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行业:升级方兴未艾,自主龙头扬帆起航

本文来自: 中金点睛 ,作者:邓学,任丹霖等

竞争格局尚未稳定,马太效应推动集中度提升。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大趋势下,内饰件行业依托材料革新、工艺升级、集成多样化的电子功能等技术方向,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座舱驾乘体验。我们认为,汽车内饰升级趋势明确,叠加国内公司具备成本优势和快速响应的服务优势,自主内饰供应商有望在行业技术变迁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成为Tier0.5级别供应商,量价齐升推动头部自主内饰企业规模增长,当前我们提示投资者积极关注内饰赛道的投资机会。

摘要

国内汽车内饰件市场规模接近两千亿元,竞争格局尚未稳固。汽车内饰件总成单车价值量近万元,我们测算得到国内乘用车的内饰件市场规模接近两千亿元。当前内饰件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产品差异程度大、技术要求多样、开发费用支出大以及单品价值量低是造成行业格局分散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国内汽车内饰件市场仍存在较大的整合空间,具备成本优势、服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供应商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自主内饰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成为自主内饰企业发展的两大核心驱动力。随着国内汽车产能扩张,全国汽车产业形成6大产业集群,国内头部内饰件企业通过就近布局产能,依靠成本与服务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外资企业份额受到挤压。另外,国内头部内饰件厂商通过并购国际内饰件企业,获得大量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开启全球化布局之路。

智能化轻量化趋势叠加消费升级,汽车内饰件系统单车价值量有望得到提升,内饰企业有机会成为Tier0.5级别供应商。内饰件是创造座舱智能化体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内饰结构件向电子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国内自主头部内饰企业推出集成化智能座舱产品,融合智能灯光系统、智能座椅、智能表面、多屏融合、车内监控等多种座舱功能。我们认为,内饰产品智能化升级有望推动内饰件系统单车价值量提升,并且对供应商的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及跨界合作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提供集成化座舱产品,实现Tier0.5级别的供应。

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技术升级不及预期。

正文


内饰件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汽车内饰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结构由底盘、车身、动力系统、内外饰件四大部分组成,汽车内饰件除了装饰作用之外,还涉及功能作用、安全作用以及工程属性,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遮阳板可以遮挡从车顶天窗上投射下来的阳光、防止阻碍驾驶员视线,门内护板、立柱护板能在遭遇侧撞时对车内乘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图表1:汽车内饰件各部分示意图

资料来源:盖世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汽车主要内饰件功能介绍

资料来源:中汽协,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汽车内饰系统部件繁多,合计单车价值量较大。汽车内饰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如仪表板系统、门内护板系统、顶棚系统、座椅系统、立柱护板系统以及遮阳板等。据新泉股份、岱美股份、天成自控等内饰件上市公司2020年年报披露数据估算可得,汽车内饰系统的单车价值量大约为8,927元,其中汽车座椅总成、仪表板护板总成、顶柜总成和门板总成价值量占比最高,合计约占75%。每个整车厂通常有一个庞大的汽车内饰团队,完成与内饰相关的大量工程工作。

图表3:汽车内饰件各部分单车价值量占比(2020年)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1年国内汽车内饰件市场规模接近两千亿元。基于我们对全球与中国汽车产销水平的测算,我们测算得出乘用车内饰件市场规模分别为:1)全球市场:2021/2025年全球乘用车内饰件市场规模为6,032/6,490亿元。2)中国市场:2021/2025年国内乘用车的内饰件市场规模为1,968/2,285亿元。

图表4:乘用车汽车内饰件单车价值量及市场规模测算(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假设2021年国内与全球乘用车产量分别为2,204万辆、 6,757万辆,2025年国内与全球乘用车产量分别为2,560万辆, 7,271万辆


竞争格局尚未稳定,马太效应推动集中度提升


行业集中度较低,稳定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全球内饰巨头包括延锋国际、弗吉亚、安通林、丰田纺织、李尔、麦格纳等,2019年全球内饰件市场占有率前三企业分别是延锋国际、弗吉亚、安通林,CR3合计占比为31%,相对2016年占比24%提升7.4ppt。相较于下游行业稳定的竞争格局,头部内饰件厂商虽参与主流车企全球配套,但因内饰件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开发难度低,行业参与者众多,使内饰件行业整体呈现高度分散,集中度低的行业格局。

图表5:全球汽车内饰件市场CR3市占率略有提升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品属性导致行业集中度难以快速提升。产品差异程度大、技术要求多样、开发费用支出大以及单品价值量低是造成内饰行业格局分散的主要原因。

►产品差异程度大:内饰件产品种类繁多,包括仪表板、门内护板、顶棚、立柱护板等多个子系统,且功能独立,很难做到集成标准化。此外,由于内饰件的装饰属性较强,消费终端对其存在差异较大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标准化程度更加难以提升。

►技术要求多样:内饰件的生产流程中主要涉及了注塑、表面处理等各种工艺,不同产品所涉及的制造工艺差异巨大,通用性较弱。

►开发费用支出大:由于不同的内饰件产品需要对应不同的模具,相同内饰件对于不同车企也需要不同的模具,因此内饰产品企业需要支出较高的模具成本。尽管内饰件可能在某一项产品上具有优势,也很难覆盖所有种类。

►单品价值量低:尽管内饰件系统在整车价值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单品价值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如顶棚、遮阳板和立柱护板单价均不及百元,且利润率有限,抑制了行业内龙头进行整合的积极性。

图表6:汽车内饰件市场格局分散主要原因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汽车座椅是行业集中度最高的细分子赛道。汽车座椅因其价值量大,单车成本占比高,整车厂通常倾向于保持稳定的供应体系。同时,汽车座椅结构相对复杂,整车厂对第三方供应商的设计、组装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行业进入壁垒高,2019年全球汽车座椅行业CR5占有73%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方面,安道拓系、李尔系、丰田纺织、佛吉亚、大世等外资或合资体系市占率约为71%,竞争格局相对成熟稳定,优于内饰件行业整体。

图表7:2019年全球汽车座椅行业格局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2019年国内汽车座椅行业格局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国内市场竞争呈“一超多强”格局,竞争激烈。延锋国际凭借其全球内饰件行业的龙头地位,配套主流合资品牌及大多数自主品牌客户,产品丰富度较高,且在手订单稳定,竞争优势明显,2020年实现营收844.5亿元,远超其他内饰件竞争厂商。

“多强”指的是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型零部件供应商,复盘自主供应商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这些内饰企业具备三大类特征:

依托合资模式切入中高端品牌供应体系:以宁波华翔、拓普集团、常熟汽饰为代表的公司,早期通过和安通林、弗吉亚等国际内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逐步建立内饰件供应能力,并且依靠合资企业的品牌力进入优质客户供应体系,实现快速发展。

聚焦自主品牌和商用车客户,实现差异化竞争:以新泉股份为代表的内饰供应商,采用“商乘并举”发展策略,产品配套国内主流自主品牌车企,同时拓展商用车客户,形成差异化竞争。

专注细分赛道,建立龙头地位:以岱美股份、继峰股份为代表的内饰公司持续深耕于内饰件细分领域,成为饰条、遮阳板、座椅头枕龙头企业。

图表9:国内主流内饰企业、主要配套车企、主要产品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对标海外,行业巨头整合带来集中度大幅提升。由于内饰行业市场格局散乱、利润率较低的特点,2012年开始国际零部件巨头出于长期发展考虑,逐步剥离其内饰件业务,给予头部内饰件供应厂商整合市场的契机,促成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以安通林收购麦格纳内饰件相关业务为例,整合完成后安通林整体收入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内饰件市占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图表10:海外内饰巨头整合历程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Capital IQ,中金公司研究部

整合带来毛利水平显著提升,盈利能力未有显著变化。安通林通过不断收购整合内饰件业务,规模效应得以显现,2020年毛利率达到35%,显著优于行业其他竞争厂商。但从盈利能力角度看,安通林EBITDA率仍处于行业低位水平,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表11:2020年海外头部内饰件厂商毛利率情况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2020年海外头部内饰件厂商EBITDA率情况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国内内饰件企业盈利能力优于国际企业,有望通过并购整合带来市场份额加速提升。从过去五年维度来看,国内内饰件企业毛利率水平维持在20%-35%区间,净利率维持于7%-13%区间;国际内饰件巨头毛利率处于10%-13%,净利率处于2%-4%,显著低于国内厂商水平。随着汽车行业的增速放缓,行业内部的整合并购活动更加频繁。我们认为,国内头部内饰件厂商通过借助资本工具,不仅可以整合国内规模较小的企业,还可以并购国际内饰件巨头。而海外收购亦能帮助国内厂商快速获得大量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有助于本土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同时,随着国际零部件巨头厂商逐步剥离低毛利的传统内饰件业务,也为国内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图表13:近五年国内和国外内饰件企业的毛利率水平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4:近五年国内和国外内饰件企业的净利率水平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内饰件行业并购重组活动频繁,国际内饰件龙头延锋内饰顺势诞生。汽车行业的增速放缓之后,行业内部的整合并购活动更加频繁。借助资本工具,有实力的内饰件厂商不仅可以整合国内规模较小的企业,还可以并购国际内饰件巨头。而海外收购亦能帮助国内厂商快速获得大量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有助于国内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同时,随着国际零部件巨头厂商逐步剥离低毛利的传统内饰件业务,也为国内企业带来迅速发展的机会。

图表15:受益于江森自控剥离内饰件业务,延锋内饰成为国际内饰巨头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长期看,国内内饰件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


降本压力下合资整车厂倾向选择国产内饰件。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成熟期,乘用车销量呈现出负增长、高波动的行业特征,合资及自主品牌整车厂均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同时需要加快车型迭代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内饰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厂商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可采取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定价实现市场快速渗透。随着本土内资饰件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逐步增强,合资品牌在降本压力下倾向选择成本更优的国产内饰件,我们认为国内头部内饰件企业有望实现切入合资乘用车制造商的供应体系,带来业绩高增。

图表16:国内乘用车历年销量及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中汽协,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7:国内厂商人工成本营收占比显著低于海外厂商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国化产能布局配套整车市场更具竞争优势。随着国内汽车产能扩张,全国汽车产业由原来长春、上海、武汉3大产业基地,演变成6大产业集群,大致分布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各区域年产能超200万辆。国内头部内饰件企业多选择配套产能布局,以实现及时响应客户需求,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延锋国际、宁波华翔、继峰股份、拓普集团、新泉股份已实现全产业集群产能布局,在响应速度与运输成本方面具备相对优势。

图表18:国内主流汽车内饰厂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切入新势力客户,促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延锋国际、拓普集团、岱美股份、常熟汽饰依靠过往经验,率先切入新能源汽车内饰件供应体系,成为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内饰件供应厂商,享有先发竞争优势。我们认为,本土内饰件企业有望借助与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企业合作,形成标杆范式,持续拓展新能源汽车客户与现有客户新项目,行业集中度有望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加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图表19:造车新势力主要内饰件供应商一览

资料来源:Marklines,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车型差异化直观体现,材料与工艺两个方向可升级


内饰系统打造差异化驾乘体验

汽车内饰系统是打造直观化差异体验的重要来源,为消费者购车重要考虑因素。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正逐步成为家庭空间、工作空间外的第三空间,汽车内饰系统是打造此安全、舒适的“移动式第三空间”的硬件系统,同时以“插件形式”集成各种软件服务功能。基于此,汽车内饰系统是创造消费者对汽车品质、品牌形象等直观化差异体验的重要来源,饰件的美观性、舒适性和质感逐渐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指标,因此汽车厂商通常高度重视汽车内饰的设计及配置,豪华的内饰设计成为高端汽车品牌的,也是国产品牌提升汽车质感和性价比的发力点之一。

图表20:中国消费者的购车考虑因素

资料来源:君迪,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1:奔驰C级内饰

资料来源:新浪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不同时期的汽车内饰设计风格各异,提升驾乘体验为核心趋势。根据汽车内饰设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可分为启蒙时期、功能时期、一体化时期、初步电子化时期、人本时期和科技化时期。空间上,汽车座舱从开放空间转变为围合空间为主;布局上,内饰主线从横向、T型向整体车内空间一体化转变;功能上,从关注机械性能向关注驾乘体验转变,如内饰仪表盘从分散式显示逐步整合为驾驶信息和辅助驾驶信息两大基本类型,更便于驾驶员迅速获取所需信息。现阶段,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渗透、消费者年轻化趋势加速,汽车内饰设计风格整体朝科技化、简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安全舒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并丰富驾乘体验逐步成为内饰系统设计的要素之一。

图表22:汽车内饰的发展代表车型及其造型特点

资料来源:赵丹华, 顾方舟,《汽车内饰的造型设计与设计研究》,2019,中金公司研究部


内饰材料趋于轻量化与环保化,加工工艺多元化


汽车内饰材料向轻量化、环保化演变。汽车内饰材料可分为内饰表面材料、内饰骨架材料和内饰缓冲材料等三大类。内饰表面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座垫、汽车顶篷表面、方向盘和车门,常见的内饰表面材料有天然皮革、人造皮革、纤维织物等。内饰骨架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成型塑料;内饰缓冲材料一般应用于座垫衬里、顶篷衬里、遮阳板等等,主要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

在轻量化、环保化的趋势之下,汽车内饰应用材料发生相应演变。

环保化主要体现在内饰材料排放污染小、使用过程健康、回收利用率高,轻量化则体现在通过材质改良与工艺改良以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在表面材料领域,PVC人造革存在皮感差、气味重、增塑剂易迁移等缺陷,逐渐被PU合成革所取代;PVC 材质的地毯易清洗、不易滋生细菌,但有较高的VOC,对人体健康不利,逐步被PET 材质和其他材质的地毯取代。

由于燃油排放标准的不断加严,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且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放量轻量化的过程也将不断加速。对于内饰件而言,目前轻量化主要应用于车门、立柱板以及顶棚。现代成型塑料具备质量轻、理化性能良好、易加工成型的特点,已逐步取代其他非金属及金属传统材料成为内饰基础材料,轻量化效果较为显著。随着汽车内饰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应用于汽车内饰,如天然纤维加强复合材料因具有高强度、低成本、低密度以及环境友好的特点,逐渐开始应用于汽车座椅靠背、车门内饰等领域。

图表23:汽车主要内饰件的性能和使用材料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4:以主要材料镁合金为例,轻量化的主要产品按梯度向市场渗透

资料来源:中金有色组发布的《云海金属:镁产业链一体化龙头,深加工领域乘风破浪》,中金公司研究部

智能化轻量化趋势叠加消费升级,汽车内饰件系统单车价值量有望得到提升。汽车内饰件的智能化趋势使得传统的机械式仪表板升级为液晶仪表盘,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直观的车载信息、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未来能够集成更多信息、融入人机交互功能,成为组成智能座舱硬件的重要部分。轻量化材料主要应用在汽车内饰件中的方向盘、门内护板、立柱护板及顶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相同性能,实现材料升级。

伴随着汽车行业环保升级的趋势,内饰件所使用的材料也逐渐向环保化过渡。汽车零部件要达到环保健康的要求,就需要材料可重复利用、可回收,并且挥发性低以保证车内的空气质量,尤其是与车内乘客接触最为频繁的内饰件。因此,轻量、可再生、环保的天然纤维受到越来越多内饰件厂商的青睐。

此外,由于汽车普及和消费升级因素影响,中高端乘用车及豪华车市场快速发展,消费者更加关注汽车内部空间舒适性与美观性,有效提升了对中高端及豪华内饰件的需求。汽车内饰件整体系统单车价值量有望在向豪华感、舒适性升级的同时提升。


汽车内饰件加工工艺多元


汽车内饰件加工工艺多元。汽车内饰件种类较多,涉及多种生产工艺。搪塑工艺、TPO带背泡阴模工艺、注塑工艺等主要用于生产结构件及内饰件表面材料,膜内转印工艺、烫印工艺、实木装饰工艺主要用于生产装饰性部件,不同工艺具备不同优缺点。以生产复杂度较高的仪表盘为例,搪塑工艺造型自由度高,所制产品有良好的弹性和低收缩率,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并逐步从中高端车型下探到中低端车型中使用。我们认为,生产厂商通常综合考虑产品定位、工艺复杂度、成本投入、技术禀赋等因素选择生产工艺。整体看,内饰件的生产制造朝着精密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图表25: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工艺介绍

资料来源:王璐,《汽车内饰工艺与效果》,2017,汽车之家,中金公司研究部

经过长期发展提升,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生产工艺装备和检测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汽车内外饰件是国产化率最高的汽车零部件之一。国内汽车内饰件行业中已逐步形成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常熟汽饰、新泉股份、岱美股份等,在集成化生产、数字化开发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积累。

图表26:国内部分内饰件企业已具备较成熟的生产制造工艺能力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内饰件再下一城:智能座舱集成化方案提供商


电子化、智能化已成为内饰产品重要方向

内饰件是创造座舱智能化体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内饰结构件向电子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智能座舱是指通过配备智能化、网联化的车载产品,实现与人、车、路进行智能交互的座舱,是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的重要节点。内饰件与驾驶员乘坐体验直接相关,是打造差异化驾驶体验的重要方向之一,带动内饰件从传统装饰性、NVH功能件向智能化、电子化功能件过渡。内饰件可通过按键、触控等方式形成智能表面交互,与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乘客监控系统(OMS)等视觉、语音等交互系统共同打造智能化座舱交互体验。

国际内饰件龙头厂商如丰田纺织、延锋等,纷纷布局电子化、智能化内饰产品,使传统的汽车内饰趋于个性化和多功能化。例如,佛吉亚开发的车载连接接口可以使智能手机集成到乘客最方便的车内位置,并可以使用手机控制显示屏、座椅的温度或音频等;丰田纺织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推出了可用于L5级自动驾驶的MOOX设计,可以满足座舱内乘客的旅游、商务、餐饮和医疗等各种需求;延锋汽车内饰打造的智能内饰表面将车舱内的各种功能整合到同一个表面,只有在启用时才会显示,从而变成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内饰表面。

图表27:佛吉亚、丰田纺织和延锋的智能化内饰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智能座舱为内饰件企业重要探索

基于智能表面技术创新座舱体验,用户通过触摸座椅、仪表板等内饰表面即可实现多项控制操作。

车内视觉系统成为座舱增量智能部件,车内智能后视镜集成光学感知和电子控制功能,提供DMS解决方案。

智能表面技术快速发展,座舱交互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智能座舱的快速发展,智能表面技术也被逐步得到应用。智能表面通常指集功能性与智能化与一体的表面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减少多余的按钮与开关设计,从而使座舱内设计更加简洁智能。智能表面的设计采用材料较为多元化,可应用于皮质、织物、木质、玻璃、天然纤维、金属等表面,并可置于在座舱任意位置,从而实现用户进行随时性、多样化、便捷性的人车交互。目前,多数国际一流整车厂已在智能表面开始布局,例如宝马在2020年北美消费电子展率先推出Vision BMW i International EASE座舱,采用三维针织交互材料,用户通过触摸座椅表面即可完成多种控制操作;延锋国际发布XiM21智能座舱,实现触摸式开关及气氛营造,可选择水晶、木纹、织物等多种表面材质。

图表28:宝马自动驾驶人机交互概念座舱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9:延锋国际XiM21智能座舱内饰表面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车内视觉系统市场有望由内饰件企业主导。作为实现人机交互、智能驾驶的重要一环的DMS、车内后视镜等产品,技术路径趋于集成化。麦格纳推出了一款将光学组件和电子控制部件集成到车内后视镜的DMS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中电子控制部件包括CMOS、PCB、红外LED发光部件以及图像处理器。由于车内后视镜所处于的黄金物理位置,在布置DMS以及OMS感知系统等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随着NCAP法规对于评估驾驶员接管情况和疲劳程度的考核日趋严格带来的DMS系统渗透率提升,我们认为内饰件企业有望受益于车内视觉系统市场的集成化趋势。

图表30:麦格纳智能后视镜DMS功能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1:麦格纳车内后视镜ClearView产品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内饰件供应商推出集成化智能座舱产品,融合多种功能。在部分内饰结构件的智能化、电子化的基础之上,弗吉亚、延峰国际、常熟汽饰等内饰件供应商先后推出集成化智能座舱产品,融合智能灯光系统、智能座椅、智能表面、多屏融合、车内监控等多种座舱功能,可提供丰富的人机交互体验和高质量坐乘体验。由于智能座舱集成产品横跨多个领域,并且对供应商的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及跨界合作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认为,头部企业有望通过提供集成化座舱产品,实现Tier0.5级别的供应。

图表32:内饰件供应商推出集成化智能化座舱产品

资料来源:盖世汽车,搜狐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