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大厂的年轻人,转身“扎进阿里”

考公,最好的职业选择?

这周日,为期10天的2022年国考报名就要结束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事实都在说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形容词一点也不夸张。

曾几何时,80、90后的我们,梦想着去北上广深拼搏,在大城市扎根,而现在回到家乡考公务员好像变成了年轻人的首选。

按照今年国家发布的数据来看,本次招考共有75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参加,计划招录人数为3.12万人,比去年扩招了21%。但扩招永远赶不上“需求”,截至10月23日10时,已有超过150万人提交了报名申请,这其中已有120万人通过了审核。

北大知名脱口秀演员李雪琴曾经这么描述北京的交通状况,“宇宙都有尽头,北京地铁没有”。现在来看,也许北京地铁有尽头了,但是考公路没有。

今年国考招录的机关中,有一个岗位尤其热门,以过审人数来计算,竞争比例即将突破3000:1。

你以为这个岗位是各省最热门的税务局职位么?非也,非也。

这个岗位远在西藏,是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的一个“一级主任科员”,且这个地方还有着印度一直垂涎三尺、发生过中印边境冲突的班公湖。

有人在网上调侃,之前阿里地区让人最神往的地方,大概是作为藏传佛教和印度教的圣山——冈仁波齐峰,每年都有人去转山朝圣、观赏日照金山。这周,阿里最让人神往的却是位于陕西路上的邮政管理局。

冈仁波齐日照金山

以前大家都在调侃内卷这回事儿,高校、互联网大厂、996。而现在国考热已经悄然卷到了全中国。


1

这一幕似曾相识


其实选择报名的3000个人也不是真的想去祖国的边疆阿里做个邮政工作者,只是因为这个岗位是今年国考一万六千个职位中唯一的“三不限”岗位,一不限工作经验无限制、二不限专业、三不限户籍,对于政治面貌也没有要求。

其实往年西藏的职位都不会太热,因为地区偏远,岗位少且环境比较恶劣,报考人数都在几十个而已。而今年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都要在考场中一决雌雄,争夺这一个宝贵的名额。

据阿里邮政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部门里现有的8个编制,超过一半都是提供过考试入职的,考进来之后就要一次性签上五年的合同,同事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湖南、湖北、四川、山西、山东、陕西等等。

西藏偏远地区的中国邮政

就这种全国的考生为着一个目标冲刺的劲头,第一个在脑子里迸发的念头就是科举。

随着时代的车轮的推进,考生不用像以前一样背着大包小包,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上京赶考,但考上之后所面对的,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举家搬迁的一辈子,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岗位。

几年前吵着嚷着要进互联网大厂的同学们,都在疫情过后扭头扎进了考公的大军当中。可以预见,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一个班30多人,应该是一水儿的主任科员和调研员。

这也难怪,毕竟公务员的各方面福利真是有点太好了,考上“举人”之后,不仅有着高于常人的“俸禄”,还有着跟随一生的福利保障。还会被父母在家族群里大肆宣扬,成为“光宗耀祖”的代表、饭局上的香饽饽。

电影九品芝麻官

这种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不仅仅只在公务员这种有编的岗位上,国企、教师和医生也属于这个范畴。工作稳定又受人爱戴的工作,谁不想去争取。

但前两年明明是全民都想卷进大厂,现在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上了慢慢的考公路?


2

只想躺着


考公这个事儿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很热的,毕竟全国适龄阶段的人口都有几亿人了,有百万人选择去参加这场非必要参加的一场考试。

从考试的人数来看,确实是有一个变化趋势,虽然19和20年因为招录人数的下降,导致了国考报名人数的略微下降外,但竞争的激烈仍然存在。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今年的考试报名人数可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160万人。

考公越来越热的问题其实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相对宏观和相对微观。

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来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且严峻,据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874万人,2021年增加了35万达到了900万人。

教育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扩大了硕士研究生等升学招生规模;增加了国考的招生人数,2021年招录人数为2.5万人,同比扩招6.6%。而2022年的招录人数更是大幅扩招,直接突破3万人,同比扩招21%,其中有2万多个岗位只面对应届毕业生开放,更是激起了不少学生的热情。

且从去年开始,2020年的省考就有了明显基层增加招录的趋势,例如湖北省公务员2020年招录中,同比扩招了42%,其中基层岗位的扩招数量明显;而山东去年的区及县级组织招呼人数也是大幅度上升了300%。

如今的国考招录趋势也是如此,2022国考招录岗位中有71%是偏向于基层岗位,其中铁路公安、海关系统、税务系统都属于基层范畴。

这种大趋势也折射到了相对微观的个人身上,疫情的爆发使得很多毕业生和打工人意识到了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脆弱”,由于年轻人普遍的消费习惯,工作几年能存下钱来的人都不多。而在疫情前由于全民买基潮,很多年轻人也把钱投入在了年后急转直下的基金当中。

在家无处可去的年轻人也许突然是意识到了漂泊的缺点,毕竟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要有很大一笔房租的支出;与此同时疫情的紧急时刻也让他们看到了有一个“铁饭碗”的好处。

谁不想考上公务员之后,享受着最高一阶的社保红利和工资待遇,休着法定节假日还不用面临着下岗的风险。

曾经看到有人开玩笑,推动人类进步的终极原因是“懒”,因为懒得自己洗衣服,所以有了洗衣机;因为懒得每天都去买菜,所以有了电冰箱。现在全民都想考公的原因也是因为懒,毕竟花了一年时间辛苦准备考上之后,就可以躺上一辈子了。

不过,今年的历史最热潮或许还有一个更加重磅消息的刺激。

为了给学生减负,在线教育和课外培训遭到了一波比较大的整治,而教辅行业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且不说是小的教育机构了,就连很多大型连锁教育机构(在线教育)都开始不断地裁员,这种不安定性的因素也使得很多人选择涌入了此次考公大潮当中。

但如果把视角拉得更远一些,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新冠疫情只是催生这种观点的一个小的导火索,如果按照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一天迟早也会到来。


3

寻找新的爆破点


为什么说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呢?首先要看一看其背后简单的经济规律。

在过去,我们总听着家长念叨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好处,也总被要求着要往那个方向去走,享受着体制内铁饭碗的快乐,甚至还有独属于国企的带薪高温假的福利。但有些时候我想,一毕业就包分配进国企的父母可能没有我们目前这么多种多样的选择。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整个国家几乎可以说是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代表性的产业来看,原煤的总产量是0.32亿吨,比不上1840年的英国;钢铁的产量为15.8万,原油产量为12万吨,发电量为43亿度,都能看得出来当时中国工业的极度不完善。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中国进入了国民经济恢复期,逐渐建立了国营经济,在建国后的短短三年里,工业总产值同步增长了145%,年均增长近35%,而“一五计划”也应运而生。在这期间内,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最开始的17%上升至1957年的25%。

中国三冶于“一五”时期承建的鞍钢钢管厂

而现在大多数的父母,恰恰是成长在那个国营经济最为茂盛的时代,各大钢厂、煤电厂和研究所也成为了当时最繁荣的代表。这也很难怪父母那一辈对于国企和公务员拥有如此之深的执念。

不过一直到1978年为止,中国工业虽然保持着非常大的增速,但这种生产的影响力并没有扩散到全球。但改革开放之后,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并一步步的走向了全面市场化的阶段。

在经济逐步起来的状况下,其他产业也开始发展的势头,房地产业在此时诞生;美的开始制造风扇,进入家电行业;第一批合资企业正式营业;中关村上有了第一家科技公司,创业这个观念吹进了先驱者的心中。全球的互联网之风,也在90年代掀起了一波浪潮。

80年代的中关村

卡在21世纪钟声敲响的前后,现在影响力扩散全世界的电商平台诞生了,很快,掌握着现在全国人民社交方式的公司创立了。中国也从上一个时期由工业发展主导的飞速增量时期,跨越到了互联网信息的时代。

在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下,涌现了很多赚钱的机会,在一片蓝海之中,只要速度快,谁都能变成下一个千万富翁。也正是在这种红利的刺激下,互联网行业被视作第一块掘金地。

而互联网企业内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高层的学历都不是很高,大专也能坐上T7和P9的位子。

但现如今,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接近了末尾,往日的高增量也已不复存在,从大厂们的业绩报告中也可以瞥见端倪。传导到每颗小“螺丝钉”上,即使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程序员也面临非常大的竞争压力,只有时刻更新技术才能保住自己的岗位,毕竟每年我国有十几万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随时等待上岗。

据调查显示,2020年参与调研的19家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平均年龄才29.6岁,其中平均年龄最低的公司仅有27岁。所以这么来看,互联网企业中好像“没有”中年人,因为拼命地赚了几年钱之后,要赶在35岁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冲击公务员了。

回归到这次突破历史的考公人数,经历了人口红利带来的工业、互联网上升浪潮之后,在没有下一个真正的新劲爆点之前,平凡的人类还是愿意选择最为稳定的状态。


4

尾声


以前城里的人对于前赴后继扎进互联网大厂的人说,“在互联网公司,感觉自己像一个‘工具’”。但外面的人还是决心一窝蜂的扎进这个围城当中。

现在,城外人又开始羡慕起体制内的“稳定”和“轻松”,但谁又能知道围城里的痛苦。而报名了考去西藏阿里的人,又有多少是冲着这个岗位而去呢?很多人在乎的仅仅是一个“三不限”和公务员这个“金饭碗”罢了。这个时代,有多少事情是真正轻松愉快的呢?

即使你真的想去西藏放羊,都还是一门技术活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