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眼科药物需求扩大,开启用药新征程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作者:赵子健 连冠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口快速老龄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以及眼科疾病防治意识逐步增强,我国眼科用药需求不断扩大。

摘要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眼病患者,近视、干眼症、视网膜疾病和过敏性结膜炎等是眼科患者的主要病症,不同病症对应的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

目前,中国患病率较高但诊断率较低,大量眼科患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同时眼科用药市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随着互联网发展、人口快速老龄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以及眼科疾病防治意识逐步增强,我国眼科用药需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释放患者消费需求,国家从宏观政策方面不断颁布相关利好消息,促进眼病治疗率以及眼药渗透率的提升。

国内外企业不断创新各自眼科用药的技术,逐渐形成眼科适应症药物竞争的格局。眼科药物主要赛道包含治疗近视的低浓度阿托品、治疗干眼症的相关抗炎药以及治疗AMD的3种抗VEGF抑制剂等。

未来,随着新药物和新技术不断发展,眼科药物治疗需求不断扩大,我国眼科用药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壮大,该领域前景广阔。

导读:

       近年来,中国眼科患病率不断增加,但诊断率较低,大量眼科患者需求尚未被满足。眼科药物虽然技术壁垒较高,但随着新药和新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我国眼科用药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壮大,该领域前景广阔。


一、行业概述


1.1

近视与干眼病是未来潜在研发领域

眼科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的学科,眼病一般可根据发病位置分为眼前和眼后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电子产品广泛使用、用眼强度加大,近年来各类眼病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Frost & Sullivan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十大常见眼科疾病依次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及散光)、结膜炎、干眼症、白内障、睑缘炎、视网膜病变、斜视、弱视、青光眼和葡萄膜炎。

 图1  常见的眼科疾病

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

1.1.1

各类眼科疾病概况

(1)近视

近视是一种近处视物清晰、但远处视物模糊的常见疾病,成因为光线进入眼内屈光不正令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而非落在视网膜上。近视通常发生于青少年时期,我国20岁以下人群近视率约为68%。在学习压力增大、电子产品使用增多的情况下,未来青少年近视人群会进一步增加。

低浓度阿托品(Atropine)滴眼液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推荐的唯一一种抗胆碱药目前,国内外市场尚无正式获批上市企业,少数公司处于临床Ⅲ期阶段,市场缺口极大。

(2)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种结膜对外界变应原产生超敏反应引起的眼病,通常是季节性的,常见症状有结膜红肿、瘙痒和泪液增多。过敏性结膜炎可以发生于任何人群,患者数量在常见眼病中位居首位,我国患病率约为20%。

过敏性结膜炎主要靠局部使用滴眼液治疗,主要类别有抗组胺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市场规模巨大,但相关抗炎抗过敏药物准入壁垒较低,赛道拥挤。

(3)干眼症

干眼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导致泪液分泌异常眼病,病发时眼睛有干涩感,容易产生疲劳,眼睛瘙痒、畏光、流泪。干眼症可病发于任何人群,其中用眼过度者或者长期对电脑、手机者患病率较高,我国患病率约为20%。

干眼症主要靠局部使用滴眼液治疗。其中人工眼泪可以缓解轻度干眼症,但不能根治。中度及重度干眼症需要更为有效的抗炎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环孢素A滴眼液,国内获批上市的仅有兴齐眼药兹润滴眼液,市场缺口较大、前景广阔。

(4)白内障

白内障是由老化、遗传、外伤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的人眼天然晶状体变性而发生混浊,导致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造成患者视物模糊或完全失明的疾病。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是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达到90%以上。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白内障患者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目前,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以取代已变浑浊的天然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手段。与白内障相关的药物主要是白内障术后抗炎、抗生素类滴眼液,可选品类较多,准入壁垒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5)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疾病是一大类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眼底视网膜血管发生变化引起的眼部疾病,主要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及病理性近视(PM)。这类疾病为全世界视力障碍及失明的主要原因,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目前,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获得NMPA批准治疗眼底血管病变的抗VEGF药物主要有雷珠单抗、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市场集中度较高。抗VEGF药物是国内眼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国内眼底病患者人数在2573万人左右,而3种抗VEGF药物总渗透率仅为2%,未来市场前景巨大。

(6)青光眼

青光眼主要是由眼压增高引起的机械性压迫和视神经缺血进而引发的眼部障碍疾病,通常可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及闭角型青光眼两类,是全球第二大致盲因素。青光眼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国内总发病率约为1%,45岁以后为2%。

青光眼多半需要手术治疗,少部分通过局部使用降眼压的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治疗药物主要是前列腺素类似物(PGA)、β受体拮抗剂、α受体激动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原理为通过增加房水排放或减少房水产生,以将眼压降低至目标水准。未来,PGA类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但总体上青光眼药物市场准入壁垒较低,市场竞争激烈。

1.1.2

近视与干眼病患病比例高,用药潜在市场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世界视力报告》,截至2020年,全球超过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中国是眼病患者大国。主要的眼科疾病包括近视、干眼症、青光眼、白内障和眼底血管病变五大类,其中国内外近视患者在整体患者人数中占比均超过50%,其次为干眼症。对比国内外,中国近视和白内障的比例高于全球比例,但干眼症、眼底血管病变和青光眼低于全球比例。整体而言,近视和干眼病患者人数比例高,且逐年上涨,是未来药物研发的主要关注领域。

图2  2020年主要眼科疾病患病人数占全球比例

资料来源:WHO,国家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图3  2020年主要眼科疾病患病人数占中国比例

资料来源:WHO,国家统计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1.1.3

眼科主要疾病治疗方式不尽相同,干眼症依靠药物治疗

不同眼科疾病其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药物治疗均是其中重要的治疗途径。治疗近视的低浓度阿托品、治疗干眼症的玻璃酸钠和环孢素滴眼液等、治疗眼底血管病变的抗VEGF药物以及白内障和青光眼对应的药物治疗均是治疗眼科对应病症的重要手段。其中,干眼病主要依靠局部使用滴眼液治疗,药物市场缺口较大,前景广阔。

表1  主要疾病治疗方式

资料来源:WHO,Frost & Sullivan,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1.2

眼科用药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前景广阔

眼科疾病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不同药物及疗法的创新,以及患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共同带来了眼科用药市场的快速发展。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增长比较稳定,从2016年的29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3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6%。预计未来将稳步增长至2027年的547亿美元,2020-2027年复合增长率为6.2%。

图4  全球眼科用药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灼识咨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中国眼科药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眼科药物的市场规模已经由2016年的19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2%。预计未来将快速增长至2027年的111亿美元,2020-2027年复合增长率为21.7%,远超同期全球眼科药物市场的增长。

图5  中国眼科用药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灼识咨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1.3

眼科适应症药物百花齐放,创新药物成为发展难点

1.3.1

主要眼科用药类别

上世纪中后期,我国眼科专用药物品种单一,以企业生产线主要产品的附属品存在,多为质低价廉的抗感染滴眼剂,销量和利润不高,占市场总体份额较小。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发展、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以及眼科疾病防治意识逐步增强,眼科用药市场开始迅速发展,且竞争加剧,各细分适应症药物百花齐放。

表2  部分眼科用药类别及常用药物

资料来源:药智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1.3.2

眼科不同的给药方式

       眼部结构具有特殊性,如果全身性给药,则不能及时有效地到达眼部病灶部位,故眼科疾病一般采用局部给药的治疗方式。滴眼液和玻璃体注射给药是眼表和眼底疾病的主要药物。2020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眼科化学药物制剂有75个品规;主要剂型为滴眼剂,共51个品规,占68%;此外是眼膏剂、眼用凝胶、注射剂、口服常释剂型和植入剂。

图6  眼部治疗方式

资料来源:《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

图7  眼科用药剂型 

资料来源:《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

目前,大分子药物和基因或细胞类药物一般是注射给药,小分子药物一般是滴眼剂局部给药和口服给药。小分子滴眼剂的药物递送逻辑有别于侵入性注射给药。由于小分子滴眼剂具有方便、依从性最好、副作用最小以及价格便宜等优势,其地位在眼科疾病治疗上是难以替代的。

与其他疾病治疗不同,目前大部分眼科治疗性药物只起到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患者更愿意采取手术方式进行彻底治疗。治疗性眼药中,采用滴眼液局部给药治疗的患者居多。在给药方案上,患者一般需要每日一次或多次眼表滴药,多种滴眼液联用或高频次给药会降低患者依从性。若给药不能保证长期规律进行,则眼疾可能进一步恶化。

1.3.3

眼科创新药物发展挑战

眼睛是人体最为精密、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器官,眼科药物的研发需要建立在对眼科学有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基础上。相对于其他部位药物,眼药研发技术门槛要求相对较高。受限于眼科疾病病因的科学研究进展缓慢,全球眼科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开发相对于当前已获批准的药物产品拥有一定优势的新工艺及新剂型上,而不是发现新的靶点或新的作用机制。同时,国内主要眼科制药企业的主流管线布局多为“引进为主、仿创结合”,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总的来说,中国眼科创新药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以下诸多挑战。

(1)资本青睐度

市场资本在以前主要流入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领域,但随着互联网发展、人口快速老龄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以及眼科疾病防治意识逐步增强,人们对眼科疾病的关注度上升,资本进入眼科领域的速度显著加快,意愿明显上升。

目前,中国新药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投资机构,国内机构风格较为谨慎。对于企业本身和投资机构而言,如果开发first in class或者纯新靶点的药物,风险巨大。所以,目前在研的眼科创新药基本都是以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上的first in class药物。

(2)监管审批

中国药监局对眼科创新药赛道的法规还在逐渐完善中,审批沟通环节是影响研发速度的重要因素。相比于美国,中国药监局在湿性黄斑性病变、干眼症等眼科创新药审批上缺乏经验,需要企业拿出一些美国审批相关药物的文献和申报记录,从而共同推进药物审批,整体审批速度会比较慢。

(3)药物递送系统

眼睛本身拥有多项特有“机关”保护其免受外界侵扰,但也正因此导致药物难以被递送到眼部的病变组织。药物递送系统涉及多个学科内容,且眼部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以及眼科行业的特殊性,这些都导致了眼部药物递送系统的高壁垒。


二、驱动发展因素


2.1

政策利好供需两端

我国政府重视居民眼部健康,全国眼健康规划政策有利于眼科行业发展。2016年10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推动眼科护理的资源合理分配,降低眼科疾病控制及管理的成本。此外,政府致力于通过医保计划提高核心治疗的普及程度,如白内障等手术的报销比例已高达70-90%,用于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奥洛他定以及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抗VEGF药物都被纳入医保目录。政府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眼病治疗率以及眼药渗透率的提升,进一步释放患者消费需求。

表3  我国眼科医疗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政府官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2

眼科用药需求旺盛

2.2.1

多因素叠加,眼科用药患者增加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导致多类眼科疾病,主要涉及到青少年近视问题、上班族用眼过度的干眼问题或者老年群体的眼健康需求以及致盲性眼科疾病等。截至2019年,全国共计约有7亿人患近视,3亿人患干眼症以及1.6亿人患白内障,三大眼科疾病患病人数超过10亿人次(不考虑发病重叠),上述问题均需要专业的眼科治疗。伴随着人们眼健康知识不断增强,眼科用药需求不断扩大。

由于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加上其他导致眼科疾病患病率增加的变量,例如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空气污染等,中国眼科疾病患者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我国眼科医疗诊疗人次从2016年的109.4百万人次升至2020年的133.8百万人次,复合增长率为5.2%。我国主要眼科疾病诊断率都相对较低,高患病率与低诊断率导致中国拥有大量需求未满的眼科疾病患者群体。

图8  2016-2025E年中国眼科医疗就诊情况

资料来源:灼识咨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2019年已达到3万元以上。过去几年,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逐年上涨,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相关支出有所下降,但近5年整体复合增长率仍保持在10%左右。未来,公众对眼科疾病防治意识会逐步增强,预计眼科疾病药物的治疗需求将持续增长。

图9  2015-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艾媒数据中心,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2.2

高患病率+低诊断率,中国眼科用药需求尚未满足

Frost & Sullivan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各类眼科疾病的患病人数远高于美国。其中,过敏性结膜炎、近视(20岁以下)患病人数为美国的4倍以上,干眼症、白内障、睑缘炎、青光眼的患病人数均为美国的7倍以上,视网膜疾病的患病人数为美国的2倍,葡萄膜炎患病人数为美国的11倍。

中国眼科患病人数虽然高于美国,但各类眼科疾病的诊断率较低,大量患者需求尚未被满足。根据灼识咨询数据,中国过敏性结膜炎诊断率仅为1%,干眼症为11.5%,青光眼为20%,视网膜疾病为2%-3%;而美国的诊断率分别为4.3%、45.2%、78.2%、33%-35%。“高患病率+低诊断率”,预示着中国眼科疾病治疗市场未来有巨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表4  2019年中美主要眼科疾病的诊断率

资料来源:灼识咨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3

眼科药物、方式和疗法不断创新

因为眼部位置和疾病的复杂性,眼科医药行业专业化要求、技术能力和创新要求相对其他部位药物更高。随着人们对新靶点、新给药方式的不断探索,眼科用药相关技术不断革新。近年来,随着眼底治疗方法的不断突破发展,抗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药物应运而生,为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开辟了新的方向;局部前列腺素类似物已经逐渐成为降低眼内压的更好、更安全的选择;眼科基因疗法领域更是涌现出众多创新疗法,在眼睛中使用腺相关病毒(AAV)或者慢病毒(LV)载体递送基因疗法不会导致全身性副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内,眼科医药技术将在不同领域不断取得进步,为眼科用药市场增长奠定基础。

2.3.1

阿托品研发创新,有效控制近视

阿托品是一种M胆碱受体抑制剂,能够作用于睫状肌上的M型受体,阻止睫状肌收缩,抑制调节反射。目前,多项探索性临床研究证实,低浓度阿托品能够延缓近视,中美都已开启Ⅲ期临床试验。

表5  国内外干眼症新药研发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3.2

国内外干眼症新药创新发展

目前,国内外多家企业不断针对干眼病用药进行技术创新。国外企业正在研发更为新颖的干眼病治疗方法或者改进原有的治疗疗法,并以抗炎为主要治疗手段,国内多家企业也加快了干眼症新药研发。

表6  国内外干眼症新药研发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3.3

抗VEGF药物推动AMD治疗快速发展

抗VEGF药物已成为包括wAMD在内的眼底新生血管病主要治疗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根据智研咨询数据,目前占据全球95%以上市场份额,国内市场份额达99%,迅速推动了wAMD治疗的发展。未来,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的开发或联用等提高药物疗效并提高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是wAMD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基因治疗、改变给药途径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途径可能更根本地实现精确治疗,并且提高治疗便捷性。其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一次性治疗减少对抗VEGF频繁注射的依赖性,精准实现治疗目标。

对比国内外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国内针对AMD药物的研发晚于欧美领先国家,但临床实验开展紧跟着与国外技术接轨。

表7  抗VEGF药物的全球研发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3.4

药物递送系统创新发展

近年来,眼表药物递送系统的相关技术不断发展。以科凝生物制药为例,目前已自主研发出两项眼部药物递送系统——elaSS®眼表给药系统和DynaMC®眼底长效蛋白药物缓释系统。

眼表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固液双态性,减缓泪小管对眼表物质的清除率,均匀分布在眼表,实现长效缓释和润滑,相比传统药物缓释能力提高至少20倍。并且,眼底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实现每6个月给药一次的长效缓释。以DynaMC眼底长效蛋白药物缓释系统为例,可准确调控载体初始孔径大小及骨架降解速率,将抗-VEGF蛋白缓释时间延长至6个月以上,并通过独特的生物材料设计,避免眼部的免疫反应。总体而言,药物递送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安全和有效地实现药物传递。

递送系统是影响基因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体内(in vivo)基因编辑疗法,需要把单碱基编辑系统递送至体内并确保其高效性。腺相关病毒(AAV)是主流的递送手段。然而,AAV包装基因药物的大小必须<4.8kb,而5.4kb的单碱基编辑体系ABE(Adenine Base Editor)无法通过一个AAV递送到体内。

2.3.5

基因疗法创新发展

眼球具有屈光间质透明、相对封闭等特殊解剖结构,且许多遗传性的眼病与基因突变有关,因此基因治疗技术是公认治疗眼科病的有效方法。眼科是基因治疗中进展最迅速的适应症领域之一,如遗传性致盲视网膜疾病、慢性退行性病变等;其中,Spark Therapeutics研发的基因药物Luxturna是FDA批准的首款眼科基因治疗药物。

目前,国内已有纽福斯、中因科技等企业入局眼科基因药物研发领域。纽福斯以Leber’s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为突破口,研发了首款玻璃体腔给药的药物NR082。2020年9月,NR082成功获得了美国FDA孤儿药资格;2021年1月,纽福斯提交的NR082临床试验注册申报获得了NMPA审评中心的受理。

立足于基因疗法中递送系统这一关键问题的创新和探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军就教授团队开发碱基编辑递送创新技术,实现降脂基因药和眼科疾病治疗的概念验证。该研究获得了比以往更加高效的双AAV递送效率,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肝脏和眼科疾病相关基因靶标的有效验证,为碱基编辑疗法建立了一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AAV组合策略,为精准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具体而言,通过筛选不同种属来源的inteins,匹配不同的ABE拆分方法,研究人员最终筛选出编辑效率最高的两种组合方案,ABE-Rma573和ABE-Rma674,并分别在小鼠肝脏和眼睛中证实了利用双AAV递送该编辑体系可以在in vivo水平实现高效的单碱基编辑。

图10  ABE双AAV载体构建的筛选体系

资料来源:动脉网

图11  通过双AAV介导Split-ABE递送到小鼠体内实现肝脏和视网膜中靶细胞的高效单碱基编辑

资料来源:动脉网


三、竞争格局分析


3.1

国内药企初起步,外资占据主赛道

中国眼科药物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但国内眼科药企起步晚,基础及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因此参天制药、诺华制药、爱尔康等外资在国内市场仍占主导。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眼科用药中,进口药物占据了64.08%,而国产药物仅占35.92%。样本医院眼药销售前5名企业分别为瑞士诺华(25.35%),日本参天(14.24%),成都康弘(13.07%),德国Ursapharm(6.32%),沈阳兴齐(4.71%)。市场排名靠前的眼科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比合计为85%,市场集中度较高

图12  2018年重点省市公立医院滴眼剂TOP15品牌格局

数据来源:米内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细分领域来看,根据2012-2019年PDB样本医院眼科药物销售数据,眼底疾病治疗药销售额高速增长,销售额占比从2012年的4.1%增长至2019年的31.4%,是眼科药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眼底治疗药物主要为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已在2020年纳入医保目录。

2019年的中国眼药市场中,抗感染和抗炎药物国内与国外市场份额各占约50%,而干眼症、眼底血管疾病、抗过敏等研发难度更高、市场前景更广的赛道则有70%以上被国外药企占据。

图13 样本医院眼科药物销售情况

资料来源:PDB样本医院数据库,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表8  中国2019年主要眼科疾病药物国内外销售情况

资料来源:灼识咨询,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3.2

重点适应症药物竞争格局

3.2.1

近视药阿托品市场缺口极大

据2019年《国民视觉健康报告》和《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近视人口将达7亿,患病率近50%。其中,青少年近视率持续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儿童青少年、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视率分别高达53.6%、36.0%、71.6%和81.0%。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群体近视人数不断增长,近视程度也越来越重。据Frost & Sullivan统计,我国20岁以下近视人数从2015年的1.48亿增长至2019年的1.69亿,年复合增长率3.3%。

我国针对近视防治已经出台多项政策和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国民视觉健康决策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去,近视防控市场规模并不大,但近几年随着政府、学校等各界的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增加,预计未来这一细分赛道的市场规模将会逐步扩大。

图14  2018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图15  2015-2030E年我国20岁以下人群近视患病人数

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传统治疗近视的方法主要为屈光手术疗法、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的非药物疗法。目前,低浓度阿托品 (0.01%)在国际学术界上被公认是唯一一个能有效延缓近视的药物。阿托品治疗近视属于“老药新用”,其属于抗胆碱药,本质为一种M-受体阻断剂,眼科领域常用于散瞳检查验光。

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SNEC)及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的ATOM系列试验证实,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对于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有效率达到60%;阿托品能显著延缓近视进展,在亚洲孩子中比白人儿童作用更明显。美国眼科学权威杂志《Ophthalmology》报道,低浓度阿托品(0.01%)在近视控制方面有效性优于处方眼镜。0.01%阿托品滴眼液由于浓度低,近视防控作用同样有效,且停药后反弹作用小,可达到长期近视防控的目的,因此被多数医生广泛接受用于近视防控,且在临床研究中并未见到明显的副作用。

图16  不同近视防控方案疗效

资料来源:Ophthalmology 

表9  近视治疗方法对比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目前,全球对低浓度阿托品的关注度较高,但是尚未有国家或地区批准该适应症,基本上都要至少2-3年之后才有可能上市,因此未来该领域将会是巨大的增量市场。低浓度阿托品核心竞争力在于注册获批和销售渠道,先入者将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全球范围内目前有6家眼科药企进展较快,其中兴齐眼药、欧康维视、兆科眼科、极目生物项目均处于临床Ⅲ期。

兴齐眼药于2016年拿到了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阿托品滴眼液的排他性授权,其申报的以近视预防为适应症的2.4类新药目前处于Ⅲ期临床阶段,主要以院内制剂形式使用,是目前国内阿托品药物研发进展最快的眼科药企,未来有望形成较长时间独占期。

表10  国内外机构阿托品近视适应症在研情况

资料来源:Clinical trials,公司公告,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3.2.2

干眼症药物赛道广,新机制或可打开增量市场

干眼症是我国第二大类眼科疾病,其准确致病机制还未被完全理解,但目前医学界认为干眼症的主要病因是由细胞因子和炎症过程影响泪腺和眼表而导致的。根据《2013干眼临床诊疗规范专家共识》,国内干眼症发病率为21%-30%。老年人、绝经后女性、电子屏一族、常戴隐形眼镜人群都是易患人群;其中,超过60岁的人群由于自然分泌的泪液随年纪增长而减少,大部分患有干眼症。

 图17  2015-2030E年我国干眼症患病人数

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现有的干眼症治疗药物在疗效、限制副作用上仍体现出一定局限性。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有玻璃酸钠滴眼液(又称透明质酸钠)、聚乙二醇滴眼液(处方药)等人工泪液、润滑膏剂、局部抗炎药、自体血清等。

干眼症初期治疗以使用人工泪液为主要药物,人工泪液中使用较广泛的就是玻璃酸钠滴眼液,主要厂商有艾尔康(诺华旗下)、博士伦、参天。各厂商都在不断优化剂型,主要是为了使药液在眼部停留时间更长。玻璃酸钠滴眼液在我国干眼症用药中占比超过80%,然而该类药物技术壁垒很低,赛道拥挤,且无法治疗中度至重度干眼症。

我国中重度患者占干眼症患者总数的50%。对于中重度干眼症患者,目前上市的靶向药因的干眼症药物主要包括抗炎治疗和促粘液蛋白分泌治疗两大类,抗炎治疗药物效果更好。国外使用最多的是环孢素滴眼液,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好;国内使用最多的抗炎药为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急需新抗炎药物和新机制研发。

表11 国内外干眼症主要上市药品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表12  国内外主要企业干眼症药物的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药渡网,公司公告,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在研发管线方面,国外药企研发新机制较多,但干眼症临床失败率高,新机制研发风险较大。国内厂商的商业化手段以fast-follow和me-too为主,仿制或从外国药厂引进管线非常普遍,主要研发方向为环孢素。兴齐眼药的0.05%环孢素滴眼液于2020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是国内首家获批用于治疗干眼症的环孢素滴眼液,在销售推广上占据先发优势。此外,恒瑞、康哲等少数公司也对环孢素滴眼液进行了布局。除环孢素外,多家企业引进/自研的其他类型干眼症治疗药物大多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干眼症药物赛道广阔,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新机制药物来满足临床需求,增量市场空间足够大。

3.2.3

抗VEGF药物市场集中度高,为眼科药物销售核心动力

眼底血管病变并不是单一的眼病,而是很多眼底病的综合,多是由于眼底视网膜血管发生变化引起的。常见影响视功能的疾病主要是以下四种:湿性老年黄斑病变(wAMD)、继发于病理性近视(PM)的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据Frost & Sullivan统计,我国四类主要的视网膜疾病患病人数从2015年的1710万增长至2019年的1850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由于眼底血管病变多为退行性病变,与年龄因素有关,对视功能伤害较大,而特效药较少,因此当前市场需求仍然较大。

图18  2015-2030E年我国主要视网膜疾病患病人数(单位:百万)

资料来源:Frost & Sullivan,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目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眼底血管病变的抗VEGF药物主要有雷珠单抗、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其中,康柏西普为康弘药业研发,是全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个抗VEGF眼底用药。雷珠单抗治疗四种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变疾病均已获批;康柏西普已获批治疗wAMD、pmCNV和DME,RVO已处于Ⅲ期临床阶段;阿柏西普仅获批治疗DME和pmCNV。除此之外,还有超适应症的贝伐珠单抗。

表13 眼科三大抗VEGF药物对比

资料来源:药智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与进口药品相比,康柏西普优势明显,拥有巨大存量市场,且集中度极高。康柏西普作为大分子受体融合蛋白,可结合VEGF-A、VEGF-B、PIGF三个位点,亲和力、理论疗效皆优于雷珠单抗及贝伐单抗。得益于143kD的大分子结构,康柏西普在眼内停留时间更长,进入血液循环浓度更低,使用更低的剂量便可以获得不劣于雷珠单抗与阿柏西普的治疗效果。因此,康柏西普能有效降低给药频次,提高患者依从性。

眼部血管病变市场中,康柏西普、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3种抗VEGF药物销售额占比高达90.93%,其余份额被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注射用维替泊芬、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以及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等占据,市场规模均非常有限。因此,未来眼部血管病变治疗市场仍将主要通过已经上市的3种抗VEGF抑制剂在患者渗透率快速提升方面带来突破。

图19  2019年眼底血管病变药物在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单位:百万)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表14 国内外主要企业抗VEGF药物研发现状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clinicaltrials,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多靶点(如VEGF+血管生成素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或药物联用、改变给药途径、减少给药频率(缓释剂型)是研发的主要方向。全球范围内新靶点多处于药物发现阶段,靶点通路较多,针对血管新生分子机制如PIGF、Ang2等都是研究的热点。国内相关竞品主要处于临床早期,多为单抗类,其中齐鲁制药生物类进展最快,QL1205和QL1207进入Ⅲ期临床。

3.2.4

基因治疗给眼科疾病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2017年,美国FDA第一次批准了治疗IRDs的基因疗法。该疗法是罗氏子公司Spark Therapeutics开发的Luxturna,可用于在儿童和成年患者中治疗由RPE65基因变异而导致的Leber先天性黑朦,Luxturna批准让基因疗法迅速成为治疗眼科疾病的一种新模式。

在基因疗法中,以AAV病毒载体为主要应用模式,其中重组AAV递送的基因疗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眼睛和大脑。研究发现,眼睛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直接进行眼内注射递送AAV基因疗法能够达到治疗多种遗传性眼病的效果。临床试验表明,在眼睛中使用腺相关病毒(AAV)或者慢病毒(LV)载体递送基因疗法不会导致全身性副作用,而且不会引起显著的免疫反应。

图20 rAAV转导通路

资料来源: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大多数临床试验的治疗策略涉及基因替代(gene replacement),目标是导入功能正常的基因,从而恢复缺陷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正常表达,主要研究方向是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RDs),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无脉络膜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Leber先天性黑朦(LCA)、斯塔加特病(Stargardt disease)、色盲和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XLRS)。此外,基因疗法也可以治疗视网膜血管疾病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

表15 眼科基因疗法的相关产品

资料来源: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同其他类型的基因疗法类似,目前眼科基因疗法的挑战主要在于疗法生产、临床研究设计、长期安全性研究和推广方面阻碍。例如,基因疗法需要严格控制的生产流程来确认疗法的关键性质量指标,因为基因疗法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不同生产周期产生的产品可能在这些指标上存在波动;很难在小鼠、兔子身上建立眼部疾病的试验动物模型,试验动物模型匮乏;对基于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来说,需要对患者群进行体内是否携带对载体的抗体的筛查,这可能显著降低可入选临床试验的患者人数。此外,基因疗法研发机构需要做出相应计划,在临床研发过程中不断收集患者数据,在随访时收集长期安全性数据。这些举措将提高疗法研发效率,并且对产品的推广也可以提供协同效应。

3.2.5

国内代表企业

(1)极目生物

极目生物是一家临床开发阶段的眼科生物技术公司,拥有领先的突破性眼科治疗技术产品组合。公司的愿景是,通过在中国、亚洲乃至全球提供创新疗法,解决眼科疾病领域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公司从产品引进模式开始,建立具有中国等亚洲地区权益、全面覆盖眼科疾病种类的产品管线,并通过持续性产品引进和内部新药研发平台的开拓,逐步扩展到具有全球权益的产品组合。极目现有管线包括3款Ⅲ期临床阶段的引进产品,分别为用于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ARVN001(锋脉®)、用于治疗儿童进展性近视的ARVN002和用于治疗老花眼的ARVN003。

图21  极目生物的主要产品及技术优势

资料来源:极目生物,动脉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科凝生物

科凝生物制药(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9日,是一家基于先进递送系统的眼科创新药企,致力于通过开发利用先进药物递送技术的项目,提高全球社区的生活水平。科凝生物深耕眼部药物递送系统十余年,持续进行了大量高分子理论及生物材料实验研究。目前,已经自主研发出两项眼部药物递送系统——elaSS®眼表给药系统和DynaMC®眼底长效蛋白药物缓释系统,旗下在研产品聚焦隐形眼镜不适症、干眼症、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

图22  科凝生物的主要产品及技术优势

资料来源:科凝生物,动脉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3)维眸生物

维眸生物成立于2016年8月,是一家创新药物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专注于研发国际领先的治疗眼科疾病的创新型药物,致力于为数百万眼科疾病患者提供更好、更优的治疗药物。公司拥有一支国际一流的眼科团队,并且已经建立起领先产品研发管线,公司管道产品VVN001目前已处于临床阶段,其他眼表及眼底治疗产品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最为领先的眼科创新药研发公司之一。

图23  维眸生物的主要产品及技术优势

资料来源:维眸生物,动脉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四、总结与观点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眼病患者,患病率较高但诊断率较低,眼科用药市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眼科领域的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眼科药企起步晚,基础和技术相对薄弱。随着互联网发展、人口快速老龄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以及眼科疾病防治意识逐步增强,我国眼科用药需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释放患者消费需求,国家从宏观政策方面不断颁布相关利好消息,促进眼病治疗率以及眼药渗透率的提升。国内外企业不断创新各自眼科用药的技术,逐渐形成眼科适应症药物竞争格局。在未来,我国眼科用药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壮大,该领域前景广阔。

从市场需求来看,近视药物、干眼症药物、眼底疾病药物和基因治疗将成为眼科药品的主要竞争领域。近视防治,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目前控制近视的唯一药品,国内暂无正式上市产品。干眼症治疗,相关抗炎药是未来重要看点。其中,环孢素滴眼液是第一个可用于治疗而非缓解干眼症的产品,也是国内干眼症市场未来主要研发方向。抗VEGF药物是眼底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国内眼科药物市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未来,眼底疾病治疗市场仍然主要通过已经上市的3种抗VEGF抑制剂(康柏西普、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在患者渗透率快速提升方面带来突破。

重点适应症和创新疗法布局的Biotech值得重视,极目生物、维眸生物、科凝生物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极目生物是一家临床开发阶段的眼科生物技术公司,拥有领先的突破性眼科治疗技术产品组合,其产品ARVN003有望将成为中国首个药物治疗老花眼的产品。维眸生物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国际领先的治疗眼科疾病的创新型药物企业,其产品VVN539以双靶点实现双重降压,效果优于目前市场领导者Netarsudil全新的作用靶点。科凝生物是一家基于先进递送系统的眼科创新药企,其药物PN-P001将抗-VEGF蛋白缓释时间延长至6个月以上,是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唯一可以做到灵长类动物眼内6个月抗-VEGF体内缓释的生物相容体系。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