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预期差与如何发现好的投资标的

发现一个好的标的有三种途径:注意产业链上游细分领域、提升专业水平、保持乐观,其中专业水平是投资者的护城河。

之前有写过一篇《投资方法论:预期差、确定性与股票估值》,今天我想再就预期差聊聊如何发现好的投资标的。我们如何通过公开信息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有价值的信息,寻找到好的标的?还是说,我们只能通过内幕信息发现好的标的?

笔者以为,我们追求的不是通过公开信息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诺贝尔奖尚且还有不同科学家同时取得相同发现,自认为强于别人是要不得的。我们追求的是不断接近客观规律和事物真相。但是,我们有可能发现市场发现不了东西,形成预期差。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所有人通过公开信息可以获得同一个输入信息集,但事实上,这个信息集是不同的。因为信息时代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且不同人的分析框架是有差异的,必然有些信息被部分人忽视却得到了其他人的重视。

譬如,联创股份上涨的逻辑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大幅增长、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锂电池需求增长、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大幅增长(中国是组件出口大国,所以不能仅看国内装机量)——锂电池极粘合剂需求大幅增长、光伏背板需求大幅增长——PVDF扩产周期为2-3年且PVDF占下游的成本极低——高弹性导致PVDF价格大涨——PVDF企业利润预计将会大涨。

联创股份股价启动的时候是7月5日。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发现联创股份?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组件产量大幅增长是公开信息,大家都是知道的。然而,有多少看好光伏的人注意力放在了硅料、硅片上,有多少看好新能源汽车的人注意力放在了宁德时代、六氟磷酸锂和隔膜上,有多少人会去提前注意到产业链上的其他材料?注意到上游的锂矿。7月联创股份大涨后,有多少人注意到同样板块的巨化股份。

其次,不同人的分析框架是不同的。这就是专业的价值所在。记得中学时代,物理老师讲过一个故事,大体是有一个公司的电机坏了,需要修理,很多人都修不好。一个有名的工程师提供了修理意见,画了一条线,吧里面的线圈减少一圈。然后收费500美元。那个公司就觉得收费太贵了,就画了一条线而已。这个工程师就解释说,画线只收1美元,但找到在哪画线价值499美元!应用到投资上也是一样的。

把时间回溯到2018年,新一轮猪周期即将启动,研究猪周期的宏观研究员与农业研究员也有提示。当时,我也给所在公司推荐了正邦科技。2019年一季度正邦科技净利润亏损4亿,全年净利润16亿,营业收入增长了10.9%,营业成本增长了4.1%,得益于猪肉价格上涨,营业利润增长了6倍(投资收益这类非经常性损益就不用看了,一般无法预测,还得知道公司投资了哪些标的,并预测标的价值)。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持有并赚到正邦科技那轮4倍涨幅呢?为什么会这样?母猪存栏、猪肉价格、猪粮比不都是公开信息么?公司产能也可以得到。就是因为不同人对于猪肉价格涨幅的预期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了预期差。

再譬如,市场对于隆基股份的业绩是有预期差的。隆基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电池组件和硅片,电站占比较小。其中,组件是招标的,招标后价格就确定了,这部分营收是可以确定的。成本方面,公司可以用硅片销售换取电池片,因而主要取决于硅料成本。有多少硅料是有长约确定的,有多少硅料是需要另行购买的,也是可以和上市公司沟通确定的。但是,新招标组件的数量和价格、新采购硅料价格是不确定的,因而不同人得到不同的营收增长率与毛利率,进而对隆基股份的盈利预测是不同的。我们如何预测企业营收呢?先看公司是否有营收目标,这是一个基准。再看公司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趋势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这里面需要考虑到价格上涨对需求的抑制作用,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成本下降对市场份额的提升左右,最终结合得到公司的营收预测。如何预测企业成本呢?三费一般都按照营收的固定比例进行预测,营业成本则要结合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能源成本与技术进步导致的成本下降趋势进行预测。即使这样,也只能是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我们不是神明,不可能完全准确。我们需要预测来指导计划和行动,同时也要根据形势变化不停修正预测和计划。

专业性的体现除了行业趋势、财务方面,还有就是技术进步的方向。譬如,早先的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之争,电池负极的天然石墨与人工石墨之争,当下的188与210硅片之争,HJT电池与PERC电池之争,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之争,未来的锂电池与燃料电池之争。尤其是对于产业界,谁选对了技术进步的方向,谁就拥有了未来。

最后,预期还会受到各人情绪的影响。股市里有一句话叫做“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挣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悲观者的判断是正确的,一是因为悲观者的心态决定了其谨慎的分析习惯,二是因为任何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然而,市场一般会反应过度,悲观的预期也会形成预期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发现一个好的标的有三种途径:注意产业链上游细分领域、提升专业水平、保持乐观,其中专业水平是投资者的护城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