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理解香港经济的三个特点

近期发生的事件不仅对香港金融市场和正常社会秩序形成较大冲击,也引发了人们对香港经济未来走向的高度关注以及对香港内地经济关系的再思考。“小型、高度开放、发达”三个特点对认识香港经济尤为重要。(作者:冯明 ...

近期发生的事件不仅对香港金融市场和正常社会秩序形成了较大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香港经济未来走向的高度关注以及对香港内地经济关系的再思考。本报告中,我们通过较长时间段的宏观背景分析,在“沪港通”正式推出前期,为投资者提供有关香港经济社会以及港内两地经贸关系的背景信息。

我们指出,香港经济具有“小型”、“高度开放”、“发达”三个特点,理解这三个特点对于认识香港经济尤为重要。我们的核心观点是:
(一)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密切,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里港内两地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不会发生逆转;
(二)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诸多内地开放口岸(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香港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口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客观上有所下降,但香港在制度、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未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 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道路上,香港是重要的站点和平台,内地金融机构也有必要加深对香港的了解,提前布局。

1、理解香港经济的三个特点

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小型开放经济体”(Small Open Economy, SOE),三方面特征可以突出刻画香港经济的概况:一是“小型”,二是“高度开放”,三是“发达”。

首先看“小型”。香港是一座城市,香港经济是一个都市经济体。从人口规模上看,截止2014年上半年,香港总人口为723.48万(图1)。作为对比,2013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15.15万,北京常住人口为2114.8万,分别为香港的3.3和2.9倍(图3)。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如果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香港的人口数量约排第38位。另外,补充香港人口的两点特征:(a)人口低增长率,(b)男女性别比偏高。2000年到2013年间,香港的人口增长率约为0.56%。男女性别比约从1982年的1.09:1一路下降到2013年的0.86:1(图2)。

从经济规模上看,2013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1253.53亿港元。与此相对比,2013年,中国内地的GDP为56.9万亿人民币(折合约71.9万亿港币)。后者是前者的将近34倍(图4)。香港的经济规模也小于北京和上海(图3)。作为补充,2013年,香港GDP实际增长率为2.9%(图5),中国内地GDP实际增长率为7.7%。
 

再来看发达程度。人均GDP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发达程度的最直接和简洁的指标。2013年香港人均GDP为29.6万港元,中国内地人均GDP为41908元人民币(折合约52954元港币)。香港的人均GDP是内地的约5.6倍(图4)。
 


 

最后,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在香港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3年,香港的进口额为40607亿港元,出口额为35597亿港元,与GDP的比值分别高达191%和167%(图6)。长期以来,香港的贸易账户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13年贸易逆差占GDP的比例为23.6%。在出口总额中,绝大部分为再出口(其中主体部分为来自中国内地进口产品的再出口),境内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图7)。2013年,再出口占到总出口的98.5%。而且这一比例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就业上看(图8),进出口贸易、运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与对外贸易和旅游直接相关的行业占比最大,超过40%。除此之外,金融保险业的就业占比为6.1%,建造业的就业占比为8.4%,制造业仅占2.9%。
 

 


理解上述三点对于认识香港经济尤为重要:

首先,“小型”和“高度开放”决定了香港经济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不论是来自内地供给面的冲击还是来自美欧及新兴市场经济体需求面的冲击,都会对香港经济形成影响。加之与进出口贸易相关联的产业链在香港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外部冲击对香港的影响还会被进一步放大。

第二,“发达”一方面意味着其具有发达经济体的显著特征,如服务业占比较高、低增长、受教育程度较高、失业率是经济政策锚定的核心变量等;同时也意味着其在与内地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既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直面差异甚至摩擦。

第三,“小型”、“高度开放”和“发达”三个特点以及香港与内地之间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决定了港内两地互补型的经济关系。1980年代之后,特别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港内两地经贸联系不断密切,展望未来,走向更广层面、更深层次的一体化是双方的最优策略,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香港与内地经贸往来密切,一体化程度加深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密切,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两地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不会发生逆转。

首先表现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上,内地是香港最大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2013年,香港从内地进口额为2506亿美元,向内地出口额为2514亿美元,分别占到香港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47.9%和54.8%(图9、图10)。从图11中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逐年攀升。

 

 


第二,内地赴港游客人数连年攀升。旅游业是香港除金融业之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中国内地是赴港游客的最大来源地。2013年,香港接待游客总人数为5429.9万人;其中来自内地的游客人数为4074.5万人,占比超过四分之三(图12)。
 


第三,香港是很多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地,而且通常也是内地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拓展海外业务的第一站。截止2013年底,共有182家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主板158家、创业板24家),共筹资2079.77亿美元;内地企业市值占港股总市值约57%,成交金额占总交易额约70%。2013年,有8家内地企业在港首次公开发行,共筹集资金114.99亿美元;有10家企业进行再融资,共筹集资金59.19亿美元。同时,香港通常也是内地金融机构“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平台。截止2013年底,内地有24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和22家基金管理公司经批准在港设立子公司。

第四,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呈现较强的同向性(图13)。“小型经济体”+“高度开放”决定了香港的经济走势及波动与外部经济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香港经济受中国内地和美国经济的影响很大。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何东博士最近的研究表明[2]:(1)香港与内地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上具有很强的同向性,内地已经成为香港经济“趋势性增长”更加重要的推动力,这反映了两地之间经济社会的不断融合;与此同时,(2)由于香港经济高度开放(需求端高度依赖美国等外国经济体),加之其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港币与美元直接挂钩),因而美国对香港的“周期性波动”仍然具有决定性影响。

从图13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尽管香港经济与内地和美国经济都表现出较强的同向性,但香港经济的波动幅度更大。原因在于:首先,香港作为小型开放经济体,同时受需求端(如美国)和供给端(如中国内地)经济波动的影响;第二,与进出口贸易相关联的产业链条在香港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会放大外部冲击的影响。
 

3、香港仍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加强合作是理性选择和必然趋势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诸多内地开放口岸(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客观上,香港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开放口岸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有所下降;但是香港在制度、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未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对香港和内地经济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两地将在以下合作领域出现较大突破。

一是深化金融合作。相比于伦敦、法兰克福、新加坡等地而言,香港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放开的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是最重要的站点和平台之一。具体而言,除了今年10月份即将推出的“沪港通”外,还包括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开通“商品通”以加强香港和内地大宗商品交易所的联系以增强国际定价话语权、以香港为试点窗口鼓励内地企业和居民海外证券投资并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等等。

二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经济一体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预计会按照香港和深圳、香港和广东、港澳泛珠三角地区的顺序依次拓展,进而最终实现香港和内地的经济一体化。

4、总结

总之,我们认为:尽管近期的“占中”事件对香港经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根据香港各大商会的评估,“占中”至少给区内各大写字楼及商场带来400亿港元的经济损失。另外,股市账面财富蒸发7000多亿港币,港科大雷鼎鸣教授估计造成经济损失约3500亿港元);但是在中长期来看,以下几点判断没有变:其一,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密切融合、经贸往来不断加强的趋势没有变,香港和内地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仍会加深;其二,香港在制度、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仍然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未来很长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最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帮助和促进香港繁荣的政策和决心没有变。两地之间加强合作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大势所趋。(作者公职于广发证券,联系邮箱:fengfreeman@126.com

注:
[1] 说明:1995年及之前的数据为“广义时点”法统计,1996年及之后为“居住人口”法统计。2014年为半年中数据。

[2] He Dong, Wei Liao, Tommy Wu, 2014, Hong Kong’s Growth Synchronisation with China and the U.S.: A Trend and Cycle Analysis, HKIMR working paper No.15/2014.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