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越来越重视产业趋势

从18年底起来的这轮行情,可以明确感受到最的变化就是行情的割裂与分化,如果说19年还不太明显,那么今年可谓是演绎到了相对的极致。长期行业趋势向好的方向,持续的上行,给出上百倍逇估值;而行业空间增速不大的或者下滑的,持续的杀估值,哪怕已经到

18年底起来的这轮行情,可以明确感受到最的变化就是行情的割裂与分化,如果说19年还不太明显,那么今年可谓是演绎到了相对的极致。长期行业趋势向好的方向,持续的上行,给出上百倍逇估值;而行业空间增速不大的或者下滑的,持续的杀估值,哪怕已经到了非常低的水平。

在全球的流动性普遍宽裕,名义利率维持在绝对低位的时刻,恒生指数作为全球的洼地,竟然创出年内的新低,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大堆8%甚至更高股息的公司,无人问津,只因为公司的成长性低。大家给予高景气度的方向绝对的高估值溢价,只要能够维持较高的增速,故事一直可以讲下去,而一旦公司增速下滑,杀估值也非常迅速,下跌个70-80%跟玩一样。

18年到19年上市的一批新股,美团,海底捞,快手等无不是这样的。要么是上市的时候就给的估值异常高,要么趁着东风把泡沫达到极致,一旦公司增速不及预期或者政策发生变化,先杀逻辑,再次估值,速度也是非常快。市场的反应越来越有效,也导致的市场的割裂越来越严重,需要看到更好的成长故事,才会给到更好的估值。我记得在20年底极度悲观的时刻,中国中冶的估值只给了2PE,一直到最近因为锂电池产业链的上涨,才带动起来。

市场的内卷越来越严重,大家都只关系有没有成长,对于估值的担忧放的更低,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速,从高中枢逐渐的回归的低中枢,市场关注的逻辑已经不再是宏观经济的总量逻辑,因为宏观经济没有太大的波动,跟宏观经济景气度高度正相关的行业大家不愿意给太高的估值水平,因为决定成长性长期受限,大家更加重视现金流折现估值的逻辑;第二,在这种背景下,存量逻辑的受限,只能都去寻找有增量空间的行业的机会,这意味着更高的行业增速,更大空间,上市公司也更有可能跑出高市值,资金的本身关注度更加的集中,这当然背后有注册制的原因,上市公司严重的过剩;第三,就是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公募对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尤其是各种ETF的体量越来越大,当一个行业的市场权重越的时候,很显然的是会有越多的资金去买,就加速整个行业的估值进一步走高。这种过程没有办法逆转,直到行业的趋势发展出现问题,那么接下去杀估值,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海外因为无限制的放水导致的对科技相关的景气度比较高的方向,无限制的提升估值,然后映射到A股当中。

未来大概率依旧是分化的市场,直到某一个方向演化到极致出现大暴跌,比如今年初的白酒,9月的周期。市场的变化需要慢慢的适应,跟着市场认同的产业逻辑走,减少对市场的对抗,或许是更好的应对策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