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压力不减,供应链和劳动力问题是关键

本文来自: 高瑞东宏观笔记 ,作者:高瑞东 赵格格

现阶段,通胀压力上行或将加速美联储加息节奏,支撑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

核心观点

事件

1)美国9月CPI同比增5.4%, 前值5.3%,市场预期5.3%;CPI环比增0.4%,前值0.3%,市场预期0.3%;

2)核心CPI同比增4%, 前值4%,市场预期4.1%;核心CPI环比增0.2%,前值0.1%,市场预期0.3%。

核心观点

美国9月CPI同比仍高位运行,供应链紧缩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为主要驱动因素。基于近5个月较高通胀水平,我们维持美联储11月官宣Taper的判断,11月议息会议或将对加息节奏进行讨论。

分项看,新车(1.3%)、外出餐饮(0.5%)、住房(0.4%)价格上涨成为此次CPI环比主要拉动项;机票(-6.4%)、二手车和卡车(-0.7%)、二手车租赁(-2.9%)价格下跌是CPI环比主要拖累项。

正文


一、供应链紧缩和劳动力短缺问题持续推升价格压力


受供应链紧缩影响,9月新车价格延续上涨态势,环比升1.3%,同比升8.7%。一方面,芯片短缺叠加交付时间延长限制汽车产量,抬升价格。8月美国汽车工业生产指数为80,仍比疫情前低20%,显示汽车产量受限,拖累汽车供给。

另外,9月PMI供应商交付时间从8月的69.5上升至73.4(指数越高表示交付时间越长),各大制造业企业均表示,原材料交货时间延长、材料短缺、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正持续拖累企业交付时间。

物流运输方面,因港口堵塞、人员紧缺等问题,大量的集装箱船在港口外等待停靠,加剧运输成本,推升商品价格。华尔街日报10月8日表示,从远东抵达美国港口的船舶延误时间已经从2020年6月时的14小时上升至近13天。

一方面,港口堵塞导致船舶停摆,进一步导致船舶紧缺。另一方面,集装箱货船极度短缺造成运费快速上行,10月WCI上海到洛杉矶和纽约的集装箱货运基准费率同比已分别上行175%和211%。

向前看,芯片制造企业扩产需要大约18个月的时间,物流运输修复也持续受劳动力短缺影响,恢复节奏仍较缓慢,预计新车价格将在四季度维持上行态势。

9月非家用食品(外出餐饮)价格环比上涨0.5%,连续第5个月上行,预计劳动力短缺将持续带动服务性行业消费价格上涨。从非农时薪增速的角度可以看到,美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一方面,美国劳工部10月12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有1040万个职位空缺,远超8月总体失业的770万人,显示劳动力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

另一方面,从离职率的角度看,服务性行业如休闲和酒店业、零售贸易、食宿服务离职率均维持上行走势,迫使企业抬高工资来吸引劳工。工资成本将进一步传导至服务消费价格,抬升通胀水平。

向前看,劳动力市场,尤其是服务性行业薪资水平将维持上行走势,支撑通胀。

住所项小幅上行,反映劳动力回城进度持续。住所项持续稳步上行,环比快速上行0.4%,同比升3.2%。因住所项在CPI中的比重较大(31%),其对环比CPI贡献达0.12%。经济解封叠加工资上行使得大批劳动力返城工作,推动房屋租金上涨,预计劳工返城将持续支撑四季度租金价格提升。

9月机票价格环比下行6.4%,主要受德尔塔病毒影响,居民旅行需求回落。根据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数据显示,飞机乘用数量明显减少,反应居民对德尔塔病毒的担忧。9月机票价格相较疫情前水平的缺口进一步加大至28%,预计疫情扰动将持续抑制价格水平至明年。

夏末出行需求减弱降低汽车租赁需求,进一步压降二手车价格。外出需求减弱导致9月汽车租赁价格环比延续下行态势(-2.9%),压降汽车租赁公司对二手车需求,二手车价格承压。在连续5个月大幅上行后,9月二手车价格连续第二个月下行,环比下跌0.7%。


二、通胀风险升温,美联储加息或提速,支撑美债收益率走高


现阶段,通胀压力上行或将加速美联储加息节奏,支撑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基于对供应链和劳动力供需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高通胀将至少持续至2022年上半年。我们预测,2021年全年通胀水平将达到4.4%, 2022年下行至3.7%,美债收益率将维持上行走势。

自10月初以来,10年期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8bps, 其中通胀预期为美债收益率上行的主导因素。9月29日欧洲央行年度金融论坛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一反往日对通胀的态度,表示高通胀的延续时间可能比预期要更长久。

10月13日公布的9月议息会议纪要也显示,一些美联储官员认为,高通胀将维持到2022年,未来家庭和企业的通胀预期可能“明显升高”,并且提出明年开始加息的可能性。美联储对通胀的预期的转变暗示通胀风险可能正在上行,我们维持11月Taper官宣的判断,11月议息会议或将对加息节奏进行讨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