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收”格局已定,财政跨周期“余粮”充足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君宏观董琦,作者:董琦 黄汝南

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全年“超收”格局已定。

导读

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端略有放缓,但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全年“超收”格局已定;支出端有所回落,但基建类支出增速大幅提升。专项债发行提速对支出端的提振开始显现,政府性基金支出加速。我们认为,一般公共预算连续两年“超收”以及支出端相对保守,为财政跨周期调节储备了充足“余粮”。

摘要

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继续放缓,但前三季度进度仍为近5年最快,全年超收格局已定,税收对收入端仍有支撑:

1)生产和消费环节税收增速略有下降,消费税表现好于增值税;

2)企业所得税高增,个人所得税维持平稳;

3)出口相关环节税收增速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维持平稳;

4)资源税增速继续走高,与9月PPI再创新高所反映的信息一致;

5)证券交易印花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为年内次高;

6)契税增速由正转负,土地增值税维持负增长,房产交易市场继续降温。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回落,主因是民生类支出下滑,基建类支出增速大幅提升:

1)民生支出全面下滑拖累支出增速。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民生支出在每一季度前两个月份增速较高,在季末月份大幅回落,似乎成为2021年新特征。

2)基建类支出增速逆势大幅提升,农林水和交通运输支出增幅最为显著。

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反弹,支出明显提升:

1)9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小幅反弹,但前三季度进度依然为近5年最慢;预计2021年土地购置费负增长,将拖累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下行至2.6%左右。

2)9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明显回升,专项债发行落地效应开始显现,四季度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继续提升的确定性较高。

全年“超收”格局已定,财政跨周期“余粮”充足:

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有所放缓,但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全年“超收”格局已定,预计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完成预算数的103.6%,同比增长11.9%,两年平均增速3.7%。

2)支出端来看,全年大概率是“平支”或略“超支”的格局,完成预算进度的100.1%到102.8%之间,同比增速在1.9%-4.7%,两年平均增速在2.4%-3.8%。

3)一般公共预算连续两年“超收”以及支出端相对保守,为财政跨周期调节储备了充足“余粮”。


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放缓,税收仍有支撑


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继续放缓,但前三季度进度仍为近5年最快。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年复合增速为1.2%,较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回落。但从前9个月累计进度来看,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度完成83.0%,仍为近5年来的最快水平。

从收入结构来看,非税收入增速继续下降是主要拖累,税收收入增速仅小幅放缓,仍有支撑。9月税收收入两年复合平均增长6.1%,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非税收入两年复合增速-13.1%,比上月回落2.0个百分点,表明财政收入结构依然较好。从前三季度进度来看,财政全年超收格局已定。

从税收结构来看,第一,生产和消费环节税收收入增速略有下降,消费税表现好于增值税。9月国内增值税两年复合增速为3.6%,比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国内消费税两年复合增速为10.2%,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消费税表现强于增值税,这与实体经济生产放缓、消费持续复苏所反映的信息一致。

第二,企业所得税高增,个人所得税维持平稳。9月企业所得税两年复合增速19.3%,比上月大幅上行16.1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两年复合增速14.9%,比上月小幅下降1.3个百分点。考虑到企业所得税单月增速波动较大,我们看前三季度企业所得税两年复合增速6.3%,高于税收收入两年复合增速5.3%,整体还是反映了经济复苏的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4.2%,反映居民收入在稳步恢复。

第三,出口相关环节税收增速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维持平稳。9月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两年复合增速7.6%,比上月下降11.8个百分点,考虑到8月出口退税大幅高增,9月单月增速也并不差,体现下半年出口维持了较强的韧性;而进口相关税种——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1.4%和-1.2%,比上月分别下降1.5个百分点和提升0.4个百分点,整体较为平稳。

第四,资源税增速继续走高,与9月PPI再创新高所反映的信息一致。9月资源税两年复合增速23.9%,在上月高读数的基础上再度提升5.5个百分点。9月PPI破10,预计年内仍将高位震荡,资源税收入增速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第五,证券交易印花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为年内次高。9月证券交易印花税两年复合增速66.9%,比上月下降20.3个百分点,虽然较上月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是年内次高水平。9月资本市场延续火热,除最后一个交易日之外,A股每日成交量均破万亿。

第六,契税增速由正转负,土地增值税维持负增长,房产交易市场继续降温。9月契税收入两年平均增速-0.9%,比上月大幅下降17.8个百分点;土地增值税两年复合增速-9.8%,比上月小幅回升1.3个百分点,但仍维持在负值区间。9月商品房销售增速继续下滑,预计四季度契税和土地增值税仍将维持负增长。


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回落,基建类增速大幅提升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回落。9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两年复合增速-3.2%,比上月大幅下降10.7个百分点。从单月支出进度来看,9月支出进度为全年预算的9.6%,明显低于季节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

民生支出全面下滑拖累支出增速。9月教育、社保和卫生健康三项民生支出的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6%、-1.8%和-6.6%,分别较上月大幅下降14.5、16.2和24.1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前面下滑是拖累财政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回溯前三季度情况,民生支出往往在每一季度前两个月份增速较高,在季末月份则大幅回落,每季度民生支出前置,似乎成为2021年的新特征。

基建类支出增速逆势大幅提升。9月基建类三项支出中,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支出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4.3%、24.2%和55.4%,其中仅城乡社区事务支出比上月下降,农林水和交通运输支出比上月分别大幅提高18.6和43.8个百分点。基建类支出增速已连续两个月明显回升,预示基建投资在四季度将筑底反弹。


3

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反弹,支出明显提升


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小幅反弹,但单月增速仍然较低。9月政府性基金收入两年复合增速1.0%,较上月回升5.0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在上月大幅转负的基础上小幅反弹,可能与集中供地的季节扰动有关,但单月增速仍处于年内低位。9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进度为7.8%,1-9月累计收入进度仅为64.6%%,均显著弱于近5年同期水平。

土地成交面积维持负增长,预计四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仍难有起色。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地方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高度相关。近期部分城市第二批集中供地结束,土拍市场再度遇冷,流拍率上升、溢价率下降。9月100个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两年复合增速-9.6%,连续两月维持在负增长区间。针对房企融资的调控措施虽有边际放松,但仅是对前期过度收紧的信贷政策的纠偏,短期房企拿地意愿和能力仍难见明显增强,四季度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端将持续承压。

预计全年土地购置费增速转负,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回落至2.6%左右。202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土地市场“冰火两重天”,地方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从上半年的24.1%大幅回落至前三季度的10.5%和10%。根据我们的预测,房企土地购置费全年同比增速在-1.3%左右,比2020年下降8个百分点,土地购置费与政府性基金收入走势基本一致,预计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将回落至2.6%左右。

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明显回升,专项债发行落地效应开始显现。9月政府性基金支出两年平均增速16.1%,比上月提升7.2个百分点;但受制于前期支出进度过慢,1-9月政府性基金支出进度仅为54.4%,显著低于往年同期水平。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5231亿元,创下年内新高;年内仍有超过1万亿专项债尚未发行,预计四季度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仍将继续加快。


4

全年“超收”格局已定,财政跨周期“余粮”充足


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虽有所放缓,但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全年超收格局已定,预计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完成预算数的103.6%,同比增长11.9%,两年平均增速3.7%。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预算进度的83.0%,即使考虑到四季度财政收入继续放缓,四季度完成进度与2019年财政“歉收”年份相当,则依旧能超过全年预算数的3.6%,“超收”格局已定。

支出端来看,全年大概率是“平支”或略“超支”的格局,完成预算进度的100.1%到102.8%之间,同比增速在1.9%-4.7%,两年平均增速在2.4%-3.8%。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仅略高于2020年,显著低于其他年份,预计四季度支出进度将进一步加快,若以四季度进度最快的2020年为基准,则全年能够完成预算数的100.1%,对应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1.9%;若以全年实际赤字规模(支出预算数-收入预算数)52470亿元为上限,则全年能够完成预算数的102.8%,对应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4.7%。

一般公共预算连续两年“超收”以及支出端相对保守,为财政跨周期调节储备了充足“余粮”。根据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2021年安排财政赤字35700亿元,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6770亿元,实际赤字达到52470亿元。若全年财政支出以下限、即“平支”格局增长,则实际赤字仅为45580亿元,可节省调入资金与结转结余资金近7000亿元。这为2022年财政前置发力留有充足空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