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鑫新能源(0451.HK)绿氢战略打开全新空间,范式转变带来价值重塑机遇

轻资产战略转型成功并进入到下一发展阶段的协鑫新能源,其正用全新定位、创新模式快速切入极具未来性的潜力赛道。新的范式出现正亟待市场重估公司价值。

港股市场有望成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前沿阵地,氢能产业链投资风口渐成

自2018年港交所对《上市规则》作出重要的修订并生效以来,港股市场已逐渐成为了互联网、硬科技、生物制药及其他新经济企业于全球范围内选择的重要上市地,2022年港交所再次放宽和降低二次上市、双重上市的门槛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企业回港上市,加上近期频传的港交所或允许未盈利科技公司主板IPO等消息,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港股市场是有望成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前沿阵地。

当中从众多的领先企业及行业巨子都能在香港市场找到它们的身影,便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港股市场的场内投资者,以及能自由进出的外海投资人,对新生事物、创新商业模式、经济发展前沿甚至未来产业的接受与理解程度是颇高的。

近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隆重推出,港股市场内的氢能概念板块再度活跃起来,产业链风口挖掘之风逐渐形成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在港股上市涉及氢能的概念股或有14家,几乎涵盖了氢能产业链,包括了制氢、储运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汽车等。

从上游重要的制氢环节来看,使用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的上市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有中国石化,旭阳集团、金马能源等传统能源及化工企业,而专注在《规划》政策引导支持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的上市企业,以及提供相对完善的一体化运营服务环节的服务商则极度稀缺

眼下,“绿氢”成为氢能产业重点发展对象,“光伏+制氢”新赛道自然潜力巨大。无论是新能源企业,还是市场投资者均嗅到浓浓的“商机”,而港股“绿氢”龙头公司到底会花落谁家?

双核心主业协同聚焦“双碳”终极赛道,全新定位带来价值重塑新范式

3月28日收市晚间,作为港股为数不多的纯正“绿电”上市企业协鑫新能源发布2021业绩公告。

据公告显示,协鑫新能源在2021年成功实现过去数年定下的轻资产战略转型目标,找准新赛道进行重新的定位规划,重新出发——把握零碳机遇,加速奔向「氢」征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光伏+氢能”双主营业务发展,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此,协鑫新能源在2021年7月底举行了氢能战略会议上,公司提出了新方向和愿景:公司将打造成为零碳技术的先行企业,成为世界领先的氢能综合运营服务提供商。在刚发布的2021年业绩公告中,显然的,协鑫新能源再次对外显示这一决心,以及实现新目标的必要性。

2021年对于协鑫新能源的发展历史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因为在这一年,公司真正的宣告达成了历时数年之久的战略转型目标,降负债、保障现金流,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公司经营运转正常,在结构调整中存活下来。

公司在2021年出售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2.9 GW,出售这些新能源发电资产从而导致负债减少约112亿元;2021年2月份,协鑫新能源完成净额约8.95亿港元的配售融资,帮助公司降低负债和正常运营。

因此,资产负债率由2020年底的81%下降至2021年底的56%,回归至公认的正常状态,而净负债权益比率从2020年底的339%大幅下降至2021年底的87%,该数据低于100%以下,说明了公司面临的偿付债务风险不高,股东权益能受到保障

协鑫新能源助理副总裁张燕在今年举行的线上业绩交流会提到,公司已处理大部分短期债务,现时应收账可覆盖债务,暂时没有融资压力。

还有一个事件能够体现出公司财务压力较低,降低至可控状态。去年协鑫新能源所提议的关于到期债券之百慕大计划重组方案成功获得通过,并在6月份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新债券规模4.97亿美元。来到了2022年,协鑫新能源分别于1月及3月进行了两次公开向现有票据持有人提前回购美元债票据的操作,实现公司对债权人之承诺,市场反应十分热烈。

协鑫新能源按比例、按时偿还美元债的行为,已充分反映出公司财务状况快速向健康正常状态回归

另外,公司在2021年度业绩公告中提及,截至最新日期,公司已签约出售但仍未完成交割的附属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约298MW,在出售交易完成后,公司所持有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权益将进一步降低至1GW之内,即约753MV。预期在2022年内,公司或将能在2021年底度基础上进一步减少负债约60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持续下降至更稳健的水平,经笔者的测算评估,届时的资产负债率或将在40%左右水平

随着重资产业务下降,公司的轻资产业务比重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低负债水平与轻资产业务发展模式的特征凸显出来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协鑫新能源累计的代运维服务签约总装机容量合共约3GW,涉及69座光伏电站,客户分布全国各地,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2020年初,公司应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邀请,主导编制并正式发布实施了《TCEC 417-2020光伏电站运行维护服务管理规范》, 引领了光伏电站智能运营的发展方向,并成功获评全国首家「5A级光伏电站运维服务单位」 称号,印证公司在光伏电站智能运营这一新兴赛道的领先位置

成功回归健康正常轨道,理顺发展逻辑及站稳脚跟之后,很明显,协鑫新能源的下一步就是寻找新动能,重新奔跑。公司此时瞄准的正是上述提到拥有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氢能产业

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预测,预计2050年,我国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有望达到10%,每年可为减排贡献约7亿吨。整条产业链的产值预计将超十万亿,而在超大的产业规模中,电解水制氢行业加上加氢站的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左右,长期前景相当吸引。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的氢能产业仍处于市场导入期。以天然气作为生产原料制作得到的氢气被称为“蓝氢”,由于其生产成本低、技术成熟等现实优势,可在现阶段作为一种“过渡清洁能源”而在减碳行动的初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规划》,未来主流产氢方式将逐步从灰氢、蓝氢过渡到绿氢。“绿氢”,即使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才能实现真正的“清洁低碳”,才能为国家“双碳”目标达成作出贡献

协鑫新能源在2021年举行的氢能战略会议宣布,进军氢气产业,其氢能战略由蓝氢和绿氢两部分战略构成。

为更好地服务氢能产业,打造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协鑫新能源分别与JIC资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建行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约100亿元的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和不超过8亿美元的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笔者认为,公司以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切入氢能产业,培育及落地氢能战略,既符合轻资产业务发展模式,还能在不错失短期与中长期机会下平衡好、控制好投资的风险,较好的处理好长期投资、巨额投资与短期回报不同步的矛盾关键点,有利于正向循环形成。无疑,这是协鑫新能源挖掘出来的具备独特性和现实主义风格的创新性发展模式。

协鑫新能源未来坚持“光伏+氢能”双主营业务发展思路,一方面立足在两大增长确定性较强的长期赛道,另一方面保留了原主业的经验和优势,并意图在未来使得双主业在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持续激发内生性成长能力。“光伏+氢能”双主营业务剑指“绿氢”方向,显示出公司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打造高耸竞争性壁垒,创造长期价值的决心和自信心。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至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至200万吨/年。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目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实际产量将大概率超过这一发展目标。

对比协鑫新能源提出的绿氢战略目标,公司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及达到40万吨年产能。由此可见,协鑫新能源的全新战略定位实际上是谋求成为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中绝对标杆的企业

要在绿氢赛道实现有效突破,规模是一方面,另一关键之处在于企业拥有持续降低成本的能力、技术及资源网络。

协鑫新能源凭借多年在新能源发电赛道拥有“风、光、网、储、云”方面的经验积累,结合材料科技与应用创新能力,已具备降本优势,公司未来亦有意和装备生态圈伙伴协同创新推动绿氢生产成本。有报道称,公司预计其电解水制氢系统成本未来将下降至少50%。若然成行,势必让该公司未来在“绿氢”赛道上拥有巨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站在长期角度,氢能“顶层设计”的出炉,有机会推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在未来全球各国追求“碳中和”的现实较量场景中,出现“弯道超车”的有利局面。

从氢气总产量来看,中国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且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但是,从结构观察,当前我国氢气生产结构以“煤制氢”为主,占比达到62%,其次是天然气制氢,即“蓝氢”,其占比为18%,再者工业副产氢占比18%,而电解水制氢也就是“绿氢”的占比仅1%

尽管当前电解水制氢占比极小,但考虑到减排效益,与大规模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配套的电解水制绿氢或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正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碳达峰“窗口期”、氢能产业发展的发力期,也是氢能市场的培育期和氢能技术的追赶期。

而在未来市场前景确定,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不能绕开的“绿氢”赛道,国家能否在此等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取得全球领先位置,需要更多类似协鑫新能源有着长远目光和战略布局规划并敢于担当的角色出现

最后,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轻资产战略转型成功并进入到下一发展阶段的协鑫新能源,其正用全新定位、创新模式快速切入极具未来性的潜力赛道。显而易见的是,新的范式出现正亟待市场重估公司价值

与以往不同,公司本次长期价值的重塑将是颠覆性的且具备持久性

笔者断定,在不久未来,包括但不限于类似战略合作、资本运作、产业政策、公司经营成果或创新技术取得突破等事件的出现,将加速驱动这一价值裂变的过程。业绩公告的发布,或许正是“时间窗口”的打开。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