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5涨停!谁是中国医药背后的推手?

春江水暖鸭先知

前段时间,市场经常传着各类生物制药企业“搭上”辉瑞特效药车的消息,从拓新药业、雅本化学,到海辰药业,再到诚达药业等等,无不遭市场热捧。

总有时候,消息未出,资金先行。虽不知道这些“先觉”资金如何获得信息来源,但传闻总归传着传着,才有耳闻。

至于大众信不信,那就另一回事了。起码,股票价格确实是蹭蹭蹭往上涨了。

这次轮到了中国医药,从毫不搭边,到传闻纷飞,再到实锤,乍一看,股价已经涨超70%...

是市场绝对有效,还是有资金暗中推波?


01

花落谁家


从去年年底,辉瑞特效药炒作就一直成为市场投机资金炒作的暗线。

2月中旬,国内仅用了50天,就将其批准进口,创造了史上最快的新冠药物的进口纪录。2月11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即Paxlovid)进口注册。

根据官网显示,该药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

要知道,进口疫苗一直进度缓慢,而引进口服药物相比之下进度神速,不难看出上面对于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临床研究表明,在症状发作后3天和5天内接受Paxlovid治疗的患者中,新冠患者的住院或死亡率分别降低了89%、88%,与安慰剂组相比病毒载量降低了10倍,同时体外数据显示Paxlovid对Omicron变异毒株有效。

从疗效数据,还有国家重视程度看,辉瑞的口服特效药不可不谓“神药”。

正当国内所有传闻与之相关的上市企业遮遮掩掩,说不清与辉瑞特效药的关系时候,中国医药却被实锤了与“神药”的关系。

3月9号晚,中国医药发布公告称,当日与辉瑞公司签订供货协议,将在协议期内,即2022年度,负责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运营。

要知道,PAXLOVID单个疗程售价为529美元,预计2022年新冠治疗产品中,新冠口服药收入将达到220亿美元。国内作为未被开发的新大陆,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但有意思的是,正式消息出来的前几天,中国医药已经斩获几个涨停。

此外,在昨天大A大幅回调做弱的时间节点,中国医药在前天爆巨量的情况下,还能缩量不破前低翻包,说明不少潜伏资金都锁仓了。

(数据来源同花顺,中国医药日线走势图)

结合晚上的消息,果然不简单...


02

神秘资金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话放在股票市场上也不会错。

在公司隐晦的解释与某跨国制药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合作事宜之前,公司股票连续二连板。

最奇特的还是,公司第一个涨停板分时走势。当日3月2日,市场并无大的异常波动,上证指数微跌0.13%,而彼时的中国医药午间瞬间爆量涨停,不到半个小时成交额达4亿元。

要知道公司前20日股票日均成交额不到5千万。

(数据来源同花顺,中国医药3月2日分时图)

这里还有几个细节。从当日,盘后看龙虎榜席位数据来看,买盘坚决,单单买入金额最大的前5位,净买入就超过1个亿。

另外,从买入几个席位来看,并不是短线量化交易资金,比如华鑫上海,或者中信溧阳路这类游资派买入的。

那会是哪些资金呢,机构长线资金入场?

(数据来源同花顺,中国医药3月2日龙虎榜数据)

要知道,无论从赛道还是成长性来看,中国医药都不是机构长线资金的菜。营业收入止步,净利飘忽不定,毛利净利持续下滑。

(数据来源Choice,中国医药毛利净利情况)

1月28日晚间,中国医药发布业绩预减公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元到7亿元,同比减少47%至7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5亿元到6.5亿元,同比减少45%到79%。

公司表示,业绩预减主要原因是受海外疫情形势变化影响,公司出口防疫业务同比大幅下降。受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调整等因素影响,其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业绩同比亦有所下降。

所以,这些“先决”资金,既不是游资,也不是机构,哪到底是什么资金呢?

我想,大家懂得都懂...


03

二次增长曲线?


至于,公司代理“神药”能否成为公司二次增长曲线呢?

恐怕非常难,公司充其量就是中间商,很难获得实质的业绩增长。

一方面,口服特效药治疗仅是用于新冠患者,使用限定非常明确,但国内只是零星的疫情态势,只代理国内的特效药销售,能给公司带来的业绩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不排除国内的口服特效药加速推出。目前,国内进入3期临床的有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和君实生物的核苷类VV116,VV116是全球第三款和国产首个获紧急使用授权的口服新冠药,未来在国内获批上市的可能性较大,与辉瑞同机理的其他国产药物目前均处于临床前状态。

很明显,中国医药股价短时间只是遭投机资金的追捧,至于代理“神药”能否给公司带来实质增长还得打个问号。

除了这些潜伏资金,后排追进去的资金,恐怕就只能是赌后面的想象空间了。

最近呢,市场流传着一些"新冠清零策略"退出的一些传闻。

不评论这些传闻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报道,去推测事情未来的走向。

2月28日流行病学专家、首席防疫科学家曾光发文提到: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新型的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

同时他也强调:“当前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实施与病毒共存,对咱们而言风险很大,不宜随之起舞。”

其实,上面言论明确提出了国内抗疫在“动态清零”外的路径可能。

此外,3月2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节目,探讨“动态清零”策略为何能成功,并在总结时提到:“动态清零是目前最佳的防控方式,但策略选择并非一成不变,未来会根据特效药、疫苗接种率、医疗救治能力”等形势适时调整防疫策略。

当前,随着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和新冠特效药推出,以及世界多国开启全面放松“与疫情共存”的背景下,尤其,辉瑞新冠小分子口服液在国内快速获批之后,咱们有真的可能探索防疫策略的新路径。

全面放开或许并不久远了,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还不得而知,但“疫苗+自检+新冠特效药”这一路径还是得到市场的广大认可。

这也许也是中国医药尽管只是代理,也能遭资金追捧的原因了。


04

结语


鉴于大A盛行打板的传统投机玩法,以后自己手里持有某些票突然被暴力猛拉,可不要一下着急跑了。

万一主力资金要带你飞,幸福来敲门了呢?

对于疫情反反复复,围绕新冠检测、疫苗,以及特效药的炒作也是反反复复。

但时刻要记得,这些概念标的,很多仅是炒作,又或是是资金博弈的品种,短期波动也比较大,风险偏好的投资则介入的一定要做好风控,可不能被动地改变买入逻辑,从短线的投机变成中期的坚守。

玩玩就好了,可别上头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