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固收:2022年货币政策可能是2021年的“镜像”

本文来自:陈曦固收研究 ,作者:陈曦

就当下而言,仍然是“债市卖点”


2022年货币政策可能是2021年的“镜像”


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与一年前的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比,可以发现两次报告呈现镜像关系。

2021年5月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面对不断走高的PPI和美联储加息可能性,央行表示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

而在2022年5月公布的一季度报告中,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点开始变化,表示要“密切关注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同时“密切关注物价问题”

我们认为,2022年货币政策可能是2021年的“镜像”,同时2022年债市或许也是2021的“镜像”


货币政策在“以我为主”的同时,开始关注发达经济体


2021年初,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彼时市场担心美联储会在2021年下半年开启紧缩周期,将迫使中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对债市产生冲击。

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此担忧进行了回应,指出“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办好”,“以我为主”认为美联储加息以及美债收益率上行对国内的影响可控,同时人民币汇率稳定,具有较强的汇率弹性。

在“以我为主”的总体思路下,央行在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期间多次降准降息,而美联储在2021年11月开始taper,开启紧缩周期,2021年中国货币政策与美联储走出了相对独立的走势。

而今时美联储的加息趋势及幅度远超市场预期,美债收益率也随之快速上行,人民币也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贬值,可贬值空间不断压缩,完全无视海外央行和债市的局面难以持续。

因此央行在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其中“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放在了“以我为主”之前,凸显出央行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重视程度。


央行开始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


2021年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受此影响国内PPI也开始一路上行,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心。

2021年一季度报告中,央行认为当时的通胀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央行认为PPI高企是由是海外的需求+海外供给+低基数效应所致,同时,央行认为PPI难以向CPI传导,因此不存在全局性通胀因此2021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整体宽松,并没有太多担心PPI上行的扰动,中国的CPI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如今低基数效应已经不复存在,但受全球疫情反复及俄乌冲突影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及PPI仍然居高不下,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并非临时性问题,输入性通胀风险不得不引起更多重视。同时CPI也开始出现上行压力,粮食价格、猪肉价格压力开始抬头,稳增长发力后需求大概率会反弹上升,这些因素的叠加均意味着国内CPI难以长期低于2%。

因此,2022年PPI居高不下与CPI上行压力叠加,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开始强调关注物价,维护物价稳定。


2022年债券市场可能也是2021年的“镜像”


在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PPI和美联储都不担心;

但随着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不仅开始关注发达经济体,同时也开始关注物价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2022年央行货币政策是2021年的镜像:

2021年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偏紧,但实际上央行偏松;

2022年市场普遍期待央行宽货币,而实际上可能落空。

在2021年,由于央行货币政策始终“以我为主”,货币政策结合国内经济情况,坚持适度宽松的主基调,因此债市在2021年收益率持续下行,迎来了一波牛市(我们在2021年3月提出“债牛已至”,详见附录)。

在2022年,由于央行开始关注发达国家经济体,同时密切关注物价变化,压缩货币宽松的空间,增加宽货币难度,因此2022年债市与2021年也将呈现镜像关系,后续债市收益率大概率上行。

就当下而言,当市场再次预期宽货币、资金利率长期化之时,与2022年1月底、4月中类似,仍然是“债市卖点”。

风险提示: 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国内疫情反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