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策略:从财务视角出发,寻找专精特新“小巨人”诞生的土壤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君策略陈显顺,作者:陈显顺/陈熙淼

“专精特新”是科技成长主线拥挤下的短期主题投资机会

本报告导读

财务视角构建产业细分环节扩张驱动要素矩阵,识别符合“强技术+弱规模”商业模式的行业,寻找专精特新“小巨人”诞生的土壤。并基于新兴产业链环节、成熟产业链低估值环节两条主线推荐10只重点标的。

摘要

市场认为“专精特新”是科技成长主线拥挤下的短期主题投资机会,但我们认为这是我国产业链升级趋势下的长期投资机遇,应结合专精特新公司“强技术驱动+弱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特征建立比较框架识别庞杂细分环节中的优秀标的。“小巨人”整体呈现中盘成长风格。无风险利率驱动流动性预期走向确定,叠加监管政策落地驱动风险评价下行,中盘优势明显;且当前预期正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分子盈利修复预期迅速抬升,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受信用倾斜更为明显,在总量需求修复较弱的背景下科技主赛道景气向上趋势仍延续,但需挖掘主线趋势下高熵的细分环节。此外,北交所设立平抑市场对政策风险扩散恐慌,催化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并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带来源头活水,使其风险评价水平定向下降并与市场风险偏好相合,续演拉升行情。

突破新兴战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专精特新”政策已成为国家产业链附加值提升与现代化战略的关键一环。“小巨人”培育方案优中选优,强调首要聚焦产业链短板并争取在新兴产业环节实现技术赶超。对标日本“隐形冠军”诞生经验,中国缺少日本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企业协作制下完备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套基础,无意义更无必要全面抢占全产业链细分环节。政策核心在于重点突破新兴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

“二次成长”的新兴战略产业链将涌现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当前我国新兴战略产业链大都已迈过导入期末的预期低谷,在新一轮科技周期+第三次能源革命刺激下终端需求爆发,进入技术路径逐步成熟,业绩确定性高企的二次成长阶段。据德国经验,“隐形冠军”产品主要是对已有技术的渐进式改进,进入成长期后的产业链上将诞生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整体预期向上的过程中带来众多细分投资机遇。

财务视角构建细分行业“技术-资本”扩张驱动要素矩阵,寻找小巨人诞生的土壤。“专精特新”商业模式本质是专精全球ToB技术密集环节,通过技术领先形成事实垄断获取超额利润,而非通过大规模投资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实质是生产函数中“强技术+弱规模(资本)”的要素组合。以当期总成本+存货中非原材料部分描绘企业当期产值,技术驱动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人均产值会不断上升;而规模效应实际是通过大规模投资摊薄固定成本,可以用折旧摊销占总成本比例表征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效应的程度,在剔除产能利用率对折摊占比的影响后,能够描绘细分行业使用资本要素进行扩张的真实力度。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资本”二维矩阵量化比较细分行业近年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识别适合“专精特新”小巨人生长的利基市场。

对三级行业在“强技术”和“弱规模”两维度上分别进行排序,通过加权平均其名次计算行业的“专精特新”程度,依此推荐两条行业投资主线:1)首推新兴产业链环节:半导体材料/风电设备/生物制品Ⅲ/金属新材料Ⅲ等;2)发掘成熟产业链低估值环节:氨纶/耐火材料/重型机械/维纶等。推荐“专精特新”金股组合:艾德生物/天孚通信等10只股票。


1

“专精特新”并非成长行情延续下的主题投资,而是产业趋势背后的长期投资机遇


市场认为“专精特新”是科技成长主线拥挤下的短期主题投资机会,而我们认为这是我国产业链升级趋势下的长期投资机遇,应建立比较框架识别优秀细分环节与标的。本轮科技成长行情来源于新一轮科技周期启动下需求高增,产业链景气上行趋势持续,分子端盈利弹性优势凸显。但7月下旬以来,随着高景气产业链上主要环节标的交易结构逐渐拥挤,市场开始深入产业链挖掘更多“人少”的细分环节标的,彼时恰逢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三批培育名单发布,市场对其关注度迅速上升,将其看做本轮科技产业链行情外延下的短期主题投资机会。但我们认为“专精特新”政策是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战略下长期的产业趋势,通过战略安全产业链国产替代+占据新兴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两条路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望展现优质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而由于专精特新“小巨人”涉及细分环节及标的相对分散,市场对如何进行比较筛选存在疑惑。我们认为,应基于专精特新企业“强技术驱动+弱规模效应”的商业模式特征,深入产业细分环节精准捕捉兼具产业趋势与政策利好的优秀标的。

宽松周期开启驱动风险评价下行及信用趋宽,中小市值股票迎业绩与股价双击,关注具备稀缺性的新兴产业高景气赛道。专精特新“小巨人”指数整体呈现出“中盘+成长”风格。无风险利率下行背景下,降准降息周期开启驱动流动性预期从不确定走向确定,叠加一系列监管政策不断落地,有力驱动风险评价下行。结构上风险评价下行与降准降息重叠期,中盘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当前预期逐步由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市场核心预期正从分母端向分子端转移。尽管信用向盈利传导存在时滞,但盈利乐观预期抬升迅速。且由于当前贷款结构向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倾斜的趋势愈发清晰,其盈利抬升预期将会更高。而尽管科技成长行情已行至高位,但考虑主赛道景气向上趋势延续,总量需求修复较弱之下盈利优势仍旧突显,需要挖掘主线趋势之下的细分环节机会。

北交所设立催化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专精特新”企业迎源头活水。9月2日北交所宣布设立,其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并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处于初创阶段的新兴产业而言,北交所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直接融资通道,有助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加大科技类公司的长期供给,推动A 股科技成长板块估值与海外市场接轨。对于市场整体而言,北交所设立展现出积极的政策信号,不仅平抑了7月以来对政策风险扩散的恐慌,使得市场风险偏好修复,更定向降低了市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水平,与市场提升的风险偏好相合,有望续演拉升行情。


2

“专精特新”政策解析:突破新兴产业链关键环节


2.1.“专精特新”是产业现代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专精特新”政策定位不断上升,已成为国家级产业现代化战略的关键一环。“专精特新”政策始于2011年“十二五”中小企业五年成长规划,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属于局部经济部门的产业政策。“专精特新”指的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与新颖化”。强调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的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同时通过优秀的管理经营,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但在中美贸易冲突爆发,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习总书记在2019年的中央财经会议上着重指出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对于夯实产业基础、实现自主可控、推动产业链升级这一国家产业战略的重要意义:“专精特新”企业将深度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而非仅作为大型企业的配套存在。

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国家优中选优的专项培育计划,近年培育力度不断增大。“小巨人”培育计划始于2018年,首批培育规模仅600家(3年),主要是为选拔排头兵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政策也以辅助性支持为主。不过,随着“专精特新”政策定位高度提升,培育方案迅速扩容,首批、次批、第三批分别入围企业248、1744、2930家。且根据最新规划,“十四五”期间共将培育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政策扶持也新增融资、创新方面等精准服务,培育力度不断加大。

三批方案选拔标准边际变化指导“专精特新”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在重点培育领域方面,最新方案再次强调要首要聚焦“补短板”,同时进一步提出“锻长板、填空白”,在关键领域和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创新,实现技术追赶后的技术超越,提高巩固新兴战略产业链上的优势。在专项条件上坚持成长性与技术研发两条主要标准,但逐步放宽具体硬性考核指标,未来更多注重研发、专精主营业务的中小企业有望入选;此外,政策新增对企业自主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因此不仅要求企业在国内产业链扮演“隐形辅助”,更需要直接面向全球展现竞争力,拓展广阔的全球利基市场。不容忽视的是,“专精特新”绝不仅仅是狭义的工业机械零部件等制造业实体产品,本次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领域公司的培育,或涉及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新基建”,全面提升我国产业链的现代化程度。

2.2.突破新兴战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专精特新”的日本经验和中国实践

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协作体系,使日本诞生了大量专精产业链细分环节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是日本的产业名片,上至半导体光刻胶,下至圆珠笔笔尖都有日本中小企业的身影。日本的“隐形冠军”是在深厚的产业积累上发展起来的。首先,财阀经济下的大企业中心制是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动力核心。中小企业被纳入大企业的生产配套体系,长期聚焦产业链细分环节,积累了大量细分领域的技术和经验。此外,日本崛起时全球化分工尚未全面铺开,其国内主要奉行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产业链完整度高,更多高价值的细分环节被留在国内,给予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环节技术壁垒攻关的机会。以半导体行业为例,日企坚持IDM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模式,集设计、制造与封测等多环节于一身,只允许集团成员负责具体技术和配件。产学研通力合作下,日本不仅拥有完整独立的半导体纵向产业链,且在全球领先。1985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企业中有五家是日企,DRAM半导体市占率一度接近70%。大而全的产业链中诞生了一批长期专注细分环节的中小企业。

日本“隐形冠军”既是日本在美日贸易冲突失利后中小企业的自救涅槃,也是产业升级的客观选择。70年代以来,美国接连在家电、汽车、通信与半导体等日本新兴战略行业挑起贸易冲突,日本接连败退。本土优势产业在惩罚性关税、出口配额以及后续日元升值的打击下被迫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本土配套需求大幅下降,中小企业捆绑大企业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80年代后日本中小企业歇业率超过开业率,大量中小企业减产倒闭,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中小企业在与本土大企业“松绑”的同时抓住全球化机遇,显著降低了对本土主要客户的依赖程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而其中部分中小企业凭借自身在产业细分环节经年累月的积累,通过研发驱动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突破。如日本半导体中小企业就向设备、材料环节成功进化,逐步成为全球半导体各上游环节的领导者。因此尽管日本中小企业实现“隐形冠军”的过程不乏形势所迫,但客观上讲,在日本经济从资本密集驱动向技术密集驱动的转型升级的这一大背景下,由于“资本(规模)”的重要性持续让位给“技术”,大量研发型中小企业得以迎来发展机遇。

法律政策上,1999年修订版《中小企业基本法》正式确立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和创新中流砥柱的地位。《基本法》是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法律基础与核心。1963年法律制定之初,中小企业被视为落后且需要帮扶的经济板块。但1999年新修订的《基本法》则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新基本法指出中小企业是“克服经济风险,创造新兴产业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以及“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结合日本主产业链竞争失利,中小企业经营面临危机的背景来看,《基本法》反映出日本希望借助自身纵向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优势,以众多在产业细分环节具备深厚积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体,深耕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推动自身产业升级的战略用意。围绕着新《基本法》的修订,一系列中小企业促进政策密集出台,日本中小企业快速复苏,据日本《中小企业白皮书》统计,9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企业资金流不断改善,营收维持史上最高水平,破产率持续下降。

日本相关“专精特新”权益指数在政策密集出台期大幅上涨。90年代后期日本中小企业促进政策密集出台。在此期间,相关权益指数大幅上涨。代表中小市值公司的日经500指数相对大盘的日经225指数显著上涨,中小风格受到市场追捧。而“专精特新”中代表性的机械、化工、医药等相关行业的小盘指数相对上涨走势更为显著。在以中小企业为重心的产业链升级战略下,日本“专精特新”企业良好的未来增长预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相关指数走出了较长时间的牛市。

成长于全球化水平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枝繁但不叶茂”,重要配套环节缺少经验积累的机会。全球水平分工的大背景下,产业链“链主”构建起了全球生产配套体系,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则大多留在发达国家。麦肯锡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在汽车、计算机、电子和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平均出口份额仅为34%。其中中国在纺织、服装、玩具、鞋履和家居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出口优势,而在电子计算机、电气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附加值较低。全球水平分工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制造业并不具备完备的专精企业配套基础,中小企业在高技术环节积累薄弱,复制日本隐形冠军“遍地开花”的难度较大。

专精特新”政策核心在于重点突破新兴战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比中日两国“专精特新”产业政策,日本强调“扶持中小企业”,而我国更强调“产业链补短板”。对于日本而言,在产业基础扎实、科研领先的基础上,其更关注如何在经济冲击之后维系中小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力。因此政策并无具体的定向企业扶持计划,整体政策力度也以支持鼓励为主。而我国由于不具备日本彼时的产业基础,更强调如何在已有产业条件制约下,在保证自身战略产业链安全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新兴战略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优势,是集中气力“定向突破”而非静待“遍地开花”,其政策导向更为具体,培育方案力度也更大。因此在“专精特新”标的选择的上,应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选择兼具政策支持力度与长期产业趋势的产业细分环节。


3

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群像


“小巨人”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中游制造行业,市值平均93亿。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总计评选出4922家公司,其中A股上市公司共计315家,包括创业板133家、科创板88家、主板94家。从入选公司行业归类看,“小巨人”主要集中于机械、化工、医药生物、电子、电气设备、计算机、汽车、国防军工等中游制造行业。分二级行业看,“小巨人”企业主分布于化学制品、专用设备、通用机械、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仪器仪表、半导体、电源设备等细分环节。市值上全部“小巨人”平均市值93亿,在主要的行业板块中,医药(185亿)和化工(140亿)的平均市值相对较高,机械平均市值更低(53亿)。

国君产业链视角出发,“小巨人”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产业链以及其他新兴战略产业链。我们将“小巨人”上市企业按照国君产业链分类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显示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医药、集成电路、消费电子及新能源车等新兴战略产业链。从细分环节看,机械设备(专用机械/工业机械/基础件)、半导体(IC材料/IC设计)、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器)、基础化工(聚合物)、医疗器械(高值耗材/医疗设备)等行业是小巨人分布较为集中的二级(三级)的产业细分环节。尤其是机械设备行业“小巨人”有65家之多,且其中多数都是对口下游新兴战略产业细分环节的专用机械设备,而非仅局限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

高盈利、高成长、高研发是“小巨人”的基本面特征。盈利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整体表现优异,21Q2净利率、ROE-TTM中位数分别为13.3%、10.2%,显著优于创业板和A股整体。最新中报ROE水平甚至略高于科创板。成长性方面,“小巨人”18-20年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16.8%和53.3%,均高于创业板与全A股水平。而尽管其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速不及科创板,但其中报业绩增速显著高于科创,成长蓄势待发。重研发是“小巨人”另一特征,21Q2其研发费用率、技术人员占比中位数分别为5.6%、21.4%,高于创业板与全A。且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率中位数高达37.9%,投入增长较快。

“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于东部省份,但发达省份制造业的“专精特新”含量却不一而同。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地域分布来看,浙江、广东、山东、江苏、上海以及北京等地均超过了250家。但从各省入选企业数量相对本省(直辖市)的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来看,各地制造业“专精特新”含量分化较为明显。排名靠前的除了发达省份中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及浙江省外,吉林、宁夏、辽宁、河北、安徽等省份含“专精特新”水平也较高;而江苏、广东、河南省等经济大省尽管整体入选企业不少,但相对本省庞大的第二产业产值则显得略有不足。


4

构建产业细分环节扩张驱动要素矩阵,寻找“小巨人”诞生的土壤


4.1.“二次成长”的新兴产业链中将涌现大量专精特新企业

“二次成长”的我国新兴战略产业链将涌现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当前我国主要的新兴战略产业链都已迈过导入期末的预期低谷与技术迷惘期。在新一轮科技周期+第三次能源革命下产业终端需求爆发,以新能源车+新能源发电为代表新兴战略产业链正进入二次成长阶段,展现出技术路径逐步成熟,优质产品批量下线,业绩确定性高企的特征。据赫尔曼·西蒙统计,德国绝大多数隐形冠军所处产业当前的生命周期都在成长期与成熟期。这是因为“隐形冠军”们的产品主要来自于对成熟技术与工艺的渐进式改进创新。随着技术成熟度曲线掉头上行,新兴产业链预期也随之上调,大量诞生的“专精特新”企业将带来众多细分环节投资机遇。

4.2.“强技术+弱规模”是“专精特新”商业模式的本质

“专精特新”商业模式本质是专精全球ToB市场的技术密集环节,通过技术领先形成事实垄断获取超额利润。今日“专精特新”,明日“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长期专注于狭小的利基市场,通过不断的研发革新成为价值链某一环节的专家,提供远超竞争对手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最终成为全球利基市场的领导者。然而“隐形冠军”绝非是能在任何细分环节遍地开花的商业模式。从生产函数出发,商业模式的本质是运用劳动、资本与技术的不同投入要素比例组合进行生产并赚取利润。“专精特新”模式正是以“强技术密集+低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首先,技术密集使得“隐形冠军”可以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实现产品质量的领先,构建起坚实的行业壁垒,进而逐渐形成对细分环节的领导和事实垄断,获取超额利润。据赫尔曼西蒙统计,德国隐形冠军在各自全球的细分环节绝对市场份额高达33%,是第二名市占率的2.3倍,且这一指标在统计期间不断提升。其次,“隐形冠军”通常专注较小的利基市场,主要与大规模生产的下游客户深度绑定提供服务,而非自行大规模投资生产来通过规模效应去摊薄设备投资成本,因此体量通常比较小。

4.3.财务维度量化技术驱动——人均产值

技术驱动就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生产扩张的主要驱动。理论上生产函数中难以被资本和劳动解释的部分即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TFP)。通过连玉君(2007)提出的统计方法,我们测算了全A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A股上市公司整体全要素生产率中位数在2017年供给侧改革之后陷入小幅停滞,而“专精特新”小巨人组合的全要素生产率中位数却保持上行态势,展现出技术驱动的本色。

财务维度上,人均产值与全要素生产率相互对应。尽管TFP从经济学角度上描绘了上市公司扩张受技术驱动的程度,但也存在不直观与统计方法偏误等问题,因此我们考虑选择一个直观的财务指标来进行描绘。理论上讲,依靠技术研发进行扩张的公司可以在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不大的情况下实现企业扩张,其人均产值将不断增长。我们定义产值为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加上存货中非原材料的部分,仅呈现要素投入变化对当期生产产品“量”的影响(营收还包括“价”的影响以及跨期确认的问题);员工总数则采用企业年报中披露的数量。结果显示,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公司TFP中位数与人均产值变化趋势高度一致,相关性高达0.94。且2017年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人均产值逆势上涨,与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基本一致。

4.4.财务维度量化规模效应——产能周期修正后的折旧摊销占总成本比例

规模效应的本质是通过大规模生产摊薄单位产品中大规模资产投资带来的固定成本。资本密集型行业通常呈现出大规模投资与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其总成本中折旧摊销的占比十分高。而“小巨人”企业不仅在指标绝对水平上低于全A,同时也更为稳定。不过折旧摊销占比也并不完全取决于细分环节的商业模式,其受产能周期影响也比较大,产能利用率不同时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差异较大。财务上以固定资产周转率表征产能利用率,可见折旧摊销占比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走势相近。观察申万一级行业17-20年二者变化幅度,固定资产周转率对于折旧摊销成本占比变化也有比较高的解释力度。通过剔除产能周期对于折旧摊销占比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识别细分环节2017年后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扩张的真实力度,以二者差值准确刻画其商业模式中对资本使用程度的边际变化。

4.5.“技术-资本”二维刻画细分行业扩张驱动因素矩阵,寻找“小巨人”诞生的土壤

通过技术与资本二维矩阵刻画细分行业扩张模式。通过人均产值刻画行业技术驱动程度,剔除产能周期后的折旧摊销总成本占比刻画企业规模效应,构建行业扩张驱动要素二维矩阵,量化比较细分行业近年扩张过程中主要驱动要素,进而识别适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长的利基市场。从申万一级行业看,人均产值CAGR高且修正后折旧摊销占比变化较小的技术驱动型行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电子、机械、医药、军工、电气设备(电新)等行业;而资本驱动的行业主要有汽车、公用、化工、建材、交运、食品饮料等,与行业基本面基本相符。

深入细分行业,寻找“小巨人”诞生的土壤。以此分析框架深入申万三级行业,识别行业细分环节在2017年供给侧改革之后依靠技术要素驱动的产业细分环节,在适宜土壤生长的“小巨人”将呈现更高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不过由于这一矩阵描绘的是2017年后行业驱动因素的“变化”而非行业绝对值,因此传统重化工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在供改后出现了折旧占比下修的现象。同时由于这一框架主要描绘了17年后细分环节的变化趋势,并不能保证这一资本-技术组合驱动模式的持续性,因此还需结合产业链景气与生命周期分析,寻找相关细分赛道机会。


5

国君策略“专精特新”金股组合


探迹寻踪,两条主线发掘产业细分环节机会。在剔除负成长和低研发行业的基础上,对申万三级行业在“强技术”+“弱规模”两个维度上分别进行排序,再通过加权平均细分行业在两个维度上的名次,综合计算行业的“专精特新”程度。最终基于两条投资主线推荐行业:

1)首推新兴战略产业链细分行业:半导体材料、风电设备、生物制品Ⅲ、金属新材料Ⅲ、光伏设备等;

2)发掘成熟产业链中低估值的“专精特新”细分环节机遇:氨纶、耐火材料、重型机械、维纶、软件开发、显示器件Ⅲ、家具等。

结合国君研究所行业组覆盖标的,按上述对三级行业“技术”“资本”维度加权平均打分的方法对覆盖标的进行筛选排序。推荐排位靠前且位于新兴战略产业链中的相关标的:艾德生物(医疗器械Ⅲ-肿瘤诊断试剂)、天孚通信(通信传输设备-光模块)、派能科技(储能设备-LFP电池)、广和通(通信配套服务-无线模组)、金博股份(光伏-碳碳复合材料)、上海瀚讯(地面兵装-特种宽带)、伟创电气(工控自动化-变频器/伺服系统)、恩捷股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隔膜)、先惠技术(新能源车-锂电装配)、火炬电子(军工信息化-陶瓷电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