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鹰”气十足!计划3月加息,不排除在未来每次会议上都加息!缩表节奏会更快

相比去年12月的上次货币政策会后声明,无论是利率还是QE购债的前瞻指引,这次会后公布决议声明的说辞都有较大变动。

美东时间1月26日周三,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公布1月份利率决议,保持近零利率和减少购债规模不变,同时释放了今年3月的下次会议就可能决定开始加息的强烈信号,并预计3月如期完成Taper。

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依旧保持在 0% 到 0.25%。但会议声明指出,由于通胀率远高于 2% 且劳动力市场强劲,委员会预计将很快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


加息势在必行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伤害之前,有“相当大的空间”提高利率,“不排除在每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上都加息。”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3月加息25基点,这个表述隐含了或许加息50基点的预期,另外暗示今年或将加息4次。

鲍威尔强调,“通货膨胀仍然远远高于我们的目标,长期经济扩张需要价格稳定。 ”他指出,“我们的两大任务都在呼吁我们放弃高度宽松的政策,对加息的支持非常广泛。美联储准备好为实现目标做出适当的回应,而联邦基金利率是我们的主要政策手段。 ”

鲍威尔还称,美国通胀仍远高于美联储长期目标,预计高通胀将在年内回落。随着通胀加剧和劳动力市场强劲,美联储将继续调整政策。


缩表在途中


在公布利率决议的同时,美联储还公布“缩表原则”公告。FOMC将确定缩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时机和步伐,以促进其最大就业和物价稳定目标。预计在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的过程开始后,美联储将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关于缩表的路径,公告称FOMC将主要通过调整系统公开市场账户(SOMA)持有的证券来缩表,承诺以可预测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美联储的证券持有量。这意味着美联储暗示缩表将采取到期退出方式,而非直接出售。

关于市场普遍关注的缩减资产负债表的问题,鲍威尔在会后的新闻会议上称,这次会议为缩表决策制定了指引,但央行内部还没有就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时机和速度做出决定,将在第一次加息后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来就资产负债表做决定。“下一次会议我们将讨论有关缩减资产负债表的更多细节。缩表节奏可能比上次更快。”

”将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开会讨论缩表事宜“,这意味着缩表最早将在6月正式宣布,7月落地


回顾美联储2021年12月议息会议


2021年12月,美联储在议息会议上对通胀态度陡然转鹰,不再认为通胀是“暂时的”。与此同时,美联储显著上调了未来的加息路径,将2022年加息的预期次数从1次增加至3次

2021年12月议息会议纪要表明官员们已经围绕着缩表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2021年12月议息会议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联储刚开始讨论关于资产负债表的问题。但从上次发布的纪要来看,相关讨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纪要全篇中提及联储“资产负债表”26次,“缩表”10次。

几乎所有与会者认为,缩表将在首次加息之后开启,并且和上一轮相比,缩表和首次加息之间的间隔会更短。同时,许多与会者认为,缩表的步伐可能会比此前更快。由于加息和缩表分别主要影响利率的短端和长端,一些与会者认为更多使用缩表这样的资产负债表工具,有助于抑制利率曲线过度平坦化的倾向。

美联储发布2022年1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声明全文

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继续走强。最近几个月,受大流行影响最严重的行业有所改善,但受到最近 COVID-19 病例急剧上升的影响。近几个月就业增长稳健,失业率大幅下降。与大流行和经济重新开放相关的供需失衡继续导致通胀水平上升。整体金融状况仍然宽松,部分反映了支持经济的政策措施以及信贷流向美国家庭和企业的情况。

经济的发展路径继续取决于病毒的传播过程。疫苗接种方面的进展和供应限制的缓解预计将支持经济活动和就业的持续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的降低。经济前景的风险依然存在,包括来自病毒新变种的风险。

委员会寻求在长期内以 2% 的速度实现最大的就业和通货膨胀。为了支持这些目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范围保持在 0% 到 0.25%。由于通胀率远高于 2% 且劳动力市场强劲,委员会预计将很快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委员会决定继续降低其净资产购买的月度步伐,使其在 3 月初结束。从 2 月开始,委员会将每月至少增加 2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有量,每月至少增加 100 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持有量。

美联储在评估货币政策的适当立场时,委员会将继续监测即将发布的信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如果出现可能阻碍委员会目标实现的风险,委员会将准备适当调整货币政策立场。委员会的评估将考虑广泛的信息,包括关于公共卫生、劳动力市场状况、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以及金融和国际发展。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