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业务能力评价:新资管元年的稳中求进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信银行王剑, 作者:国信证券金融团队

基于上市银行披露的理财业务数据,评估各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和业务能力。

摘要

“资管新规”发布已三年多时间,银行理财业务也逐步从原来的“影子银行”被整改为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我们基于上市银行披露的理财业务数据,评估各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和业务能力。

■银行理财业务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业务

“资管新规”以前,理财业务通常给予客户一个稳定收益率,对客户实现刚性兑付,投资收益和风险都由银行自身承担,理财业务也沦为“影子银行”。银行为此获得的理财业务收入,本质上是影子银行的息差收入,这种做法让理财业务规模扩张,但与资产管理的本质相背离,实际上由银行承担理财资产风险。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回归本源

2021年已经划上句号,“资管新规”过渡期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了新的元年。随着严监管、强监管成为常态,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不仅要实现规模稳步扩张,还需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融资人和投资人客户,同时还能为自己赚取合理利润。

■本报告的撰写是为了评估银行的理财业务能力

总体来说,能够在A股、H股上市的银行,不论是规模、利润、业务模式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在行业内都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选择在A股、H股市场上市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在行业内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我们以最新一期披露数据为基础,对各银行理财的规模、创收等各项情况进行分析。


01

行业整体分析:“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资管迈入新元年


20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委联合发布“资管新规”,拉开了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发展的序幕。三年以来,在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下,行业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期。2021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补充与细化的资管行业监管制度,兼顾资管业务规律与理财特色的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资产管理行业迈入新元年,银行理财业务稳步发展。

1.1 理财规模趋于稳定,转型有序推进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运行平稳,理财业务已度过整改所带来的阵痛期。2021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累计募集资金62.41万亿元,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37.51亿元。

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共有325家银行机构和2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97万只,同比减少4130只,较年初基本持平;存续余额25.8万亿元,同比增长5.37%,较年初下降0.23%。

在严监管、强监管的背景下,理财业务向净值化、标准化、规范化转型。一是理财产品净值化进程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75和23.90个百分点;二是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6月底,理财资金持有债券类资产规模19.29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规模的67.31%,较年初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3和5个百分点;三是理财业务规范化转型效果明显,不合新规的存量资产处置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保本型产品持续压降,截至2021年6月底存续余额为0.15万亿元,同比减少90.68%。

1.2 理财业务创收能力普遍提升,但个体差异较大

然后,我们以上市银行为样本来分析各银行2021年上半年理财业务的收入情况,包括理财业务收入金额,以及创收能力(上半年理财收入/上半年平均理财规模)。首先观察各银行的理财规模,这是评价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观察其创收能力,即每单位理财规模所能为银行创造的营业收入。

总的来看,银行理财业务创收能力普遍提升,但个体差异较大。这差异背后反映的是各行理财业务的整体能力差异,此外也是产品结构、客户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可能是会计处理差异。当然,现有公开数据尚不足以进一步分析。

上市银行样本具有较好的行业代表性。从可比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理财总规模合计为23.57万亿元,和去年末基本持平。本报告对40家上市银行(包括6家国有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21家城商行、5家农商行)的理财业务数据进行研究。截至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为25.8万亿元。本报告选取的40家上市银行上半年的理财总规模占全市场理财规模的84.88%,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规模方面,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平均理财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今年上半年,6家大型国有银行平均非保本理财规模为16513.74亿元,比去年年末均值略微有所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非保本理财规模为10440.21亿元,比去年年末均值略有提升。

收入方面,随着净值化转型程度加深,理财业务收入结构将会有较大改变。理财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理财产品的销售费、管理费和托管费,过去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模式下,销售费占比相对较高,管理费和托管费相对较低;净值化运作后,将更多的依靠管理费与托管费来创收。遗憾的是目前尚无详细的细分数据可供进一步分析各银行的理财业务。剔除掉数据缺失的银行以后,2021年上半年,全部样本银行共创造理财收入806.59亿元,其中,理财业务收入最高的是工商银行(235.92亿元),其次是建设银行(91.16亿元),排名第三的是招商银行(58.76亿元)。

不同类型的银行理财收入差异较大。大型国有银行平均理财收入为79.77亿元,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上半年平均理财收入分别为28.83亿元、4.09亿元、2.55亿元。在不同的银行类别里,各家银行理财收入和规模的分化很大。这种分化除了来自管理能力差异之外,也有业务定位的差异。比如有些银行结合自身客户特点,重点发展现金管理类产品,费率较低。此外,由于2021年仍处于整改期,部分银行可能涉及旧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业务,导致理财收入异常,因此此次数据尚不能认为是未来的稳态,仅供参考。此外会计处理差异也会有影响。将来随着旧资产处置完毕,理财会计准则统一,这些异常会消除。

在大型国有银行里,工商银行的理财规模和理财收入远超其他银行。2021年上半年,工商银行理财收入为235.92亿元,其次为建设银行(91.16亿元)。工商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规模也是国有银行中最大的,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达23713.79亿元,仅次于招商银行(26438.92亿元)。

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创收平均水平最高。从理财创收能力来看,全部样本银行均值是.34%。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平均理财创收能力最高,为0.53%;其次为大型国有银行,为0.42%;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为0.32%和0.24%。各家银行的数据请见表3。

1.3 头部聚集效应明显

行业格局较为稳定。从上市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集中度来看,行业头部效应明显。不论是2020年末还是2021年上半年,排名前五的银行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40%以上,排名前十的银行集中度则达到70%以上。


02

典型银行观察:理财收入涨跌互现,理财创收水平分化较大


前文提到,随着净值化转型程度加深,过去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模式将转化为更多依靠管理费与托管费来创收。我们在本报告中比较各家银行的理财规模和理财创收水平,也试图窥探各家银行战略定位对其业务发展的影响。

2.1 招商银行规模最大,平安银行规模增速最快

从绝对规模来看,截至2021年6月30日,样本银行理财平均规模为5477.17亿元。规模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招商银行(26348.92亿元)、工商银行(23713.79亿元)、农业银行(21460.32亿元),这也是三家规模超过2万亿元的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的理财规模均值也超过了1万亿元。可以看到,规模排名居前的银行都是大型银行,这是因为在新的监管要求下,综合实力较强的银行在老产品改造、新产品研发等环节的阻碍相对较小,能够顺利完成新老过渡,再加更强的销售渠道实力,从而实现了规模的突破。

对比2020年理财规模的排名,可以发现,规模排名前20位的银行总体差别不大,主要以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但招商银行2021年超越工商银行,跃居理财规模第一位。

招商银行理财规模迅速扩张,主要受益于招商银行全力支持理财子公司业务平稳转型、丰富产品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并加强与摩根资管的合作。一是平稳有序推进业务转型,在改造和压退老产品的同时增加新产品供应。截至2021年上半年,新产品余额为2.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31%,占理财产品余额的80.68%。二是围绕细分客群,丰富产品体系。从客户习惯与偏好出发,创设相关产品,并加强场景化的产品销售,不断提升客户认可度和粘性。三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对客户评级模型和重点客户信用限额进行回检,防范集中度风险。市场与合规风险管理方面,加强对新产品、新业务策略的合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限额和业绩考核基准,并加快风险量化分析系统的建设。四是加强与摩根资管的战略合作。双方在投资研究、产品管理、风险内控等方面持续深化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从各家银行的理财规模增速来看,我们剔除理财规模在500亿元以下的机构,对理财规模增速进行排名。增速排名第一的为平安银行,理财规模同比提升17%。其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6172.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2%,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由上年末的71.5%上升至81.6%。排名第二的是长沙银行和苏州银行,规模较去年年末提升10%。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之年,平安理财在稳妥有序推进老产品压降的同时,在理财销售管理、客户经营服务、产品体系搭建等方面取得较明显成效。一是严格按监管要求,积极稳妥的推动老产品的压降,2021年6月末,老产品占理财总规模比例下降至18.4%,压降进度在行业中排名靠前;二是深化和本行销售渠道合作的同时,适度拓展代销渠道,上半年理财业务快速发展,规模增速居市场前列;三是客户经营成效显现,2021年6月末,其零售理财客户数快速增长至239万户;四是产品布局进一步丰富,围绕固收、权益、非标、衍生品、跨境等资产板块建立十大产品线,打造有平安特色的产品品牌;五是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全风险、全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控,筑牢理财风险防线。

2.2 工商银行理财创收能力最强,无锡农商行创收能力提升最快

从银行理财创收能力来看,排名第一的为工商银行,为0.93%;排名第二的为无锡农商行,理财创收能力为0.84%。

国有银行理财子具有和母行的业务协同优势。工商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完整的账户体系、全面的业务平台以及强大的品牌公信力可以助力其资管机构在行业占据优势地位。由于工商银行致力于打造全集团、多维度的财富管理产品线,依托集团资产管理、托管、养老金等业务优势,联动基金、保险、租赁、投行、理财等综合化子公司,持续提升投资管理与研究能力,构建全市场配置资金、全业务链创造价值的资管业务体系,其中工银理财就是工商银行资管业务中的核心和重点。

业务方面,工银理财以“做稳现金、做大固收、做强混合、突破创新”为战略引领。当前,工银理财已经逐步建立涵盖“本币+外币”、“股权+债权”、“基础+衍生”、“公募+私募”等各类工具的全覆盖、专业化投研能力,稳步形成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色化研究体系,持续构筑以现金管理、“固收+”、多资产组合、另类4大基础产品线与权益、量化、跨境3大特色产品线为主的“4+3”产品体系。

从创收能力提升情况来看,苏南的几家中小银行表现突出,无锡农商行、苏州农商行、苏州银行排名居前。2021年上半年,无锡农商行理财创收能力同比提升0.45个百分点,苏州农商行同比提升0.32个百分点。

无锡农商行理财创收能力的提升是因为净值化转型后,其提升了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力和交易能力,从传统的固收类向固收+转型,加大权益产品的投研能力,在做大自营产品的同时,积极扩大代销规模,做到自营理财和代销理财双驱发力。苏州农商行以“锦鲤鱼”作为理财品牌,涵盖了“锦鲤宝”“绿水青山”“睿享”等系列理财产品,产品主要投向于固定收益类资产。2021年上半年,苏州农商行继续推动净值化转型,加大净值型理财产品创设发行力度,稳妥压降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截至2021年6月末,苏州农商行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87.73%,较年初上升3.51个百分点。

2.3 丰富产品线、重视投研和科技建设是各家银行的共识

虽然各家银行理财创收能力不同,和其战略导向、定位以及自身禀赋差异有关,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家银行有一些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是丰富产品线。在净值化转型背景下,各家银行都在除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外,都在渐进式开展权益等资产配置,满足投资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配置需求。同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未来经济动能将由传统行业转向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先进制造、基础设施等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的领域,理财资金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资金来源,投资领域广阔。

二是重视投研能力。“资管新规”后的产品净值化管理背景下,投资资产风险和收益直接反映在产品净值波动上,这意味着投研能力对业务规模和公司盈利的影响将更直接、更迅速。银行也需要建立深度研究的框架、体系和逻辑,利用多种分析工具,力争在合适的时间里配置最合适、风险收益比最好的资产,优化产品表现。

三是注重科技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管行业的深入运用,能够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创新改造,进而提升产品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重视IT建设与投入,有助于打造一体化理财应用系统架构,能有效提升业务效率、降低业务成本、规避操作风险。


03

主要结论


当前,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稳健增长,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进展显著。“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在大力发行净值化产品推进转型的同时,正在加快保本产品和存量资产处置。

不同类型的银行理财收入和规模差异较大。大型国有银行平均理财收入为79.77亿元,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上半年平均理财收入分别为28.83亿元、4.09亿元、2.55亿元。在不同的银行类别里,各家银行理财收入和规模的分化很大。

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创收平均水平最高。从理财创收能力(上半年理财收入/理财规模)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平均理财创收能力为0.53%;其次为大型国有银行,为0.42%;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为0.32%和0.24%。

行业格局较为稳定。从上市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集中度来看,行业头部效应明显。不论是2020年末还是2021年上半年,排名前五的银行市场占有率都达到了40%以上,排名前十的银行集中度则达到70%以上。

虽然各家银行理财创收能力不同,和其战略导向、定位以及自身禀赋差异有关,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家银行有一些共同努力的方向,但丰富产品线、重视投研和系统建设是各家银行的共识。

在“资管新规”确立的监管体系下,银行理财业务要真正承担起“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专业责任,坚守“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定位,将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传递给产品投资者,推动银行理财业回归本源。全面净值化时代下,理财产品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同时。这也对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渠道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