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爆雷、巨震,A股要开启“五穷”模式?

怕你来,又怕你不来,又怕你乱来

五一节前一周的市场堪称为地狱修炼模式,对A股股民来说一点不夸张。

两市个股涨跌中位数的波动非常剧烈,周一跌8%以上,周二跌近4%,周三又涨3%,周四再跌2%,周五又涨4.3%。

没个大心脏,还真是难在A股市场好好耍。

要不是节前最后一天的中午,高层在关键时刻的再次明确定调,拉A股一把,恐怕股民五一小长假也很难能过个舒心假。

长假结束,股民刚放松的神经又开始紧绷起来了。

长假期间,外围市场并不平静。美股周五大跌后震荡不起,北欧更是上演惊魂5分钟,而港股“马某某”事件更是差点带崩恒生科技指数。

今天,想必大家最关心的,是这几天外围市场表现如何,明天A股又会如何表现?


01

外围市场表现


先复盘一下对A股影响最大的外围市场表现:

上周五盘后到今天下午4:00的外围表现:美股道指、纳指、标普500分别累计下跌2.32%、2.39%、2.61%;以及跟A股相关性较强的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累计下跌1.04%、4.63%。

外围市场整体偏弱,算得上又抢跑。

市场担忧的背后,是北京时间凌晨美联储5月加息缩表来势汹汹。这次会议将背景较为复杂,一方面上周公布的美国GDP数据并不及预期,市场对美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增加;另一方面,鲍威尔十分关注的ECI薪资指数直指历史高位,货币收紧迫在眉睫。

当下,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宣布加息50个基点,而经过这一段时间市场的充分消化,当美联储发出加息信号时,很大可能随着靴子落地,外围市场会开启一波情绪释放的反弹行情。但市场最怕的就是,鲍威尔是否不顾节奏,再“鹰”一把,直接一次性加息75个基点,大超市场预期。

就算加息50个基点落地,能让市场缓一缓,但恐怕也只是暂时的企稳。如果5月11日公布的美国CPI通胀数据再超预期,那么美联储在6月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市场对紧缩的担忧又将卷土重来。

另外,与加息不一样,市场更担忧缩表直接抽水。过去两年全球资产大涨与通胀都与美联储货币超发有关,而缩表带来的货币数量直接下降,则可能成为未来资产无所支撑的担忧。

3月议息会议纪要中显示,美联储已经对缩表计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5月官宣缩表是大概率事件。一旦美联储这一市场上最大的买家退场,债券收益率就可能会继续攀升。今年以来,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上涨约1.4个百分点。节日一度将近触碰3%整数关口。而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涨,又无形抑制全球资产估值。

5月第一个交易日开场,全球短线暴跌的惊魂5分钟,也能看出全球市场情绪的脆弱性。

由名不见经传的瑞典股市引发的,OMX斯德哥尔摩30指数突然暴跌8%,引发了整个欧洲股市闪崩,连累了德国、法国、意大利股市全线大跌,整个抛售长达5分钟。当时并无任何消息面和技术面的催化剂,整个抛售过程长达5分钟,只有恐慌,没有一个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暴跌的恐慌能够迅速传导至全球市场,甚至包含黄金、原油这些高度国际化的市场,说明市场情绪极其脆弱,人人都是惊弓之鸟。

再来看港股假期开盘的第一天,杭州市国安局对涉嫌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人员马某某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这个标题之所以能瞬间传爆互联网,原因是大多数人自动捕捉了几个关键词“杭州”、“网络”、“国家安全”、“马某某”,然后市场展开了各种丰富的联想。阿里港股瞬间被暴击将近10%,直接把恒生科技指数拉下水,不过短暂的恐慌过后,股价慢慢又拉回来不少。

不同于内地,港股机构投资者占比比较高,不应该对这类花式新闻炒作反应这么激烈,尤其稍微动一下脑子,就知道市面上对“马某”和“某某”的解释有多么好笑。

说到底,恒生科技指数下挫,只是反应了节假日美股市场大幅震荡的影响,尤其是美债10年收益率马上站稳3%,对全球科技类估值的压制。

另外一点,虽然上周高层会议有了基调的重要转向,但大家还是想再踩踩这个“政策底”。从市场盘面反馈来看,也能看出二次探底的有效性。


02

国内喜忧参半


首先是沪上疫情,最难啃的硬骨头,可能熬过去了。最直观的数据是,从4月13日单日感染最高值2.7万例逐步下降,也有6个区取得社会面清零的好势头。

假期,长三角全面复工复产在即。5月3日晚间,上海市两大部门发布复工复产最新指导文件。

上海市住建委发布《上海市重大工程建筑工地复工复产“白名单”》,共包括24个重大工程建筑工地。另外,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二版)》。相比第一版疫情防控指引,增加“加强对复工复产企业的服务”内容。

但疫情零星反复,北上疫情再出现,郑州也开始加大管控,短期来看,市场担忧国内经济下滑的态势难抑制,市场信心仍未完全恢复。这一点从3月份PMI较2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4月份PMI较3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PMI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表明近期疫情反复下,已经对经济活动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除了宏观经济和疫情,行业上,明天开盘最值得担忧的是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接连出现业绩不及预期,营收虽然大增,净利润却大幅下滑,小公司如此,龙头也一样。

从2021年以来,动力电池装机量需求大幅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飞涨。与去年同期相比,电池级碳酸锂的市场报价上涨近10倍,动力电池原材料镍、钴的价格的同期涨幅也接近一倍。下游需求旺盛叠加原材料疯狂涨价,动力电池价格也水涨船高,但电池厂商普遍苦不堪言,均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不只是锂电池环节,包括半导体、光伏下游等高景气赛道,不约而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不及预期的业绩背后,着实与市场对高景气行业的感观落差太大,难免让市场对成长上赛道是否值得拥有高估值产生质疑。

接下来,对于高景气行业的业绩表现,市场会作何反应,是更在乎短期的利润数据,还是会关注下长期的增长性,很大决定这一波反弹行情的高度。


03

后市展望


3月份大盘从3500点跌至3023点,跌幅约为13.6%,4月份大盘从3290点跌至2863点,跌幅约为12.98%,两次大盘跌幅基本相同,但下跌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3月份的大盘大幅回落,是俄乌局势突发,美联储收水大超预期,另加外资大肆做空中概股、港股及A股所致;而4月份的大盘大幅回落,更多还是国内疫情反复,市场担忧国内经济下滑的态势难抑制,加上不少企业的业绩不及预期,导致了市场信心不足。

随着5月份美联储加息缩表落地,短期市场关注的点,更多还是会回到国内基本盘。

在前阵子,市场流传非常多关于放弃目标的各种分析,包括各种为何不具备可行性讨论等,甚至传出有一些外媒报道预期会比较低的水平。这背后是有很多推波助澜的意思,最终对市场情绪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如今官方再次明确目标,是对流言的有力回应,也意味着非常巨大的增长预期再回归。这次会议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做出了明确定调。

比如防疫政策,再次明确态度坚持“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坚持要动态清零。比如5.5%的预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保证实现,但也表明了没有放弃目标的意思,说的是要“努力实现”。

通过这两次力挽狂澜提振信心的操作来看,上面在预期管理手段上有很大的进步,在这种关键位置拉一把,那么伴随着五一之后长三角复工复产的进度,后面即使外围强硬收水,我们也能把保卫战的点数定的稍微抬高一点。

至于后面能会不会再碰2863点位,恐怕短时间很难再达到这个极端点位。就算后面还有反复,即使下跌,下面空间估计也不会相差太大。

市场难再跌,但不意味着就能立刻涨上去。在存量资金下,市场力量只能让一部分方向起来。

对于后面方向,个人还是偏向两个方向:稳增长;困境反转。从中期视角看,在基本面右侧信号尚未出现之前,这两类确定性溢价最高。

既然总目标未变,那么一季度开局不顺,后面的时间回补力度就越大,对市场预期来是就越强。

根据会议精神,关键方向是五个“稳住”:稳政策、稳投资、稳消费、稳市场主体、稳产业链,把全国经济看做一盘棋,全面畅通各种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重新激发活力。

举措很多,政策基本沿袭了前几次重大会议精神,但相对更加具体和针对性。除了明确全面加强大基建,也更加明确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牵引的作用、松绑地产政策、能源及其他产业保供稳价等方面。

可以预计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具体的稳增长政策措施有望在5月里出台。关注的主要还是优质民企、国企开发商,地方高成长建筑类及优质中小行的弹性机会。

另外,这段时间多地相继出台了发放消费券、允许外摆等政策,提振消费信心,推动餐饮等相关行业复苏。从2020年二季度疫后各行业复苏的经验来看,疫后复苏过程中,前期受损最重的服务业、可选消费等大消费板块景气度的上涨弹性更大。

但要注意的是,进入到20年三季度后,大消费板块的景气度并未能保持对其他行业的相对优势,疫后恢复带来的景气回升进程仅局限于一个季度以内,此后便回归行业内生性增长。

若疫情形势得以控制,稳增长政策效果得以显现,伴随着保就业、促消费政策的发力,大消费有可能在下半年接力稳增长成为新的市场主线。


04

结语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变的是人性,不变的是周期。

牛熊周期轮回是必然,深坑左右两边,在熊市越跌惨,牛市越值得期待。现在很多行业优秀龙头的估值都已经跌到了地板上,未来价值是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所以如果能耐得住,还是可以值得坚持等待的。

可是,当危机出现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只看到危,却没看到里面的机呢?

具体到操作层面,“危”的是高估值板块,尤其是去年涨幅过高的新能源行业,回撤大概率还没有结束;而“机”,则隐藏在被疫情摁在地上摩擦许久的行业,弹性最大、确定性最强的、最可能集中的地方,在免税、酒店、交运以及餐饮。

在现在这个时点,谨慎小心不可无,但这个点位,即使不马上反弹,也用不着太可怕。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