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挑战,也是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一场大考

本文来自:魔铁的世界

刚发布的P50采用高通芯片,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只能解近渴。

7月29日,华为发布新一代旗舰手机P50。这是一场迟到半年的新机发布会,6个月的时间,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手机市场,足够迭代一款新产品。华为旗舰手机大幅跳票的背后,是芯片断供背景下,力保手机业务的艰难努力。

P50系列手机采用骁龙和麒麟芯片混搭的策略,以缓解芯片荒的压力,同时根据供应链传出的消息,P50的备货量将超1000万台。和华为过去动辄过亿的销量相比,1000万只是一个二三线品牌的销售业绩,如今却成为曾经的国际手机大厂华为的目标,种种迹象表明,华为在使出浑身力气,不让手机业务成为绝唱。

为何华为要苦苦力保手机业务?这个答案需要从手机在华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战略地位中探索答案。


放弃,就难以重来


2014年9月,华为旗舰Mate 7发布,手机一炮而红,销量超700万台,站上3000元档位,使华为成功立足高端市场。此后,华为手机高中低三路发力,华为、荣耀双品牌齐头并进,进击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巅峰时曾短暂取代三星成为全球第一手机大厂。

华为手机业务高歌猛进的势头,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短短五六年,华为就从无名之辈成长为行业大佬。

实际情况是,华为手机能成长到后来的地位,除了团队的艰苦努力,还带有一定偶然性,换句话说,华为手机的成功即使华为自己也很难复制,如果手机业务被放弃,将很难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华为做手机的历史其实超过苹果,最早始于2003年,当时华为做的是白牌手机(给运营商贴牌),消费者充话费即可得手机,所以但知有运营商,不知有华为。

2011年底,三亚会议后,华为终端决定由白牌手机向自有品牌转型。转型说起来只有两个字,落地执行却花了七八年才算成功,其间华为多次试错,如果不是遇上合适的风口,可能很难达到后来的高度。

华为手机转型过程中大致碰到四大挑战:供应链管理、品牌塑造、产品差异化和渠道建设,囊括一个新品牌起步遇到的所有问题。最初华为手机的供应链管理漏洞百出,经常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刚上市时缺货——紧急提拉供应时人仰马翻——物料齐套了却库存积压要清库”。品牌塑造方面,华为也碰了不少壁,从2B转向2C,相当于180度转弯。2015年,时任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张晓云接受媒体采访回忆品牌推广起步时的情景说,刚开始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研发人员会说这个功能很棒你要给我加进去,做广告的又会说我这个创意很赞,双方都很坚持,最后发现什么都没讲清楚,这其实是成长的代价。”

在华为手机品牌知名度几乎位于地平线的年代,为了贴近市场、了解用户需求,老板余承东还亲自到手机柜台卖货,找用户聊天。

经过多年努力,华为一一克服四大挑战,挤入全球手机第一梯队。从中可以看出,人是时代的产物,所谓时势造英雄,品牌亦然,华为手机品牌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时代浪潮的推举。华为手机三亚会议召开的2011年,正是功能机向智能手机大规模切换的时代,旧的霸主诺基亚、摩托罗拉逐渐被苹果、安卓系厂商替代,整个行业面临大洗牌,华为入局,等于赶上了好时候。

2014年,华为靠mate 7一炮而红,手机业务走入上升通道,但当年表现突出的不只华为。2014年被公认为是国产手机厂商大跃进的一年,国内市场不仅华为做的好,小米、联想、OPPOvivo等其他国产手机同样业绩不俗,其中小米和联想还分别占据第一、第三位置,华为排在第5。当时属于增量市场,品牌众多,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上演春秋争霸,这种状况非常有利于有上进心和有一套自己打法的品牌,所以华为努力之后,爬上了坡。

如今手机行业洗牌结束,市场进入增量阶段,竞争格局稳定,类似于战国时代,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荣耀等品牌基本完全抢占了市场空间。这种情况下,华为如果退出手机业务,将很难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这方面明显的例子是三星手机。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直线下跌后,近一两年为收复失地不可谓不努力,但由于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已定,三星努力却收效甚微,到现在也没有找回2014年之前的存在感。

另一个创造跌倒后再爬起的小米,之所以能从谷底二次崛起,也离不开2015年手机市场还是百舸争流的大背景,天花板离小米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如果换到现在,小米二次爬起的可能性也不会大。

华为经过17年的努力,才在手机领域打造出自有品牌,如果清零,可能就是永远退出,这个风险华为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使出全身的力气也要保住品牌。

另一个华为力保手机品牌的原因是,手机业务虽然不是最赚钱的,但在公司的战略版图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就海思芯片业务


华为手机能有今天的高度,跟海思的助力有相当大的关系。海思设计的芯片使华为手机相对于竞争对手有了足够的差异化,在华为联手徕卡主推手机摄像功能卖点后,海思可以设计相应的ISP,从硬件上满足这种差异化要求,让华为的手机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手机SoC芯片中率先嵌入AI模块,使华为有了叫板苹果的底气,这些都离不开海思在背后默默付出。

相反,竞争对手们由于采用高通、联发科的通用芯片,不仅难以做出差异化功能,还因为将身家性命押在两家公司身上,如果这两家中谁做出的芯片比较糟糕,大家会跟着一起遭殃,等于白给对手机会。

但反过来说,华为手机业务也成就了海思。手机SoC芯片属于高端产品,IP模块的集成、工艺选择等要求很高,而芯片的设计讲究的不是平地起高楼,一下子获得所有想要的功能,而是通过迭代,一步步提升性能,逐渐逼近理想目标。在架构不变的情况下,芯片每迭代一次,改变的代码比例在20%左右。因此,芯片必须被推向市场,获得用户的反馈后,设计人员才会知道该怎么改动那20%比例的代码。

海思早期并无设计高端芯片的经验,给华为早期手机设计的芯片均算不上成功,其中用在华为D2上的K3V2芯片,因工艺不匹配,导致发热量大,手机体验糟糕。两年之后的2014年,海思推出麒麟920芯片,首发荣耀6手机,经市场验证成功,成为一款经典手机芯片,自此海思成立23年后,借助华为手机才开始进军全球芯片设计大厂行列。

手机的更新周期平均为一年,这就意味着手机芯片的迭代也需要同步节奏,在华为手机的推动下,海思的芯片设计也从手机SoC芯片扩展到AI芯片、服务处理器芯片(ARM架构)、网络芯片等,成为整个华为集团硬核科技的基础。凭借华为手机庞大的出货量,海思在2019年跃居全球第5大芯片设计商,与高通、联发科、三星、苹果同台竞技。2020年华为手机芯片断供之后,2021年第一季度,海思份额暴跌88%,在手机AP芯片市场份额仅有4%。海思在巅峰谷底起落之间,可见华为手机业务对其的重要性。

可以说,华为手机业务不仅仅是海思的“第一大客户”,还是攸关未来的压舱石。华为要保住海思,首先必须保住手机业务。


手机是华为的一张重要门票


在过去,手机业务为华为打响品牌、提升芯片设计能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现在和将来,同样是华为的一张重要门票。

早在2014年,华为就开始谈“端管云”战略,创始人任正非更是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及这一战略。从公开的信息看,到2017年,华为开始落地并实施“端管云”战略,其中“端”指获取信息的各种智能硬件终端,包括手机、路由器、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云”指承载了未来的智能运算,代表新的运算模式和服务模式,“管”简单说指连接“端”和“云”的网络管道。

通俗地说,“端管云”模式的核心是,信息/服务需求从各类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发出,经过网络(管)上传到“云”,处理之后再通过“管”返回“端”,真正做到信息四通八达,连接无处不在。

为此,华为终端在20193发布了全场景智慧化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战略、即18N”战略,即以手机为中心+8大智能产品类别结合N个生态的产品,覆盖全场景。可以看出,在所有终端中,手机居于中心位置,其余终端如星拱月。如果拿掉手机,18N”战略将呈散沙状态。

随着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进入智能连接时代,将和智能手机一起,成为个人24小时信息连接终端,华为的“18N”战略可能演变为“2+8+N”战略,手机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手机的地位如此重要,即使连年亏损,索尼也不敢将手机业务砍掉;即使半导体业务营收和利润都远超手机,三星电子也依然愿意继续在手机业务上加大资源投入,而不是缩减。没有别的原因,三星、索尼都知道手机是未来的一张门票,对华为来说,同样如此。

在过去,手机帮助华为开拓了发展版图,在C端打开了品牌知名度,现在,手机是华为获取流量的硬件入口,将来则是“端管云”战略版图的“端”中最关键的一环,所以华为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手机业务,毕竟放弃的代价过于沉重。

刚发布的P50,采用高通芯片,虽然被砍掉了5G功能,但缓解了“芯荒”,解决了生存问题,华为的手机业务可以存续下去,这对华为来说至关重要。但高通芯片只能解近渴,自研的麒麟芯片大规模顶上才是治本之策,这不仅是华为的挑战,也是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的一场大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