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煤价格管理进入高压区,四季度市场波动放大

本文来自:国投安信期货研究院 作者:高明宇

即使进入需求淡季,产区供应增量也在陆续兑现,10月以来动力煤中下游的库存累积依旧偏缓。

引言十一之后动力煤期现货市场上演冲高回落行情,10月中旬港口Q5500成交价一度突破2500元/吨,本周报价与成交已回落至2100元/吨左右;10月19日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ZC2101最高收于1835.6元/吨,此后连续三板跌停,目前仍处震荡偏弱格局。

如此剧烈的行情波动无疑是此前高涨的现货供需矛盾与情绪和政策调控相叠加的结果,9月以来发改委密集出台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产能核增等增产保供措施,十一之后调控方向转向直接性的价格管理,港口、产地相继出台限价指引,且官微多次发文引导煤价回归合理区间。

那么本轮调控对现货市场的供需和价格产生了哪些影响,四季度动力煤市场又该如何展望呢?


(一)供需维度:内产增量兑现,中下游库存累积偏缓


盘点四季度动力煤供给端的增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据披露今年以来鄂尔多斯累计获得临时用地批复的露天煤矿共107座,核定产能1.69亿吨。考虑到这部分露天矿在获批临时用地前并非完全停产的状态,预估增量产能在5000万吨左右,考虑到复产煤矿面临征地缓慢及股权纠纷等问题,且下半年以来的高煤价强化了复产纠纷,预估复产量集中增加发生在10-11月。

二是产能核增,9月鄂尔多斯发布第一批核增产能总计4000万吨左右;10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通知列入国家具备核增潜力名单的72处煤矿临时按照拟核增后的产能组织生产,总计核增产能9835万吨,其中露天矿58座、产能7915万吨;10月6日山西发布拟核增产能煤矿名单,四季度可按拟核增后产能组织生产,涉及核增产能煤矿103座,总计核增产能6330万吨。

考虑到山西煤矿普遍按照设计产能生产,核增产能带来的产量增量将打折扣,偏乐观估计四季度露天矿临时用地获批及产能核增总计带来的增量产能在2.19亿吨左右,10-12月月度产能环比增量节奏或为843.3万吨、812.2万吨、166.7万吨左右。

那么10月以来的实际增产情况与我们预期比如何呢?截至10月17日当周三西样本煤矿产能利用率已回升至80.7%,较年初高点84%的差距有所缩窄。从增产主力内蒙来看,10月以来鄂尔多斯日产先增后减,高点于10月18日一度达到247.1万吨,受部分煤矿检修影响暂未看到产量的持续增加。10月以来鄂尔多斯日均产量228.5万吨,较9月水平回升34.9万吨(18%),预估全月回升1081万吨左右,略逊于我们考虑过季节性的10月增产幅度。

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6.8%,主要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明显提升的拉动,与华东、华南的持续高温天气亦有关联。此前我们谈到9月下旬受主动性能耗双控与缺煤限电导致的被动性限产叠加的影响,冶金、建材、化工等“两高”行业的限产力度已基本达到年内峰值,四季度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存在复产预期。十一假期后水泥、钢铁、煤化工开工率均出现环比回升,10月上旬发电量同比增速自9月的6.6%回升至17%,火电增速也自9月的6.1%提升至18.6%。

即使进入需求淡季,产区供应增量也在陆续兑现,10月以来动力煤中下游的库存累积依旧偏缓。按照我们对四季度供应增量和限电限产对需求影响的偏乐观评估,10月动力煤中下游累库幅度或在1754.9万吨(15.8%)左右,10月以来中下游实际累库幅度仅591.8万吨(5.3%),较去年同期水平仍低4179.9万吨(26.3%),部分囤积在产区集运站的库存有待向中下游传导,总体来看四季度低库存矛盾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价格维度:价格管理进入高压区,四季度市场波动放大


10月16日发改委运行局发布今冬明春港口限价指引,倡导长协煤价5500大卡不高于1800元/吨,各大煤炭企业相继作出限价承诺。继港口限价指引后,上周三西产地市场煤价格普遍按要求下调100元/吨,榆林市要求国企保供煤不超过1200元/吨、民企保供煤不超过1500元/吨,部分民营矿市场煤限价1999元/吨。受此影响,上周以来港口、坑口市场情绪均有降温,下游电厂对港口市场煤的备货再次进入观望期,部分小型贸易商有甩货倾向,港口Q5500成交价已自2500元/吨之上回落至2100元/吨左右。

展望后市,在价格管理的政策高压之下,需求淡季下游采购再次步入真空期,现货价格仍有回落空间,已大幅贴水的期货盘面亦将维持震荡偏弱形态;然中下游库存得到有效累积前,低库存应对愈发临近的旺季需求价格弹性仍在,四季度煤炭市场或总体呈现波动放大的高位震荡局面。此外,在电热企业实现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的背景下,非电力用户的煤炭供应依然偏紧,供给约束仍存在向中下游其他工业品种传导的可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