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向下”,小鹏汽车(XPEV.US/9868.HK)“向上”

今年,新能源车势力的一股暖流

回望今年港股市场,想必会是无尽的唏嘘。

在全球主流权益市场普涨背景下,港股却“特立独行”走向另一极,年初至今大跌超15%。与港股一样,美股中概股也一路跌跌不休,尤其是大型科网及教育板块,在“双减”、安全审查、反垄断等一系列监管雷霆措施下“惨遭重创”,其中热门中概股已相对年初高点已经回撤接近六成。

(数据来源:WIND;注:截至到2021年12月28日收盘数据)

新能源站上C位,宁王、特斯拉加速起飞,小鹏领跑

主流市场间的极致分化,也体现在行业板块间。最典型的比如前年两年的消费与科技牛不再,而上游工业周期板块则成为“香饽饽”。据WIND统计,年初至今,恒生科技指数大跌超33%,必需和非必需消费品分别大跌17.49%、7.44%,而能源和原材料业分别大涨19.08%、6.95%。其实不论是港/A/美,新能源板块都占据着今年的C位。

尤其对于新能源车产业而言,今年堪称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其中宁德时代、特斯拉先后站上万亿人民币和万亿美金市值,分别成为“深市一哥”和全球第一大车企,意味着新能源车大时代的到来。

除了这些旗手之外,以小鹏、蔚来、理想为第一梯队的新势力车企显然已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同样也是国内自主品牌向高端市场挺进的先锋部队。

尽管今年面临缺芯及原材料等因素影响,短期交付和利润率有所承压,但交付量总体保持上行趋势,其中小鹏今年的表现颇为抢眼,交付量持续超预期,尤其是第四季度,月交付量持续领跑,基本锁定了今年的C位优势。另外,身处第二梯队的哪吒凭借下沉市场稳步增长,大有跻身第一梯队的势头,这其实都可看作是今年的另一层分化。

2021年1-11月新势力月交付量

(来源:国盛证券)

而资本市场的“分化”表现也反映出了市场对小鹏的认可。在今年如此惨淡的港股和中概股市场背景下,年初至今,小鹏和理想依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逆势上涨,其中小鹏港/A表现基本一致,都处于领跑的位置,而蔚来却大幅回调了接近40%。

年初至今新势力美股股价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截至到2021年12月28日收盘价计)

还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小鹏又获“木头姐”的连续增持。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到12月23日的20个交易日内,其执掌的ARK基金6次加仓小鹏汽车。

“内卷”升温,小鹏走强,做对了什么?

伴随“小理蔚”的迅速崛起,传统主机厂的子品牌陆续诞生,并带动一众“新造车”品牌涌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不到一年时间就诞生了不少于10家新品牌,新能源车赛道“内卷”持续升温,小鹏仍能“逆流而上”,到底做对了什么?

笔者认为,小鹏之所以能快速突围,离不开其在智能化、市场定位及产品组合方面差异化优势、及产能方面的领先布局。

首先,小鹏对于技术的信仰一直以来都是有目共睹的,凭借饱和的研发投入,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实现全栈自研的车企,并率先于国内其他品牌开启软件商业化之路,可以说是持续引领自主品牌智能化升级趋势。

(来源:公司年报及季报)

第二,小鹏胜在拥有丰富的车型组合。目前新能源车产业属于典型的供给驱动增长模式,表明增长确定性及持续性往往与车型的选择范围及新车推出节奏正相关。

相比理想ONE还是单品打天下,蔚来现已有五款量产车,小鹏目前也已拥有四款量产车,包括G3/P7/P5/G9,实现了对最大细分市场(15-40w)的完整卡位。此外,小鹏还表示自2023年起每年至少推出2-3款新车,并同步支持国际市场。

今年的强势表现主要归功于P7和G3两大主力,尤其是P7,其中小鹏通过推出磷酸铁锂版本,实现了渗透率及利润率的有利平衡。而10月才开始交付的P5正在爬坡阶段,定位于大中型SUV的G9将于明年开始量产,这两款都有着爆款潜质的车型无疑也为四季度之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第三,“扩产”成为今年新能源车行业的关键词。据了解,小鹏目前拥有三家自建工厂,包括已投产的肇庆工厂以及在建的广州和武汉工厂,总产能最高可达60万辆/年。蔚来则拥有合作的蔚来江淮工厂和自建的新桥工厂,总产能最高为60万辆/年。理想预计明年常州工厂扩产计划完成后,仅有20万辆的年产能。

除了“扩产”之外,“缺货潮”也在蔓延,尤其是芯片短缺,不仅掣肘交付,而且带来的“涨价”进一步吞噬车企盈利,不过四季度起“芯片荒”已在逐步缓解,预计明年将会进一步改善。

尾声

新能源车赛道的“甜蜜期”才刚开始,尽管受疫情及缺芯等因素扰动,但趋势及潜力不改。明年被视为纯电大年,诸多纯电新车型将上市,同时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也正在加速扩充完善中,困扰消费者的续航里程和充电焦虑将逐步得到解决,消费需求将迎来进一步释放。

汽车始终是一个极度追求规模的产业,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规模支撑,包括车辆外部的信息化环境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小鹏于今年7月初领衔新势力回港上市,以158亿港元的首次募资额,成为年内港股第五大IPO,为下一阶段竞争储备更充足的“弹药”。

如果说电动化是上半场的主旋律,那智能化就是下半场的重头戏,如今大幕开启,小鹏也已经走在了前面。此外,国际化是自主品牌发展的必有之路,今年新势力纷纷远征欧洲,其中挪威成首选。总的来说,从汽车产业竞争态势变化来看,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目前小鹏的综合实力突出,未来突围的可能性更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