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引力波与春节期间的全球金融市场

相对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是一个有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作者:王涵  XYMACRO

本文谈三个内容:

1)(个人认为)相对论最精华的思想是什么?

2)关于LIGO、引力波、以及科研经费的一点感触;

3)从相对论引出对证券研究的一点思考,以及对春节期间金融市场的一点看法。

 注:继前年写了《相对论、道德经和证券研究中的有和无》、《星际穿越、相对论和Kip Thorne》之后,这又是一篇不务正业的文章。

这两天,因为LIGO实验结果的原因,引力波成了网上的热门词汇。有些朋友知道,我这个所谓“经济学家”,其实当年在美国拿的是物理学博士。具体来说,我具体研究的课题是两个旋转黑洞融合系统,其引力波波形公式公式中一项的推导(提升点B格:对LIGO来说,没有波形公式,就不可能探测到引力波)。记得当年作报告,每次必谈的实验,是美国的LIGO、欧洲的VIRGO、日本的TAMA300以及NASA后来因为经费不足下马的LISA项目(后面会讲)。因此,从十几年回国探亲,跟人说“我是做引力波的”,一般后面都要附上很大一段名词解释,到现在连X宝都已经推出“防引力波辐射孕妇装”,这两天颇有一种“屌丝翻身”的感觉(笑)。

随着引力波这个概念变热,貌似大家对相对论的关注度也上来了,网上也适时出现了不少相对论的科普文章,关于尺缩、钟变慢、双生子佯谬等等相对论的经典例子,也在各种文章中被引用。老实说,个人觉得,这些例子在让大家关注相对论、让大家觉得老爱牛X的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作用,但如果从理解相对论思想的角度来说,过于强调“狭义相对论就是光速不变、尺缩、钟慢”,实际上是忽视了相对论真正精华的部分(不客气点说,是降低了相对论的B格)。另外,读博的那些年,因为导师是实验检验相对论的权威之一,碰到过不少相对论爱好者、“反相斗士”、民科,发现他们对相对论理解之所以出现偏差,就是因为从这些例子入手、而非从相对论理论本身入手。

所以,俺这个半路辍学的物理学工作者,想在这里谈谈自己对相对论的理解。因为不搞相对论不少年了,有些地方难免会有偏差,请各位担待。

首先:相对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是一个有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我想,了解了“运动中的尺子变短、运动中的表变慢”的例子,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两个坐标系测量出来的时间、长度,会不一样”。于是就会衍生出来一堆的问题(我们做金融的好多人都喜欢跑步,不知道是不是基于“运动的人,看到自己银行里的钱会膨胀?”的想法,笑)。

首先,提出一个几何概念--不变性。

为了方便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来看一个平面几何的例子:

在一个坐标系X-Y里,有一段线段AB,如下图。如果我们要描述这个几何体(线段AB),至少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写出A点、B点在X、Y轴上的坐标分量A(Ax,Ay),B(Bx,By),这样可以确定A、B两点分别所处的位置,这个确定了,线段AB也就确定了;

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写出线段AB的长度(利用勾股定律,我们可以用坐标分量的形式表述出这个长度)。

1.png

现在,让我们保持线段AB不变,但变换一下坐标系(参照系)两个坐标轴的位置和角度(在这里例子里,我们只是转动了一下整个坐标轴):

2.png

好,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随着坐标轴的转动,在新坐标系钟,线段AB两个顶点的坐标分量(Ax', Ay'),(Bx',By')显然发生了变化,所以,如果我们单纯的用方法1来描述线段,即去看分量数值(比如Ax',By'等等),是无法确认在不同坐标系下的两个线段,是否其实只是同一个线段在两个坐标系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用第二种方法,则线段的长度是不会变化的。如果我们在第一个坐标系中,测量出线段AB的长度是5米,那么无论你怎么转动、平移坐标系,这个线段的长度总是5米。

3.png

爱因斯坦指出,这种不随坐标系变化的东西,才是物理本质。即在这个例子里,线段AB是物理本质,而A、B在坐标轴上的分量,只是因为坐标系不同导致的表象不同而已。

顺便说一句,从数学上来说,上面的第二种描述方法,之所以具有这种“描述事物本质”的特征,因为其具有“不变性”,或者说,因为这个勾股定律所构建的线段长度公式,可以被写成张量/矢量形式。

现在,让我们引入四维时空,讨论尺缩、钟慢

很多相对论的科普书,虽然开篇就讲“四维时空,三维空间+一维时间”,但在讲到到洛伦茨变换、尺缩、钟慢等等效应的时候,依然会把时间、空间分开来说。实际上,相对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一样,仅仅是四维时空中的一个坐标轴。真正理解了“我们处在四维时空中”,结合上面例子的讨论,很多人应该就有了感觉。为什么相对论里,不同坐标系下测量的时间会不同?本质上,因为时间、长度,都不是本质的物理量,而只是四维时空中本质物理量的分量,坐标系(参照系)变化了,分量会变化,所谓尺缩、钟慢,无非就是“四维时空中的分量,在时间、空间轴上的投影长度,随坐标系转动而发生变化”而已(为什么相对运动会导致坐标轴旋转?我们在x-t坐标下,画一个匀速运动物体的轨迹,它是第一象限的一条斜线,而从运动物体本身看来,这条线是它的X轴)。

引入四维时空中的不变性,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首先,个人非常认可一个概念“懒惰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我们知道,在老爱之前,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公式,都是把时间、空间区别开来对待的,现在老爱说“有些公式,只是坐标系效应,而非物理本质”,这个显然就在物理学界中引起了一次骚动。难道我们要重新推导整个物理学理论,难道说我们在一个运动坐标系下推导的公式,到另外一个坐标系下去运用的时候,就还要改写公式?对于懒惰的物理学家来说,显然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去改写的笨办法,大家是鄙视滴。

但我们仔细想一想上面的讨论,老爱提出的这个方法,其实可以帮我们区分“什么是物理本质,什么是表象”(我在此前的几篇文章里,把这个和佛家道家所说的“有、无、相生”结合起来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相对论、道德经,以及证券研究中的有和无》表象是事物本质在一个坐标系中的体现,而不是事物本身,但如果脱离了坐标系,孤立的去谈事物本身,过于“形而上”,则又会导致无法往前推导,至少在相对论里,不断地在张量形式和分量形式之间的切换,是帮助我们理解其内涵的重要过程)。

换句话说,当我们创造出一种理论、推导出一个公式,大多数时候,公式是用物理量在坐标系中的分量写出来的(比如一个时速2米每秒的人,其运动方程是“x/t=2米/秒”,这里面位移x,时间t,都是四维时空中的坐标分量)。那么,这个公式描述的物理事实,在另外一个坐标系/参照系下是否会发生变化?核心在于这个公式是否符合“不变性”的要求。我们在解析几何中学过的方法,是把几何关系,用矢量的分量形式写出来,而在把相对论引入物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只需要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即一个物理学公式,能否重新被写成几何量(矢量、张量)的形式,决定了这个公式本身是否描述的是纯粹的物理事实。只要一个物理学公式被写成了矢量/张量形式,那么在不同的坐标系下,这个公式的形式都不会变化!比如最开始的那个例子,“线段AB长度|AB|=5米,这个公式,无论你怎么旋转坐标系,其形式都不会改变”。而这个“x/t=2米/秒“,并非一个物理本质(相对于另外一个运动的人来说,自然其运动速度就不是2米/秒)。

总结一下前面对相对论的讨论

所以,我在开篇就写到,把注意力放在“尺缩、钟慢”的问题上,其实是降低了相对论的B格。相对论是一个世界观的理论。在我看来,其精华在于试图解释“什么是本质,什么是表象”的问题,或者说试图去回答“描述事物本质的物理理论,应该符合怎样的要求(张量形式)”这样的问题。而从几何的不变性+四维时空去入手,可能比从“尺缩、钟慢”入手,更容易理解问题相对论的这一核心思想。

再谈谈LIGO、引力波与LISA

LIGO探测到引力波之后,有一种观点,是中国不需要再搞引力波探测器了,因为人家已经测到了嘛。这个呢,从我的理解,为什么LIGO这次的实验很有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老爱又对了,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观测宇宙的途径。以前我们用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本质上都是用电磁波观测宇宙。但对于早期宇宙的观测来说,引力波可以做到电磁波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知道,因为光速有限,光传播需要时间,因此我们越往宇宙深处观测,越能够看到早期的宇宙图像。但是,根据大爆炸理论,在宇宙很早期的时候温度很高。高温的问题,导致利用电磁波(包括可见光)观测早期宇宙的方式不可行(温度太高,导致粒子运动太剧烈,大爆炸时候所发出的光子,在内部与其他粒子发生散射,因此无法抵达我们这里)。所以,可能有些朋友听说过“微波背景辐射”,这是我们用电磁波能够观测到的最早期的宇宙图像(大概宇宙寿命38万年的时候,在那之后的宇宙图像,理论上我们都可以用电磁波观测到,但更早的不行)。

然而,如果利用引力波,我们就可以突破这个38万年的限制,因为引力波(或者说引力子),不像电磁波(光子)那么容易被散射。所以,通过观测宇宙大爆炸时期发出的引力波,我们就可以对那时候的宇宙图像、包括当时的物理定律,都进行有效的测量。(顺便说一句,从这点来说,那个防引力波孕妇装就更不靠谱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两天炒的很热的LIGO,无法探测到早期宇宙的引力波,因为太小了。简单来说,LIGO这类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器的特点,其观测目标的尺度,与其激光臂的长度成正比。LIGO的激光臂是4公里长,比较适合观测这侧测到的几十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融合。因为这样的目标,其产生的引力波波长大概也是在这个尺度。但是,如果要观测更大的天体,我们就需要更大的探测器。(向国会拉经费的说辞,嘿嘿)

2000前后,NASA曾经试图搞一个叫LISA的项目,利用三颗围绕太阳轨道的卫星,组成一组百万公里长度的激光干涉仪,来探测包括早期宇宙、超大黑洞(比如星系中央百万甚至十亿太阳质量量级的黑洞)融合所发出的引力波。整个项目规划的预算大概是10亿美元。但不幸的是,在小布什执政时期,大量经费被用于打仗以及所谓的火星计划,NASA最终把这个项目给下马了。之后欧洲航天局ESA宣布他们会做一个类似LISA的项目(eLISA),2034年上天。但NASA说他们不会参与,而欧洲现在财政这个样子,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有没有可能再次砍掉这个项目,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吐槽一下:其实在证券市场呆了这些年,有时候感觉挺无奈的。投机、炒作,市场动辄是十亿甚至万亿规模的进出,基本不创造任何有意义的价值。而像LISA这样有意义的项目,因为区区十亿美金下马了,有时候真觉得挺可笑的。

接下来谈谈证券研究、以及春节期间的金融市场

展开说说证券研究中的“道”和“术”

其实从上面相对论、不变性的讨论,我们应该可以看出,相对于“尺缩、钟慢”这样的问题(术)来说,相对论真正核心的东西是出于“道”的层面的,只要回归到“什么是四维时空中的不变量(当然是四维矢量、四维张量啊)”,就可以轻易的解决“什么物理量是相对的、是随坐标系变化而变化的;什么物理量是本质的,是不随坐标系变化而改变的”。

回到我这两年误打误撞进入的行业(证券研究),其实也有“道”与“术”的区别。

在我看来,当前的证券研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拍方向、拍点位”,这种形式最容易吸引眼球,也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A股要涨到XXXX点”,简答明了、容易记得住,这在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快节奏时代,其实是非常好的营销手段。就像“运动的尺会变短、运动的时钟会变慢”,这样的结论总是很吸引人,引来一堆“Wow”。但问题是,为啥呢?如果卖方研究不告诉买方最根本的逻辑是什么,对卖方来说好处是可以不断地卖结论,但对买方来说,就只能是不断地去选择相信、或是不相信这个卖方(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术毕竟不是道,就像一个物理理论可以推导出N个应用,但如果我们纠结于“尺缩、钟慢”,而忽视了理论本身真正核心的部分,就容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应该研究的是“道”,而“大道至简”,用N个理由去堆砌一个“A资产会涨”的结论,本身就说明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这可能是我当年做理论物理所带来的一种偏执。另外,正如我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写的《【干货】王涵:投资,框架应该长啥样? 研究方法论系列(下)暨2015年新财富拉票信》那样,真正的方法论,应该是越简单约好的。同样的,由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自适应性,“道”也是在变化的。这一点,很类似理论物理的研究,突破旧的框架体系,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回到春节期间的国际市场

我们去年底出了2016年海外年报《最安全的地方,或许最危险》,简单来说,我们认为虽然中国不太好,但大家在过去几年都看好的美国其实也不咋地,而如果考虑预期差变化的话,这种“市场预期好、其实基本面差”的资产,预期差最大。因此我们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是格外谨慎的。

抓住了美国没那么好、支持不了加息这个核心(道?呵呵),其他的东西(推论,术?呵呵)都是顺理成章的:

1)为什么股票跌?因为大家以为的经济领头羊--美国--其实也不好,没有基本面(EPS),Fed还加息(压低PE),所以跌咯;

2)那个Coco是啥东西?简单说,就是个次级的一级资本债。因为危机后全球放水,无风险利率太低,这种次级的东西因为收益率高,被大量投资者追逐(跟俺们国内前几年搞非标、配资一个意思)。但次级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德银亏钱,资本金受损,股票跌倒PB 0.3,大家一琢磨靠配股筹资也没戏了,那么资本金可能会不够,所以就变成了股票跌完跌债、债跌完跌股票了。本质上,是过去几年全球低利率导致的泡沫开始破裂了。

2)为什么黄金涨?因为黄金是没有基本面(EPS)的,纯看PE。黄金其实没啥特别的用处(我在莫尼塔的前同事赵延鸿,2010年写过一篇文章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经济好,其他周期类资产有基本面(EPS),那么就会对黄金这个没有基本面的资产产生冲击,现在大家都没有基本面,那么黄金的相对价值就出来了。如果考虑到之前大家觉得经济好,Fed加息,对黄金是双杀,现在大家觉得经济其实不咋地,Fed加息预期延后,那么金价就要修复;

3)为什么日元、欧元涨?之前市场觉得美国好、美元涨,所以大家都借日元、欧元去炒美元、美股,现在预期反过来了carry trade unwind导致套利货币涨,这个和08年日元涨一个道理;

4)为什么新兴市场货币、人民币在涨?之前觉得美国好、美元涨,新兴市场要歇菜。现在发现美国也是个骗子,基本面也是一塌糊涂,那么此前因为美元涨受到冲击最大的新兴市场当然有修复的需求。

5)那么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利好大于利空!全球来看大家都是泥菩萨过江,别谈基本面,基本面都没亮点,但年初为啥A股暴跌?因为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大家此前“肉烂在锅里”的预期变化了,资本如果外逃,钱没了,PE要下降,这是核心。2012年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主要是因为美元涨了,而不是人民币对美元涨,现在美元兑欧元、日元贬了,人民币跟着美元一起下山,那么人民币贬值压力小了,资本外流压力小了,所以资本外流的预期降低了,就算阶段性外面跌导致风险偏好下降,但中国资产的估值有修复基础,这个是比较明确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