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明明:摊余成本法背后的影子银行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 中信债券明明,作者: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摊余成本法平滑净值波动易形成刚兑预期。

核心观点


财联社10月14日报道,按照监管要求,相关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在今年年底前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产品总规模的比例下降至40%,明年底下降到30%;而规模上,明年底要降至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以下或自有资金规模30倍以下。这一报道结合8月25日的窗口指导以及9月30日的资管会计新规,显示出监管层对银行理财摊余成本法的打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监管层的意图进行分析:监管层为何要打压摊余成本法?摊余成本法有哪些问题?后续整改有何影响?

摊余成本法背后是刚兑预期。摊余成本法能够使得产品的净值和收益表现稳定,不随市场利率震荡而波动,实现净值的平稳增长,叠加资金池的配合,不管底层资产价格如何变化,投资者每天都会看到稳定的正收益。大多数使用摊余成本法的银行理财产品和理财子仍然维持实质刚兑,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提供方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护自身声誉通过寻求第三方借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等多种方式来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的兑付,实质上强化了这种预期

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造就了影子银行。摊余成本法是银行理财普遍倾向使用的估值核算方式,银行理财在2012年的流动性宽松和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发展起来,规模庞大,摊余成本法下银行理财和某些理财子有明显的影子银行特征

摊余成本法塑造的影子银行暗藏风险:一方面,这一业务模式有巨大的系统性风险。银子银行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其高杠杆特性会导致风险的传染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摊余成本法催生的影子银行会削弱政府和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子银行会减弱政府的宏观调控效力并干扰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监管博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资管新规之下,部分银行和理财子不愿打破刚兑,投资者也维持着刚兑的预期,于是银行开始在产品期限、资产性质上寻找突破口,比如开放式产品以非标资产有“提前赎回条款”“分期还款安排”为由,投资到期日晚于最近一次开放日的非标资产,又如将资产划入交易“不活跃”范围,套用“摊余成本法”。然而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逐渐结束,监管机构出台一系列政策压缩摊余成本法使用空间。尤其是财联社10月14日报道,监管拟要求部分理财子公司压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今年底前需降至40%。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银行理财子或将加速处置历史遗留资产

摊余成本法产品整改的影响:摊余成本法理财整改加速,预计相应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将会加大,形成流动性扰动,带动债市收益率上行,特别是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此前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券种;若调整估值方式,会降低对低评级信用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私募债等底层资产需求,不过由于私募债流动性较差,估值波动小,因此受到的冲击相对弱于其他品种;预计银行理财客户可能流失,大资管行业将继续向公募基金倾斜,券商资管等也将迎来发展机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加,低评级主体的融资难度预计将提升


正文


据10月14日财联社报道,监管下发了限制理财类产品规模的新要求,相关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在今年年底前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产品总规模的比例下降至40%,明年底下降到30%。若上述媒体报道属实,这是近期对普遍采用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的最新监管规定,此前8月25日的窗口指导以及9月30日的资管会计新规已经压降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使用范围。我们认为有必要更深入透彻地分析监管的动机:摊余成本法有什么性质?监管部门为何如此打压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未来将何去何从?本文将深入讨论摊余成本法的性质和风险。


摊余成本法背后是刚兑预期


摊余成本法平滑净值波动易形成刚兑预期。摊余成本法是会计准则中的一种估值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对摊余成本法定义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法将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再按照根据买入溢价或折价调整后的票面利率或协商利率在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所以能够使得产品的净值和收益表现稳定,不随市场利率震荡而波动,实现净值的平稳增长。在这种估值方法下,叠加资金池的配合,不管底层资产价格如何变化,投资者每天都会看到稳定的正收益,这会引导投资者产生低风险和刚兑的预期。而且尽管随着净值化改革,即便采用摊余成本法,仍然可能有资产信用减值的风险,但在实践中,因为多数投资者还无法理解或无法充分接受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大多数使用摊余成本法的银行理财产品和理财子仍然维持实质刚兑,即 “当金融理财产品资金出现风险、可能违约或得不到预期收益时,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提供方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护自身声誉通过寻求第三方借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等多种方式来保证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的兑付”,实质上强化了这种预期。


摊余成本法的理财产品造就了影子银行


摊余成本法是银行理财普遍倾向使用的估值核算方式。理财产品的目标客户风险偏好水平较低,摊余成本法带来的净值稳定增长深受投资人青睐。从会计角度看,摊余成本法基于“可持续经营理念”,隐含着持有至到期、以赚取合同现金为目的的前提,而非以交易为目的,所以其到期日固定,可回收金额也可确定。但在实践中, 由于底层资金池期限较长,银行的理财产品期限较短,理财产品不得不交易底层资产,这就需要确保理财产品能够持续发行,于是又在客观上促使银行理财普遍采用基于摊余成本法的刚性兑付的策略来争取客户。

银行理财在2012年的流动性宽松和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发展起来,规模庞大。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张。其总规模从2012年6万亿元左右迅速攀升至2017年30.31万亿元左右。2012 年,中国GDP增速由原来的10%跌破8%,经济增速显著下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快速下行,为平抑周期遏制经济下行趋势,央行再次放宽货币政策,存款利率降低,贷款供给扩张,而贷款的有效需求紧缩,产生了多余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通过理财产品得以释放。企业方面,针对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和去产能的推进,监管部门出台政策限制信贷向部分行业投放,有信贷需求的企业无法满足银行信贷额度和投向的要求;居民方面,中国一直有着较高的储蓄率,且随着收入不断提升,居民家庭财富不断积累,理财需求增加;此时银行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一方面由于风险低、收益较高、期限灵活满足了居民理财的需求,同时作为少数可以向公众筹集资金的资管产品,购买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可以将银行表内信贷资产表外化,绕开了针对银行信贷额度和投向的规定,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实质上避免了“脱媒”。在流动性充裕和供需双方的推动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2021年后迅速走高。

摊余成本法下银行理财和某些理财子有明显的影子银行特征。长期以来,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界定并不清晰,直到2013年12月,影子银行监管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107”号文)出台,界定的影子银行范围涵盖银行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银行、券商和基金推出的资管业务。影子银行替代传统银行完成其信用中介功能,信用中介可进一步分为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三项功能。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下,银行理财面临较为严格的投资限制,无法投资许多领域,所以需要借助体外资金池完成影子银行的功能。为规避监管,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先通过资管计划将客户的信贷需求打包为符合理财投资条件的产品。其次,由于融资企业通常需求长期资金,投资人则偏好更加灵活的期限,为了弥合期限差距,资管机构在其间构造了资金池,将不同的信托计划等资产再次整合配比。但这样的交易结构仍然很脆弱,尽管资管产品的投资者没有像银行存款客户那样随时取回资产的权利,但理财产品期限都比较短,而某些融资项目可能有数十年的期限,因此仍有必要持续滚动发售理财产品以满足融资需求。


摊余成本法下影子银行暗藏风险


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银子银行有巨大的信用风险。传统银行的风控流程健全,监管体制完善,有资本等作为保障,信用风险可控。影子银行则存在大量不透明底层资产,难以准确评估风险核算净值,资本集体严重不足,而且为了追求高收益大量投资于高风险行业,或者为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商业银行为了延揽潜在客户,也倾向于将不合规的融资需求通过理财产品转移到表外,掩盖了不良贷款。这样银行表内的风险水平可能不高,但潜藏在影子银行中的风险则进入了黑箱,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被大幅低估。

影子银行有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如前所述,银行理财背有投资人的短期负债,资产端却是长期的,这个问题与其相伴相生,非彻底转型则无法改变。期限错配是银行理财获取超额收益的策略之一,其资产通常投向非标债等3年以上长期资产,但其本身又是短期资金,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资金池模式加剧了期限错配。资金收紧时,流动性风险非常容易爆发,尤其是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常常共存, 2013年和2016年的两次“钱荒”,都与政策收紧后,影子银行暴露出流动性风险密切相关

高杠杆下影子银行的风险具有高传染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缺乏传统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约束,倾向于过度扩张杠杆增厚利润,杠杆通过同业资金流转传导,使金融体系更加脆弱性。加之影子银行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等救助措施,使影子银行在危机中成为薄弱环节。通过各类通道,影子银行将几乎所有金融机构连接起来,使风险传染性成几何级数增长,一旦发生风险,就可能沿着通道迅速扩散。而且商业银行通常会为理财产品提供隐性担保,所以如果始于影子银行的风险处理不当,最终可能会通过银行这一我国经济体系的核心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削弱政府和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影子银行会减弱政府的宏观调控效力。政府通过限制对部分行业投放信贷进行宏观调控,但影子银行则会让银行资金绕过政府限制投向房地产等行业,削弱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实际效果。比如2015年年末以来信托贷款发展助推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也增加了财政风险。

影子银行会干扰货币政策。传统的广义货币M2等指标难以涵盖所有广义货币,在影子银行的影响下,货币政策制定者容易失去政策指标参考依据。此外,由于实体企业利润率较低,影子银行资金真正进入实体投资的较少,大部分流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虚拟经济领域,导致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虽然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很难得到满足。影子银行拉长了融资链条,导致货币政策生效滞后,传导效率降低;商业银行、上市公司以及影子银行构成的利益链条,也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融资贵的问题。


金融机构与监管博弈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资管新规之下,理财子路径依赖,通过摊余成本法同监管博弈。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旨在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然而过渡期内,为避免过快调整造成市场震荡,监管给“摊余成本法”的使用留下了四层“豁免”:①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②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的;③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定期开放式产品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1.5倍;④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

银行的理财子在发行新理财产品等方面仍然存在路径依赖,不愿打破刚兑,投资者也维持着刚兑的预期,于是银行开始在产品期限、资产性质上寻找突破口,比如开放式产品以非标资产有“提前赎回条款”“分期还款安排”为由,投资到期日晚于最近一次开放日的非标资产,又如将资产划入交易“不活跃”范围,套用“摊余成本法”。

然而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逐渐结束,监管机构出台一系列政策压缩摊余成本法使用空间。据证券时报8月25日报道,监管机构通知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9月30日《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发布,明确以交易为目的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都应采取公允价值法进行会计核算;据财联社10月14日报道,监管拟要求部分理财子公司压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及占比,今年底前需降至40%。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银行理财子或将加速处置历史遗留资产。


摊余成本法产品整改的影响


摊余成本法理财整改加速,相应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将会加大,形成流动性扰动,带动债市收益率上行,特别是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此前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券种。在今年利率向下的背景下,不少摊余成本法产品存在浮盈,净值化转换后将引发产品净值上调,或许会诱使投资者进行“净值套利”,加大产品赎回压力;与此同时,部分产品因为浮亏,短时间内净值下调,也会引发投资者的赎回。

若调整估值方式,会降低对低评级信用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私募债等底层资产需求,不过由于私募债流动性较差,估值波动小,因此受到的冲击相对弱于其他品种。从具体品种来看,此前由于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私募债等底层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而估值整改过后,其优势必然受到贬损。我们测算了2019年以来各类债券收益率的变异系数并进行对比(不同评级企业采取标准差来对比,从而避免低评级债券的风险补贴对变异系数形成干扰),发现相同期限下,评级越低,收益率波动越大;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同期限同资质债券。因此,理财产品出于估值稳定的诉求,可能会减配久期较长、风险较大的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以及弱资质信用债。不过由于私募债成交相对较少,其估值变动不大,一定程度上比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的情况稍好,因此受到的冲击可能相对较小。

预计银行理财客户可能出现一定流失,大资管行业将继续向公募基金倾斜,券商资管等也迎来发展机会。摊余成本的特殊估值方式使得产品净值不会随债券本身价格变化而产生较大波动,定开模式下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策略也增强了组合收益的可预见性,适合银行理财主要面对的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如果后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不再存续,原有的成本法计量转为波动更大的市值法后,银行理财很可能流失一部分长期稳定的投资资金,后续理财市场规模增速料将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此时,公募基金投研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便更加凸显,有望顺势吸引一批投资资金。另外,银行理财净值化改造之后风险程度提升,预计收益率也将下行,将降低其他各类资管产品的机会成本,市场风险偏好也可能有所抬升。

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加,低评级主体的融资难度将提升。诚如前文所述,许多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持有大量银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在净值化转型后,产品对上述资产的需求将有所下降,这对于银行,尤其是城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来说,补充资本的难度将增大。各类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资本充足率均有所下滑,其中股份行和农商行降幅最为明显,面对资本类债券的需求下滑,后续资本补充压力可能继续升高


国内宏观


总量数据

三季度GDP当季同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均下滑至4.9%。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两年平均增速为4.8%,较二季度下滑1.3pcts。9月工业产能利用率下降1.3pcts至77.1%;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5.3%,比8月上升0.9pcts;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3.8%,较上月回升2.3pcts;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两年平均增长6.4%,较上月小幅提升0.3pcts;商品房销售延续回落,销售金额两年平均下滑3.5%。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增加,资金来源的两年平均增速已经下滑到不足1%。

GDP小幅低于主流预期,三季度受第二产业的边际拖累较大,第三产业小幅走弱。三驾马车当中,外贸表现最好,消费转暖,投资增速放缓。工业方面,限产限电约束下生产减速,约束减弱后有望小幅反弹。消费方面,疫情控制较好背景下,零售、服务消费边际回暖,但复苏之路依然坎坷。制造业方面,高景气行业的格局未发生太大变化,维持乐观。房地产方面,短期不会失速,但地产销售、投资增速可能会面临长期中枢下移、波动率下降的局面。基建是年底到明年稳增长最关键的边际变量,四季度有望开始回暖。

高频数据

房地产市场方面,截至10月22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增加14.07%,其中一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27.27%,二线城市累计同比上升24.18%,三线城市累计同比下降7.83%。上周整体成交面积较前一周下降9.16%,一、二、三线城市周环比分别为22.44%、-23.49%、-5.86%。重点城市方面,北京、上海、深圳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涨跌幅分别为40.39%、26.55%、20.44%,周环比涨跌幅分别为15.05%、52.72%、-27.57%。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本决定授权的试点期限为5年,自国务院试点办法印发之日起算。试点地区的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高炉开工方面,截至10月22日,全国高炉开工率为53.18%,较前周下跌0.83个百分点。限电限产措施持续,钢铁供给端可能受到较强的政策约束,全国主要钢铁企业高炉检修新增,高炉开工率受此影响下跌。

航运指数方面,截至10月22日,BDI指数下降9.15%,收4410点。CDFI指数下降6.68%。在经历大幅上涨之后,上周航运指数有所回落。但整体来看,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承受巨大压力,海外强劲的需求影响下,未来运价难有快速下滑。

通货膨胀:猪肉、鸡蛋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大体下行

截至10月22日,农业农村部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较前周环比上涨10.29%。从主要农产品来看,生意社公布的外三元猪肉价格为13.93元/千克,相较前周上涨12.97%;鸡蛋价格为9.59元/千克,相较前周上涨10.61%。国内生猪再储政策再次启动,加上标猪供应偏紧等因素,上周生猪价格上涨。此外,养殖户惜售挺价、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加大,预计短期内猪肉价格仍有一定上涨空间。

截至10月22日,南华工业品指数较前一周下降7.04%。能源价格方面,WTI原油期货价报收82.5美元/桶,较前周上升1.46%。钢铁产业链方面,Myspic综合钢价指数为205.91,较前一周下跌3.67%。经销商螺纹钢价格为5316.674元/吨,较前周下跌7.44%,上游澳洲铁矿石价格为834.11元/吨,较前周下降6.45%。建材价格方面,水泥价格为666.67元/吨,与前周保持一致。上周螺纹钢价格跌幅达7.44%,从供应端来看,钢厂产能利用率、周产量都有回升,周库存有所下降,在需求端释放缓慢的背景下,预计后续钢材价格整体偏弱运行。

重大事件回顾

10月18日,中国经济三季度“成绩单”发布,主要指标增速有所回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国家统计局表示,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有较大空间,能够及时根据形势变化推出有力措施,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另外,PPI近期可能还会高位运行,但中长期PPI有望逐步回稳。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但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0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召开座谈会,要求研究采取有力举措,坚决遏制、依法规管煤炭囤积炒作,研究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会上强调发挥好煤电油气运保障机制作用,确保今冬明春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协同,有效增加煤炭生产能力。研究采取有力举措,坚决遏制、依法规管囤积炒作。并提出进一步释放煤炭产能等八大要求,促进煤电油气运重点企业保供稳价。国家发改委将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10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刘鹤强调,金融系统要进一步主动担当作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好货币政策调节,加大对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等的融资支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公平市场环境,保护在华外资机构合法权益。更加重视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强科技监管能力建设。统筹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实现防风险和稳发展的动态平衡。(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金融街论坛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发言。易纲表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不会产生太大资本补充压力,有助于避免信贷紧缩效应。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现阶段利息收入在我国银行业收入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保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利差水平处于合理区间,有利于促进银行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也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未来将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强化风险隔离体制机制建设,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运行。(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10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供需两端入手,落实好能耗双控措施,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抓紧有序调整能源生产结构,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要着力确保煤炭和电力供应稳定,保障好经济社会运行。(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际宏观: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9万,续创去年3月14日当周以来新低


美国方面

10月19日,美国公布9月私人住宅新屋开工,今值为135.8千套,前值为140.6千套。(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

10月20日,美国公布10月15日当周EIA库存周报,商业原油增量今值为-43.1万桶,前值为608.8万桶。(数据来源:EIA美国能源信息署)

10月21日,美国公布10月15日当周EIA成品汽油库存,今值为1665.9万桶,前值为1626.1万桶;俄克拉何马库欣原油库存量今值为3123.1万桶,前值为3355.1万桶;商业原油库存量今值为42,654.4万桶,前值为42,697.5万桶;原油产量今值为1130万桶/日,前值为1140万桶/日。美国公布10月16日当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今值为29万人,前值为29.6万人。(数据来源:EIA美国能源信息署、美国劳工部)

10月22日,美国公布10月15日天然气库存,今值为34,610亿立方英尺,前值为33,690亿立方英尺。(数据来源:EIA美国能源信息署)

欧洲方面

10月20日,英国公布9月CPI,今值环比增加0.30%,前值为0.70%;核心CPI,今值环比增加0.36%,前值为0.72%。欧盟公布9月欧盟CPI,今值同比增加3.60%,前值为3.20%;公布9月欧元区CPI,今值环比增加0.50%,前值为0.40%,预期增加0.50%,9月欧元区CPI,今值同比增加3.40%,前值为3.00%,预期为3.40%。(数据来源:英国统计局,欧盟统计局)

10月22日,欧盟公布10月制造业PMI, 今值为58.50,前值为58.60,预期为57.00;法国公布10月制造业PMI,今值为53.50,前值为55.00;德国公布10月制造业PMI,今值为58.20,前值为58.40,预期为56.90。(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法国统计局,德国统计局)

日本方面

10月22日,日本公布9月CPI,今值环比增加0.40%,前值为0.00%。(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流动性监测:银质押和SHIBOR利率涨跌互现

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净投放2600亿元

上周(10月18日-10月22日)有3200亿元逆回购投放,600亿元逆回购到期,单周净投放2600亿元。本周(10月25日-10月29日)有3200亿元逆回购资金自然到期。

货币市场:银质押和SHIBOR利率涨跌互现。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为1.67%,较上周变动-42.7bp;DR007加权平均利率1.98%,较上周变动-20.8bps;DR014加权平均利率为2.43%,较上周变动14.21bps;DR021加权平均利率为2.41%,较上周变动18.66bps;DR1M加权平均利率为2.50%,较上周变动13.63bps。截至10月22日,SHIBOR方面,隔夜、7天、1个月、3个月对比上周分别变动-43.4bp、-14.2bps、1.1bps、1.1bps至1.67%、2.06%、2.37%、2.43%。


国际金融市场:美股全线上涨,欧股涨跌不一


美国市场:美股全线上涨

10月18日-10月22日:美股全线上涨,道指涨1.08%,标普500指数涨1.64%,纳指涨1.29%。

周一,美国9月工业产出环比意外下滑1.3%,为2月以来首次录得负值。9月制造业产出意外下滑,环比下降0.7%,创2月份来最大降幅。9月数据弱于预期,表明生产商继续受到供应链中断的影响。美股涨跌不一,道指跌0.1%,标普500指数涨0.34%,纳指涨0.84%。周二,美联储理事沃勒表示,加息仍需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和就业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预计明年通胀率将回到2%。美股三大股指全线上涨,道指涨0.56%,标普500指数涨0.74%,纳指涨0.71%。周三,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尽管就业步伐放缓,但她仍然预计美国经济“明年”将恢复充分就业。美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道指涨0.43%,标普500指数涨0.37%,纳指跌0.05%。周四,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9万,续创去年3月14日当周以来新低,预期29.7万,前值29.3万。美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道指跌0.02%,标普500指数涨0.3%,纳指涨0.62%。周五,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截至9月的预算年度,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2.77万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相比2020年创下的3.13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有所改善。美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道指涨0.21%,标普500指数跌0.11%,纳指跌0.82%。

欧洲市场:欧股涨跌不一

10月18日-10月22日:欧股全线下跌,德国DAX指数跌0.28%,法国CAC40指数涨0.09%,英国富时100指数跌0.41%。

周一,英国央行行长贝利讲话后,市场对英国央行加息的预期周一进一步大幅上升,英国央行可能有望进入本世纪以来力度最大的货币紧缩周期。欧股全线下跌,德国DAX指数跌0.72%,法国CAC40指数跌0.81%,英国富时100指数跌0.42%。周二,欧盟本周启动修改财政规定的有关工作,考虑新的例外情况,以便成员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令经济变得更为绿色环保。欧股多数收涨,德国DAX指数涨0.27%,法国CAC40指数跌0.05%,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19%。周三,欧盟公布9月欧盟CPI,今值同比增加3.60%,前值为3.20%;公布9月欧元区CPI,今值环比增加0.50%,前值为0.40%,预期增加0.50%。欧股全线上涨,德国DAX指数涨0.05%,法国CAC40指数涨0.54%,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08%。周四,G20各国在逐步淘汰煤炭和控制全球变暖在1.5摄氏度以内问题上仍存在分歧,G20外交官几乎放弃淘汰煤炭目标,退而求其次,呼吁停止对煤炭项目国际融资。欧股全线下跌,德国DAX指数跌0.32%,法国CAC40指数跌0.29%,英国富时100指数跌0.45%。周五,美国与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宣布就数字服务税争端达成妥协,美国将取消对来自这五个欧洲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欧洲三大股指全线收涨,德国DAX指数涨0.46%,法国CAC40指数涨0.71%,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2%


债市数据盘点:利率债收益率全面上行


一级市场:本周计划发行6只利率债

上周(10月18日-10月22日)一级市场共发行25只利率债,实际发行总额3172.50亿元。本周(10月25日-10月29日)计划发行6只利率债,计划发行总额850.00亿元。

二级市场:利率债收益率全面上行

上周利率债收益率全面上行。截至10月22日,国债方面,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分别变动1.5bps、1.5bps、4.46bps、3.72bps。国开债方面,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分别变动2.26bps、5.88bps、6.93bps、6.26bps。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