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什么时候配老大,什么时候配老二?市场过去对制造业存在认知偏差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赵晓光

价值投资不代表低估值投资,要看企业在什么阶段。

本文为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广发基金基金经理刘格菘,8月20日在广发基金主办的线上对话中,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赵晓光主要分享了对于科技、制造业的看法,以及如何分析产业链的变化。


正文


公司的成就来自行业、时代的机会

要在不同行业间进行比较


赵晓光:所有投资大师,基本上他也是在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这就像武侠小说里,你要成为武艺最强的人,就是要不断的提升。

所以彼得林奇也好,巴菲特也好,他也是在不断地说我以前做犯过哪些错误。

我们一定要正视自己过去的经验、历程,不断提升,这一点非常重要。

刚刚你也提到一点,最终发现,每个公司的成就都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的背景和行业的趋势,所以你现在会特别重视行业的严选。

我刚入行的时候读一本书,是说幸运比能干重要,这一点得到我高度的共鸣,确实要看行业趋势。

所有公司的成就,不管是它自身的业绩的成长,它的股价的表现都来自于行业性的机会时代的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点,作为投资来说,确实要真正热爱投资,要正视自己各方面技能的提升。

我以前做电子分析师,也遇到这种客户,说我特别爱这个行业,觉得这个行业特别好,但有段时间为什么别的涨,我都不涨?

我后来就客观地去跟我的客户、或者这些行业的分析师聊完之后发现,确实因为那些涨的行业业绩增速阶段性地比我们的更高。

要冷静客观地进行不同行业在不同阶段、不同趋势的比较。


价值投资不代表低估值投资

要看企业在什么阶段


刘格菘:价值和成长都是反映企业价值的一种投资方法,无非是说我们去把握的阶段不同,只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方面。

只是大家对成长性的认识把握有差别,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就是一年的景气度,但是我们如果基于很强的产业调研,得到结论,这个行业可能未来三五年都会保持高景气状态,企业价值大概率是被低估的,晓光总对这方面应该有很深的认识。

赵晓光:确实是非常好的话题。

我的感悟,第一,价值投资不代表低估值投资

过去我们研究时候也发现,这公司估值好低,可能就十几倍的科技股。

如果是单纯按照低估值进行投资,就完全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定了,不需要做研究了。

所以也不代表说低估值的公司里不会有机会,也有非常好的机会,是低估值的公司被市场认知偏差,获得的机会。

第二点,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过去我们总是把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混淆,

还是要看这个企业现在是什么阶段,三年后是什么状态,根据是什么来判断它到底是什么估值,或者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持有策略。

特别对于成长性行业来说,它的成长和价值确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成长就体现不了价值,而价值也一定要以成长的方式来体现。

大家看一下格菘总的基金的配置,虽然表面上看,觉得它是成长,其实它配的很多公司是极有价值,它有独特的行业竞争力。

可能3年后、5年后,这个行业可能还是这些公司作为龙头,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叫不可替代性。

本身它有产品的可复制性,实现了它的成长,甚至说价值可能就是成长的保证,没有价值、没有护城河、没有独特的优势,也无法实现成长。


制造业行业格局形成

龙头企业不只是有规模的优势


赵晓光:我在培训我们自己的分析师的时候也一直跟大家说,做研究从需求端是比较好讲清楚的,是比较容易的。

研究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什么?

在供给端对竞争格局的理解,对企业的扩张模式,成长模式的理解。

我研究电子行业,比如说面板,或者一些传统的电子制造业有非常强的共鸣。

一开始大家都去干,业绩大幅的波动,后面的波动趋于缓慢,但是还在波动中。

但到目前为止,每个行业格局形成,龙头企业不仅有规模的优势,包括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整个生态从研发,品牌,采购,再到产品的复制能力不断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既有价值又有护城河又有成长能力的路径。

这也正是市场过去对制造业的很多认知偏差。

过去大家觉得相对消费品,制造业(不太好),

消费品有品牌,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就有非常强的护城河。

制造业从过去看,就是你投产了,我也投产,大家都去投产,最后产能过剩,激烈的价格竞争。

但这两年就发现,这样的趋势或者因素在逐步的在变弱。

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我们国家从制造业大国也走向了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强国也离不开我们科技创新的力量和资本市场的支持。

优秀的企业背后我们都会看到企业家精神,我也认识很多这个行业的董事长,

有理想,有追求,有付出,出门打车,吃饭也都吃盒饭,全部的精力和发展使命都在这上面,

这一点也确实是中国制造业能够持续崛起的信心所在。


行业第一阶段,是老大的机会

行业第二阶段,老二会获得非常好的机会

行业增长的平稳期,老大又会获得非常好的机会


刘格菘: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如何从产业研究的视角去分析产业趋势的变化?

赵晓光:为什么要强调产业链上下游的研究?

当然也跟我本人的经历有关,

因为当年研究苹果产业链,就是怎么能够更好的知道这个行业的逻辑,能更好的紧跟行业的变化。

我们认为是通过上游看下游,通过上游的供应商看下游的客户,通过下游的客户看上游。

这个研究体系,对当年我们去紧密地跟踪苹果产业链非常有帮助。

过去我们在这个行业关于什么时候应该配老大,什么时候配老二,大概是三个节奏:

在行业第一阶段往往是老大是带领行业,是老大的机会。

在行业第二阶段,行业快速增长,老二会获得非常好的机会。

在行业增长的平稳期,老大又会获得非常好的机会。

所有的这些信息不是我们自己判断想出来的,

就是广泛地跟产业上游的芯片供应商,元器件的供应商,下游的系统集成商,终端的客户,交叉验证,反复验证。

我们投资,特别是在不断面临新的行业(的时候),它也相当于我们在摸一个大象,你只摸它的一条腿,两条腿,是不能够完全了解大象的。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目前看到的像电动车在崛起,像信息化技术,科技技术跟各个行业深度的耦合,像机器人,物联网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未来对于很多行业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产业,扎根产业,把产业深入,吃透,一些机会自然就会流出来。


扎根产业,深度研究的打法

一定是未来投资者最主流的方向


过去看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是做什么行业的?

我马上去看一些数据,再去找公司调研,再找一些行业专家交流一下,都是一个判断。

但是基于一个单个公司的研究,实际上性价比是非常低的。

可能你投入了大量的研究,最后你获得的研究回报比较低。

所以未来我们也是特别认同、把这个行业所围绕的一些产业链深度打通,

把上下游从硬件到应用,从元器件到设备,交叉验证,交叉跟踪,这个研究方法应该是未来的。

过去几年整个行业的投资也经历了几个过程。

像2015年那时候重组并购的过程,过去几年大家都是讲买头部资产,买了放这里就行了,但我们会发现,在某些阶段也会遇到一些挫折。

所以扎根产业,深度研究的打法,一定是未来投资者最主流的方向。

如何把研究变成一个科学化,专业化,深度化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确实只有这些头部的,够规模的基金公司,像我们分析产业一样(去深入研究,深入跟踪,才能做到。)

因为基金管理也是有规模效应的,

你有足够大的规模,可以调动更好的研究资源,投资资源,分析师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跟踪。

所以这个趋势应该在未来几年,特别是在以To B行业为主的行业中,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决定投资胜负的一个胜负手。

我再举个例子,像造车新势力特别火。

之前我也确实无法判断到底是蔚来汽车、小鹏汽车、还是理想汽车?谁是未来的赢家?

过去可能我就凭借这我对这些企业财务报表的理解,商业模式的理解,或者企业家的理解去判断。

但是我前段时间、花了很多精力去找他们这个行业上游的芯片供应商,做无人驾驶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以及用户,做了一个多方面的交流验证。

包括华为的造车势力。

聊完之后我特别有获得感,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就特别清晰了。

所以,这样的研究,不仅是买方,还是卖方,包括产业,都是非常认同的研究风格。


优秀资产管理人的特点


赵晓光:优秀的资产管理人员有哪些共同的属性,我们是能够看到的?

第一就是真心热爱这个行业,热爱资产管理,热爱为我们的客户在投资上获取收益,热爱研究,热爱交流。

所以我觉得,好奇心应该是驱动这个行业成长最核心的因素,

你不能对很多东西都没兴趣,每个行业都抱着非常好奇一定要把它搞明白,研究明白的态度。

第二要客观,不能以主观的偏见来替代客观的认知

要有自己的框架,用这个框架不断的审慎分析,不断的回顾展望,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去挖掘这个行业的机会。

就是大胆的假设与小心的求证,紧密的结合。

第三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认知

要有独立深度思考的能力,要有判断的能力。

投资这个行业,每天都要判断,这个公司到底能不能继续持有?

要不要进行配置?这个公司是不是短期被高估了?

这个能力还是需要我们基于多研究,多思考,多交流,所逐步形成的客观认知上的判断能力。

你不能有偏见,不能过于自负,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要进行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提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把每个东西都看完了,你才知道哪个东西是最好的。

我们现在讲大数据,实际上是因为你看得足够多了,你自然就知道哪个是最好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