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最低水平!经济增长难在哪?

数读为何GDP目标5.5%合情亦合理。

两会把2022年GDP的增长目标定为5.5%,这个数字在中国近40年以来,除去2020年,是最低水平。在公布目标后,网上围绕GDP增长目标逐年下降是否正常,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2021年中国GDP增速8.1%,分季度来看,2021年GDP前两季度分别增长高达18.3%,7.9%,而后两季度则突然骤降,回落到4.9%,4.0%。

2021年全年GDP这种“先扬后抑”的走势,预示着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仍在。至于2022年经济增长为何如此不易,笔者将在下文逐步剖析驱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以尽量诠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所在。

1、动摇的“定海神针”

在过去,发展房地产和基建可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但这一政策现在看来已经是日暮途穷。

先谈房地产。2021年大量房企爆雷作为标志性事件,中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入冬。虽然2021中国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依旧双双创下新高,但增速明显收窄,其中销售额增速更是创下近7年新低。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2021年房地产行业寒冬下,百强房企的销售面积和销售数量罕见出现了负增长。而从拿地销售比变化,也可窥斑见豹,一叶知秋。2021年中国百强房企拿地销售为0.29,创下近五年新低,凸显了房企谨慎的投资态度。

从官方的态度来看,未来坚持住房不炒是大趋势。更进一步说,2021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亿平方米的水平,可能是未来数年内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峰值水准。近期,各地地产政策略有放松,也只是给部分企业喘一口气,房价报复性上涨的可能性较低。

聊完房地产,我们再来看看基建。基建是我国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可以发现,基建投资为对冲出口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大部分人把今年的“稳增长”心愿寄托于基建投资的原因。

时过境迁,过度投资基建也透支了需求,导致当下基建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符合收益要求的项目。随着政府将控制宏观杠杆、防范和化解风险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传统刺激需求政策的回旋余地已然不多。

2009年“四万亿”的经验显示,盲目的大兴项目建设是无效率的,且会为经济的后继发展留下后遗症。“适度超前基建”有正确之处,但是这杆秤并不好衡量,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的展开仍需稳重。

2、见顶的出口贸易

2021年中国进出口规模首破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这个成绩很璀璨,不过也为2022年带来了高基数的压力,出口动能转弱在所难免。

疫情前中国出口在全球出口中的比重在14%左右。在疫情爆发期,中国的复工速度领先全球,出口比重跃升到了现在的17.6%。这个数字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极小。理由很简单,疫情对全球经济体的生产端影响效应在减弱。

首先,进入2022年以后疫情仍反复无常,一些国家会选择闭关锁国,但从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会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战略。英国就在今年的2月24宣布即便确诊也不隔离,之前遭受疫情重创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和出口也在逐步恢复。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与病毒共存的策略时,中国的动态清零的成本会不可避免上升,从而导致出口竞争力减弱。

其次,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已经跨过了疫情以来的经济恢复高峰期。我们都知道疫情期间世界不少大国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大幅财政刺激,现在跨过经济恢复高峰期,意味着各国货币政策基调已经准备开始收紧,需求扩张放慢,这也会影响中国的外需。

此外,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原料成本价格高企与人民币升值等现状也是对出口十分不利。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出口普遍存在“有单不敢接”或“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全球供应链问题改善、经济复苏进入后半场以及国内外贸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预计中国出口高增长景气可能已经结束。

3、萎靡难振的消费

2021年12月末中国的社零增速已经跌至1.7%。要稳住经济增长目标,尽快提振消费已刻不容缓。

虽然不能像欧美国家一样直升机撒钱式补贴消费,我国也还是在疫情时期出台过如“发放消费券”等鼓励性的刺激消费政策,但这一方面对社零的整体拉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也难以持久。

要想真正的提振消费,稳就业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两个要点缺一不可。

从5.1%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无法体现我国真实的就业情况的,2亿灵活就业,14.3%的16-24岁人口失业率,失业保险金连续3年收不抵支…..这些数字都更体现了就业的严峻。

2021年中国GDP为11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可人均GDP进一步被美国拉开,差值创下了过去61年以来的新高水平。

收入不平衡的社会势必是一个过剩的社会,因为富人占有的收入份额远超其力所能消费的份额,而穷人的收入与其产出不成比例,不足以将所有过剩的供给消耗殆尽。如果我们不能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使居民的收入增加,并使居民改变增长预期,实现消费增长就会比较困难。

4、结语

据测算,中国要想在2035年完成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的话,需要将未来15年的年均增速保持在4.7%左右。基于此来看,5.5%的增长目标还是符合预期水平的。

问题在于GDP本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只是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幸福生活的手段。要让这个手段在我国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过去我们的钱多流向了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居民的财富也主要靠房产增值。随着人口红利衰竭和城市化步入中后期,这段历史进程已经接近尾声了。新基建,共同富裕等等方向,预示着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系,新的收入分配结构。笔者相信中国有实力和潜力去面对增长的压力,只是天将与之,必先苦之,经济转型的阵痛是难免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