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新规落地,教育股引发中概团灭

开篇整个周末都在被不同的朋友拉着讨论近期的市场热点事件,起因就是由周五教育股引发的中概股团灭。如果从观感上看,这又是一个活久见的盛况,下跌面之广、单日下跌幅度之大、一年累积蒸发市值之多,都可以写进教科书。(上图:7月23日美股中概教育股)

开篇

整个周末都在被不同的朋友拉着讨论近期的市场热点事件,起因就是由周五教育股引发的中概股团灭。

如果从观感上看,这又是一个活久见的盛况,下跌面之广、单日下跌幅度之大、一年累积蒸发市值之多,都可以写进教科书。

(上图:7月23日美股中概教育股

其实这个情况不算太意外,从7月第一周北京东城区正式取消学区房开始,对教育培训市场的政策引导已经明显进入实质执行阶段。市场传闻已久,但依旧有不少机构和投资人认为只是行业整顿和规范。

在K12教育这个板块,我个人一直是极力反对的。理由非常简单,教育本身就分为两个层面,基础教育和人才选拔。基础教育也就是9年义务教育,由于近些年人口流动加剧,很多城市的基础教育资源没有充分配套这一变化,导致很多地区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难度已经大于高考。

为了让孩子获得相对优质的持续教育门票,K12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热门刚需行业。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市场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实际上这一现象引发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首先,这让学生过早进入到定式化竞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多样化的的成长。

第二,在K12阶段,校外应试性培训有潜在的作弊属性,直接导致考试选拔机制失效,最后会有很多只会考试的学生通过应试筛选。这就好比以前青年足球比赛大打小,虽然通过更改年龄的方式获得了比赛成绩,可最终也没能在成年队踢出什么名堂。

第三,商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机构,通过利益把更好的师资力量集中在培训机构而非公立教育平台,导致教育资本化而公立教育平台弱化的趋势,长远而言对整个国民教育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第四,教育焦虑推动家长和学生不断内卷,加重家长的社会负担,影响深远。

很多教育机构最初并不是以K12教育板块创立品牌,例如新东方早年专注于出国英语培训,这个发展路径不会造成更多的社会负担。

当教育培训成为一门资本生意以后,就需要寻找到更加确定的、更加刚需的利益链。在可学可不学的科目上,培训机构没有办法规模推广,但如果把课外教育培训和孩子的升学率挂钩,那对家长来说这就是必需品了。

所以从好未来开始,其他教育机构纷纷跟进,促使K系列教育培训板块诞生。

对企业来说是好生意,但背后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的负面成本。以前管理层没有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还在利弊权衡论证的阶段。但在经历各种天价学区房、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乱象之后,我们已经明确知道,教育支出不仅仅是家庭成本,更是社会和国民甚至民族成本。

现在已经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门生意来看待,必须重新划分教育和培训的界线,避免因资本化而导致选拔机制失效、公平发展的权利被扭曲。

周五晚间好未来股价下跌70%,带动一系列中概股大跌。海外投资者已经完全投降,放弃了最后的幻想,再加上由滴滴事件引发的中概未来何去何从的焦虑还在持续蔓延。

虽然教育股、滴滴事件和互联网反垄断是三个孤立的事件,但这对中概来说等同于一个事件。

(上图:好未来(TAL))

(上图:新东方(EDU))

(上图:滴滴(DIDI))

中国政策的不确定性给投资人带来了恐慌,投资这类公司的大部分投资人是海外机构,而中国资产占海外投资人的资产比重并不高。既然有不确定性,那就索性将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海外上市公司全部抛售,团灭就在恐慌中发生了。

客观上,教育政策转向是早已经确定的事件,只是正好这部分公司都在海外上市而已。靴子落地也就一切定性,该回归教育本质的就回归;至于这些教育企业,能转型就转型,能破产就破产。

真不能怪政策不确定,稍微对教育本质有认知的从业者,都能体会到教育行业利润挑战的是一个什么级别的管理成本。全球范围内,好像也只有中国有这样规模庞大的教育上市企业。不应该啊!

滴滴事件则相对来说更加突然一些。在蚂蚁事件之后,还有强行对抗管理的企业,要么是政治敏感度不高,要么就是资本的力量过于强大。现在还在等待定性,我们就暂不讨论。  

这周末,在平台经济反垄断和监管层面,都出台了新的文件指引。

第一个文件是关于网约车、外卖、骑手等从业人员的劳动保障问题。文件明确要求参保,这相当于给滴滴、美团这类企业的外包用工打上补丁。

从文件内容来看,在对平台经济的监管上,目前还在打补丁、堵监管漏洞的阶段,暂时还没有极端到采用取缔或禁业的措施。这一点对比教育培训来说,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最终会是一个什么尺度的管理办法,目前估计都还在等待,没有公示之前都存在任何可能性。

另一个文件则是关于责令腾讯音乐取消独家版权的通知。

文件有两个内容:第一,管理层并没有否决腾讯音乐和中国音乐集团的合并交易,认为这不构成垄断行为;第二,要求腾讯音乐取消独家版权,引导行业公平竞争和发展。

随后我们也看到了网易云的回应,感觉像是扬眉吐气了。

从文件内容来分析,其实做法已经非常细致,处理没有过界。合并不造成垄断,独家版权有保护期,这等于是给全行业定下一个清晰的划线。抛开资本市场的股价表现不说,仅对于经营企业来看,这都不能算是利空。

(上图:腾讯音乐(TME))

曾经腾讯音乐做合并、抢版权的背景环境是互联网+风口,花钱买独家版权,强行获取用户流量,当时流量=价值是行之有效的逻辑。

但在5年过后的现在,这个模型的效益已经大打折扣。除极个别的创作人之外,独家版权对平台、创作者和用户是三输局面。

现在有文件明确规定之后,将会极大改善行业生存环境,腾讯音乐也可以不用再背着流量包袱,而能够重新审视用户体验。

当然回归到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可能暂时不会有更积极的理解。需要时间来审视在新的游戏规则下,行业内的参与者如何重塑盈利模型,上市公司的股价估值模式也需要重新调整。

这已经是本月第3篇关于中概的周记了。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投资者会遇见很多的不确定性,过去近二十年的投资体系和盈利方式可能都发生了变化,市场也有很强的惯性和长尾效应。

在这个阶段,很多曾经的明星股表现非常糟糕。中概股似乎已经看不到多少未来,中国科网股的表现和美国科网股的表现半年内拉开了40%的距离,腾讯股价一路下跌,逼近500关口。

从数据上看,这一轮港股科网股下跌的沽空量没有显著放大,甚至比年初的20%沽空比率还要低很多。这也就意味着,资金是真的在这个方向上暂时投降放弃了,悲观情绪明显在强化。从个股到板块,再蔓延到整个市场,现在还没有看到悲观情绪弱化的迹象。

对于这样极端分化的环境,我们也没有能力给出短期结论,只能通过时间和事件的进度来猜测。至少从周末的信息来看,滴滴、教育和互联网反垄断监管是三个相互独立的事件,最终结果肯定也会截然不同。

无论是乐观、中性还是悲观的哪一种假设,就短期资本市场而言,都是一个情绪释放、资金出清的过程。中概和港股的表现,可能短期还会继续低迷,甚至个股加速赶底下跌。

这个时候就别想着“别人恐惧,我贪婪”来抄底,让子弹再飞一会吧!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