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盘2022年展望:北交所引领创新中小崛起,掘金四大主题方向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开源证券研究,作者:任浪 孙金钜

未来有机会成长出大市值公司的四大主题方向:智能汽车主题;高端制造主题;休闲零食主题;宠物和早餐主题。

展望2022年,开源证券中小盘团队核心观点为:

1、北交所推出,直接融资助力创新中小企业大发展。北交所成立,新三板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北交所定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聚焦“专精特新”公司。北交所同样试点注册制改革、降低投资者门槛且相较于科创板/创业板设置了更适合中小企业的上市标准和制度,创新型高端制造中小企业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2、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外延贡献提升,中小创业绩迎来拐点向上。在能源革命、智能汽车、元宇宙等新一代科技创新的带动下,中小企业开始发挥其创新活力。2019年并购重组政策放松后市场开始逐步见底,其中创业板重大资产重组已率先小幅回暖,外延业绩贡献开始显著提升。展望2022年,在估值低位和政策支持、业绩向上的背景下,我们看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机会。

3、创新型中小企业崛起,掘金四大主题方向。在成立北交所以驱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重点看好市场空间大,未来有机会成长出大市值公司的四大主题方向:智能汽车主题;高端制造主题;休闲零食主题;宠物和早餐主题。


北交所推出,直接融资助力创新中小企业大发展


1、北交所成立,新三板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北交所设立,新三板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21年9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中宣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设立北交所,新三板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资料来源:北交所官网、证监会官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试点注册制、降低投资者门槛、定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北交所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发展。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将以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坚持北交所上市公司由创新层公司产生,维持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交所“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北交所将坚守“一个定位”原则,即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同时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坚持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北交所与新三板现有创新层、基础层坚持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维护市场结构平衡。努力实现“三个目标”:构建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础制度安排;加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

北交所的“一个定位”、“两个关系”、“三个目标”

资料来源:北交所官网、证监会官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2、北交所聚焦“专精特新”,助力中小型高端制造企业发展

“专精特新”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北交所目标之一即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以来“专精特新”被多次提及,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2021年9月2日,北交所宣布设立,核心目标之一即是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支持政策在2021年密集推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发展

资料来源:工信部官网、北交所官网、证监会官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专精特新”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主,注册制改革助力上市发展。我们统计了第一批、第二批以及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其中第一批企业共248家(2019年5月22日公示)、第二批企业共1744家(2020年11月13日公示)、第三批企业共2930家(2021年7月19日公示)。截至2021年8月20日,我们梳理了三批“专精特新”企业中的307家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特征,其中第一批31家、第二批157家、第三批119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特别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领域以及解决我国产业链卡脖子以及短板领域。这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我国未来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前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设备、化工、医药生物、电子和电气设备,均属于高端制造业。

“专精特新”上市企业前五大行业均为制造业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从板块分布看,307家“专精特新”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科技创新为主的创业板和科创板,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分别有87家、131家、89家。

“专精特新”企业以创业板和科创板为主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从市值分布来看,专精特新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市值规模较小,在307家上市公司中,百亿以下规模的公司占主导地位,其中0-5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141家,占比近46%,50-10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89家,占比约29%,而300亿元规模以上的公司一共只有11家。

“专精特新”公司市值集中在100亿以内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我们可以看到,307家上市“专精特新”企业中,有117家是2019年以后通过注册制上市的,占比达38.11%。同时,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之后“专精特新”公司上市速度明显加快。科创板的推出和注册制改革助力了“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未来,注册制的进一步推广,将帮助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019年之后“专精特新”公司上市开启加速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北交所推出,试点注册制,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发展。我们以所有第三批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的2930 家企业为例,其中来自新三板的公司有 213 家。从新三板层次角度看,新三板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来自基础层与创新层,分别占比63.85%、30.52%,可以看到新三板“专精特新”储备的公司数量充足。

新三板“专精特新”公司中基础层占比超60%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从行业角度看,工业、信息技术和原材料为新三板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占比较高的行业,分别占到本次入选企业的38.50%/27.23%/15.49%。

新三板“专精特新”公司行业集中工业、信息技术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从市值角度看,市值位于 0-5 亿层次的公司高达150 家,占比 70.42%。

新三板“专精特新”企业市值普标在5亿以内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属于市值较小的高端制造企业,大多数属于细分领域的龙头或者领先企业,很多还达不到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上市要求。而北交所服务于“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要求较科创板/创业板更低。北交所同样试点注册制,延续了精选层分别针对盈利性、成长性和研发创新的四套上市标准:(1)市值 2 亿元,近两年净利润均≥1500万元 且加权平均ROE 平均≥8%,或者最近一年 净利润≥2500 万元且加权平均ROE≥8%;(2)市值 4 亿元,近两年营业收入平均≥1 亿 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增长率≥30%,最近一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正;(3)市值 8 亿元,近一年营业收入≥2 亿元, 近两年研发投入累计占比≥8%;(4)市值 15 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累计 ≥5000 万元。北交所的推出并试点注册制将在更大范围内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北交所上市标准相对更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中小企业

资料来源:证监会官网、北交所官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3、注册制推广叠加再融资新政,直接融资强化中小企业内生动力

注册制试点逐步由科创板推广至创业板、北交所,IPO融资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发展。注册制改革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不同的上市标准,大大提升上市企业的包容性,从而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的上市。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之后,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快速增长,并且均以中小市值企业为主。

截至2021年11月20日,科创板开市以来共实现360家公司上市,同期主板新上市公司数为293家;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共实现231家公司上市,同期主板新上市公司数为202家。

注册制下科创板首发募资额反超主板(亿元)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融资额方面,科创板开市以来共实现首发募资4427.96亿元,同期主板为4268.35亿元,科创板首发募资额实现对主板的反超。

注册制板块公司市值集中在100亿以内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相比核准制,注册制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设置了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科创板针对一般性企业制定了5条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甚至无营收企业上市,并针对具有差异表决权安排企业、已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未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等特殊企业制定特别上市标准。目前科创板已上市的354家企业中,尚未盈利的公司10家、特殊表决权的公司3家、红筹企业4家。2020年8月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后,也对上市条件进行了优化,如取消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要求,针对一般性企业从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等方面制定3条上市标准,支持已盈利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等。在注册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下,科创板和创业板设置的多元化上市条件使得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成为可能。截至2021年11月20日收盘,科创板和创业板已有上市公司中,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的公司数量分别为216、197家,占比分别为61.02%、85.28%。2021年11月15日,服务“更早、更小、更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交所开市,与科创板和创业板形成差异化,构建了更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注册制安排。北交所的设立和注册制改革,将进一步针对性地打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通道,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注册制改革后上市速度显著加快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再融资新政效果显著,定增快速回暖强化中小企业内生增长动力。2020年2月14日再融资新政之后集中涌现的新发预案,在2021年开始逐步获得证监会批准进入发行高峰期。伴随着供给端的集中发行,定增市场收益率的回暖也吸引了产业资本、公募基金、外资和个人投资者的踊跃参与,推动定增发行市场规模大幅回暖。2021年1-9月,累计公告发行的定增项目达352个,较2020年同期增长141%,涉及融资规模4868亿元,同比增长75.8%。

2021年1-9月定增市场融资规模同比增长75.8%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从市值来看,2020年2月14日再融资新政以来实施的410例定增融资中,超过六成的公司在发布定增融资预案时的市值不超过100亿元,其中37.07%的公司市值不超过50亿元。从新发预案来看,中小市值的高端制造业公司融资需求旺盛。

新政以来实施定增公司超六成市值低于百亿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分行业来看,2021年以来新发定增融资预案数量前五大行业依次为电子(49例)、机械设备(40例)、化工(37例)、电气设备(29例)、医药生物(28例),全部为高端制造行业。

2021年再融资前五大行业均为高端制造业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同时,以创新创业型企业为主的创业板和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主的科创板定增融资需求旺盛。2021年以来发布的391例定增融资中有114家公司来自于创业板,亦有13家来自科创板,合计占比达32.5%。定增直接融资通道的打通,助力中小市值的创新型高端制造企业内生增长。

创业板和科创板公司定增融资需求旺盛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外延贡献提升

中小创业绩逐步走强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中小市值风格相比大盘蓝筹逐步走强。2015年开始的“三去一降一补”、2018年的金融去杠杆、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落后一方。因而,2016年以来在风险陆续暴露和业绩相对不佳的背景下,中小市值公司市场表现远落后于大盘蓝筹股,大盘指数在2016-2020年持续走强与小盘指数。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去杠杆、贸易摩擦、疫情冲击等负面因素的逐步消除,同时能源革命、智能汽车、元宇宙等新一代科技创新的带动下,中小企业开始发挥其创新活力,2021年开始,小盘指数开始持续走强于大盘指数。此外,在“专精特新”等政策支持、注册制改革试点逐步由科创板向创业板、北交所推广和再融资新政等带来的直接融资大时代的助力下,创新型中小企业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内生增长动力增强。

创业板并购重组在2021H1年开始见底小幅回暖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创业板外延业绩贡献2020年以来持续回升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并购市场逐步见底,商誉减值风险充分释放,外延业绩贡献开始由负转正。2019年10月证监会修订了《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对并购重组进行松绑,并购重组市场开始逐步见底,其中创业板重大资产重组率先小幅回暖,外延业绩贡献开始显著提升。同时2014-2016年牛市并购的后遗症,商誉减值风险集中在2018-2020年释放,2021年后商誉减值风险将大幅下降。2018年开始,外延并购产生的商誉增加值已经低于商誉减值的规模,A股整体商誉的绝对规模都开始下滑,占净资产的比例更是下降至了2.2%,整体商誉减值的风险已经很小。

商誉减值风险在2018-2020年已充分释放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创业板商誉风险逐渐降低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与成熟的美股市场相比,A股无论是商誉的绝对规模,还是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都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美股历史上已经经历过超过5次以上的并购重组高潮,并且巅峰时并购的数量和金额均迭创新高。我国A股市场目前仅经历过2014-2016年的一次并购重组潮,未来在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有望迎来新的并购重组高潮。在外延并购逐步见底、中小创外延并购业绩贡献回暖以及商誉减值风险充分释放的背景下,外延并购对中小创的业绩贡献将由此前的负贡献转向正贡献。

A股商誉占净资产规模较美股而言还很低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美股经历过5次以上的并购重组高潮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内生、外延并举,创新驱动中小市值企业业绩拐点向上。在政策支持和直接融资推动下,叠加新一代技术革命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内生增长动力得到强化。外延并购业绩贡献由负转正,内生、外延并举,创新型中小企业业绩迎来拐点向上。中小创企业业绩在2020Q2疫情之后即迎来快速恢复,且持续走强于主板。

中小创业绩2020Q2开始持续回暖,迎来拐点向上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经历过2016年以来的大幅调整后,小盘股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小盘指数的PE(TTM)为24.30倍,低于2012年以来的均值35.66倍。

小盘指数估值目前处于历史低位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同时,我们统计了不同市值非金融企业的估值分布情况,结果表明:50亿市值以内公司(1972家)PE(TTM)的中位数为26.73倍,50-100亿市值公司(1049家)PE(TTM)的中位数为29.49倍,100-200亿市值公司(625家)PE(TTM)的中位数为28.61倍,明显低于200-500亿市值公司(501家)PE(TTM)的中位数34.28倍和500亿以上市值公司(257家)PE(TTM)的中位数38.56倍。展望2022年,在估值低位和政策支持、业绩向上的背景下,我们看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机会。

中小市值估值的中位数已经低于大盘股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创新型中小企业崛起,掘金四大主题方向


1、智能汽车:汽车行业迎来颠覆式变革

E/E架构集中化和软件SOA架构升级推动汽车智能化升级加速。车企构建丰富、灵活、可快速迭代的软件生态,实现千人千面成为可能,不同车型之间也有望实现软件复用,大大降低成本,同时硬件预埋、软件持续迭代升级也给车企开辟了新的盈利模式,行业从“卖车”逐步向着“卖软件”、“卖服务”的方向演进。

汽车E/E架构开始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升级

资料来源:Bosch

科技巨头争相入局,进一步加速行业智能化升级。华为全面进军汽车智能化领域,并且从根做起全面自研,为车企提供全方位赋能。继华为战略性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之后,苹果、小米、OPPO等消费电子巨头均纷纷宣布“造车”。此外,芯片巨头英伟达/高通/英特尔/AMD、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Google、滴滴,以及大疆、360等科技公司均纷纷入局,发力智能汽车相关业务。可预见的未来,汽车将成为人类各种先进科技的集成,是下一代的智能移动终端。

华为具备完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亿欧汽车、开源证券研究所

旗舰车型密集发布,2022年是L3自动驾驶量产落地元年,开启智能化加速。车企硬件预埋、软件持续迭代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软件和智能化服务兴起之前,智能硬件的红利将率先到来。车企为了在智能电动时代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发布最新的旗舰电动智能车型。2022年,具备高算力、高等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密集量产,这一年也将成为L3自动驾驶量产的元年,从而带来相关智能化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高算力电动智能车密集上市量产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未来汽车日报、开源证券研究所

(1)域控制器——智能汽车的“大脑”

域控制器作为未来汽车运算决策的中心,其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主控芯片、软件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应用算法等多层次软硬件的有机结合。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承担了自动驾驶所需要的数据处理运算及判断能力,包括对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GPS、惯性导航等设备的数据处理工作。同时,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亦负责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底层核心数据、联网数据的安全保障工作,是推动自动驾驶迈向L3及以上更高等级的核心部件。2020年全球ADAS相关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55.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均为L3级以下辅助驾驶控制器(ECU),而预计到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8亿美元。

预计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规模将达19.8亿美元

数据来源:ICVTank、开源证券研究所

座舱域控制器:主要负责汽车座舱电子系统功能,汇集了集成液晶仪表、中控多媒体及副驾驶信息娱乐的一体化系统。其发展过程经历了由传统的“机械物理按键”到“中控液晶显示屏”,再到“中控+仪表盘一体化设计”的进程。同时,由于其涉及安全等级较低、成本相对可控,发展速度将显著快于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根据ICVTank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达到80万套,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套。

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套

数据来源:ICVTank、开源证券研究所

(2)迈向SOA的软件——智能汽车之“魂”

迈向SOA汽车软件架构,推动软件定义汽车成为现实。“软件定义汽车”已为产业共识,并且随着特斯拉率先落地“硬件为流量入口、软件为收费服务”的商业模式,由此带来了显著的鲶鱼效应。众多传统整车厂正通过成立子公司(沃尔沃、丰田、上汽、长安、一汽等)、成立软件研发部门(长城、大众、雷诺日产等)、与软件供应商合作(广汽、吉利、宝马等)三种模式加码车载软件领域布局。

拆分软件架构,短期内系统及功能软件举足轻重,长期看应用层价值量更大。在SOA软件架构设计理念之下,汽车软件架构走向分层化、模块化,使得应用层功能够在不同车型、硬件平台、操作系统上复用,并且可以通过标准化接口对应用功能进行快速迭代升级。根据McKinsey analysis数据预计,2030年全球车载软件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500亿美元。

预计2030年全球汽车软件开发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数据来源:McKinsey analysis、开源证券研究所

(3)AR-HUD——人机交互新窗口

开辟人车交互新窗口,AR-HUD乘风而来。HUD为解决盲驾安全隐患而生,根据产品迭代进程具体可分为C-HUD、W-HUD、AR-HUD三种。在新的人车交互方式下,AR-HUD有望成为汽车新的流量入口,重塑智能座舱硬件生态。成本下降、技术升级的背景下,整车厂纷纷加码,AR-HUD正迎来快速量产上车。

国内HUD市场将迎翻倍式增长,国产厂商在AR-HUD时代将大有可为。回溯历史来看,外资厂商起步较早,在当前仍以W-HUD为主的阶段中市场份额具有绝对优势。根据高工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在国内HUD市场中,日本精机、大陆集团和日本电装仍占据2020年上险搭载量前三位,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0%(以W-HUD为主)。而随着以DLP和LCoS技术为主的AR-HUD逐步量产上车,海内外HUD供应商也正因为技术路线的换代而逐渐缩小差距。目前,国内以华阳集团、华为、江苏泽璟电子等头部厂商已纷纷实现AR-HUD项目定点。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25年国内HUD市场空间可达到290亿,2020-202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高达92.1%。

预计2025年国内HUD市场空间可达到290亿元,2020-2025 CAGR高达92.1%

数据来源:乘联会、佐思汽车研究、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开源证券研究所

(4)激光雷达——智能汽车之“眼”

迈向高阶自动驾驶,汽车之“眼”激光雷达成优中之选。感知作为智能汽车之“眼”,其探测精度、广度与速度直接影响行驶安全,目前主要有视觉及激光雷达两种方案。随着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智能车的量产落地,我们预计到2025年国内车载高线束激光工雷达规模将突破百亿。考虑到高阶自动驾驶渗透率仍然较低,且无人机、车联网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有望随激光雷达成本下降而持续提升,未来我国激光雷达市场将超千亿。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5年高级辅助驾驶、无人驾驶、车联网和服务机器人领域分别占激光雷达市场总规模的34.64%、26.30%、33.81%和5.26%。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13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000亿元),2019-2025年CAGR为64.5%。

2024年后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有望超百亿美元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开源证券研究所

短期,激光器、光电探测器等收、发模块成本占比较高,中长期看芯片将取代机械部件成为激光雷达的核心器件。目前,华为采用前融合简化算法并广泛投资光电半导体Tier2,打通“生产-制造-产品-渠道”全产业链,实现转镜方案的降本。大疆则是基于在无人机领域的电机转速控制、先进封装经验另辟蹊径选择棱镜方案,在减少收发单元数量的同时提高线束。随着半固态方案同时满足性能、车规、量产、成本四个维度的要求,激光雷达前装量产元年已经到来。

国内车载前装高线束激光雷达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超100亿元

数据来源:盖世汽车、IHS、开源证券研究所(注:仅统计面向L3及以上的高线束车载激光雷达)

(5)芯片——智能汽车之“底座”

电动化+智能化升级驱动汽车单车含硅量显著提升,千亿车载半导体行业冉冉开启。当前车载半导体行业由外资厂商高度垄断,在行业“缺芯”事件以及智能化升级的趋势下,进口替代趋势将加速,国内千亿车载半导体市场未来可期。

预计2030年国内车载半导体规模达到290亿美元

数据来源:McKinsey、开源证券研究所

电动化趋势下,整车中汽车电子成本显著提升

数据来源:Gartner、开源证券研究所

智能汽车之“脑”,计算芯片算力军备竞赛正当时。智能化背景下,汽车中传统用于中央计算的CPU已无法满足算力需求,集合AI加速器的系统级芯片(SoC)正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以华为、地平线、黑芝麻为代表的AI芯片厂商正在快速发展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智能汽车之“眼”,传感器芯片将率先放量。车载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是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最核心的增量传感器,将伴随高阶自动驾驶车型的落地率先放量。目前,众多科技公司及激光雷达供应商已通过参股投资方式加码该芯片研发(如华为已抢先入股纵慧芯光和长光华芯)。

伴随汽车智能化升级趋势,车载通信及存储芯片将实现量价齐升。随着智能汽车算力和传输数据量的不断提升,对存储芯片带宽和容量亦有更高的需求。其中,车联网通信模组和以太网PHY芯片作为国内厂商重点参与的环节存在重大机遇。

推荐公司:德赛西威、北京君正、华阳集团、美格智能、中科创达、均胜电子、联创电子

智能汽车推荐公司估值参考(亿元、元/股)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注:可比公司盈利预测均来自Wind一致预测,收盘日期2021年11月19日)

2、高端制造:机器视觉、GIL、AIoT、消防电子、光伏设备等细分方向

聚焦高景气赛道细分龙头,关注盈利能力边际改善机会。展望2022年,高端制造领域仍存在结构性机会,建议重点关注高景气赛道中具备盈利能力改善机会的细分领域龙头。具体来看,我们看好机器视觉、地下大功率输电GIL、AIoT芯片、消防电子和光伏设备五大细分方向。

(1)机器视觉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上游关注市场扩张过程中龙头企业市占率提升机会,中游关注具备底层算法能力、可向上游零部件延伸、可向下游更多领域拓展的企业。根据机器视觉产业联盟预测,国内机器视觉市场规模自2021年起将保持年均27%左右的高速增长水平,预计到2023年国内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元。截至2020年底机器视觉行业的渗透率依旧较低,机器视觉投资额在全国工业企业技改投资经费支出中的占比仅为3%左右,未来渗透率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整体来看机器视觉赛道坡长雪厚。

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开源证券研究所

2020年国内机器视觉市场较为分散

数据来源:Wind、各公司官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2)城市大功率输电场景下架空线入地势在必行,关注GIL后续订单落地进展及一线城市应用经验突破。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城市半径扩大和5G基站增多,电网扩容需求迫切,与土地成本不断上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架空线经济性不断下降,入地化大势所趋。GIL作为地下输电方式之一,相对地下电缆性能优势明显。展望2022年,南京、杭州、溧阳等地区预计将启动GIL新订单招标,建议关注GIL后续订单落地进展,同时,GIL能否进入一线城市如深圳等地区敷设应用,对于打开行业市场空间而言较为关键,建议关注GIL在一线城市应用经验的突破。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用电量大幅增加

数据来源:真锂研究、开源证券研究所

国内GIL潜在市场空间超3000亿元

数据来源:中电联、国家电网、安靠智电官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3)看好AIOT需求拉动下SOC多媒体应用方向,智能机顶盒芯片关注海外市场迭代升级过程中对博通的弯道超车机会,车载显示芯片关注国产替代和价值量提升机会。国内市场智能机顶盒出货量逐步企稳,未来有望稳定在5000万个左右,晶晨股份已成为国内龙头;海外市场正处于由数字电视加速向智能网络电视切换阶段,智能机顶盒芯片需求较大,原有市场龙头博通受制于反垄断调查出货量明显减少,未来国内企业晶晨股份凭借制程优势和性价比优势有望不断抢占博通份额,实现弯道超车。车载显示芯片领域可关注智能座舱硬件渗透率提升和智能化需求拉动下的价值量提升机会,以及随着技术研发突破带来的国产替代机会和海外订单进展。

预计全球智能机顶盒出货量将保持平稳增长

数据来源:格兰研究、开源证券研究所

全球车载显示芯片出货量持续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格兰研究、开源证券研究所

(4)消防安全行业持续稳健增长,消防产品迎千亿市场。根据智研咨询披露的数据,2019年中国消防行业市场规模突破3500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465亿元,其中消防产品约占25%,即1116亿元。目前消防报警行业多为小型企业,市场集中度低,龙头公司竞争优势将逐步突显。我国消防产品行业在2003年逐步取消行政审批,改为市场准入制度。消防报警产品生产技术成熟(核心电子元器件依赖进口)、市场化时间较短等原因导致目前行业中仍存在大量地方性小企业,行业集中度低。行政审批取消后,国内消防行业市场化竞争环境日益成熟,龙头企业在品牌、渠道、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逐步突显,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高。

我国消防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稳步增长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开源证券研究所

我国消防报警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开源证券研究所

(5)硅料大规模扩产利好光伏设备企业,继续关注异质结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增效。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130GW,同比增长13%,其中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48.2GW,同比增长60%,新增装机容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1-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050~1295GW,2021-2025年中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355~440GW,行业将持续保持高景气。根据CPIA预计,到2021年底全国硅料产能约200GW,硅片产能略超300GW,电池片产能超330GW,组件端将高达400GW,硅料目前仍是光伏产业链中最紧缺的一环,预计2022年将有9万吨、后年将有超过20万吨硅料产能释放,利好光伏设备厂商。

预计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保持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业协会、开源证券研究所

预计我国硅料企业2021和2022新增产能较多

数据来源:CPIA、开源证券研究所

推荐公司:矩子科技、安靠智电、晶晨股份、青鸟消防、双良节能。

高端制造推荐公司估值参考(亿元、元/股)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注:可比公司盈利预测均来自Wind一致预测,收盘日期2021年11月19日)

3、休闲零食:万亿零食市场,消费升级驱动龙头崛起

休闲零食万亿市场,行业分散,消费升级、品牌集中在路上。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休闲零食行业产品和品类的多样化。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推算,休闲零食市场包含一切“少量方便包装食品”,市场规模在2017年已超9000亿,增速保持在11-12%左右,预计目前市场规模已超万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4100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11200亿元,预计到2021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6万亿。

休闲零食品种众多、进入门槛低,整体行业分散,其中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西式零食品类被外资垄断相对集中,其他国内厂商主导的品类集中度都较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原本行业极度分散、无序竞争的休闲零食品类亦开始有国产品牌厂商崛起,如烘焙领域的达利园、盼盼、桃李,休闲卤制品领域的绝味、周黑鸭,坚果炒货领域的三只松鼠、恰恰、百草味,肉类零食领域的有友、棒棒娃,果脯蜜饯领域的溜溜果园,豆制品领域的奇爽、盐津铺子等等。国内厂商主导的休闲零食品类也正走在外资品牌主导西式零食的品牌化集中的道路上。

预计我国休闲食品市场2021年将达11562亿元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开源证券研究所

国内厂商为主的休闲零食品类集中度都较低

数据来源:Frost & Sullivan、中国产业信息网、开源证券研究所

推荐公司:盐津铺子、良品铺子、三只松鼠。

休闲零食推荐公司估值参考(亿元、元/股)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注:可比公司盈利预测均来自Wind一致预测,收盘日期2021年11月19日)

4、宠物和早餐主题:新兴赛道,龙头崛起

养宠渗透率提升推动宠物数量持续增长,科学养宠意识提升和宠物消费升级推动单宠消费额快速提高。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2019年我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达355.9亿元,同比增长26%。

目前国内宠物行业集中度远低于成熟市场,竞争格局尚未稳定,本土品牌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更快响应、对渠道变革的更好把握以及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而实现异军突起。2019年中国宠物市场CR10(按公司口径)仅为19.2%,显著低于日本市场的51.1%和美国市场的56.4%。其中国内市占率最高的玛氏市场份额为7.0%,市占率第二的比瑞吉则只有2.3%,可见行业竞争格局分散,绝对龙头尚未出现。虽然目前外资企业在品牌、口碑、市占率等方面仍然占据优势,但远未形成绝对主导地位。而本土品牌则在下述诸多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1)本土公司规模较小也意味着决策更灵活,在国内多变的养宠潮流下可以更迅速地响应宠物主的多样化需求;(2)近年来国内宠物食品行业渠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低成本、扁平化的电商渠道的崛起有利于新兴品牌的普及。另外,低线级城市的众多小型宠物店未获得高端国际品牌的重视,但为中低端国产品牌的渗透提供了便利;(3)国内养宠群体割裂,宠物食品行业消费分层较为明显,高端市场重视产品品质和多样性,低端市场注重性价比。而国际宠物食品巨头多以高端策略为主,为本土品牌通过差异化崛起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众多本土品牌通过利用上述优势实现了快速的崛起。

中国宠物食品行业规模增长驱动因素拆分

资料来源:欧睿国际、开源证券研究所

我国早餐行业市场规模大,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推动早餐外食需求的增长。根据英敏特的数据,2020年我国早餐市场规模已达1.87万亿元,将于2025年达到2.55万亿元,预计未来五年CAGR达6.4%。其中,2020年早餐外食市场规模为7990亿元,占比达42.6%。影响消费者早餐选择的重要因素为就餐时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年轻白领等群体基数扩大,推动外食市场增速高于早餐行业整体增速。2015至2019年,早餐外食市场CAGR为9.03%,同期早餐整体市场CAGR为7.08%。从消费品类来看,蛋白类和蒸制包子类产品最受消费者青睐,此类产品可同时满足消费者便捷速食和营养健康两大需求,未来仍会是主流早餐消费品。由于中式早餐行业进入门槛低,且早餐品类众多,标准化难度高,目前国内早餐行业仍以夫妻店等小作坊经营为主。2019年,美国餐饮连锁化率为54.3%,而国内仅10.3%。与其它餐饮业态相同,国内早餐连锁化空间广阔。

我国早餐市场预计规模大

数据来源:英敏特、开源证券研究所

早餐外食市场的预计增速更快

数据来源:英敏特、开源证券研究所

推荐公司:佩蒂股份、巴比食品。

宠物和早餐推荐公司估值参考(亿元、元/股)

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究所

(注:可比公司盈利预测均来自Wind一致预测,收盘日期2021年11月19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