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上游的盛宴快要结束?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君临

出现天大的利好,也很难再引起锂电板块出现集体行情

最近锂电产业链的滞涨情况越来越明显。

中游电池厂受上游涨价压制,利润率水平承压,已经横盘了很长时间。

锂资源两大哥赣锋、天齐前期预期打的太满,锂价虽然还在不断新高,但股价却跟不住了。

现在的情况是,出现天大的利好,也很难再引起锂电板块出现集体行情。

8月乘联会的报告出来后,新能源车的销售数据依然亮眼,产销同比增速均超过200%,渗透率超17%。

新能源车销量数据 来源:乘联会

但这么好的销售数据出来后,电池厂和整车厂的股价没有什么反应。

另一边的锂矿也是,Pilbara锂精矿拍出了超预期的2240USD/t后,市场反而把这当成是利好兑现,隔天之后就开始回调。

大家都逐渐意识到,当以锂矿为代表的原材料涨价超过了某个限度后,一定会对下游需求形成压制。

如果碳酸锂价格上升至25万元/吨,电芯成本将较年初上涨超过40%,电池系统成本也可能重回1元/Wh。

因此,工信部发言人也公开表态,国内电动车成本偏高,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快统筹,提高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

而不久前,央视也曾公开批评过炒芯现象,叠加费城半导体指数回落,整个半导体板块随后便回调。

这次工信部代表的发言,与上次芯片过热时的官媒表态,有些许类似。

不过锂电产业链的情况更加复杂,从四大材料到上游资源涉及的品类很多,涨价的逻辑和持续性也存在差异。


格局迥异的材料


电池和锂矿有点涨不动了,但今年景气度爆表的磷酸铁锂正极电解液还在不断新高中。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四大电池材料中,竞争格局的排序是:隔膜>电解液>负极>正极。

锂电产业链主要公司毛利率

这点从各家的报表中可以看出端倪,龙头效应最强、格局最好的是隔膜。

隔膜产能经历过一波洗牌,恩捷股份通过并购不断做大,目前产能和成本控制都大幅领先。

隔膜对原材料要求不高,PTE、PE价格比较便宜,但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导致良品率很低。

隔膜的竞争核心在于涂覆隔膜的配方工艺和设备,需要很长时间去累计生产经验和参数,把良品率做高。

良品率上,龙头恩捷可以做到接近80%,而行业平均仅60%。

因此,隔膜不会有太多的新入竞争者,个别化工企业进来只是在原材料上有成本优势,但如果不去挖人,很难突破工艺和技术瓶颈。

隔膜的市场非常集中,湿法干法的CR3均超过60%,湿法恩捷一家独大,份额超过50%。

份额集中利于产能有序推进,所以最近隔膜供需一直是平衡略紧的状态,没有明显的过剩和紧缺。

电解液和负极情况相对较好,电解液经历过一波行业洗牌后,今年部分原料产能短缺严重,溶质、溶剂、添加剂分别走出了多氟多、石大胜华、永太科技等牛股。

负极的主要壁垒在于石墨化,石墨化占到负极成本的一半,因此谁拥有的石墨化产能越高,优势也越大。

行业里面,璞泰来、杉杉、贝特瑞、中科电气都在往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石墨化自供比例,前三名份额差距不大,总体发展平稳。

四大材料中,格局最差、竞争最激烈的是正极,整体毛利率也最低。

不过今年整体涨幅上,磷酸铁锂正极跟电解液明显强于其他材料,因为这两的原材料占比高,可以顺利传导成本,在终端产品涨价的行情中受益明显。

继7月装机量近三年来首超三元后,磷酸铁锂电池8月又迎来突破。

装机量、出货量、增幅均大幅反超三元电池,进一步拉大差距。

需求爆发,再加上进入门槛很低,磷酸铁锂的扩产潮已经逐渐离谱。


疯狂的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火起来之后,进入的玩家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LFP(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行业格局都比较分散,老大德方纳米的市占率20%出头,前五的企业都能实现规模出货。

不过,这种分散的格局,今年之后会变得更加分散。

除了业内传统企业德方纳米、湖南裕能这些外,一大波看到好处的钛白粉、磷化工企业正在赶来的路上。

钛白粉企业做磷酸铁具有硫酸、铁源优势,磷化工企业有磷酸一铵、磷矿资源优势,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这种传统化工过来的企业,基本都财大气粗,扩产项目全是大手笔。

比如中核钛白准备投120亿建50万吨产能,川恒股份计划投资100亿分两期建100万吨产能。

2021年国内磷酸铁扩产项目(部分)

据统计,2021年1~7月,新建设的磷酸铁材料项目产能已经超200万吨,总投资规模超过400亿元。

再加上8、9月份宣布扩产的川恒股份、新洋丰、万华化学、龙蟠科技、厦钨新能等,今年到目前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300万吨,这还不算其他非上市公司。

1GWh磷酸铁锂电池大约需要2300吨LFP材料,极度乐观估计下,全球2025年的动力+储能的合计需求按900GWh来算,对材料的需求也就200万吨出头。

进入者众多还是因为壁垒不高,尤其是磷酸铁,本质上就是个挣加工费的行业。

磷酸铁的原材料成本和制造费用很高,根据相关项目环评报告推算,8月终端产品涨价后,磷酸铁毛利率在15%左右。

而按1-6月份磷酸铁1.2万/吨的均价来算,毛利率才10%。

除了有工业磷酸一铵的磷化工企业,或是有副产品硫酸亚铁的钛白粉企业,其他企业原材料纯靠外购的话,做磷酸铁压根不赚钱。

另外,磷酸铁锂的扩产周期也比较短,开工9个月到1年后就可以有产能出来。

上半年,国内LFP材料的用量大概在15万吨左右,全年实际需求肯定超过30万吨。

而今年的供给预计不到30万吨,因此全年都将维持紧平衡的状态。

年底随着一波新产能释放,铁锂紧缺的局面会得到缓解,到明年的供给预计将超过60万吨,但需求应该在50万吨以下,格局开始反转。

再往后,随着更多产能的陆续释放,未来几年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现在疯狂扩产而又没有明显成本优势的企业,也会变成落后产能被淘汰掉。

所以,这就给了很多磷化工、钛白粉企业自信,觉得自己优势很大,随手一投就是个几十万吨的项目,生怕蛋糕被人抢完了。

本来今年磷肥就处于高景气,再叠加上锂电材料概念,磷化工的股价走势便开始一路向北。

磷化工的大热,也让某些人和卖方研报又开始吹起来了,认为磷是继锂、钴、镍、稀土之后,又一个锂电战略稀缺资源。

这话,估计连磷化工的高管们听了都会觉得尴尬。

17年我国磷矿石储量为33亿吨,下游绝大部分需求为农业需求,大约75%的磷资源用于生产磷肥。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倡导科学施肥、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相关文件,抑制了整个磷化工需求,导致磷矿石需求逐年下降。

来源:中泰证券

因此影响磷矿石供需绝对因素,就是农用磷肥。

而生产磷酸铁锂正极需要用到多少磷矿呢?

根据云天化的互动回复,生产1吨磷酸铁锂需要磷资源(折纯为五氧化二磷)0.5~0.65吨,按照25%的折含量计算,大约对应2~2.5吨磷矿。

按之前对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900GWh的极端乐观估计,对磷矿需求也就在400万吨左右。

要知道我国去年的磷矿产量是8900万吨,再往前两年都是上亿吨的出货量,而全球磷矿储量更是超过600亿吨,

最极端的估计下,磷酸铁锂电池对磷矿的需求,也就总需求的一个零头,跟农用化肥完全没有可比性。

就算到磷酸铁锂被更先进的电池技术所淘汰,也轮不到担心磷资源短缺的问题,把磷矿跟锂矿相提并论,实属离谱。

所以,磷酸铁锂正极本质还是个格局分散、竞争激烈的行当,今年碰上需求爆发引起错配,过了一段好日子。

未来几年,整体的利润率水平会越来越低,优秀企业的毛利率预计还是能保持在15%以上,其他企业能做到10%就不错了。

类似德方纳米这种拥有独特液相法生产工艺,或能通过工业一铵、硫酸亚铁降本的企业,后面才可能过得滋润一点。

但从全产业链来看,大批化工企业进入会不断压缩铁锂正极生产成本,最终利好的还是电池、下游整车和终端消费者。


电解液还能火多久


电解液具有化工行业典型的周期性,18年的时候经历过一波产能出清,如今格局好了不少。

今年以来,电解液价格虽然一直稳中有升,但产能依然是不缺的状态,8月份的行业开工率才60%出头。

需求爆发导致六氟磷酸锂、VC、FEC等电解液原材料供应出现明显缺口,大幅推升产品价格和行业景气度。

之前大家更关注的是溶质六氟,由于上轮周期底部扩产意愿不足,今年新增产能跟不上,六氟单吨价格一年之间从7万涨到了45万。

后面才发现,添加剂VC的短缺情况还要更严重一点。

VC、FEC为代表的添加剂,此前对电解液成本影响一直不大,比重仅为8%左右。

但今年磷酸铁锂持续回暖,推动了对VC的需求。

一般为了提升性能,铁锂电解液中 VC 的添加比例通常在3.5%以上,比三元更高。

大产能的VC厂家都处于满产满销状态,部分企业的订单已排到2022年上半年,供给紧缺导致 VC 价格从去年的15万元/吨上涨至如今的50万元/吨。

涨价直接使得添加剂在电解液成本中的占比飙升至25%,成为了仅次于溶质(六氟)的材料。

VC本身属于氟化工,污染较重,环评和环保工程设计要求很高,一般只有深耕氟化工的企业才能涉足。

目前各大业内厂商均在积极扩产,近期产能释放最快的是永太科技,年内5000吨产能可以达产,规划的25000吨明年也会投产。

宁德跟永太科技签了长单,协议期内最低采购量不低于200吨/月,基本锁定了永太的主要VC产能。

其他产能上,除奥克股份参股的苏州华一明年年中会释放一波产能外,余下公司的新增产能都不多。

按上述厂商的扩产计划,供需情况扭转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底,如果考虑投产后的产能提升、产品一致性等问题,没准会延续到23年上半年。

不过,永太科技的扩产进度快于预期,明年全球的VC需求预计是2万多吨,如果永太的2.5万吨产能投产顺利并很快通过验证,那VC紧缺的情况会大大缓解。

单看产能计划,本轮VC扩产潮受益最大的会是永太科技和奥克股份。

所以,电解液的供需平衡要从各个材料单独看,不缺产能和溶剂,但是非常缺六氟和添加剂。

作为制造业中上游,电解液环节具备成本加成属性,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上游化工行业的周期影响。

从目前扩产情况来看,2023年以后电解液产业链多数环节均将出现供应过剩,将迎来新一轮价格周期。

周期的低点会熬死很多人,上一轮六氟突破40万单价的时候,就有一堆企业进入,但最后都没做起来。

所以未来单纯做电解液赚不了钱,六氟LiFSI、双氟HFSI、添加剂等材料才是核心竞争力。


结语


今年,上游的日子已经好到连高层都表示要出面统筹的地步了。

不过大部分材料涨价还是供需错配引发的市场行为,核心原因在于供给不足。

管理部门出面,短期内也解决不了产能不足的问题,何况很多资源供给还在海外。

市场的供需问题,中长期看还是要靠市场自己调节。

无论锂、LFP材料、六氟、VC,都不可能一直景气,明后年产能上来后,该跌还是得跌。

今年是上游材料疯狂抬预期、拔估值的一年,经过野蛮生长之后,未来的选股和操作难度会越来越高。

核心还是选择那些有规模产能,可以通过一体化降本的龙头公司。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