临床应用前景良好的诊疗一体化技术包括:

(1)与医疗机器人相结合,磁共振成像提供器官组织内病灶穿刺和治疗的实时导航;

(2)与相控型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相结合,磁共振成像提供快速精准的体内无损测温和实时疗效评估;

(3)与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技术相结合,磁共振成像实时监控温度场,达到治疗参数智能化校正的目的;

(4)发展MRI指导下的新型神经调控及脑刺激技术,解析神经精神疾病相关的神经环路基础,寻找潜在的精准治疗靶点,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影像学表征;

4.2. 医学影像全球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市场潜力大

4.2.1. 全球MR市场规模保持稳增长趋势,超导MR引导市场

全球MR市场规模约93亿美元,CAGR为4.5%,行业稳定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全球MR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9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45.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随着各国在MR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MR的研究和产业化仍在快速发展,系统的性能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从市场构成维度来看,超导MR产品成为引导市场的主流产品。其中1.5TMR系统目前保有量最多,更新换代主要是以3.0TMR取代1.5TMR。截止2020年底,全球已有超过50000台MR系统装机应用到不同领域。

4.2.2. 中国市场增速全球领先,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

国内MR设备增长速度快,增长空间巨大。2018年,日本、美国每百万人均MR保有量约为55.2台和40.4台,同期中国每百万人MR人均保有量约为9.7台。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科研需求的快速增加,MR成为最重要的高端医学影像系统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MR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MR市场规模达89.02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4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6%。随着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中国有望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MR市场。

MR市场受产品结构升级的影响,高端化趋势明显。从市场构成维度来看,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市场1.5T及以下的中低端MR占比约为74.9%,3.0T高端MR占比25.0%,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持续提升,未来3.0TMR将成为中国MR市场主要增长点,其占比将于2030年增长至40.2%。

4.3. 联影医疗:占有率国内领先,高端设备期待放量增长

联影医疗是中国市场最大的MR设备厂商,2020年市场占有率领先。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20年公司MR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超导MR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1.5TMR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3.0T及以上MR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四,其中联影医疗是唯一一家国内企业,其余参与者均为外资企业。在中国MR行业快速增长与进口替代和产品结构升级趋势的双重推动下,联影医疗3.0TMR等高端设备有望放量增长。

联影医疗MR设备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公司MR设备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5.29亿元,同比增长24.09%,2018年至2021年收入复合增速32.63%。目前公司产品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提高,销售收入有望继续稳步增长。公司注重MR设备硬件和软件升级,推出多台行业首款或国产首款的1.5T、3.0T等超导MR产品,满足基础临床诊断到高端科研等不同细分市场需求。

多产线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多元化产品助推突破高端市场。公司在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同时仍然重视研发,积极投入,不断拓展产品线推出更多行业差异化产品,力争进一步突破高端市场,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中uMR770为国产首款自主研发的3.0TMR机型;uMR780搭载光梭成像技术平台,为国产首款融合压缩感知、并行成像、半傅里叶三大加速技术并实现0.5秒/期快速三维动态高清成像的设备;uMR790为国产首款高性能科研型3.0TMR;uMR890搭载高性能梯度系统,单轴场强和切换率分别达到120mT/m、200T/m/s。

公司重视底层技术突破,积极探索核心技术。公司已掌握超导磁体、梯度、射频、谱仪等MR核心部件的研制技术,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此外,公司将MR相关核心技术拓展至生命科学仪器领域(超高场强动物MR)。

公司MR技术水平部分体现如下:

(1)超导磁体技术

公司拥有1.5T、3.0T、5.0T以及更高场强的超导磁体研制技术,包括高均匀度磁体设计技术、磁体制造工艺技术及主动屏蔽和失超保护技术等。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国产首款3.0TMR及9.4T动物MR,填补了国产高端超导磁体领域的空白。

(2)梯度技术

公司具备多尺寸、高性能梯度线圈研制能力,包括力平衡全屏蔽梯度线圈设计、超强科研专用梯度设计技术等,所应用的梯度系统性能最高可达到100mT/m和200T/m/s,处于业界领先水平,高梯度科研序列可助力脑科学研究。

(3)分布式谱仪系统技术

公司拥有全数字化分布式谱仪设计的核心技术,包括超高通道射频并行数据采集技术、纳秒级同步技术、全天候部件监控技术等。公司研发的192通道全数字谱仪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4)智能化技术

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扫描定位、成像、图像后处理中,实现一键进床、多协议便捷规划、自动化后处理、关键部件失效预警、休眠唤醒技术等功能。相关产品已实现头部、心脏、脊柱、腹部等各部位智能扫描,智能化水平行业领先。


5.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产品矩阵丰富,高端设备有望带动新一轮增长


5.1. CT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特点,是主要的影像诊断设备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ComputedTomography,简称CT)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CT通过球管发出X射线,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变换处理后形成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图像,从而发现人体组织或器官病变。该设备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能够为体检、诊断及治疗提供所需信息。

CT的主要参数为排数和层数。根据CT不同的排数和层数可以分为:16层以下、16层CT、32层CT、64层CT和128层和128层以上,2排、4排、16排、32排等。“排”(detectorrow),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即有多少排探测器,是CT的硬件结构性参数。“层”(Slice)指机器每旋转一周,CT数据采集系统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是指同时扫描(或说采集数据)多少层,是一个功能性参数。高排数(或层数)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时间。目前国内64排以上CT产品占比较少,且由进口厂商垄断,国产品牌目前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5.2. 欧美市场成熟稳定,亚太市场需求旺盛

5.2.1. 全球CT市场趋于成熟

全球CT设备市场稳步增长,新兴市场增长更为强劲。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全球CT市场规模达到约135.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约21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欧美发达国家CT市场相对成熟,全球CT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其中亚太地区2020年的市场规模为52.4亿美元,预计将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98.7亿美元,2020-2030年亚太地区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6.5%。

全球CT产品的发展演变方向是提高图像质量、解决扫描时间长等问题。CT产品的发展过程总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从一代平移旋转式采集数据少,图像质量差到逐步提高采样准确性改善图像质量,缩短扫描时间并减少伪影,再到四代增大信息量,提高图像清晰度,目前正在逐步拓展三维图像并开辟新应用领域。

5.2.2. 国CT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CT设备发展起步较晚,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中国CT发展开始于1997年东软医疗研制出第一台CT机型,1999年深圳安科医疗推出单排螺旋CT,再到2013年联影推出16层CT,始终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CT设备人均保有量成长空间较大,国内市场有望迎来新发展时期。2019年,中国每百万人CT保有量约为18.2台,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随着国产CT企业快速发展,CT机型逐步国产化,人口老龄化对检查需求的提升,以及分级诊疗政策下基层医疗设备的布局,未来CT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CT市场规模约117.6亿元,2020年在新冠疫情需求驱动下,中国CT市场规模达到172.7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9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3%。其中64排以下CT国产化率超过50%,64排以上CT国产化率不足10%。预计未来64排以上高端CT和针对下沉市场的经济型CT将会是中国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CT的采购和使用呈现高端化趋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统计,中国CT扫描仪的销售金额由2015年的人民币68亿元迅速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1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4%。预计到2024年,CT市场将达到17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8.2%。从销售数据来看,中国销售的CT扫描仪总数由2015年的2345台增至2019年的3825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3%。预计到2024年,中国CT扫描仪的销售量将增至6168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0%。

目前,国内医疗市场配置以中低端CT为主,预计2030年64排以上的高端CT市场份额有望扩大至59%。根据灼识咨询数据,目前64排以下的中低端CT国产化率最高,2020年为65%。由于高端CT技术壁垒较高,64排以上CT基本上由进口品牌垄断,国产化程度较低。64排以上的高端CT国产化率在35%左右,预计未来将逐步提升,到2030年,64排以上的高端CT市场份额有望扩大至59%。

联影医疗是中国市场最大CT设备厂商,2020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公司CT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64排以下CT市场排名第一、64排及以上CT排名第四;目前国内64排以下CT国产化率已达到65%,而64排及以上国产化率仅为35%,伴随64排及以上的高端CT设备的迭代和较低的国产化率,公司在64排及以上的高端CT设备仍有较高的成长空间。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公司CT设备销售受益。2020年公司针对抗疫需求开展紧急研发并快速实现定制化方舱CT的量产,由于CT是抗击疫情的重要医疗设备,公司CT设备销量大幅提升,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5.72亿元,同比增长152.78%;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4.21亿元,同比增长33.05%,在2020年营业收入高增速的基础上,2021年营收依然实现稳步增长,具有较强的产品力。

5.3. 联影医疗:CT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疫情推动CT设备营收迅速增长

5.3.1. 联影医疗产品具备多重优势,产品矩阵完备

与行业内CT产品相比,目前联影医疗产品与GPS顶尖产品参数差距不大,而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产品由于价格优势,具有较强的进口替代机会。

联影医疗CT产品线布局完善。公司先后推出16排至320排CT产品,覆盖临床经济型及高端科研型产品,满足疾病筛查、临床诊断、科研等多方面需求,多元化开辟市场。包括国产首款80排CT产品uCT780和国产首款320排超高端CT产品uCT960+。其中,公司320排宽体CT产品uCT960+搭载自主研发的时空探测器,可实现0.25s/圈机架旋转速度,拥有82cm大孔径,承重可达300kg,能够实现单心动周期的任意心率心脏成像、单器官灌注和快速大范围血管成像,同时具备低剂量成像和球管电压切换的能谱成像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急诊和儿科检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和科研价值。2020年联影推出的uCT960+,标志着国产CT正式进入超高端CT领域。

uCT780、uCT960+等代表性CT产品在临床具备明显优势:

——通过优化球管和高压发生器性能,实现提高小病灶检出能力、降低运动伪影、提升心血管图像分辨能力;

——结合重建算法的更新迭代,可实现低剂量扫描。该等产品通过灌注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定量分析工具,拓宽CT临床应用的场景。

5.3.2. 联影医疗掌握多项CT产品核心技术

联影医疗是国内少数掌握球管技术的企业。CT机的组成主要有x线(x-ray)发生系统、信号接收系统(探测器)、电子计算机处理系统(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及辅助设备(监视器、照相机等)。其中核心部件装置为CT球管,其性能直接影响CT设备的检查效果及使用寿命。目前,中国CT球管仍依赖进口,国内CT球管市场基本被GE、飞利浦、西门子、瓦里安等国外品牌垄断。

包括球管技术,联营医疗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助力造就产品的优良性能。

——球管技术

公司自研的双极性CT球管技术,采用金属陶瓷封装和大容量金属石墨混合靶盘可提高球管功率和热容量;采用高度耐磨的高温真空轴承可提高球管使用寿命;采用X向飞焦技术可提高CT产品图像分辨率。

——探测器技术

公司自研的时空探测器已应用于公司全线CT产品,支持最薄层厚0.5mm的多款时空探测器配置。该项技术可显著降低电子学噪声,并在降低扫描剂量同时提升图像质量;同时采用高精度三维防散射栅格,有效减少散射伪影和降低图像噪声。

——高压发生器技术

公司自研的双极性CT高压发生器,能够输出140kV高电压;一方面,采用全数字控制的高频逆变和高压变压器升压及高频整流技术,使得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同时提高kV输出脉冲的切换速度;另一方面,采用高速栅控技术可支持飞焦,可提高采样率及分辨率。

——重建优化算法及后处理方案

公司自研一系列CT图像重建优化算法,可有效降低临床检查时辐射剂量,从而提升系统动态扫描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可在图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CT剂量。

5.3.3. 公司CT产品销售快速增长,在研产品储备丰富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联影医疗CT产品在中国市场销量第一。根据医招采的统计数据,从销售数量来看,2021年公司CT产品国内排名第二,仅次于GE医疗,占比22.13%;从销售金额来看,2021年公司CT实现销售收入17.26亿元,同比增长33.06%。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为15.14%,排名第四。凭借优良的产品性能和较高的性价比,我们预计未来公司CT产品将会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公司目前CT在研产品主要包括:新一代高性能CT、超低剂量CT及经济型CT,未来公司将逐渐开拓高性能、低剂量、经济型CT产品等新兴市场。


6. X射线成像系统(XR):自主创新加速成长,期待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6.1. 细分领域专科化,XR设备应用广泛

X射线成像设备指可以发射X光线并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经显像处理后即可得到不同的医学影像的一类设备。XR是现代医疗基础性的诊断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胸部、骨关节、乳腺疾病、胆系和泌尿系统结石、消化、呼吸、泌尿、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X射线系列成像设备的种类不断丰富,囊括常用DR、数字胃肠机、移动DR、数字乳腺机、C型臂等产品线;从检查范围来看,X射线系列成像设备由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通用型摄影设备,逐步拓展到能满足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全脊柱摄影等特定部位检查的专用设备;从设备的可移动性看,X射线系列成像设备不仅包含放射科的固定摄影设备,还包括通过相关设备的移动性能开展床边影像检查、野外影像检查的摄影设备等。

根据临床用途不同,XR产品可分为:数字化医用X射线成像系统、数字乳腺X射线成像系统、移动式C形臂X射线成像系统、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DSA)等。

DR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技术,即采用探测器把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由计算机重建图像及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DR检查是临床中常用的检查手段,常用于骨科、呼吸科、消化科诊断。

X线平板探测器是DR的核心部件,其特性会对DR图像质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X线平板探测器由X线接收器、命令处理器和外接电源组成,负责完成X线信息釆集,能量转换、量化,信息传输等成像过程,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是指单次X射线曝光成像,动态则是连续X射线曝光拍片下成像。与静态相比,动态平板探测器增加了时间维度的连续观察摄影功能,能在透视的情况下动态观察被检测物体的情况,可更好满足特定使用需求。

DR设备有图像质量高、曝光剂量小、工作效率高、可生成动态图形和使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DR设备由高压发生器、探测器、X线球管、机械系统和图像系统五部分组成。目前部分零件已经可以实现进口替代,高端X线球管仍然依赖西门子等国外企业。

乳腺X线机:主要应用于女性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是目前妇科医院和专科医院进行乳腺检查的诊断设备,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乳腺组织中的肿块及微小的钙化点,也可以应用于非金属异物和其他软组织的摄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使血管显示更加清晰,其对比度分辨率较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可以使得患者吸收较少的X线,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DSA是心脏冠脉造影的金标准,还可以用于全身血管、肿瘤及妇科疾病、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移动C臂:主要应用于手术中的实时动态成像,具有辐射量小、感染风险低占地面积小、便于移动等优势。

6.2. 亚太市场稳步高升,疫情和进口替代推动国内市场加速发展

全球市场稳步增长,亚太地区增速领跑全球。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全球XR设备市场规模约120.8亿美元,随着未来设备移动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市场对XR设备需求的增加,预计2030年XR市场规模将达到202.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5.3%。而亚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XR需求持续高升,将会持续保持全球最大XR市场地位,2020年亚太地区XR设备市场规模为47.4亿美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5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4.9%。

疫情推动XR设备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XR市场规模约为123.8亿元,随着分级诊疗政策带动基层下沉市场空间释放和新冠疫情有力促进移动DR等XR设备的发展,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

XR设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国内厂商发力高端产品。临床上对XR设备的精准性、便捷性、高效性诉求逐步提升,国产厂商也逐步重视研发投入,中国XR设备未来有望向着智能化、移动化、动态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国产自主化,实现向高端产品的渗透。

6.3. 国内DR市场基本实现国产化,乳腺机和DSA国产化率较低

在中国DR产品市场,以通用医疗、飞利浦、西门子、日本岛津为代表的进口厂商占据了主要高端市场,国内生产厂商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从品牌数量上看,国内DR品牌商的数量远远多于国际品牌,目前市场上有60多家国内DR品牌,且数量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DR设备市场国产品牌主要有万东、安健、迈瑞、普爱、联影、蓝影等。

目前国内DR设备国产化率达70%。根据医招采统计发布的数据,从销售数量来看,万东医疗与安健科技再次领跑2020年DR市场,分别斩获18.38%与10.46%的市场占有率,二者市场总占有率接近29%。

在XR行业各个细分市场中,DR及移动DR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乳腺机和DSA国产化率较低,其中DSA国产化率低于10%。

6.3.1. CBCT市场正在进行全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

CBCT(ConebeamCT),即锥形束CT,是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主要应用于成像范围相对较小的口腔领域。CBCT的原理是X线发生器以较低的射线量围绕投照体做环形DR(数字式投照),然后将围绕投照体多次数字投照后“交集”中所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中重组后获得的三维图像。CBCT获取数据的投照原理和传统扇形扫描CT是完全不同的,而后期计算机重组的算法原理有类似之处。

CBCT逐渐成为口腔领域的主流检查设备,目前国内市场正在加速进行产品的国产化。CBCT作为新型的锥形束CT,具有空间分辨率高、体积小巧、扫描时间短、放射剂量小、设备价格低等优势,因此快速在口腔科普及,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中高端CBCT市场仍被外企占据,考虑到国内口腔诊所的庞大市场需求,国产CBCT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美亚光电、朗视等品牌逐渐切入国内CBCT市场。2012年以美亚光电、朗视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开始切入CBCT市场,打破国外设备商垄断情况,目前CBCT已初步实现国产化,美亚光电口腔X射线CT诊断机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较快、辐射量小、重建效果好、三维成像精确度高等众多优点。

6.3.2. 乳腺X射线机——进口品牌为主,联影医疗是主要的国产企业

乳腺X射线机主要用于女性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是医院基本的乳腺检查、诊断设备,能够及时发现乳腺组织中的肿块及微小的钙化点,也可用于非金属异物和其它软组织如血管瘤,并常常作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乳腺X线摄影品牌除了“GPS”三大国际医疗巨头,还包括日本的东芝(已于2016年被佳能收购)、美国的豪洛捷、中国本土品牌有联影、安健、圣诺等。

国内乳腺X射线机市场规模约9亿元左右,受益于乳腺检查渗透率的提升,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从供给端看,乳腺X射线机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国产企业如联影医疗、万东医疗等产品也占据小部分的市场份额。

6.3.3. C形臂X射线机——广泛应用于医院骨科、外科、妇科等科室

C型臂X射线机是指机架为C型的X线摄影设备,用于手术中的实时动态成像。C型臂具有辐射剂量小、感染风险低、占地面积小、便于移动等优势,现广泛应用于医院骨科、外科、妇科等科室。

C型臂主要用途包括骨科打钉、整骨、复位;外科植入起搏器、取体内的异物、部分造影术、部分介入手术;以及配合臭氧机治疗疼痛、小针刀治疗、妇科输卵管导引手术等。

根据器械汇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球介入性放射和外科X射线市场分别下降17.4%和16.3%。根据SignifyResearch数据,到2024年,全球介入和外科X射线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39亿美元。中国是全球从新冠疫情中复苏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市场对移动C型臂的需求旺盛,主要集中在大型高端医院。

6.3.4. 血管造影机DSA——快速成长的新细分领域,基层渗透快速拓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医疗设备。DSA使用浓度较低的对比剂,能够减少血管周围其它人体组织的干扰,减影后得到的血管造影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较为细小的血管结构,提高血管构型辨识度。在临床过程中,医生可根据DSA造影得到的影像引导,配合使用穿刺针、导丝、导管、支架、弹簧圈、碘油等介入器材和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DSA主要由X射线发生装置、平板探测器、机架、导管床、控制系统以及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等组成,其中X射线发生装置主要包含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等。

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支撑介入治疗的核心设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X线图像),排除了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对血管影像的干扰,从而提高影像的读出效果,使血管清晰显示。DSA是心脏冠脉造影的金标准,多用于心脏、神经、肿瘤等各类介入手术的影像引导。

DSA对医生的操作要求较高,产品的使用主要集中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作为当前最先进的诊断和辅助治疗设备之一,DSA所有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是跨领域的,涉及医学影像学、机械学、电子学、电气学、运动控制学等十余门学科。DSA既是介入诊断设备也是治疗设备,对医生的操作要求较高,目前采购DSA设备的主力级别医院以二级以上医院为主,且主要是公立医院,未来市场向下存在较大空间。

在加大基层医疗投入背景下,DSA设备迎来了在县级医院等二级医院快速发展的契机。2021年11月3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改善县级医院硬件条件,用以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肿瘤、神经、心血管等专科疾病治疗能力;助力微创介入中心建设,开展肿瘤、外周血管、神经等领域的介入诊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19年国内DSA市场规模为35亿元,预计2024年达到54亿元,2020-2024年CAGR为8%;2019年国内市场DSA销量为1003台,预计2024年将达到1934台,2020-2024年CAGR为13.34%。

三足鼎立地位逐渐被打破,政策扶持助力国产企业。从行业竞争角度,飞利浦、西门子和GE位列三甲,合力占据95.14%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近年来随着国产DSA的上市和相关政策的鼓励,国产厂商也开始出现在市场前列。伴随着进口替代的趋势,国产品牌有望迎来一轮快速发展。

6.3.5. 数字胃肠机(DRF)——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图像清晰度高

数字胃肠机由DSA技术转化而来,是用来进行胃肠透视摄影的医疗设备,与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相配合可以对大部分消化道疾病进行普查和确诊。主要用途主要包括:胃肠造影、食道造影、消化道检查,胸部摄影,头颅及全身骨骼摄影,及部分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治疗应用,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范围广、图像清晰、技术难度低、检查效率高、受检者痛苦少、费用较低等优点。

数字胃肠机品牌排行榜中,日本岛津位居品牌榜首,独占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万东医疗和西门子市场份额,分别位居第二、三位,其他品牌市场份额差距相对较小。万东医疗的DRF系列平板胃肠产品销量达到国产品牌第一名。

6.4. 联影医疗:移动DR设备领跑国内市场

2020年疫情爆发,XR设备作为疫情诊断的重要设备,联影医疗XR设备销量迅速上升,实现销售收入8.24亿元,同比增长126.65%;2021年新冠疫情控制较好,公司XR设备销售收入出现下滑,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4.94亿元,同比下降40.07%。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联影医疗在DR、移动DR、乳腺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5,乳腺机和DSA国产化率较低,其中DSA国产化率低于10%。联影医疗的DR及移动DR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分别排第二和第一。

联影医疗XR业务布局完善。公司先后推出国产首款乳腺三维断层扫描系统uMammo890i、采用单晶硅技术的低剂量数字平板移动C臂uMC560i、千万像素级的全自动悬吊式DR产品uDR780i、国产首款具备可视化曝光控制能力的移动DR产品uDR370i等多款代表性产品。

联影医疗积极布局DSA产品,有望成为未来新增长点。公司牵头研究和开发一种新型低剂量DSA并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实现低剂量锥束CT关键重建算法及其高级临床应用的自主研发,该项目为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

联影医疗核心竞争力不断凸显,加码研发着眼未来。公司的XR设备全面采用自动化机电控制、远程操控及机器视觉技术,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操作自动化程度;借助断层扫描、锥形束CT等技术实现3D成像,可在低剂量下进行精准诊断。代表性产品如uMammo890i、uDR380ipro、uDR780ipro相关性能优于市场可比产品。

联影医疗核心技术助力实现设备的低剂量、高画质成像,降低辐射剂量。公司自主研发了多项图像重建与后处理技术,低剂量成像技术,自动化机电控制和核心部件技术,其中断层图像重建技术,在X射线系统上实现三维断层成像,自研高压发生器技术实现:

(1)通过高频逆变技术减小产品体积以满足终端用户空间需求;

(2)减小输出纹波从而优化曝光剂量,提高图像质量;

(3)提高kV输出脉冲的切换速度,减小无效辐射剂量,降低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


7. 分子影像系统(MI):核心技术筑大道,价值兑现领跑者


7.1. 医学价值凸显,应用领域广泛

分子影像系统(MolecularImaging,简称MI)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量性好的特点,适合早期发现病灶。MI可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从而对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包含PET/CT和PET/MR等,通过PET融合CT或MR来实现诊断功能。在全身组织诊断,特别是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可以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此外在科研及转化医学等也具有价值,同时分子影像系统也可用于评价药物和治疗的效果。

PET成像效果更清晰,对人体辐射伤害更小。PET设备通常与CT和MRI融合形成PET/CT和PET/MR,PET/CT作为最高端的PET扫描仪和先进螺旋CT设备功能的一体化完美融合,相比于CT和MR更易于发现早期肿瘤和微小病变,其单台配置价格在1000万以上,主要为大型三甲医院采购。

1995-1998年Townsend教授和他的团队在Pittsburgh建造了第一台PET/CT原型机,目标是解决同一个系统中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配准融合,并使CT图像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的情况。2001年西门子在原型机的基础上发布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PET/CT系统:BiogarphClassic,并于当年在Tennessee大学正式安装使用。

2000年,来自西门子医疗的全球首台PET/CT在北美放射学年会上亮相。PET/CT是医学影像学的一次革命,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由于其在肿瘤诊断方面无法替代的优势,PET/CT实现了临床上的快速拓展,目前已成为临床肿瘤诊断方面最常用的高端诊断设备。PET/CT的缺陷在于PET/CT集合了CT设备的高X射线辐射和PET药物的放射性,对于孕妇、儿童及部分年老体弱患者具有一定伤害。

PET/MR是在PET和PET/CT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多模态影像系统,从2010年左右开始用于临床,现已用于脑神经疾病诊断、心肌疾病诊断及全身肿瘤诊断等多领域。与PET/CT相比,PET/MR在反映解剖学结构形态和生理学功能信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方面。且MRI无电离辐射,特别适用儿童、孕妇及特殊人群。

相比PET/CT,PET/MR具有明显优势。

1.图像质量更高,能够消除运动造成伪影,提高全身扫描图像质量,这就为对肿瘤患者监测治疗效果提供了基础;

2.近乎近零X射线辐射,绿色环保;

3.扫描速度快PET/MR扫描速度快,可以采用MR图像弥补PET/CT图像固有缺陷,因而能生产PET/MR设备的企业未来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7.2. 全球市场平稳增长,中国市场迎来黄金发展期

7.2.1. 全球市场增长稳定

PET/CT全球市场总体增长平稳,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行业增速逐渐放缓。根据灼识咨询数据,PET/CT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2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31亿美元,CAGR为5.2%。欧美发达国家PET/CT市场已步入相对成熟期。随着高端医疗需求提高、技术突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亚太地区PET/CT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30年全球PET/CT市场规模将达到58亿美元,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将成为全球前三大市场。

7.2.2. 中国市场有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PET/CT人均保有量极低,市场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由于2018年前,PET/CT属于甲类设备,限制了医疗机构的普及推广,2018年卫健委发布《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的通知》,将PET/CT修改为乙类设备,医疗机构配置PET/CT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全国装机数量有望快速提升。

中国PET/CT市场处于发展早期,整体增长率高。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PET/CT市场规模约为13.2亿元,2015-2020年期间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17.9%。2024年中国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预计将接近0.78台,2030年中国每百万人PET/CT保有量预计可达2.41台,2030年中国PET/CT整体市场规模预计约为人民币53.4亿元,2020至2030年期间年化复合增长率将达到约15%。

从PET/MR市场装机情况来看,截至2020年底,全球的PET/MR系统装机量约在200台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中国,中国PET/MR装机量在40台左右。从销售金额来看,2020年全球PET/MR市场规模约为2.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

7.2.3. 中国分子影像市场销售快速增长

目前国内PET设备数量增长较快,其中PET/CT设备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根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显示,截止2019年底,全国34.1%的医疗机构配置了正电子PET显像设备,共有427台,国产设备占比16.6%。

7.2.4. 国内PET/CT、PET/MR市场为进口主导,联影医疗率先突破国产无人区

国际巨头市场主导,国产企业发展较晚。国内市场PET/CT的主要生产商为飞利浦、西门子、GE、东软、联影、明峰、赛诺联合、锐视康八个厂家,2013年国产PET/CT面世之前,飞利浦、西门子医疗、GE三巨头占据中国市场80%份额。PET/MR目前主要的生产商为GE、西门子、飞利浦、联影、大基康明五个厂家。GE、西门子以及联影的PET/MR为一体式,飞利浦和大基康明的PET/MR为分体式,系统的设计可使患者检查床在每台仪器之间旋转,实现对患者的多方位扫描,从而使该系统能实行独立的MR和混合PET/MR检查。

联影医疗是除西门子外唯一可以自主生产晶体的公司,产品性能优越。PET/CT从之前普通光电倍增管转换到目前全线SiPM半导体光电倍增管,进入数字转换时代,而目前国产的几个厂家也都实现了SiPM的使用。此外就是晶体的材料和切割方面联影独有的蜂眼切割技术,保证了2.9毫米的超高分辨率。最后是软件系统,国外巨头在软件系统领域布局已久,并且有成熟的产品线,从CT、MR到PETCT,系统都是高度相似通用的,而国内部分PET/CT厂家,目前可能只有PET/CT这个一个产品,所以在用户舒适度以及体验上面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临床医生的需求。联影医疗是除西门子外唯一可以自主生产晶体的公司,得益于在晶体生产和切割方面的优势,晶体数量、空间分辨率、轴向视野、系统灵敏度等重要PET性能参数已经媲美甚至优于进口产品。

联影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PET/MR设备生产厂商。分子影像系统属于医学影像领域的高端产品,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医疗和联影医疗。根据灼识咨询数据,联影医疗PET/CT产品连续4年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PET/MR市场竞争者主要为西门子医疗和GE医疗,2020年联影医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7.3. 联影医疗:PET/CT具有高灵敏度、低辐射剂量等优势7.3.1. 联影医疗:技术积淀深厚,竞争优势持续巩固

PET/MR板块:公司是国内唯一具有研发能力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已实现核心部件自研自产。产品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软组织高分辨成像、低辐射检查,在前列腺癌、乳腺癌、肝胰胆管肿瘤等相关临床检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PET/CT板块:公司是国内少数取得产品注册并实现整机量产的企业,可以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大轴向视野、全身动态扫描,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MI产品可搭载多模态图像融合、动态分析、肿瘤追踪、脑分析、心脏分析等高级后处理应用,为肿瘤、神经、心脏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精准分析。

公司已陆续推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uEXPLORER(TotalbodyPET/CT)2018年获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技术突破”称号、国产首款一体化PET/MR产品uPMR790、国产首款数字化TOFPET/CT产品uMI780和国产首款PET/CT产品uMI510。

7.3.2. 联影医疗:探索者系列产品致力于技术参数提升,多维度实现行业首创

联影医疗通过实时动态扫描技术精准呈现人体内动态代谢过程。2017年公司与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劳伦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顶级分子影像专家们发起的全景扫描PET-CT“探索者”项目,将实时动态全身人体扫描的构想变为现实,被行业戏称为遥望人体的“哈勃望远镜”。传统的PET/CT轴向视野最长不超过30cm,但是“探索者”将其拓展到2m,因此其与传统设备灵敏度相比可高达至其40倍左右。

PETCTuEXPLORER探索者,是中国首次创造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全身PETCT。该设备有194cm的超大纵向视野,30-40倍的超高灵敏度,2.9毫米的分辨率,以及超低辐射剂量和超快速成像。uEXPLORER探索者可以获得动态图像,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18F-FDG在人体动态代谢的整个过程,整个动态成像将帮助临床更好的区别肿瘤与一些炎症的区别,以及转移灶与原发灶。

7.3.3. 联影医疗:MI设备实现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有较大成长空间

联影医疗MI设备销售快速拓展。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40亿元,同比增长80.45%,2018-2021年CAGR达96.53%.公司技术积淀深厚,研发优势的积累实现营业收入的稳步攀升。随着公司在研产品的持续突破,我们预计公司MI设备的收入有望持续高速增长。

公司自主研发多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涉及:①探测器技术;②晶体制造技术;③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④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公司的探测器通过基于SiPM的数字化探测器模块和大轴向视野整体设计,达到的高灵敏度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降低扫描剂量并提高扫描速度。掌握探测器核心部件LYSO晶体制造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

公司是业内少数能设计和制造长轴PET产品的企业。公司的uEXPLORER产品在低辐射剂量应用、全身多组织器官的高清动态成像、新药研发和个性化精准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公司使用uEXPLORER在临床上完成了世界首例人体全身药物摄取动态图像扫描,实现全身药物代谢可视化,未来在临床研究和精准诊断等应用场景中具备较大潜力。


8. 放射治疗设备(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在研产品布局完善,进口替代未来可期


8.1. 肿瘤治疗领域彰显临床价值

放射治疗(RadiationTherapy,简称RT)指利用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主流RT产品包括医用直线加速器、基于钴源的伽马刀、Cyberknife(射波刀),TomoTherapy(螺旋断层放疗)以及少量质子、重离子等设备。

放射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是主流的放射治疗设备。其中医用直线加速器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多部位原发或继发肿瘤的治疗,具备适应症广泛和操作难度中等等优势,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电场对电子进行加速,产生高能射线,用于人类医学实践中的远距离外照射放射治疗活动的大型医疗设备,它能产生高能X射线和电子线,具有剂量率高、照射时间短、照射野大、剂量均匀性和稳定性好,以及半影区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

按电子束能量差异可以划分为低能、中能到高能医用直线加速器,由低能到高能可以提供更多档位,调节电子辐射能量。

8.2. 国内市场受疫情影响逐渐恢复,放疗设备数量远低于WHO建议水平

随着放疗设备和放疗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带动了全球放射治疗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放疗人员和设备基本情况调查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放疗设备1.50台/百万人口。以WHO建议的2-4台/百万人口为标准,中国放疗设备数量明显不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6~12台的水平。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放疗设备市场规模有所下降,2015-2020年中国放疗设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0.6%。据灼识咨询数据,预计2023年中国放疗设备市场规模可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并将于2030年达到63.3亿元。

根据《2018-2020年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文件内容,截至2020年末,中国医用直线加速器规划配置总数为3162台,其中新增1208台,广东、浙江、山东、辽宁、四川、湖北等多个省份新增设备数量超过50台。高能放疗市场,瓦里安(已被西门子医疗收购)和医科达作为龙头企业,垄断国内高能放疗设备市场,占据中国RT市场主要份额高达97.9%。在低能放疗设备市场,中国本土企业新华医疗超越医科达、瓦里安排第一,东软医疗、联影医疗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随着自研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望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提升。

8.3. 进口品牌占据高端市场,进口替代方兴未艾

高能X线具有皮肤损伤小,照射量高,保证正常组织效果好的特点。放射治疗设备主要用于治疗深部肿瘤,高能电子束,能量可变,可根据不同的肿瘤深度进行调节选择,可用于恶性肿瘤和偏心性肿瘤的治疗,术中放疗也多用于高能电子束。目前中国高能放疗设备市场主要以西门子医疗、瓦里安(已被西门子医疗收购)和医科达为主导。

国内、外厂家积极布局直线加速器领域除医科达、瓦里安等成熟企业外,新华医疗、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为代表的企业高速发展,目前获批产品丰富。

8.4. 联影医疗:核心部件实现自研自产,多产品线布局

公司RT设备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724万元,同比增长421.99%,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195.79%,2019-2021年复合增速达到292.93%。目前进口品牌垄断RT设备高端市场,联影医疗市场占有率较低。

医用直线加速器在临床上通常基于CT影像定义和规划治疗靶区,给予靶区一定剂量的均匀照射。由于在放射治疗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影响放疗效果,其中摆位误差是影响放射治疗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体化直线加速器将CT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融合,实现治疗精准规划,优化放疗流程,大幅提升放疗效率,实现精准放疗。

联影医疗推出首创的一体化诊断级CT引导加速器技术将诊断级螺旋CT与加速器双中心同轴融合,有效应对放疗全疗程中的肿瘤形态变化,同时搭载智能化软件,优化放疗流程,在确保精准放疗的同时大幅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公司推出的行业首款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uRT-linac506c于2018年获NMPA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第三类医疗器械认证,是世界首款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

公司已掌握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系统核心技术并实现主要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为公司实现一体化智能放射治疗以及自适应个性化放疗提供基础,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率。——一体化CT影像系统集成技术:将自研的CT影像系统与放射治疗系统深度集成。CT影像可以更清晰地检查图像及病灶定位,实现比传统图像引导更快的图像采集速度,同时去除伪影,实现0.5mm以内的影像引导误差;

——快速、精准的TPS治疗计划: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剂量准确性,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高剂量率同源双束加速管技术及剂量控制技术:公司设计的6MV加速管输出的最高剂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剂量率600MU/min@1m,非均整模式1400MU/min@1m),搭配全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大范围动态调制剂量率;控制照射精度,减少患者所接受的放射剂量;

——动态多叶光栅技术:实现精准适形,结合高剂量率同源双束加速管技术,实现动态旋转调强治疗,缩短临床治疗时间;


9. 超声成像——GE与飞利浦双强主导,国内企业加速追赶


9.1. 超声设备具有无创无损、无电离辐射等优势,应用领域广

超声波成像需要三个步骤:发射声波,接受反射声波,以及信号分析处理得到图像。超声波探头是通过压电陶瓷换能器(换能器也称探头)发射超声波,超声波进入人体后与体内各种组织(包括病变组织)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反射波,穿出体外并被同一探头吸收,探头将返回的超声波由声能转变为电能,电信号通过主机接收,放大处理显示在荧光屏上。医学诊断用超声频率一般是2-10MHz,超声波频率越高,成像分辨力越好,但衰减越强,穿透力越差;反之,频率越低,分辨力越差,但衰减越弱,穿透力越强。

多普勒效应描述了光源与接收器之间相对运动时,光波频率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种相对运动引起的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之间的差别称为多普勒频移或多普勒效应。声波同样具有多普勒效应的特点,多普勒超声最适合对运动流体做检测,所以多普勒超声对心脏及大血管血流的检测尤为重要。

超声成像分为超声示波诊断法、二维超声显像诊断法、超声光点扫描法、超声频移诊断法、三维超声诊断法、四维超声、多普勒超声等等,它们各自获得不同的信息种类(幅度/辉度;时间;线阵/凸阵/相控阵;运动/静止)。

超声成像的优势包括:无创无损,无电离辐射;实时,时间分辨率高;设备轻便;成本低故普及率高;可扩展性(scalability);应用领域广;尺寸、成本、灵活性共同使得想法可以迅速转化为临床工具。

9.2. 超声诊断设备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发展相对成熟

超声诊断设备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发展相对成熟,彩超已基本取代黑白超。2019年中国彩超设备市场销量达42856台。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加剧和医疗需求的增加,中国彩超诊断设备市场销量预期将在2024年达到66482台。便携式、手持式彩超诊断设备将进一步拓展超声应用范围,使超声诊断市场焕发新的活力。

发达国家超声诊断设备布局较早,其市场已进入成熟期。GE、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外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生产企业凭借其技术先发优势,在全球超声诊断设备市场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彩超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77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110亿元人民币。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预计到2024年,中国的彩超市场规模将增加至16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7.7%。

9.3. 国内超声市场高端仍以进口为主,国内企业加码研发突破

GE、飞利浦等超声头部企业占据了大型医院、教学医院等高端市场的较高份额。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数据报告(2022)》数据,GE、飞利浦超声产品在国内市场保有率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随着国产超声在关键“卡脖子”技术上的突破,国产超声优秀企业已实现异军突起,在全球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技术突破,国内相关企业将布局超高端的心脏彩超和妇产科超声。其中超高端的心脏彩超领域由GE、飞利浦领跑,心脏彩超是唯一能动态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心脏搏动和血液流动的仪器,且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因此在介入科室领域运用前景广阔。

超声行业向便携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基层医疗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由于便携式超声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的肺部病变进行即时、动态、有效的影像监测,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变化以及评估治疗方案,便携式超声设备受到了众多医生的一致认可;此外由于其便携、可移动、操作快速简便等属性,可广泛用于床旁、手术室、监护室、急救等场所,降低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难度。此次疫情有望促进临床医生的观念转变、从而科室推广阻力减轻,推动便携式超声的发展进程。

从远程诊疗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角度,超声产品也在不断进行升级。全球有4000万的医护人员,仅2%的医护人员掌握超声技能,大部分基层医生不具备专业超声科医生的诊断能力,因此将人工智能搭载于超声诊断之上可实现设备赋能基层医疗,破解医疗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以飞利浦为例,公司的便携式Lumify超声系统可以实现远程诊断,同时,飞利浦公司的ISP星云系统,可以实现设备在院区之间、科室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9.4. 联影医疗:积极布局超声产品线,加快超声设备核心技术和部件研发

公司不断加大对超声设备的研发投入力度,2021年公司超声项目研发投入1801万元,同比增长约133%。

联影医疗已经成立超声事业部,加快超声设备相关技术和部件的研发,推动超声设备领域的市场进入与产品推出。目前其分公司武汉联影有限公司在进行超声系统基础平台及高端彩超产品研发,力争研发出性能指标对标国际一线品牌,实现清晰成像和高帧频的超声设备。


10. 联影医疗:影像产品线布局完备,中高端持续发力


10.1. 注重研发,布局领先

公司已经构建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布局。公司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

公司具备全球视野,组建高质量研发团队。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具有研发人员2000名,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35%,员工1900人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历,超过500人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者工作经历。2019年-2021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达到25.89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6.19%。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700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200项,境外发明专利授权超过400项。

在数字化诊疗领域,公司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提供联影医疗云服务,实现设备与应用云端协同及医疗资源共享。公司产品覆盖从临床运用至科研需求等多种产品类型,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公司设备搭载自主研发的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和高级应用,可以实现研究、诊断、治疗、方案的有机结合,为精准诊疗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高端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产品领域,公司产品线的覆盖范围与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厂商基本一致。

10.2. 技术水平国内领先,AI赋能解决行业痛点

公司的核心零部件多为自主研发,AI技术的应用助力公司产品精准、智能程度的提高。以MR为例,产品研发的方向是沿着更精准、更智能、更舒适的方向突破,如使用更高磁场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更大孔径提高患者舒适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简化操作流程等。

联影医疗是中国唯一掌握MR核心技术和整机生产能力的公司,MR研发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磁场方面,公司拥有1.5T、3.0T、5.0T以及更高场强的超导磁体研制技术,目前首款国产全身5T磁共振设备uMR Jupiter已开始临床实验;在孔径方面,公司已推出行业首款75cm大孔径3.0TMR uMROmega,相较于之前市场主流的70cm孔径仪器内部空间提升33%,大幅提高患者舒适度,满足超重人群、孕妇的诊断需求;此外,公司利用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两大领域的技术优势,集结4年研发成果,重磅推出包含15项全球首创技术的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类脑平台,已解决噪音大、扫描速度慢,操作繁琐、伪影多三大磁共振领域临床痛点,使公司产品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10.2.1. AI赋能:百秒级成像,噪声降低97%

在MR扫描过程中,梯度场强剧烈切换,梯度线圈因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颤动撞击,会产生很强的噪声,引起病人的不适甚至恐惧。2003年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曼斯菲尔德教授评价:MR最突出的不足就是噪声太大。MR扫描过程中,信噪比、扫描时间和图像分辨率相互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联影医疗研发出Qscan静音扫描、ACS智能光梭成像、DeepRecon 智能降噪保真成像三大技术。

10.2.2. AI赋能:人工智能辅助操作,操作时间降至0.5秒

在MR领域,现有的MR操作流程较为繁琐,在启动扫描前有着绑呼吸带、绑线圈、升床、移床等准备工作;扫描中存在着激光定位、进床、调整视野等多个环节;扫描后数据处理也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联影医疗通过部件革新、人机交互等多种手段,将工作流简化为放线圈、扫描,操作时间降至0.5秒,通过深度学习减轻了数据处理的压力。

10.2.3. AI赋能:智能自检,彻底解决运动伪影问题

MR扫描过程中的另一大痛点是容易出现伪影,伪影可能来自于患者或系统两方面,针对来自患者的运动伪影,联影医疗通过开发运动监控与矫正技术,实时捕捉全身运动;针对系统问题,联影医疗开发系统自检系统保证设备高效稳定运行;为了提高扫描结果中伪影的效率,联影医疗研发智能QA技术,辅助医师对扫描结果中伪影的判断。

10.3. 产学研深度布局,技术成果陆续落地

产学研深度布局,多维度快速发展。由于高端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设备及生命科学仪器领域属于技术创新密集型行业,技术产业化有较高要求,所以公司与知名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协同创新,通过深入了解医院在现有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待解决需求、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前沿课题中面临的挑战,与客户实现紧密合作与产品联合开发,以临床需求和重大医学难题带动产品定义、性能优化、应用拓展、临床示范,形成从创新到商业转化的闭环管理,持续扩大创新领导力与商业竞争力。

公司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顶尖分子影像专家合作,打造了行业首款的Total-bodyPET/CT等项目,推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最大程度发挥公司产品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用药等提供新的思路,为未来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推动公司产品进一步获得国际高端市场提供用户认可。

10.4. 海外市场加速拓展

公司扎根中国,放眼全球,将全球化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2020年新冠疫情在海外持续爆发,公司向乌克兰、泰国、日本、美国等近30个国家及地区紧急驰援医学影像设备及专家团队,推进海外市场进一步布局,实现境外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142.64%;2021年实现境外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113.18%。

海外市场布局初见成效。2022年1月,公司亮相阿拉伯国际医疗器械展,与中东最大整体癌症治疗中心侯赛因国王癌症中心(KHCC)进行战略签约。3月,公司收到美国医保巨头Vizient的合同,合同涉及DR(X射线)和MR(磁共振)系统产品组合,该合同扩大了公司通过Vizient提供的模式数量,海外布局取得阶段性成果。

10.5. 布局生命科学仪器业务,攻坚科研仪器市场

生命科学仪器有广泛的使用场景,助推前沿医学领域的应用。生命科学仪器主要指提供用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人群健康管理、各类疾病诊断与治疗、药物研发和生产、生物信息安全等相关领域内所有需要的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包括临床前影像设备、光学观测设备、电子显微镜、化学分析仪器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中,临床前影像设备主要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影像学观察实现结构和功能成像,从而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支持。目前临床前影像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科学、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机理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研究。随着研发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突破,预计生命科学仪器可以实现更多医学领域的应用。联影医疗生命科学仪器业务持续布局,目前主要产品为动物MR,动物PET/CT两类,主要用于临床前动物实验。

全球市场规模近700亿美金,行业稳定增长。目前全球生命科学综合解决方案市场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全球龙头企业Danaher,ThermoFisher,Becton,Dickinson等企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品体系以及稳定的客户群体。根据公开市场数据,2019年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市场总规模约为65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约1114亿美元,2019-2030年CAGR为4.9%。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其在动物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涌现出各种动物成像的专业设备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产业上游企业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目前动物成像专业设备市场主要参与者为国外厂商。

国内生命科学研究及其相关产业起步较晚,国内生命科学服务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较小,仅能专注于生产科研试剂、实验耗材或仪器设备某一细分产品领域。联影医疗从临床前影像设备入手,切入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目前已推出国产首款临床前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uMR9.4T和国产首款临床前大动物全身PET/CT成像系统uBioEXPLORER产品。

联影医疗掌握动物MR相关核心技术,研制出动物30cm孔径9.4T超高场MR系统,在高均匀度磁场电磁设计技术、低温超导容器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梯度爬升率、扫描信噪比等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效支持用户的研究需求。公司也掌握动物PET核心技术,是业内少数掌握探测器跨单元符合同步技术和长视野PET系统物理校正技术的企业,探测器灵敏度高,可进行精准定量的大动物全身动态扫描。

10.6. 募集资金投向高端影像设备研发及生产,进军世界一流影像企业

公司此次募集资金中,拟投入61.68亿元用于下一代产品研发项目,包括推动MR、CT、XR、MI、RT、医疗软件和高级应用等产品线的升级研发及重要核心部件研发,加快超声设备核心技术和部件的研发,实现公司整体技术研发平台的升级和优化。进一步支持公司未来发展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扩充公司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产能,加快公司产品和技术升级,提高核心部件国产化水平,扩大公司国内外市场份额,推动公司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医疗创新引领者。

公司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产业化基金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31.26亿元,主要用于高端智能制造工厂、生产研发楼和配套综合楼的建设,其中高端智能制造工厂建成后将用于生产高端XR、CT、MI和MR等产品,生产研发楼和配套综合楼则属于公司生产经营的配套设施;

下一代产品研发项目是公司结合未来市场需求、行业技术前沿推动的研发活动,包括基于现有产品线的产品升级换代、新产品线研发和核心部件研发等,是构建公司未来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营销服务网络项目可以拓展公司境内外销售服务网络,加强公司产品宣传力度,促进公司产品销售;信息化提升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以支持公司业务快速发展;补充流动资金可以满足公司未来发展营运资金需求;


11. 风险提示


1.关键核心技术被侵权的风险

公司掌握不同产品系列研制和生产相关的核心技术,包括各项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如果公司关键核心技术被侵权或泄密,将使公司研发投入的产出效果降低,无法持续保证公司产品的技术优势,对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2.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新产品技术壁垒较高,所需研发投入相对较大。公司过往研发投入并不能保证公司必然具备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如果未来研发投入不足,或者受研发人员、研发条件等不确定因素限制,可能导致不能按照计划开发出新产品,在研项目无法产业化。

3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波动风险

新冠疫情带动相关影像诊断产品市场需求量增长存在一定偶然性,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影像诊断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会有业绩波动风险。同时对公司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存在不利影响。

4.集中采购政策风险

安徽省自2014年起就率先以省为单位开展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2021年发布对大型医用设备的采购通知,如果未来更多省市甚至国家层面出台上述大型医用设备的集采政策,则公司可能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如果公司未能在大型医用设备集采环节中标,则可能面临区域性销售收入下滑的风险。


报告来源: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发布时间:2022年6月17日

 

本资料为格隆汇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未经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发、转载、复制、发表、许可或仿制本资料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资料授权发布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本平台不是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资料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资料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本资料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