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提价,CPI与PPI收敛的开始?

各家有各家的周期

今天统计局发布了9月份的物价指数数据,萎靡不振的CPI与昂扬直上的PPI形成鲜明对比,剪刀差进一步拉大。CPI中,食品CPI下滑-5.2%,主要原因是肉价,非食品CPI2%,稍微好点,但过去几个月基本持平。如果剔除食品和能源,即核心CPI,同比仅1.2%可见,不管用哪个指标,与自199610月有记录以来新高的PPI相比,CPI表现是相当萎靡的。

PPI体现的是上游原材料的价格,CPI体现的是消费者这端拿到的价格,CPI没跟上PPI,意味着是中间的企业吸收了原材料成本的上扬。反映到今年股市里,大家也可以鲜明看到,中间的消费类型制造业企业股价表现普遍不佳,典型如调味品、乳制品、啤酒、家电、家居等。

今年的股市比较特殊,看着像个大牛市,但仔细一看,又是大熊市,而大熊市的集中营里,就有这部分消费股。

对这块投资人来说,今年是个异常郁闷之年,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熊市,就怕只有自己熊。而要解除这个郁闷,从基本面角度看,要么上游原材料价格会下降,要么就是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去。前者短期看不大可能,全球能源危机有欲演欲烈之势,后者,就是CPI跟上PPI。

而正好,下游标志性企业之一的海天味业最近涨价,这会是开始吗?


1

海天涨价


9月23日,海天涨价的传闻开始在小圈子里传,当天多数人并没有注意到,我自己是9月24日早上看到的,9月24日酱油三兄弟一度都涨停(收盘只有中炬没有)。这里,不得不说,海天真是YYDS,顶着这么高的估值,一个涨价传闻,近4000亿的市值,说涨停就涨停。

海天的这个提价也引爆了消费股,当天大白酒普遍大涨。如果持续追踪白酒的投资人会发现,在这之前,白酒很长一段时间的风向标不是茅台,是皇台,基本上看皇台脸色行事(也即短线资金),而自那之后,白酒甩掉了皇台,叠加924盘后茅台临时股东大会传递的茅台提价预期,大白酒们走出了像样的反弹行情。

另外,食品饮料ETF自那时起反弹了近15个点。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这块的投资人对提价的渴望有多强烈了。

10月12日盘后,海天正式宣布提价。

虽然资本市场先欢呼了,但对海天提价的质疑却很多。


2

海天提价能成功吗?


主要的原因是与2016年提前背景相比,一是海天当前的渠道库存并不低,平均要高出20-30天,二是在终端需求弱,叠加社区团购冲击下,当前经销商的利润非常薄。

高库存,弱终端需求,这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提价的好时间点。

此时提价,很多人可能担心海天丢份额。个人觉得这点不是提价的阻力,因为海天的规模远大于竞争对手,规模效益明显,你规模远没人家大,成本不占优,不大可能向海天发起价格战。竞争对手更可能是巴不得海天涨价,毕竟海天不涨,它们也涨不起。但上游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是实实在在的,海天能扛,它们难扛。

这从中报业绩就可以看出。海天还算勉强过得去,Q2净利润下滑15个点左右,但其它的,比如中炬高新Q2下滑58%,千禾味业下滑72%。复调那边更惨,天味食品Q2直接亏损了。

提价的难点还是在于终端需求。从我获得的信息来看,海天这波涨价有帮经销商去库存的意思。没错,涨价去库存。

现在海天的渠道库存高,但从一些调研信息看,主要在经销商手里,二批商并不高。因为终端需求弱,社区团购的影响,二批商没有吃货的动力。提价相当于是刺激二批商进货,从而消化经销商的库存。

另外,海天已经有几年没提价了,渠道的价格相当透明了,做生意的知道,这相当于底牌被对手盘看到了,那自然就导致经销商的利润变得很薄。提价让这个价格又一定程度变得不透明,底牌不清楚了,从而提高经销商的议价能力,提升其利润率。

但是,如果终端需求继续偏弱的话,疫情持续影响餐饮端,二批商吃了货,出不去,那么这个价格想顺利传导到终端,恐怕不易。一旦传导不下去,或者传导时间过长,经销商的利润本来就偏薄了,这两边夹击下,会变得更薄弱,最终可能反噬。

10月12日,海天提价落地,10月13日海天高开低走。提价预期已经兑现,提价的成功与否却充满不确定性,加之海天的估值不低,反弹了一波,资金开始跑路观望很正常。这里也提醒一下,食品饮料ETF这波反弹也很给力,但接下来应该需要一个观察期。

对海天的股价来说,它需要一个观察期,来观察提价能否迅速地顺利传导。


3

CPI会起来吗?


当然,我个人看法,海天的提价最终会传导到终端,实现产品的真正涨价,只是传导时间上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因为成本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海天有,其他厂商更有,预计千禾,中炬可能过不太久就会跟随。

最近也有种感觉,就是价格开始往下游走,比如安琪酵母接连发出提价通知,提价的幅度还不小。

这是9月29日的。

这是10月9日的。

当然,要说CPI即将全面上行,个人觉得不大可能。

从过去10年看,仅2011年那波CPI的价格是跟上了PPI的,2017年那波跟得非常勉强,这波跟得比2017年那波还勉强。

跟得勉强的原因,一个是终端需求偏弱,涨不动。像这波里,基础调味品就有这个原因,基础调味品很大一个消费场景是餐饮端,但因为疫情原因,餐饮端持续偏弱。去年调味品公司还可以压经销商库存完成目标,但今年疫情持续,这货是怎么也压不下了。

另一个原因个人看来更重要,是渠道变革带来的流通效率提升。这个先有电商,冲击一些标准的易运输的消费品,如小家电(现在因为物流的不断发展,大家电也可以走电商),再有社区团购,冲击高频的像食品饮料这些消费品。

其实主要经济国里,除了今年对通胀有担忧,往年都是担忧通缩(欧美央行的通胀目标是每年2%,而今年之前通胀率长期低于2%。)。所以你看无论是欧洲央行,还是美联储,对当下的通胀其实是有几分欢迎的,都没有打算下手控制的意思。

通缩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技术带来的各方面变革,从而带来的价格体系重塑。

所以,原材料价格上扬导致的终端产品涨价应该大概率有,但类似上世纪70年代美国那样的通胀,个人觉得不大可能有。

国内CPI与PPI的收敛更有可能是像2017年那样的,PPI最终下来,CPI略略上行。


4

结语


说回投资,对消费股来讲,无论是PPI(生产成本)下来,还是它的自身价格上去,对基本面来说当然是利好的。所以,明年来讲,一些跌了许多的,不错的消费股公司,是可以关注的。

股市嘛,一直都是周期往复,各家有各家的周期罢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