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京东一季报往下「扎根」为产业「垫坡」

文 / 七公出品 / 节点财经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其真

文 / 七公

出品 / 节点财经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必然会经历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其真正考验的是企业内在经营的韧性和弹性,以及面向未来超长线的布局。

于当下承压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看到京东集团正展现出这种特质,且逐步升华为成长价值。

5月17号,京东集团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2022年Q1,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397亿元,同比增长18%,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为47亿元,同比增长32.8%。

作为域内代表性企业,窥一斑往往也能对板块全貌知个7、8分。

近期,海内外知名基金,诸如摩根、富达国际、桥水、景林等机构,纷纷大手笔买入京东、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中国资产。释放了什么信号?

/ 01 /

京东的韧性和弹性

观察一家公司,从来不是割裂地、局部地、静态地来看待,而是关联地、整体地、动态地做审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个体放置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客观地讲,一季度因疫情多点散发,物流阻隔,抑制了商品、服务需求,各行各业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Q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总额)约为10.87万亿元,同比增长3.3%,若扣除价格因素,社零总额同比实际增长仅1.3%。

具体到3月份,社零总额34233亿元,同比下降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0560亿元,下降3.0%。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基本面”稳定,并把握大势,提前从求“量”向求“质”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财报显示,除了营收向上,截至2022年3月31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同比增长16.2%达到5.805亿,Q1用户平均购物频次创历史新高,用户平均贡献收入值(ARPU)接近三年最高,无论是用户质量还是用户黏性都有显著提升。

但由于对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员工薪酬福利的持续投入,以及全力支持上海等多地抗疫保供,全面支持合作伙伴减少疫情的影响和让利给消费者,京东本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0亿元。

横向看,目前市场预期阿里、拼多多和美团2022年Q1收入增速分别为7%,-5.9%、22.5%,该三家公司上年同期增速分别为64%、239%和121%。相比较而言,京东的定力最足,也为全行业的增长贡献了较大力量。

进一步地,透过数据表象,我们洞悉的是京东背后抗击打的“韧性”和吸收风险后恢复再生长的“弹性”。

瞬息万变的商业场,大多数时候,企业都在风浪中颠簸行驶,区别只在于浪大浪小。这就决定了“韧性”和“弹性”是长久存活,持续成长的必备条件。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在中国,一般集团公司平均寿命为7-8年,小企业只有2.9年。

基于此,拉长视线,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质量。

2012年-2021年,京东营收从211.29亿元增长至9515.92亿元,期间每一年增速都在20%以上。盈利虽有所起伏,但在技术、消费都日新月异的竞速跑中,外界看到了京东“抬头追光”,前瞻性投资的姿态。这固然会让短期利润和增速没那么好看,却能在长期的维度上放大“头雁效应”。

放眼到资本市场,那么,投行们又是如何评价京东一季报的?

东吴、美银等多家券商均给出了“优于大市”的评价。

事实上,摩根大通的旗舰中国基金在一季度大举加仓京东,加仓幅度高达1253%。更有今日(5月17日)午后,港股京东大涨7.4%。

/ 02 /

长跑型选手

深挖供应链“动态护城河”

于不佳的市场环境中,京东体现出一家成长性企业所具备的“韧性”和“弹性”,即没有被拉断,也没有陷入停滞。

我们不妨从第一性原理入手,探究京东的弹韧性是如何炼成的。

近几年来,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流量趋于见顶,中国互联网零售行业告别过去无序扩张的“莽荒”期,结束高速增长的神话,变的冷静和理性,一并的,还有商业逻辑生变,竞争越来越回归到本质。

就像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其《价值》一书中所提及的“动态护城河”,与传统护城河理论强调企业有限的生命周期不同,张磊认为,未来的商业逻辑中,企业必须从求赢变成不断追求新的生长空间,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共生。

对此,京东给出的答案是:做一个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公司。

其实,早于2007年,当同业选手博弈旧周期正酣,新周期朦朦胧胧时,京东就开始投入重金自建物流。彼时,市场不乏烧钱质疑声。

今天看来,十年长跑,千亿研发,京东沉淀出的是完善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一整套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解决方案。

这是京东扎的“根”和垫的“坡”,虽不能直越青云端,但他足够深,足够长,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各业态输送养分,然后确定无疑地助力京东实现规模化和永续性的增长,促进整个行业和上下游实体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财报显示,自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不断加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底层技术,以及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售后服务等应用领域的投入。截至目前(2017年至今),京东体系用在技术上的累计支出超800亿元。

2022年Q1年,京东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接近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在自营商品超过1000万SKU的基础上,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继续下降至30.2天,扎实的供应链更低不仅强化自身优势,也为推动了全产业链效率的升级和社会共创奠定深厚功底。

就在上个月末,于汇源集团创办30年之际,笔者走访了汇源果汁密云工厂。这家老牌企业表示,为了更好地适应直播带货等新商业模式,以及提升消费者体验,他们和京东物流达成一体化供应链物流合作。

京东将汇源全国10个核心工厂纳入到生态仓业务范畴,并进行WMS等先进仓储系统赋能,以及个性化匹配,合作一月,汇源整体物流成本就下降20%,当日达和次日达的比例上升了80%。

上图是新消费品牌“认养一头牛”和京东由软、硬件及系统集成三位一体供应链技术深度合作而建的自动立库,采用双伸位堆垛机和多层料箱的密集存储,提升储位数量,不仅解决了“认养一头牛”原仓库存储空间不足的难题,且改变其原有的人工出入库与拣选作业模式,实行货到人拣选,实时自动抓取仓库设备运行数据,在大幅提升拣选效率与拣货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人员作业强度。

类似的还有2020年武汉疫情、2021年郑州暴雨、2022年上海疫情等,京东供应链打通保障救援的关键卡口,发挥了新一代基础设施的突出作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从中不难看出,京东供应链践行的是怎么帮助客户实现全局最优,乃至行业最优、产业最优。

换句话说,京东的供应链“护城河”护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客户、行业、产业,追求从动态共生到动态共赢,为全社会创造价值。

这样的企业,他的肌里决定其会不断打开新天窗,也会得到市场的犒赏,商业价值迟早和社会价值碰撞出“火花”。

/ 03 /

“以实助实”,做难而正确的事

“不确定性”是近几年出镜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来到2022年,这个词又多了几分沉重感。

一方面,俄乌战争导致大宗原料供应紧缺,原材料价格上行,国际供应链混乱甚至断裂。另一方面,奥密克戎带来的新一轮新冠疫情反复,不少企业被迫停产停工,资金链承受巨大压力。

而中小企业囿于规模小,自我造血能力差,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到的冲击也最大。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8.7,连续四个季度下降。8个分行业指数全部下降,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均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如何让中小企业走出生存困境?作为既有实体经济基因,又有数字技术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京东从2020年起,联合工信部发布帮扶中小企业的“满天星”计划,推行已有两年多时间。

4月15日,北京市“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全面启动,京东是重要参与者之一。

从对大量实体业务的支持赋能案例来看,“以实助实”已成为京东融贯全身的特征。

2021年双11,京东通过16项扶持举措,降低中小商家的开店成本和参与双11的门槛,为中小商家节省78.5%的基础运营成本,助力新客转化率平均提高4倍、库存周转天数平均同比下降4.2天。

活动期间累计下单金额超过3491亿元,有4.3万个商家成交额增长2倍以上,其中4万个来自中小企业。

刚刚结束的2022年京东618商家大会上,京东再次表示将重点关注中小商家,并正式发布了30项“三减三优”商家扶持举措,包括“减少成本、减少考核、减少风险、优化规则、优化效率、优化服务”,最大限度为中小商家减压释负。

后疫情时代,京东悉心呵护着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清障开道,为整体经济环境注入活力,虽难却正确。

现如今,我们或许可以说,京东十年前埋下的“供应链”种子,早已不止是一条包含各个环节,打通上下游的链条,而是对“众行者远”信念的坚守,对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深刻理解:即格局观、不断颠覆自身、重塑产业、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